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习惯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八个习惯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1.课前预习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复习的目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
3.独立解决问题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帮助时,家长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热情地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也不能包办,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让孩子在家长不露痕迹的引导。
4.认真书写
书写并非只是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
5.记笔记并事后整理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
6.主动学习
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练习本、试卷上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题汇编、错别字举例的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
7.积极阅读、写作
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阅读,广泛吸收课外知识。家长可以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
8.有条理
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极易影响学习情绪。
经常回家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对孩子:戒恶习更自信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发现,无论是学前期的幼儿,还是入学后的青少年,和父母共度的时间越长,其语言理解能力越强。另外,多项研究证实,父母常回家,利于打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更好,心理也更健康。此外,父母勤回家,孩子才愿回家。美国研究发现,每周在家吃饭5次以上的少年,染上吸烟、酗酒、吸毒等恶习的风险更低。
为什么孩子不自信 学习遭受挫折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有的家长甚至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遭受各种打击,承受各种压力,导致不自信。
儿童学外语切勿操之过急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英语是世界人才的“通行证”,这样的新形势下启发我们,提倡家长同孩子一道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互相学习,相互交心,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不断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同社会、同孩子一道继续前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社会中长大成才,英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英特英语专家提醒:家长们不可不注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同时,习惯的力量是一巨大的,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对于儿童的英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懂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应对孩子的功课、成绩等操之过急,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要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让孩子对英语的学习充满自信心,才能够学的更好。
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教育,都要根据少年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这样有利于使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材和教学的发发,让孩子学习外语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也需要有家长们的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英特实境英语提醒,少儿英语学习需要新模式、全英语的学习环境。实境英语理念是此方面的佼佼者,她从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特点出发,始终把最实用的北美口语带给孩子,始终让最快乐的体验充满生活。
9招养出聪明孩子
学音乐。有研究表明,学音乐可让孩子更聪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发现,儿童学音乐可锻炼右脑思维,提高智商和学习成绩。学习音乐时间越长,受益越多。研究还发现,自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反应更敏捷,长大后更聪明。
常运动。德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爱运动、身体好的孩子学习能力也更强。运动3个月之后,参试儿童大脑海马区(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大脑区域)血流量增加30%,学习新词汇的速度快20%。
多阅读。除了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之外,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幼儿学习阅读可调动大脑各部分机能,有益大脑发育。
吃得好。多项研究表明,与不吃母乳的孩子相比,吃母乳的孩子智商高5%,学习成绩也更好。研究也发现,儿童吃好早餐可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成绩。另外,孩子学习的时候适当吃点含咖啡因和糖的零食,注意力更集中。当然,儿童饮食应尽量避免高糖、反式脂肪及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吃多了会影响儿童(尤其是2岁前小儿)智力和身体发育。
睡好觉。世界级睡眠专家阿维·萨德夫博士以77名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缺觉1小时会使儿童大脑认知成熟度及发育水平降两年,即缺觉会让六年级学生的大脑降至四年级水平。另一项研究发现,A等生比B等生每晚多睡15分钟上以上,B等生又比C等生多睡15分钟。因此,睡眠不足会使孩子“变笨”。
懂自律。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涉及304名初中生的最新研究发现,自我约束能力(自律)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商。善于自律的学生更少旷课、看电视时间更少、更爱学习,学习效率更高,成绩也更好。
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关键。研究发现,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灌输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其探索精神。专家建议,多鼓励孩子提问,多教给孩子新技能,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探索,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好奇心。
更快乐。快乐的儿童日后成功几率更高。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更可能快乐。研究发现,快乐的孩子成年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都更容易成功。工作更好,收入更高。对婚姻更满意。
添自信。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有助于提高孩子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发现,被老师认为是“有潜力有前途”的学生,一年后其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平均智商至少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30%的学生至少增加了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老师家长的肯定评价更能增加孩子自信。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孩子不爱学习多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导致孩子不爱学习因素的主要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 内部因素
1.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花再多的时间,成效也不会很显著,这必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很累。
2.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好的助推器之一,如果取而代之的是上课玩手机,喜欢抄人家作业,这必然会导致成绩的下降,进而让孩子不爱学习。
3.孩子缺乏较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孩子必然会面临学习环境改变的问题,不少孩子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甚至会因此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当进入了初中,老师对孩子已经不起主导作用,学习多靠学生自觉。当学生一时沉迷于玩耍,不能够自主学习时,都可能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但是一旦学生适应了环境的改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上升。部分孩子始终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永远得不到提升。因此心理上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丧失了自信心,经常感到失落,认为自己一无所长。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撑下,孩子再也不想要去努力学习,从此陷入了自暴自弃、止步不前的状态之中。
·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与学校两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过迫切,过高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习完全没有好处,相反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进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
(2)家长突然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并且强制性让孩子完成作业。突然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会降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度,对其他事情的专注度也会受到影响,而让孩子去做作业的举动则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恶,因为作业让他不能够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完全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强制性地给孩子报了许多特长班。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不热爱学习。
(4)家长毫无保留地解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家长解答孩子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让孩子坐享其成,他们就无法感受到自己找到答案的乐趣,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心理也会越来越明显,只会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5)家长不断提醒孩子要好好学习,把学习当成赚钱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为某个领域贡献力量。但是如果家长反复给孩子灌输“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思想,这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太过功利化,甚至适得其反,对学习感到厌倦。
(6)家长看护孩子过分严格。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负责,就要把孩子看得严一点。但是部分孩子比较叛逆,当家长管得很紧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感到烦躁、厌倦,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一落千丈,进而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学校方面
(1)单一的评价体制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对孩子最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业成绩,这样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偏于功利化,也不能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这就不能及时地鼓励学生,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
(2)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度高
中国式的课堂几乎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讲书本,评试卷”,单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感到枯燥,再加上传授的知识难度普遍较高,孩子们较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
(3)其他
21世纪,世界在迅速发展,许多新鲜事物应运而生。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就被外面精彩的世界吸引去了。同时,由于见识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耳濡目染,学生们的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侵害。这些都是容易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的因素。
拒绝这些行为孩子会恋上学习
学习的兴趣重要吗?答案众所周知,肯定是很重要啦。一个人的资质再好,如果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想要取得大的进步是比较难的,为此想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关键是要提高他的学习兴趣,而家长更不能做一些会破坏孩子学习兴趣的行为。
一、会破坏学习兴趣的行为
1.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甚至感觉劳累了,家长还在强迫孩子继续学习,甚至用威胁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这样会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遭到破坏的。
2.孩子学习退步了,家长神经过于紧张,对孩子会出现训斥发火的情况,甚至严重惩罚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3.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经常无法达到家长要求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家长就会对孩子责备,这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繁重的学习任务,过多的课外补习,让孩子的学习压力变得太大,因此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了。
5.孩子自身的天资并不聪明,加上后天不够努力勤快,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也没兴趣好好学习了。
6.家长老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这让孩子丧失了自信心,而且很难找到心理的平衡,结果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家长要保证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学习生活,一方面,孩子比较有兴趣专注去学习,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2.劳逸结合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孩子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对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家长可以通过劳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就休息游玩一段时间,这样可以让孩子不至于感到学习很累,而且孩子可以通过休息和游玩,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使得有更好的状态去投入学习中去。
3.家长不强迫孩子学习,其实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的,他们也有累了烦了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只顾着自己的期望,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无法提高的,因此,尽量不去强迫孩子,但是可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4.寓学于乐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既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又可以使孩子不觉得学习很厌烦,对学习能保持感兴趣。
宝宝生活中的12个坏习惯!如何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不吃早饭
对孩子来说,早饭是最重要的一餐。孩子不吃早饭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而且吃早饭的孩子不易怒,接受信息快,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更好。
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饭。早餐应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如摊鸡蛋、粗粮主食、低脂奶酪或牛奶等。
孩子学习有压力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自身有压力会产生苦恼?有一位家长和老师讲,家里对待孩子的学习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压力,孩子自己压力很大,成绩特别在乎,带她出去玩儿,
也是想着作业的事情,玩得也不爽,总是在屋里学习,我就非常的上火,孩子这样下去,不就产生孤僻的性格了吗?怎么改变孩子的这个习惯呢?
孩子自身压力过大的危害:孩子知道学习,自尊心特别的强,就要注意孩子的的行为了,这样的孩子一但成绩下降就会自暴自弃的,性格也突变了,恼人闹人不听任何人的劝导。
怎样解决孩子自身压力大的问题:家里有个好孩子,按学习的孩子。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床和就寝,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晨6点起背所学的知识,上课注意听课,
中午休息,下午复习做作业,不会问老师。回家先让孩子玩,晚上和孩子复习,这样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孩子学习就没有压力了,学习是一环套一环的这样孩子的自身压力就得到了缓解了。
孩子就像这棵小树一样要尽心的伺候着,浇水,剪枝,整形,这棵小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长成苍天的大树来的。
学习成绩优异只因这12个习惯
1.尊重欣赏老师
不同学科老师教学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老师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应学生。而学生在适应老师的同时更要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
2.提前预习习惯
老师只是你的领路人,学习东西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这时候的提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在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预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在老师讲课时可以重点去听,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
3.专心听讲习惯
上课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遇到难点或是重点时应该边思考边听讲。
4.认真观察习惯
学会观察,在观察的同时也要积极思考,这样可以培养你的观察能力。
5.乐于提出问题习惯
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遇到不懂时要积极去问,这样更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要知道学习往往就是从疑问中进行的。
6.互相切磋琢磨习惯
遇到问题时,可以跟同学切磋琢磨,这样更能学到知识。
7.单独做作业习惯
之所以让孩子做作业主要就是为了孩子更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培养自我独立思考能力。
8.学会仔细审题习惯
做题时要仔细认真,准确把握每个知识要点,培养自己从题目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自我纠正能力。
9.练习之后学会反思习惯
不管是做题还是学习都要学会反思,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方法,这样更能培养求异思维与放散。就算做错了,也要反思,为什么会这样,以后要怎么做,不断完善自己。
10.复习归纳习惯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加强记忆,这样可以将零碎的知识汇总到一起,从而将所学整个融合到一起。
11.整理错题集习惯
给自己准备一个本子,将自己不懂或是容易弄错的地方全部整理好,然后整理一些类型题放在边上,这样更能加深印象,掌握所学知识。
12.客观评价的习惯
作为学生,你需要养成客观评价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反思,也更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零食的危害
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零食里面含有大量的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这些物质会损害人的正常消化吸收。
容易导致孩子厌食偏食。零食吃多了,孩子就不喜欢吃饭了,因为零食的口味独特,非常香甜或辛辣,里面含有大量的味精等,所以不喜欢吃家常菜了。
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零食吃多了,孩子往往会越吃越上瘾,有点钱就都买零食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严重的孩子还会产生偷窃行为。
吃零食多了孩子容易生病。俗话说病从口入,吃零食时孩子都不洗手,手上的细菌、脏东西都吃到肚子里了,时间长了会引起肚子疼,继而容易引起生病。
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零食吃多了,孩子往往会分心,心理老惦记着零食,不思学习,这常常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容易引起蛀牙。零食里面甜的东西很多,正在换牙的孩子吃多了会导致蛀牙。
孩子有厌学情绪怎么办
厌学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在厌学的孩子当中,不仅有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校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有在校表现好甚至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厌学的原因和情况可谓纷繁复杂,在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许多孩子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是厌学心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 (1)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谨防“唠叨”教育。与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负面、功利性的学习压力,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避免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根本所在。 (2) 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间有放松的时候,劳逸结合。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减压,让其有放松的时候。另外,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表现得过于紧张。 (3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 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必要时也可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来有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