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角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除了采用西医治疗外,角膜炎还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治疗角膜炎的中医验方有以下3种:
1、银翘荆防汤
处方组成: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黄芩、桔梗、薄荷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表型,证见黑睛生翳如点状、黑芒状或连缀成片,视物模糊,白睛赤脉,畏光流泪,涩痛难睁,舌苔薄黄,脉浮数。
2、银翘解毒汤
处方组成:银花,连翘,粉丹皮,板蓝根,栀子,蝉衣,荆芥,大青叶,桔梗,木通等。
用法用量: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30分钟左右,取药液200毫升,加水再煎取药液150毫升,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角膜炎属于风热湿毒型。
3、羌活防风汤
处方组成:羌活、防风、桔梗、荆芥、白芷、柴胡、前胡、黄芩、板兰根、菊花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主治浅层点状角膜炎。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骨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骨膜炎,根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处理热毒盛者应清热解毒,证实虚寒者宜补虚散寒,阴虚内热者宜滋热清热,气血双亏者宜补气养血。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社湿宣痹。
【方名】退热通络汤1号。
【组成】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湿风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名】加减风灵汤。
【组成】海风藤15克,威灵仙9克,吊子风12克,苡仁15克,防风12克,豹皮樟9克,布渣叶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治法】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名】三痹汤。
【组成】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方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婴幼儿阴道炎中医辨证治疗
婴幼儿阴道炎属于中医学“阴痒”、“阴蚀”、“阴肿”的范畴。发病与脏腑稚嫩,感染湿热、虫邪有关。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①湿热蕴结证。主要表现为阴部瘙痒、灼痛,烦躁哭闹,夜眠不安,阴部分泌物黏稠色黄,有臭味,尿频急,尿痛,舌红,苔薄黄而腻。治疗以清热利湿之法,选用五味消毒方加减。药如:蒲公英、野菊花、车前子(包煎)、黄柏各5克,紫花地丁、苍术各9克,甘草梢3克,水煎,加水200毫升,煮取60毫升,分2-3次,口服。配合外用熏洗方:蛇床子、土槿皮各9克,黄柏6克,吴萸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②感染虫邪证。表现为阴痒难忍,阴部灼热、红肿,阴道排液稀薄臭秽,或有白色片状物,伴有排尿不畅,尿黄、频数。治法为杀虫止痒佐以清热利湿。可采用苦楝根皮9克,川椒3克,胡黄连、榧子、百部各6克,水煎服。外用方: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各9克,黄柏6 克,川椒、明矾各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中医外治法:苦参、黄柏、云苓、生百部、白鲜皮、蛇床子、夏枯草各9克。加减:外阴臭味重者加苍术9克、蒲公英5克,伴血性分泌物者加鲜茅根30克、小蓟10克,尿频、尿急、尿痛者加车前草10克、泽泻10克。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上药用1000毫升水浸泡30分钟,煮开后微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置于干净的浴盆内,药液热时先熏,待温度适宜时让患儿坐浴(双腿分开,身体略向前倾,使药液接触外阴部) ,每次坐浴20~30分钟,每日2次。有小阴唇粘连者,先局部消毒分离,然后中药坐浴,7日为1个疗程。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肝经风热:黑睛猝起灰白色星点散翳,抱轮微红,有畏光流泪,疼痛,荧光素染色阳性。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方用:银花30g,连翘10g,牛蒡子10g,桔梗10g,当归10g,防风10g,羌活10g,荆芥10g,薄荷(后下)10g,川芎10g,生甘草10g。肝胆火炽:黑睛星点密集,成树枝状或地图状,抱轮红赤较显著,有畏光,流泪,疼痛。荧光素染色阳性。可兼见头痛,口苦,便结,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
方用: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公英15g,生地15g,泽泻10g,车前子(包)10g,木通10g,生石膏30g,川军16g。湿热蕴伏:黑睛生翳,抱轮红赤,反复发作,羞明,流泪,兼见食欲不振,头重,胸闷,口黏,荧光染色阳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湿清热。
狼疮肾炎中医辨证治疗
(1)热毒炽盛
主证:高热持续不退,烦渴喜冷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面部对称性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浮肿,或血尿,腰痛,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脉洪大或弦数。本型多见于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犀角、生地 、丹皮、赤芍、玄参、连翘、黄连、黄芩、山栀子、知母、鲜竹叶、桔梗、甘草。
加减:热毒炽盛,壮热烦渴者,重用石膏,加金银花、公英、地丁、紫背天葵;血尿明显者,加小蓟、地榆、茜草、白茅根;水肿、排尿不畅者,加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关节肿痛者,加桑枝、鸡血藤、木瓜、川牛膝、威灵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2)阴虚内热
主证:面色潮红,发斑,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发脱齿摇,腰膝酸软或疼痛,或长期低热,颧红盗汗,头晕耳呜,溲赤便干,舌嫩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LN亚急性期或轻度活动期。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凉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加减:低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龟板、北沙参;头晕耳呜者,加夏枯草、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腰膝酸软,疼痛者,加川续断、杜仲、寄生、延胡索;尿热,血尿者加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生茜草、白茅根;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草决明、生首乌等。
(3)脾肾阳虚
主证:两颧红斑色暗,面色 白,全身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腹胀,便溏尿清,或小便短少不利,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多见于LN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和LN的慢性病变。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 、泽泻、丹皮、桂枝、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寄生、狗脊;纳少腹胀者,加陈皮、厚朴、建曲、麦芽;小便短少,水肿较甚者,加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猪苓。
(4)气阴两虚
主证: 气短神疲,自汗心悸,头晕耳呜,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低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LN非活动期。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生地、怀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人参、黄芪。
加减:气虚易感冒者,加服玉屏风散;血虚而头晕目眩,唇甲苍白,心悸怔忡者,加当归、何首乌、紫河车;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猪苓、车前子;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龟板、知母、黄柏;大便秘结者,加玄参、麦冬、大黄;口干咽燥者,加玄参、石斛、麦冬、玉竹;阳虚而畏寒肢冷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筋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西医治疗筋膜炎,遵循其一贯以来分而治之的理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人的整体性。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
1.筋膜膏是治疗筋膜炎的最好治疗方法。中医内调外治之法,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挛,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有标本兼治的功效。中医有云:“人之疾病,由内以外,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2.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一系列优点。筋膜炎可以外贴膏药,其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效果,并通过药物的归经作用而调理机体阴阳平衡,扶正固本、改善体质,从根本上、全方位针对筋膜炎病机特点而发挥疗效,从而达到彻底治愈该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