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中招 溺爱孩子4种典型方式
小心中招 溺爱孩子4种典型方式
袒护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们以为自己的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往往只是去责备别人的孩子,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犯的错误。或者有时候家庭成员教训孩子时,另一方就会袒护孩子说:“他还小呢!还不懂事,以后长大了就好了。”很多爸爸妈妈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为孩子的错误找合适的理由,这样导致孩子们犯错时都肆无忌惮。这种袒护孩子的行为是溺爱的典型方式。
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家简直就是“老板的范”。小宝宝们从来不会自己吃饭,都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追在孩子的后面,央求孩子多吃几口饭菜;宝宝们也不会自己穿衣,他们醒来后只会大声叫嚷:“妈妈给我穿衣服。”孩子们连自己的琐事都做不了,就更不用说做家务活了。父母们为孩子们做好了一切。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们只会变得自大而又自私,但是却没有一点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溺爱孩子的方式会毁了孩子的前程,爸爸妈妈要小心了哦。
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答应
父母溺爱孩子的一个最典型的方式就是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当孩子看见好的玩具时,孩子们只要说:“我要。”爸爸妈妈就乖乖的给孩子买了;当孩子看见好看的衣服,爸爸妈妈也爽快给孩子买来。这种有求必应的方式,让孩子们变得无法无天,导致孩子们没有任何理财观念,而且受挫感也不强。爱孩子固然是好事,但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孩子,只会毁了我们的孩子。
甜腻称呼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在称呼上就显露出了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有的爸爸妈妈称呼孩子为:“我的心肝肉。”有的叫:“我的祖宗。”爸爸妈妈的这种称呼,会导致孩子们变得没有礼貌,他们即使看到长辈也不会喊叫别人。称呼虽然是小事,但是不当的称呼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规矩。爸爸妈妈们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称呼记得要恰当。
溺爱孩子的十种典型
1.允许孩子生活散漫
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玩耍等没有限制,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允许他晚上当个夜猫子玩到深夜、允许他白天自由睡觉,不吃饭也可以。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形成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习惯,缺乏新事物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做事有始无终。
2.孩子的待遇特殊
在家庭地位中,孩子高人一等,处处特殊对待,比如孩子过生日一定得有礼物蛋糕而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却不过生日;有好的食物孩子自己享用,其他人没份等。这样培养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不擅长关心别人,总习惯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3.轻易满足孩子任何要求
不管是孩子的什么要求,大人轻易就满足他,无所不应。这样孩子如果不合理的要求也一直得到满足,那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要求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这样的孩子容易追求物质享受,不甘于吃苦还浪费金钱,且性格养成也不好。
4.对孩子受伤大惊小怪
孩子的胆小爱哭多半是因为父母从小对孩子受伤的大惊小怪。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各种外界事物,孩子本来都不怕的,就算摔倒也会自己爬起来,但是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娇惯着孩子,对孩子有任何病痛就感觉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情,让孩子背上懦弱的包袱。
5.不舍得孩子哭闹
孩子从小就擅长以哭闹来表达不满,加上家长的迁就,一看孩子哭闹、躺地板上了就马上连哄带骗、百依百顺,让孩子意识到哭闹能解决任何事情,甚至长大了还会和父母打骂。不舍得孩子哭闹的家长对养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过分关注孩子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中心,家人天天围着孩子转,时刻的陪伴他、照顾他,亲戚朋友到来的时候也是围着孩子,这样孩子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还会有严重的“人来疯”,即家里有人来的时候,闹得大人没法谈话。
7.当面袒护孩子
教育孩子,有的爸妈喜欢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当一方管教孩子时,另一方就马上出手袒护,说些“小孩子很小不能太严格”、“长大了就好了”之类的话,孩子从此就有了“靠山”,对是非观念很难把握,甚至养成扭曲的性格。
8.剥夺孩子的独立权
父母从小将孩子保护过度,害怕他磕着碰着,所以都不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不让他走出家门,不能离开大人的一步。这样使得孩子缺少独立自主的锻炼机会,养成依赖大人的心理,在外面变得胆小没自信,而在家里,却是横着走的螃蟹——横行霸道。
9.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
不少新闻有报道大学生脏衣服邮寄回家里让父母洗的事情,这跟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有关。四五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喂饭、自己不会穿衣服,更别提让他帮忙做点家务事了,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不舍得让他劳累,这样孩子长大至少不会是一个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孩子。
10.对孩子祈求央告
孩子不吃饭不睡觉,爸妈就放低身段,央求祷告,这样孩子并不会“同情”你,反而更惺惺作态,趁机要求你做这做那才答应你吃饭睡觉。
结语: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未来都有很大影响,如果上面这十种溺爱孩子的事情你正在做,那请赶紧停手,这是一种“毒爱”,会害了孩子。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现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教孩子时"下手之狠"让人痛心;有的父母爱孩子时"没有分寸"让人费解,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而通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试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脾气暴躁是什么原因
1、孩子属于胆汁质气质
爱发脾气的孩子可能属胆汁质气质,即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很强,很热情,态度比较直率,精力旺盛,但是也很容易泄气。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会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开朗热情、蓬勃向上的人;如果引导不当,也可能发展成焦躁任性、易怒的人。
2、父母教养方式欠妥当
过分溺爱也可能导致孩子爱发脾气。当孩子偶然发脾气时,父母可能因为孩子还小,发脾气的小摸样很可爱而表现出某种欣赏的态度,那么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不仅得不到遏制,反而会因此滋长,形成恶性循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会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一旦某次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便会大哭大闹,父母往往在疼爱孩子的心情中败下阵来,从而更加助长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习惯。
溺爱孩子的表现
1、特殊待遇、轻易满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二话不说就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孩子会变得理所当然,不会懂得跟人分享,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
2、生活懒散、包办代替:允许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生活上没有任何规律性。宠惯孩子饭来张口,衣来张手,没有一点自理能力。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能够独立。
3、大惊小怪、过度保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跌倒,从跌倒中爬起来的孩子会变来越来越坚强,而有些家长往往孩子跌倒了就大惊小怪,而限制孩子某些行为,过度保护。这样的过保护会令孩子变得懦弱。
4、当面袒护:有时父母教孩子,奶奶护着:“不要太严,他还小呢。”这样会导致孩子教不了,因为这样会令他无是非观念,时时有人护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孩子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1.溺爱型心理,过度宠爱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溺爱式培养是社会家庭幼儿教育的通病,家长对于孩子的需要往往缺乏“延缓”和“拒绝”的分离反应,当孩子以“哭闹”为抗议性的形式表达需求时,家长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避重就轻,理所当然地承担孩子情绪反抗所导致的后果。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想看自己平时在对待孩子出现问题时的方法是否正确。
家长之前的“迁就”便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将问题推给家长,依赖心理愈见强化,当家长一时间无法达到孩子心理的期望值时,孩子就会以破坏性,或者冲突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尤其是隔代教养、单亲家庭、性格缺陷抚养者,很容易被孩子的心理需求所控制。
2.自我型心理,自我中心型人格影响性格养成
自我中心型人格来源于夸大的自我形象,然而自我形象只不过是孩子的主观感受,抚养者无条件的满足会将孩子的主观意识变成客观事实。
孩子在幼儿的时候,特别容易因为一点点小问题而哭闹,尤其是在晚上特别严重,这是因为幼儿时期他们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支配想法。
如自我中心陶醉的人格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矫正,随着年龄的长成,其性格多会以自我为中心,支配他人满足自己,推卸责任,把挫败归于别人,成功归于自己,在性格养成方面我们定义为控制性、推卸性、归外因的性格范畴。
老人溺爱孩子该怎么办
必须先肯定老人的辛苦
我们可以站在自身角度去考虑,如果我们替自己的子女辛苦带孩子,然而我们的子女对我们带孩子的方式等等非常不满,并指责我们不会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心情是如何的?所以说将心比心,本身父母年纪大了帮我们带孩子就会很辛苦,你又要求父母拿出适合现代教育孩子的理念教育孩子,父母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和精力呢?就算是重新学习,也要一步步来嘛。所以说你不要记者指责老人不会教育孩子,先肯定老人的辛苦,感恩老人的付出,让老人的心里痛快一些,舒畅一点,这样沟通起来才会好一些。
把孩子的缺点用诉苦的形式告诉老人
生活中很多儿媳妇不满意婆婆带孩子的方式,觉得好孩子被婆婆给带坏了,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爱学习,任性不听话等等。她们几乎是用直接的办法指责老人,亦或是和别人诉说自己婆婆的不对,结果往往是老人委屈的不行,儿媳压抑的不行,孩子更加“倒霉”,受不到正确的教育,夹在妈妈和奶奶之间受夹板气。你要是发现老人真的过于溺爱孩子,你可以选择用诉委屈的形式告诉老人,比如告诉老人孩子在外边因为没礼貌,或者因为不讲卫生,被外人笑话,弄得孩子很郁闷,等等。
不要给予老人批评要先请教老人
老人溺爱孩子,这是属于普遍性的事实。你不用急着改变老人的态度,老人那么个岁数了懂得的道理不比你少,不过是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对罢了。当你发现孩子被老人溺爱出坏习惯之后,你就拿着孩子的那些坏习惯,对老人提出请教,孩子这样做,我该怎么办,等等。老人什么都会明白的,在以后的教育孩子中,自然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注意一下的。这样一来也免去了老人觉得委屈或者彼此陷进尴尬局面的发生。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人坏话
这是不少儿媳和婆婆之间矛盾的形成原因。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多疼爱自己孩子与孙子辈的公婆,但也有很多不是很“有爱”的公婆,明明有能力有学问好好帮儿子儿媳照顾一下孩子,却不耐不烦,觉得你们过得不好与我何干,自己过得舒服比什么都好。遇到这样的老人,你若是让其帮忙带孩子,我可以肯定地说,你的孩子绝对受不到好的照顾,更接受不到正确的教育。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孩子真的到了过分的地步,只要孩子高兴自己怎样都行,这样的结果更是给孩子惯出很多坏脾气。不管是什么情形,我们万万不可在孩子面前讲老人的坏话,孝道且不说,孩子一定会把你的话“传达”给老人,那么你们的矛盾必然会出现,对孩子的教育更加的会不好。
委婉一些的给老人意见
其实很多老人也是很开明的,并不都是我给你们带孩子,教育出什么样你们都得虔诚的接受并感激我。很多开明善良的老人在溺爱孩子的时候,并不会发觉自己的溺爱。这时候你可以委婉一些的告诉老人,孩子身上的坏脾气有哪些,咱们应该如何教育,让孩子把身上的坏习惯争取改正过来,不然到了社会上也会被人嫌弃的,等等。我相信你这样和老人沟通,开明的老人一定会注意的,且不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鱼矛盾。
宝宝哭闹的原因及护理
导读:宝宝哭闹不休,脾气大,比起人家的孩子不是个乖宝宝……如果你的宝宝很难缠,又没有其他身体上的不适,你会带宝宝去看心理医生吗?相信很多家长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其实婴儿也存在心理问题。小编经过归纳,发现这些难缠宝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NO.1:病后失宠型
一不舒服便抱在怀里哄逗,或举起来摇晃。对其要求也是百依百顺,那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去满足。待孩子病愈后,孩子便不愿躺在床上,只要将之放到床上就哭闹不休。不仅如此,对其需要如有一点怠慢或不满足便大喊大叫,又抓又踢。孩子的这种哭闹行为也是被父母在其生病期间强化出来的。
NO.2:母爱缺乏型
经医生分析,孩子患的是母爱缺乏综合症,其哭闹是对父母对自己忽视的抗议。
心理医生建议:对这类孩子的处理是父母增加和孩子的接触,寄予孩子足够母爱和关心,让孩子有被爱和安全的感觉。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后,吴女士调整了工作安排,增加了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晚上也让孩子和自己一同共寝。一个月后,孩子的无休止哭闹便停止了。
NO.3:溺爱型
心理医生经过询问了解到,孩子由外婆抚养,采用的是溺爱式喂养方法,往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加上父母平时因为没有照顾孩子,心中存有愧疚感,所以无形中也会成为溺爱孩子的共犯。孩子的尖声喊叫和乱抓打人是被外婆和父母强化出来的,导致最后大人都被孩子控制住了。
心理医生建议:尽量自己带孩子,如果做不到,也要让外婆对孩子有原则,一,要给孩子制定规矩:二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三如果她尖声大叫、打人就不要满足需求,安静下来的时候再满足她。两个月后,琼打电话给心理医生,说孩子现在已经好多了。
心理医生建议:消除这种哭闹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行为消退法,并去除相应的强化因素,如多余的注意和过多的怀抱和摇晃等。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孩子获得父母注意和关注的手段,或是控制父母的手段,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关注或满足,孩子的哭闹就会被强化。反之就会被弱化,以后就不会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或控制父母了。
哪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有多动症遗传病史,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专家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好也会造成孩子多动症,我们来看看哪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①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②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驾,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③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④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动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里建议广大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远离多动症,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做到以上几点,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下去。
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2、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3、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4、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很难克服成材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了。
宝宝这些性格缺陷不可放纵
1.胆小内向害羞
有些孩子明显对自己表现出了不自信的行为,他们做事胆小,平时低头埋胸说话小声,做事小心翼翼,对任何事都不敢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见,过于害羞,掩藏自己。对于孩子这样子的表现,家长不要以为这是乖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内心严重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童年将会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日后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2.经常乱发脾气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子的烦恼,就是家里养了个小皇帝,动不动就生气乱发脾气。对于孩子这样子的性格,很多父母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家人过于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错误思维,才导致了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如意就乱发脾气,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存在很大危害的,家长们应该平时就注意对孩子的品德教养,从小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要过于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怎么做可防止儿童自闭症
不要溺爱孩子。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一般是造成孤僻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可能太忙,见孩子的时间不多,所以每次见孩子都会溺爱孩子,这是不好的。
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大,求知欲强,是人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事事由成人来做而抹煞了幼儿的求知欲,失去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利时机。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不要局限于特别的事。
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有时候,孩子也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给他一个自学的时间,他会记得更牢靠。
爱孩子、关心孩子、亲近孩子,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了解孩子,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有意识地解除幼儿的心理障碍。
多鼓励孩子,不要让孩子把你当敌人。要知道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达成朋友的关系,那么对于你的教育和孩子的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孩子有什么事都会想到跟你讲,也不会存在自闭症了。
80后育儿法不见得都靠谱
一、不靠谱的育儿方法
1.没原则性的育儿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这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是很重要。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育儿要有原则,不可以毫无章程,也不可以对孩子言而无信。
2.放养溺爱式的育儿法
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发展,所以,对孩子采取了放养溺爱式的教育方法。然而若是一味地放养和溺爱,易使孩子变成熊孩子,任性妄为、目中无人、骄纵捣蛋等等便成了孩子的代名词。
3.攀比方式的育儿方法
家长喜欢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多对比,把别人的长处或者短处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这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是有很大的弊端。
4.强制命令式的育儿法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因此喜欢用强制性命令式来要求孩子做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心不甘情不愿,难以将事情做好,而孩子的潜能也无法得到挖掘和发展。
二、育儿注意事项
1.正确地与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和孩子交心,这就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朋友,这是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之一。
2.顾忌孩子的感受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要注意顾忌到孩子的感受,不可以随便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尊重孩子的兴趣
想要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家长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长处进行着手培养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
4.家长要讲原则和规矩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原则,不可以任由孩子任性,而且对孩子要讲规矩,从小让孩子学会做一个讲规矩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
溺爱孩子危害大
1、自私自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个长辈喂养一个孩子,于是,宝宝一出生就犹如众星捧月般的让全家人爱到心坎里。看到宝宝哭闹、不小心跌伤,父母都心痛不已。
但是,许多家长对于宝宝想要的东西从不舍得说不,如果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处处优先,只要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
2、胆小怕事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伤,因此不让孩子到公园玩,不让孩子和同年人玩游戏。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就立刻伸出援手,不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在爸妈“不许摸这,不许碰那”的管教中,孩子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容易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
3、称王称霸
父母的过度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进而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而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宝宝没有好恶之分,像个小霸王一样,认为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自己的。这种孩子,在幼儿园也容易和别的小孩发生矛盾。
4、偏食挑食
在许多中国家庭,我们都会看到妈妈拿着一碗饭在孩子后面追着跑,好像求孩子吃饭似的。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不饱,就算零食也照样给孩子吃,对宝宝“唯命是从”,宝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久而久之,宝宝养成这种习惯后,就开始挑食偏食了,这对宝宝的成长发育非常不利。
爱哭闹宝宝的心理解读
第一类:母爱缺乏型
吴女士有一爱女叫兰兰(化名),3个月大,人家这么大的孩子总是吃了就睡,可她总是哭闹不止,即使在喂饱后也是如此,初为人母的吴女士不知如何是好,她和老公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一个月前来心理门诊咨询,经过心理医生的询问,原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因为工作关系无法亲自照顾孩子,便在孩子未满月就为其找了个小保姆负责照料,而自己因忙于工作,无暇和孩子亲近,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而保姆对孩子只是简单的生活上的护理,并未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爱。
症断:经医生分析,孩子患的是母爱缺乏综合症,其哭闹是对父母对自己忽视的抗议。
对策:对这类孩子的处理是父母增加和孩子的接触,寄予孩子足够母爱和关心,让孩子有被爱和安全的感觉。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后,吴女士调整了工作安排,增加了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晚上也让孩子和自己一同共寝。一个月后,孩子的无休止哭闹便停止了。
第二类:溺爱型
琼的女儿10个月大,平时由外婆带,但却特别粘自己,脾气也很大,如果不立刻满足她的需要,她会尖声大叫,若有人阻碍她做什么,她就会用手乱抓打人。琼为此很苦恼,于是前来找心理医生为她排忧解难。
症断:心理医生经过询问了解到,孩子由外婆抚养,采用的是溺爱式喂养方法,往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加上父母平时因为没有照顾孩子,心中存有愧疚感,所以无形中也会成为溺爱孩子的共犯。
孩子的尖声喊叫和乱抓打人是被外婆和父母强化出来的,导致最后大人都被孩子控制住了。
对策:心理医生给琼的建议是:尽量自己带孩子,如果做不到,也要让外婆对孩子有原则,一,要给孩子制定规矩:二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三如果她尖声大叫、打人就不要满足需求,安静下来的时候再满足她。两个月后,琼打电话给心理医生,说孩子现在已经好多了。
第三类:病后失宠型
珍的儿子快1岁了,乖巧伶俐,但近一段时间,孩子一放在床上睡觉就哭闹,夜间一定得让妈妈抱着才能睡觉,弄得父母心烦意乱、疲惫不堪。
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得了什么病,到医院儿科去检查,验尿、验血,做心电图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医生说孩子身体没问题,于是推荐到心理门诊咨询。
症断:来到心理门诊后,心理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患儿最近的情况,原来孩子在两个月前曾生过一次病,受到了大人们的特别呵护:一不舒服便抱在怀里哄逗,或举起来摇晃;对其要求也是百依百顺,那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去满足。待孩子病愈后,孩子便不愿躺在床上,只要将之放到床上就哭闹不休。
不仅如此,对其需要如有一点怠慢或不满足便大喊大叫,又抓又踢。孩子的这种哭闹行为也是被父母在其生病期间强化出来的。
对策:消除这种哭闹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行为消退法,并去除相应的强化因素,如多余的注意和过多的怀抱和摇晃等。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孩子获得父母注意和关注的手段,或是控制父母的手段,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关注或满足,孩子的哭闹就会被强化。
反之就会被弱化,以后就不会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或控制父母了。解决的方法是,父母定时把孩子放在床上,即使哭闹也坚决不予理会。不过父母要忍住心疼才行,否则孩子一哭闹,他们就舍不得、受不了,继续强行溺爱孩子,如此孩子的哭闹便永远没有消除的可能。
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珍每晚把儿子单独放在床上便离开,无论如何哭闹也不予理睬。一个星期后,来电话说,孩子第一天哭闹了一小时:第二天哭闹时间就明显缩短了,只哭了二十分钟;第三天便不怎么哭了,一周后就不再哭闹了。孩子的哭闹行为得到了矫正。
◎心理医生的抚养建议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来自父母不当的抚养方式。3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在养育方式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敏感的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因为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解除他的不适或痛苦会给孩子带来信任感、安全感和被爱感:
二、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自己的父母亲抚养,因为父爱和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三、要做一个权威民主式的父母,不要做溺爱、忽略和专制式的父母,既要给孩子合理的原则,又要给他无条件的爱,二者缺一不可;
四、父母要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以使自己能顺应孩子的心理规律科学地养育孩子,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因自己的不当养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