驾车者需要慎吃这些药
驾车者需要慎吃这些药
众所周知,饮酒后严禁驾车。但是,人们对服药后开车的危险性却缺乏认识。那么服用哪些药物会影响安全驾驶呢?
抗过敏药: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扑尔敏、克敏嗪、赛庚啶等抗过敏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因其具有减轻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也被用于感冒的治疗,目前市售的抗感冒药,如日夜百服宁、恺诺、重感灵、新康泰克等,都含有扑尔敏的成分,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症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镇静催眠药:安定、氯硝安定、佳静安定等药物服用后可引起嗜睡、乏力、头痛、头晕、运动失调等副作用,严重者可出现视力模糊、精神紊乱、兴奋不安、眼球震颤等症状。服用巴比妥类、水合氯醛等催眠药,可产生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停药两至三日后,仍可能出现以上不适反应。
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水杨酸钠、安乃近、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此类药如使用剂量过大,可出现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等副作用。
喝酒后要过多久才能开车
酒驾标准 如何判定是否能安全驾驶
关于酒驾标准:酒后驾车是指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并小于80mg/100ml为酒后驾车,罚款10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如大于或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通常情况下,喝1瓶或2瓶啤酒、或一两左右的12度红酒、半两50度左右的白酒,就能达到酒驾标准。
酒精在人体中一般消散时间为10-20小时。有时候夜里喝完酒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没什么事,就开车出门结果被查酒后驾驶就是这个原因。生理上是没什么反映了,但酒精依然在体内没排干净,所以喝酒后10-20小时后再开车是比较科学的。一般来说,如果头一天喝得比较多,我们建议第二天最好别开车,至少得歇 24小时,这样稳妥一点。一般24小时以后不太会出现问题。目前尚未发现饮酒24小时后被查出酒驾的案例。
其实这个数字也不是绝对的,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每个人的酒精代谢速度又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环境下的酒精代谢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判定是否能安全驾驶?有一个简单的平衡测试法 可以帮你自我判断:单腿直立,另一只脚距离地面15厘米以上,脚底跟地面平行。这样持续30秒,如果在30秒内发生左右摇摆,或发生为保持平衡而单脚跳的 现象,或维持不了30秒就把提起的脚放下,这说明你暂时没有驾驶能力,不能开车。
酒后开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不管是对他人还是自己都非常危险。为了自己的安全,更为了家人的安全,提醒大家,尽量少喝酒,喝酒之后尽量不开车。
藿香正气水会让人“被酒驾”
据生命时报报道 大家都知道酒后不开车。近日,微博上的一张图被广泛转载,提到藿香正气水会让人“被酒驾”。其实,很多药物都有这个隐患。
酒精(乙醇)作为溶剂有利于药效发挥,药酒、口服液、糖浆以及酊类药品中都含有。“涉酒”药品包括五加皮酒、十全大补酒等药酒,左卡尼汀口 服液、环孢素A口服溶液等口服液,感冒止咳糖浆、养阴清肺糖浆、人参蜂王浆等糖浆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解暑药,以及复方五味酊、云南白药酊、橙皮酊等 酊剂。
药酒和酊剂里的酒精最多,在药品说明书中都会明确标注。10毫升1瓶的藿香正气水中,一般含酒精40%~50%,在“注意事项”中说明了服药后不得驾车,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兰州晨报》等媒体曾做过测试,喝下10毫升藿香正气水后立即用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酒精浓度为572毫克/100毫 升,远超醉驾标准(大于80毫克/100毫升);10分钟后降为35毫克/100毫升,仍高于酒驾标准(大于20毫克/100毫升);15分钟后为13毫 克/100毫升,基本正常。服药后测出的浓度,根据个体情况有所不同,虽然吃这些药后没有明显的感觉异常,但是酒精会影响神经功能,威胁驾驶安全。
口服液和糖浆里的酒精含量稍少,但是每个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平时不胜酒力的人酒精分解缓慢,如果大量服用这些药,危险较大。
为了谨慎起见,吃这些药后最好休息半小时以上再开车。可适当多喝水,加速酒精代谢。司机吃藿香正最好选胶囊和不含酒精的口服液,买药要看清酒精含
食用醉虾慎驾车
出门吃饭滴酒未沾,却被交警查到酒后驾车。其原因竟是吃了甜酒酿的醉虾。
酒后驾车的危害显而易见。酒精有麻醉作用,可使人头晕、困倦、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幻觉、昏昏欲睡。酒精还能抑制运动神经系统,使人触觉异常,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明显延长,从而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方向盘,令手脚不听使唤。酒精还会使人的视野缩窄、视物模糊、辨色混乱、听力减弱,对灯光刺激反应异常,甚至不能正确分辨道路上的行驶线、斑马线、岔路口、红绿灯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在我国南方,人们比较喜欢吃一些用酒醉过的食品,像醉鱼干、醉鸡、醉蟹、醉虾等。据酒店一些厨师说,醉鱼干、醉鸡问题不大,其制作过程中只添加了一点点绍(黄)酒,但醉虾用的是白酒,一般是38度的四特酒,酒精含量高,吃多了要当心。若同时吃几种醉品,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有人做过试验,一顿吃40多只被38度四特酒醉过的小河虾,还有若干块酒糟鱼、醉鸡,再加上一碗小小的酒酿圆子,半小时后会出现明显的脸红、发晕现象,尽管神志清醒,但却浑身散发着酒气。此时开车就可能属酒后驾驶了。因此,当吃了醉蟹、醉虾等醉品后,应谨慎驾驶,若出现脸红、头晕等症状,就不宜再开车了。
驾车族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吃柚子要注意什么 吃这些药时谨慎吃西柚
很久之前,医生就发现,如果患者在服用一些降压药时,喝下西柚汁,会引起血压的非正常下降。
这是因为西柚中的成分,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改变药效。西柚中能够影响的药物比较多,在一些情况下,会减少药物排出,从而增加药效;而有时候可以干扰药物的转运,可能会降低药效。
所以,大家在吃下面这些药物的时候,不要用西柚汁送服,也不要在吃药前后吃西柚。
01.部分降血压类药物,如硝苯地平;
02.部分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例如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片、普伐他汀片;
03.部分用于治疗心率失常的药物,例如盐酸胺碘酮;
04.部分治疗过敏的抗组胺类药物,如非索非那定;
05.部分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如环孢素;
06.部分抗焦虑类药物,例如丁螺环酮。
西柚在中国并不太常见,但柚子很受欢迎。它作为西柚的近亲,也含有同类型的物质,所以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也尽量不要吃柚子,以免影响药效。
酒后驾驶存在的误区你知道么
有资料显示,有95%的公众表示,听说过相关事故;71%的人认为,“酒后一定不能开车”。公众虽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有常识---但认识不深
对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没有清晰的了解。26%的驾驶人认为,酒后驾车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男性驾车人对酒后驾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低于女性。
不少人认为,酒后驾车存在一个量的问题,不必“不喝”,可以“少喝”。有23%的受访者认为,“少喝一点还是可以开车的”;有36%的受访者会视驾车者喝酒量的多少而决定是否乘坐他的车子。
常采用人云亦云的解酒方法。4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小睡片刻、喝咖啡或浓茶可以解酒。
欠意识---从侥幸到习惯到自然
76%的司机认为,酒后驾车非常危险,肯定不可以。但仍有10%左右的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比较危险,偶尔开车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女性对酒后驾车持反对态度的比例(81%)高于男性(72%)。北京反对酒后驾车的比例(83%)高于广州(72%)和上海(74%)。
缺行为---主动意识不足与酒桌文化
有25%的人认为,酒后驾车经常发生事故;52%的人认为偶尔发生事故;仅有21%的人回答从来没有发生过或者看到过酒后驾车事故。
在非职业驾车者中,半数以上有过酒后驾车行为,一年内超过十次以上的比例达15%。年轻人、男性酒后驾车比例高于年长者、女性。广州有过酒后驾车行为的比例(67%)高于北京(44%)和上海(52%)。
驾车族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长期开车容易得什么病 腰肌劳损
专家指出,从生理上来说,驾车族最要紧的是避免疲劳驾车。因长时间驾车,腰肌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中,久而久之肌肉的疲劳就会转化为劳损。另外,长时间保持坐位姿势时,上身体重会重压椎间盘,容易使腰椎间盘膨出。
应对措施
驾驶者尽量避免长时间驾车,趁休息时做几节体操,弯弯腰、踢踢腿或深蹲腿3~6次;自我按摩腰肌,用两个拳头指掌关节横向擦推和纵向抚摩腰肌各30~50次。
尽量减少震动。应避免旧车“超期服役”,及时更换陈旧、磨损的零部件,驾驶坐椅可安装空气隔震装置,在坐椅上增加软硬适度的坐垫。
保持正确的驾车姿势,确保腰椎受力适度。驾车时双眼平视,坐椅的靠背向后微倾,坐垫略向前翘起,臀部置于坐垫和靠背的夹角中。身体过胖或有“啤酒肚”的驾驶员,应控制体重。驾车者还应注意,下车后要散步几分钟。
藿香正气水的3大禁忌
1、服用后不要立即驾车。
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其中的乙醇没有挥发,如被交警检测,会检出乙醇超标,误认为酒后驾车。因此服药后至少半小时再驾车,并多张口呼吸,尽快使乙醇挥发。
2、乙醇过敏者慎服藿香正气水。
对乙醇过敏的人服用了藿香正气水会出现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皮肤潮红、丘疹、瘙痒、烦躁不安、血压降低等症状。
3、用先锋霉素时慎用藿香正气水。
先锋霉素和乙醇会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出现脸部发热、潮红、头痛、出汗、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休克、惊厥。
孕妇可以吃汤圆吗 以下六类人群吃汤圆时要特别小心
1、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汤圆,对于使用甜味剂代糖制作的汤圆或者是咸汤圆也应浅尝即止。因为多数汤圆属于高能量、高饱和脂肪的食物,而且糯米富含淀粉,属于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较高的食物,快速消化吸收对餐后血糖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痛风病患者慎吃。对于痛风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病发生的可能。
3、对花生、虾米等过敏的过敏体质人群,要注意避免吃含有会导致自己过敏食材的汤圆。
4、胃食道反流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都应避免在睡前2小时进食汤圆,以免加重反流症状。
5、吃了酒糟汤圆不要驾车,驾车别吃酒糟汤圆。
6、安全起见,儿童应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食,老人则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进食。对于吞咽功能发育没有完善的幼儿或者是吞咽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最好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