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类痛经辩证食疗
6类痛经辩证食疗
1、肝气郁结
多见于年轻女性,或见于工作、学习压力大、恋爱及家庭不和睦者,脾气大者,常伴有胸胀,善叹息,月经夹有血块,经色暗红,或平素偶有小腹胀痛,月经周期不准
进补食物:丝瓜(通经活络)、桃仁(活血化瘀)、芹菜(有健胃、利尿、净血调经)、荔枝(益肝养血,理气止痛)、大萝卜(顺气解郁)、山楂(活血化瘀)
2、寒湿凝滞
多见于带下量多,或黄或粘稠,小腹丝丝作痛,或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脚底怕凉,多见于平素喜吃凉食(尤其经前服食雪糕、凉饮等),常见于伴有妇科炎症者
进补食物:生姜(温中,回阳),大葱(散寒通阳)、茴香、花椒、扁豆(健脾化湿)、韭菜、鲤鱼、
3、阳虚体质
多见于素体阳虚,青春期女孩,小腹冷痛,手脚怕凉,或伴有腰酸,喜热饮
进补食物:桂圆(有补益心脾、活血化瘀)、花生(滋养调气)、羊肉(补肾、壮骨、生髓)、胡椒、牛肉、动物肾(腰子)、虾、草鱼、豆油、八角
4、湿热体质
多见于年轻女性伴有妇科炎症者,带下浓稠,量多色黄,平素小腹绵绵作痛,腰酸痛,或有小便黄
进补食物:苦瓜(清热解毒)、黄瓜、冬瓜(清热利湿)、茄子(散瘀血)、梨(清热润燥)、苹果、绿豆(清热解毒)、油菜、菠菜、茶叶
5、气血亏虚
多见于贫血或低血压的女性,面色白,体质瘦弱者
进补食物:枸杞,香菇、黑豆、大枣、奶、葡萄、动物肝、黄花鱼、墨鱼(血虚性月经失调)、桃子(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6、痰凝血瘀
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子宫肌腺症,子宫腺肌瘤,盆腔瘀血症的女性,经期腹痛持续加重
进补食物:紫菜(消散积块)、黄花菜(止血、消炎)、海带(软解散解)、蚬、核桃(活血化瘀)、干贝、牛筋、山楂(活血化瘀)、荔枝、鸡内金(消瘀化癥)、橘子(通经活络)
经期前1周开始服用效果更好,并经期前1周禁食凉性食物,也可经期前1周开始泡脚或者盆熏洗私密处!
痛经如何推拿 痛经辩证加减推拿
气滞血瘀者,去气海,加拿揉章门,期门,掐太冲;寒湿凝滞者,加按大椎,拿风池,按揉曲池,丰隆;气血不足者,加按揉肝俞,胃俞,足三里,推并按揉中脘,振关元。
中医骨质疏松症的辩证食疗法
1.肾精不足型
主证:颈腰背酸痛无力,甚至畸形;举动艰难,头晕耳鸣,健忘;男子阳痿,夜尿频繁;舌淡或舌红,苔少,脉沉迟。
治法:益肾填精,强精壮骨。
方药:熟地4份,山药2份,山萸肉2份,枸杞子2份,菟丝子2份,鹿角胶2份,龟板2份,川牛膝1份半,蜜糖适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服 10克,每日1~2次,饭前服。阴虚火旺症状明显者,可与知柏地黄丸合用;肾阳虚症状明显者,加杜仲15克,狗脊12克,淫羊藿15克。
2.脾肾亏虚型
主证:全身倦怠嗜卧,颈腰背酸痛、痿软,伸举无力,甚或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纳谷不香,面色萎黄不华,便溏,唇、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肾,填精补骨。
方药:党参60克,茯苓60克,白术60克,山药60克,炙甘草60克,炒扁豆45克,莲子肉30克,薏苡仁30克,桔梗30克,砂仁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服10克,每日1~2次。饮食不佳、胃脘不适者,加焦三仙。
治疗本病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均可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10克,紫河车10克,鳖甲10克。
3.调畅营血
《灵枢》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清利”,即骨骼的濡养有赖于精充髓满、血和气旺。因此血脉之盈虚、血行之畅塞,均直接影响着骨骼的营养和生长。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酌情加用养血合营之品。常用中药,如具有活血作用的川芎、丹参、怀牛膝等;具有补血作用的阿胶、白芍、刺五加、何首乌等;以及既能补血又能活血的当归、鸡血藤等。使用时要注意补血而勿过腻滞,活血而勿动血伤正。
4.补充钙源
常用的中药包括牡蛎、龙骨等。其中牡蛎,据《神农本草经》介绍,“久服强骨节”,味咸入肾,能引诸药同归肾经,以助补肾强骨之功。此类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碳酸钙,老年人服用,易引起腹胀、便秘等。可经适当炮制,如用醋酸水解成醋酸钙,以减轻副作用。
哺乳期牙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1、胃火型
该型牙痛临床特点是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方用白虎汤化裁。
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粳米10克。若大便燥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如便燥如羊屎则加大黄、黄连、黄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妇、幼及老年体弱者则减量或慎用。
2、龋齿型
龋齿型牙痛的特点是初期无症状,仅表现牙齿组织变白,继则逐渐变成黄褐色。后病变部位的牙齿组织变软脱失,坏成龋洞,常因食物进入龋洞受到刺激而疼痛。
方用小续命汤化裁。偏寒者加细辛6克、偏热重者加石膏20克。并用2%硼酸漱口,早、中、晚各1次。
3、风邪型
本型牙痛临床的特征是不畏冷热而齿龈痒痛,甚或难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数,方用归芎散化裁。
方药组成:全当归35克、川芎15克、白僵蚕30克、蝉蜕30克、防风10克、薄荷(后下)10克、连翘10克;面白、唇白、舌淡红、脉沉者去川芎、连翘、薄荷,加黄芪50克;伴心悸怔忡则加阿胶30克。
4、寒热错杂型
此型牙痛临床特点为齿龈疼痛,得寒得热而牙痛程度无增重或减轻。处方以小续命汤化裁。
方药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久煎)10克、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
如口渴多饮、小便黄、舌红苔白或厚或微黄、脉数,则去人参用沙参,方中黄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长,则小续命汤中桂枝、白附子、麻黄用量各增至13克,而黄芩、人参用量减至6克。
5、肾虚型
该型牙痛的临床表现特点是自觉牙齿松动或觉增长而痛,或麻木不仁,小便清长或微黄,脉细或细数。
中医辩证治疗少女倒经
有些青春少女,每到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便发生鼻腔出血或吐血现象,似乎是月经倒逆上行而引起,所以人们称为“倒经”或“逆经”,时间长了会引起少女月经周期紊乱或贫血症。
中医学认为,倒经主要由于血热气逆,经血不从冲脉下行反而上溢所致。而血之所以热,气之所以逆,又与肝经郁热、肺肾阴虚等因素有关。例如,平时性情急躁,爱生闷气,以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顺,肝火内盛,或素常体弱阴虚,又加忧愁不解,思虑过度,以致心火亢盛,或平时过食椒姜辛辣之品,郁热内积,热伤其血,则血逆上行。当月经将来或已行的时候,内热迫使经血上逆,就会发生倒经。
中医中药治疗倒经症有明显的疗效,可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施方。当鼻出血或吐血较多时,当务之急是止血,可采用下列措施:
1、冷敷止血。即让病人取坐位,头后仰,将冷水毛巾敷于前额。并用干净棉花浸透冷水,敷于鼻梁骨上,上齐双目,下齐鼻尖。
2、压迫止血。即甩手指分别压迫两侧迎香穴(鼻翅旁开二-分凹陷处),同时将大蒜捣成泥,敷于两足心。
3、药物止血。可用白茅根60克,小蓟50克,灶心土(打碎)20克,煎汤服。也可用鲜生地50克,鲜藕两节(洗净)一齐捣烂,挤汁服。
倒经症止血后,平素常以调经来达到治本的目的。应按“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分型论治。
肝经郁火型患者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平素心烦易怒,两肋胀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结,月经可提前,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宜用清肝引经汤来疏肝清热、降逆止血。
肺肾阴虚型患者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平素可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咳嗽咽干,月经多见先期量少,舌红或绛色,苔花剥落或无苔,脉细数。宜用顺经汤滋阴清火,引血下行。
患倒经症的女青年,平时要注意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在月经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忌服椒姜辛热之品,再对症治疗,倒经症能够治愈。
失眠多梦的食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1.药膳推荐
药膳是中医中药汤剂,或者是搭配的药膳是食疗重要组成的部分,适用于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心脾两虚、痰火内扰等不同原因造成的失眠多梦。为辩证食疗的目的,在具体中医中药汤剂及搭配的药膳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熟地、当归等药物要科学搭配。
2.常见食物
在具体的生活食物方面,所选择的食物的通常具有消除紧张,缓解压力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不妨多吃小米,桂圆,莲子等食物。可混合搭配的形式制作成诸多酸枣仁汤、百合绿豆乳桂圆莲子汤、安神汤、远志莲粉粥、酸枣仁粥、小米粥等具体的食谱,更好的发挥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温经止痛汤:荜拨10克,生姜10克,姜黄12克,小茴香12克,吴茱萸10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细辛3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小建中丸、理中丸口服。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导滞汤:鸡内金12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山楂15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炒麦芽20克,白芷12克,苏梗12克,莲子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胃立康、调胃丸口服。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芍药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2克,莱菔子15克,槟榔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党参30克,茯苓15克,芍药2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温胃舒、参茯丸口服。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坤草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珍珠丸口服。
上火牙龈肿痛要辩证治疗
牙龈肿痛真难受!于是不少人首先找了抗生素吃,找了凉茶喝,但都不管用,这才哎哟、哎哟地跑去找医生。“哎哟,医生,我上火了!”中医门诊经常看到这些吃了不少抗生素等西药还不奏效的人,捂着腮帮子求医。
牙龈肿痛是指牙床周围的组织(包括上龈、下龈)红肿疼痛,一般无牙龈溃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唐梁认为,不是所有牙痛都是上火,清热解毒的凉茶也未必管用。中医认为牙龈肿痛分以下几类。
风热型
是外感风热,邪毒侵袭牙龈所致。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且逐渐加重,还有外感风热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舌尖红、脉浮数。
胃火型
多由于过食辛辣之物、胃肠积热、热久化火、循阳明之经、郁于牙龈所致。表现为牙龈红肿热痛,伴胃热炽盛症状,如口臭、大便秘结、口渴、舌苔黄焦、脉滑数。
肾阴虚火旺型
由于肾阴素亏或病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表现为牙龈肿痛、色淡不鲜,疼痛程度轻,同时伴阴虚火旺症状,如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