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和骨骼区别
骨和骨骼区别
骨骼是组织名称,统称,在组织学中没有区别。全身的骨组织都是骨骼,一般习惯把部位加上骨字区分。举例说明:肋骨、肩胛骨、脑颅骨、胸骨是单个名称,都是骨骼。如果叫肋骨骼、肩胛骨骼、颅骨骼、胸骨骼,不是不可以,而是啰嗦、不习惯,习惯的叫法是肋骨、肩胛骨、脑颅骨、胸骨,长久成形了。医学上不合理的很多,成了习惯,没有人去追究。
骨骼的功能
骨骼的进化与骨骼的支撑功能有关,骨骼作为支撑系统使生物体的结构更符合力学原则。关于支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举出下面几项:(1)多细胞生物的软组织、软躯体若没有硬的支撑系统则难以增大体积;(2)支撑系统使躯体内的重要器官在空间上得以合理地配置,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空间位置,实现整体的功能谐调;(3)支撑系统使动物的运动器官得以发展,并最终使动物能脱离水环境;(4)支撑系统在植物中的发展使植物能扩大表面积,并向高处获得空间,最终使植物能向陆地发展。
骨骼在进化过程中,其防护功能与支撑功能互相结合,例如无脊椎动物外骨骼既是支撑系统,又是防护系统。脊椎动物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其防护功能让位于皮肤。
A.头足类(直角石)的外骨骼:主要功能是防护;
B.甲壳动物的几丁质外骨骼:具有防护与支撑双重功能;
C.脊椎动物的内骨骼:主要功能是支撑,防护功能由皮肤承担。
骨骼的介绍
骨骼 (bone,skeleton):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的骨骼在体内,由许多块骨头组成,叫内骨骼;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等)体表的鳞、甲等叫外骨骼。通常说的骨骼指内骨骼。[1]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储藏矿物质。骨骼由各种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一般用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
人的骨骼
骨骼化是生物结构复杂化的基础,骨骼系统又是生物形态进化的限制因素。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 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储藏矿物质。骨骼由各种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
构成颅骨:(8脑颅骨)额骨、筛骨、蝶骨、枕骨(不成对) 顶骨、颞骨(15面颅骨)鼻骨、泪骨、腭骨 上颌骨、下鼻甲、颧骨 下颌骨、舌骨、犁骨(不成对)躯干骨:24脊椎、一胸骨、12对肋骨、一尾骨、一骶骨四肢骨:1肩胛骨、1锁骨、1肱骨、1尺骨、1桡骨、8腕骨、5掌骨、14指骨*2(上肢骨64)1髋骨、 1股骨、1髌骨(膝盖骨)、1胫骨、1腓骨、7跗骨、5跖骨、14趾骨*2(下肢骨62)
儿童骨骼骨折症状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一个缩影,只是身材较小,体重较轻,其他没有什么区别,往往套用成人骨科的观点来处理,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的,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性能都在不断变化,与成人的骨骼不同。
儿童骨折多为创伤性骨折。当发生摔伤后,如疼痛难忍,肢体不能自如行动,部分功能缺失或者完全丧失;摔伤局部部位出现明显肿胀、颜色改变等都可能是骨折。家长还应注意观察摔伤部位因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可改变,并出现特有畸形;在肢体非关节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反常活动;骨折端接触及互相磨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这些症状其中之一,即应判断小儿存在骨折风险。但未出现这些症状时,也可能有骨折。例如当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家长在检查时应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以求原因,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它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以免病情更严重甚至危及小儿生命。
在送小儿去医院的过程中,注意动作的轻、稳。如果是腰部或胸背、肋骨骨折,切忌背或抱着小儿移动。
骨骼的作用
支持作用:人体不同的骨骼通过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连成一个整体,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保护作用: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人个框架,保护着人体重要的脏器,使其尽可能的避免外力的“干挠”和损伤。例如颅骨保护着大脑组织,脊柱和肋骨保护着心脏、肺,骨盆骨骼保护着膀胱、子宫等。没有骨骼的保护,外来的冲击、打击很容易使内脏器官受损伤。
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协同,共同完成人的运动功能。骨骼提供运动必须的支撑,肌肉、肌腱提供运动的动力,韧带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稳定性,使运动得以连续的进行下去。
代谢功能:骨骼与人体的代谢关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磷及其他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参与者和调节者。骨骼还参与人体内分泌的调节,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和代谢。骨骼还与体内电解质平衡有关。
造血功能:骨骼的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人的幼年时期,骨髓腔内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这些细胞参与血液的形成。
骨骼的构成
颅骨:(8脑颅骨)额骨、筛骨、蝶骨、枕骨(不成对) 顶骨、颞骨
(15面颅骨)鼻骨、泪骨、腭骨 上颌骨、下鼻甲、颧骨 下颌骨、舌骨、犁骨(不成对)
躯干骨:24脊椎、一胸骨、12对肋骨、一尾骨、一骶骨
四肢骨:1肩胛骨、1锁骨、1肱骨、1尺骨、1桡骨、8腕骨、5掌骨、14指骨*2(上肢骨64)
1髋骨、 1股骨、1髌骨(膝盖骨)、1胫骨、1腓骨、7跗骨、5跖骨、14趾骨*2(下肢骨62)
骨头和骨骼的区别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包括躯干骨51块,颅骨23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听小骨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众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事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众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事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
不过,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展和X线等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某些骨头会额外再生出“副骨”或“子骨”来,如果想“副骨”或“子骨”算进去,成人的骨头就远不止206块了。例如,有些人每只手和腕部有“副骨”及“子骨”24块,每只脚有26块。在身体的膝、肘、脊椎部位,有时也会另外长出小骨来。而且,各人额外长出的骨头并不一样多。
这些“额外的小骨”的意义不大,我们只要知道成人有206块骨头就行了。
当然,说成人有206块骨头也不是绝对的,这是就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我国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日本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在欧美,绝大多数有206块骨头,仅少数人为204块。
我国和日本人比欧美人少了哪两块骨头呢?原来,通常认为第5趾骨有3块骨头,现在发现中日两国人大多为2块。由于每只脚少1块骨头,因而只有204块。
骨头汤利于骨骼生长
宝宝是最特殊的阶段,由于自身无法独立吸收营养成分,为了能够补充足够的钙质,促进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都是需要家长朋友们适当的为宝宝补充钙质的。据了解,食补就是小儿补钙的最佳途径。那么,妈妈们该如何通过饮食让宝宝避免出现缺钙的现象呢?宝宝补钙吃什么比较好呢?下面就是一些能有效为宝宝补钙的食物。
宝宝补钙吃什么好?
1、牛奶
牛奶是最好的补钙食品,所以除了母乳喂养外,妈妈们也可以适当喂食宝宝一些牛奶。
2、骨头汤
骨头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不仅能减缓中老年人骨骼老化,也有利于骨骼生长。所以婴儿补钙可以多喝骨头汤。
3、新鲜的果蔬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菠菜、韭菜、茭白及橡胶、苹果、菠萝等果蔬同样对补钙有所帮助。婴儿补钙,妈妈们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水果蔬菜汁。
4、海产品
多吃海带、大虾、螃蟹、海鱼、虾皮等富含高蛋白高钙的海产品,可以有效的给婴儿补钙。(海产品给婴儿应注意防止婴儿过敏)
5、吃补钙剂
有时宝宝光靠吃饭补钙往往跟不上,宝宝缺钙比较严重了,就需要适当的给宝宝服用钙剂。在服用钙剂时,要注意不同的钙剂吸收量不同,钙含量也不同。有资料显示,碳酸钙含钙量约为40%、醋酸钙29%、柠檬酸钙21%、磷酸氢钙15%、乳酸钙13%、葡萄糖酸钙9%。专家指出,应该选择含钙量高、价格相对低的产品。 乳酸钙虽然含钙量不很高,但是吸收效果好,是给宝宝补钙不错的选择。
此外还应注意:螃蟹、虾等带壳类海鲜会引发婴儿的过敏症状,建议不宜在1岁以前喂食。有些蔬菜例如菠菜、韭菜、苋菜等含大量草酸的蔬菜,竹笋和牛蒡等较难消化的蔬菜,还是不宜过早出现在辅食中的。容易引起过敏的水果例如芒果、菠萝、有毛的水果(水蜜桃、奇异果),最好都不要给宝宝吃。
温馨提示:以上这些就是比较适合婴儿的补钙方法,妈妈们要注意,给宝宝补钙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适量,同时也要根据宝宝的体质来选择补钙的食物,与宝宝的体质不适宜的食物就算钙质再好也不能给宝宝食用。另外,宝宝补钙和成人补钙有很大区别,一定要选择适合宝宝的补钙方法。愿您的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