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和地黄有什么区别
洋地黄和地黄有什么区别
洋地黄和地黄不是一种药,功能更有大的差异.洋地黄功能主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地黄有生地黄和熟地黄,生地黄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孕期使用洋地黄的注意事项
洋地黄在妊娠中已广泛应用,各种洋地黄制剂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但分布不一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胎儿血药浓度大于母体中药物浓度,有的胎儿血药浓度仅是母体血药浓度的一半左右。足月时母体胎儿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同,因此,在对母亲不产生毒性的剂量下,对婴儿也无危害;母体洋地黄中毒,胎儿也可中毒,甚至死亡。由于孕期母体生理性变化,洋地黄类药物要达到治疗水平必须增加剂量。近来的研究提示,在使用地高辛维持量的妇女中,孕妇的血清浓度较非孕妇低。由于地高辛主要经肾脏排泄,孕期肾脏清除率的不断增加可能是孕期地高辛浓度较低的原因。在长期使用地高辛的孕妇中,胎儿体内的浓度也能达到治疗剂量,故也可用地高辛治疗胎儿突发性心动过速。
洋地黄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曾一度认为可能有利于心脏病患者分娩,但现已证实洋地黄并不影响分娩过程。一般认为洋地黄类药物不影响妊娠时间。迄今为止尚无洋地黄致胎儿畸形的报道。孕妇洋地黄化无损于胎儿及新生儿。有时胎儿心脏中洋地黄浓度较高,但因胎儿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性较低,故无明显不良作用。曾有人研究了完全洋地黄化产妇的新生儿情况。
熟地黄有毒吗
熟地黄本身无毒。
对于中药材来说,即使药材本身有毒性,但只要对症,用量合适,就是能治病的好药;若有的药材本身并无毒性,但是用量或用药人群不合适,无毒药材也会变得有毒。
而熟地黄本身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是如果用药不当,就会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
心力衰竭诊疗常规有哪些
应重视病因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内科治疗往往是术前的准备,而且手术后亦需继续治疗一个时期;心肌病患者,内科治疗可使病人症状获得暂时的缓解;如心衰由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或维生素B 1缺乏、病毒性或中毒性心肌炎等引起者需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有下列几方面:
1.一般治疗 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减轻心脏负担,平卧或取半卧位,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必要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苯巴比妥、吗啡(0.05 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常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需警惕抑制呼吸。供氧往往是需要的。心力衰竭时,患者易发生酸中毒、低血糖和低血钙,新生儿时期更是如此。因此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应予及时纠正。应给予容易消化及富有营养的食品,一般饮食中钠盐应减少,很少需要严格的极度低钠饮食。
2.洋地黄类药物 迄今为止洋地黄仍是儿科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强心药物之一。洋地黄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Na + -K + -ATP酶,抑制其活性,使细胞内Na +浓度升高,通过Na + -Ca 2+交换使细胞内Ca 2+升高,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张终末期压力明显下降,从而静脉淤血症状减轻。近年,更认识到它对神经内分泌和压力感受器的影响。洋地黄能直接抑制过度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主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除正性肌力作用外,洋地黄还具有负性传导、负性心率等作用。洋地黄对左心瓣膜反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病和某些先心病等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均有效。尤其是合并心率增快、房扑、房颤者更有效。而对贫血、心肌炎引起者疗效较差。
小儿时期常用的洋地黄制剂为地高辛(digoxin),可口服和静脉注射,作用时间较快,排泄亦较迅速,因此剂量容易调节,药物中毒时处理也比较容易。地高辛酏剂口服吸收率更高。
早产儿对洋地黄比足月儿敏感,后者又比婴儿敏感。婴儿的有效浓度为2~4 ng/ml,大年龄儿童为1~2 ng/ml。由于洋地黄的剂量和疗效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洋地黄的剂量要个体化。
如果是心力衰竭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想要根据常规来治疗的话,那么就可以参照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来给自己治疗,因为这些治疗方法都是诊疗的常规,根据这些方法来治疗自己的疾病也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给自己治疗心力衰竭疾病还要减少自己心理压力,多放松放松。
地黄种植技术
地黄是多年生草本, 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地黄有清热凉血等功效,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可地黄种植却不是一般人都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地黄种植技术吧。
各式装饰花摆件!凸显高大上的生活品味!
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地黄种植。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地黄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
地黄种植以根茎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地黄种植时,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如要混种,应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得适当的灌溉。
地黄种植后一定要防范病虫,小编就简单介绍几种常见地黄病虫,其中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结语: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如果看了小编的介绍,你对地黄感兴趣,不妨自己也尝试着种植几株,小编今天对地黄种植技术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
洋地黄的药理和副作用是什麽
洋地黄类的药理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一三磷酸腺苷酶 (Na,K—ATP),影响心肌兴奋一收缩偶联的收缩性及影响心脏的传入神经。它们增强心 肌的收缩力是由于增加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而其不良反应是由于降低心肌细胞内 的钾离子浓度所致。它们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以是心脏性的或非心脏性的,并与剂量有 关。非心脏性反应,常见的有胃肠道(厌食、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嗜睡、头昏、 意识障碍、谵语);不常见的有视觉影响,如色视、畏光及眼花等。常见的心脏反应为 异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脏传导阻 滞。心脏阻滞与异位心律失常同时出现时,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应特 别考虑为洋地黄类的毒性作用。年老、心衰史较长、病情严重而并发症多者或肺心病患 者,即或用常规剂量也易发生毒性作用。洋地黄类引起过敏反应是很少见的,可出现血 小板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及过敏性皮肤病变。尚未见有致癌的报告。【心血管系统】洋地黄类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但它们有时也可引起或加重心衰,其基本机制是慢性心衰时心肌的能量储备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当心肌供氧受到损害或氧供求平衡紊乱时,使用加强心肌收缩的药物,有可能加速心肌细胞的死亡。一组洋地黄中毒148例中,致心衰恶化者占7.5%。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洋地黄可伴发运动性心绞痛,长期应用易发生心律失常。洋地黄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726例洋地黄所致的心律失常者中,室性早 搏占54%,成对的室性早搏25%,室上性心动过速33%,窦性心动过缓3.4%,心房 颤动1.7%,心房扑动1.8%,房室传导阻滞42%(工。14%、Ⅱ。17%、完全性11%)。 室性心动过速及所谓的双向性心动过速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洋地黄偶可致有类 似病窦综合征的表现,因此患有病窦综合征者应用洋地黄时应小心。心衰稳定伴窦性心律患者是否继续应用洋地黄类药治疗的近来推荐的敏感指标 (1)血浆地高辛浓度在1.Onmo1/L(0.8ng/m1)以下,停药后很不易产生恶化(2)病情稳定,血浆地高辛浓度在1.Onmol/L以上并稍有中毒的危险性,因有恶化的可能,不宜停药。(3)因肾功能不全或难以保持钾平衡,中毒的危险性加大,宜谨慎地停药。(4)左室功能不良患者,尽管中毒的危险性加大,最好是继续治疗,要密切观察病情,有助于降低危险性。【神经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由于大脑化学感受器受刺激之故,还见有嗜睡、疲劳、无力、嗜睡、谵语、昏迷、呆痴、失语、欣快、抑郁、不安、易激动、眩晕、持久呃逆、幻觉、错觉、定向障碍、抽搐。在179例应用洋地黄过量患者中95%有严重疲劳、65%精神紊乱。有报告发生癫痫及脑电图异常、恶梦、神经肌肉痛、舞蹈病、长期或短暂的记忆力减退以及学习能力减退者。【消化系统】早在18世纪Withering首先提出应用洋地黄时发生恶心、呕吐或腹泻,应减量。发生胃肠症状与血浆地高辛浓度有关,洋地黄中毒时约半数患者有胃肠症状。有报告心衰患者用洋地黄类药发生出血性肠坏死,这种病理改变与洋地黄的关系尚不明。【泌尿系统】黄氏报告4例严重心衰患者应用洋地黄治疗,使症状减轻、尿量增多、水肿减轻,但在治疗期间急剧发生尿量减少,且同时或以后出现洋地黄中毒反应,继之心衰加重,停用洋地黄后尿量复增,心电图上洋地黄中毒表现也消失。这种洋地黄所引起的尿少症可能由于洋地黄中毒量使肾血管收缩,对心肌功能的不良影响及对迷走神经的抑制所致。【造血系统】有报告发生血小板减少,并在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见有洋地黄毒甙特异性抗体。嗜酸细胞增多伴有或不伴有皮疹反应,是罕见的。【内分泌、代谢】应用洋地黄患者的血清中的卵泡刺激素(FSH)及雌激素浓度升高和黄体生成素(LH)及睾丸素减低,临床表现为女性的乳房可变大;男性发生女型乳房(不常见);停经妇女的阴道鳞状上皮分层化,造成阴道涂片病理诊断癌的诊断困难。洋地黄可减低乳腺癌细胞的异性生殖性并减少远方转移,但尚需更进一步证实。【特殊感官】可产生怕光、暗点、视力模糊、眼前有光闪动感及红光,色视有变化如黄视或绿视,而红、棕、蓝或白视少见。【皮肤】皮疹是罕见的,张氏等报告1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服洋地黄10余天后,全身出现很多的瘀血斑点,压之不褪色;洋地黄毒甙皮内过敏试验呈阳性。以前报告有痒疹、红斑、丘疹、水泡、大疱及血管性水肿。【对下一代的影响】地高辛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无不良反应,新生儿血浆地高辛浓度一般在治疗浓度以下。洋地黄毒甙过量(8.9mg)致母亲及胎儿中毒,由于在子宫内缺氧,婴儿在生后3天内死亡。毒毛旋花子甙使鼠的胎儿存活率减低及新生鼠的体重减轻。在人妊娠期及授乳期应用洋地黄时,不需要调整剂量。【危险情况】有不同的因素可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1)用药剂量固定,改变药物在体内蓄积或改变血浆浓度的因素有:1)在组织内分布的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肾衰时,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增大,给以负荷量后血浆浓度加大,则增加中毒的危险性;相反,甲亢时对地高辛产生抗力。2)肾排除的改变:肾衰时地高辛排出减少,致在稳定治疗的情况下药物蓄积,其他洋地黄类药物也是如此。3)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减少肾脏排出。(2)体内药量及血浆浓度固定,改变对地高辛反应的因素:1)电解质紊乱:最重要的是低钾血症,当血浆钾浓度为3.5~3.0mmol/L时,对地高辛的敏感性增加50%。此外,体内总钾量减少而血浆钾浓度不低时,对洋地黄的反应也增强。低镁血症也有同样的作用,如同时存在有低钾血症时,低镁血症的作用更明显。高钙血症的作用与低钾血症相似,低钙血症有对抗洋地黄的作用,低氧血症及酸中毒时易发生洋地黄中毒。2)年龄:老年人对洋地黄较敏感,原因尚不明,可能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有减退的趋势,易产生高钾血症,组织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大,也可能由于Na+,K+-ATP酶活性减低。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在新生儿、婴儿及儿童比成年人为高,4~6个月儿童的肾地高辛清除率较低,组织内洋地黄受体改变也可增加对地高辛的抗力。3)危重患者:出生体重低的婴儿,就是应用小剂量,也特别易发生中毒的危险。4)甲状腺疾病:甲亢时组织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减低,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恰相反。(3)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洋地黄尚有争论,反对应用的理由是缺血组织需氧量增大,末梢血管阻力增大,则加大了低氧血症及酸中毒时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还有心肌梗死及左室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时,洋地黄的使用价值很小。心室流出道梗阻时,如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及心脏填塞是洋地黄的禁忌证。急性心肌炎时,易引起洋地黄中毒。直流电转复时,洋地黄致心律失常的机会加大,但洋地黄治疗并不是直流电转复的禁忌证,洋地黄化患者电转复时,初始剂量应当小(10Watt/s),如无效,再逐渐增加剂量。
地黄有几种 生地黄
生地黄的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300px,直径2~150px。
生地黄的颜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生地黄的气味:气微,味微甜。
用饮料吃药可以吗 含乳饮料
牛奶、含乳饮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总体来说能够明显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降低药效。用含乳饮料服药,很容易令胃肠出现钙化物,导致药力失效,严重者更会生成胆结石、肾结石。含乳饮料内丰富的钙离子,可与四环素族、异烟肼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使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减弱抗菌作用。钙离子还可导致洋地黄、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易产生中毒反应。此外,牛奶、奶酪等乳制品富含组氨酸,不应与抗过敏药同服(扑尔敏、氯雷他定),以免造成体内组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另外服用止泻药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其含有的乳糖可能加重腹泻。因此,在服药前后2小时内最好也不要喝含乳饮料。
诱发心脏病的药有什么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目前倾向于小剂量治疗,若过量使用或同时使用其他能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药物,可出现“洋地黄中毒”,再贻误治疗,会因心室纤颤而导致死亡。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四类,使用不当均会导致心律失常。
如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然而当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超过6ug/ml时,就会出现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病人用该药治疗时可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或心肌梗死而突然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奎尼丁晕厥”。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若用药过量或静脉注射过快,会导致血压下降或心搏骤停,严重者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另外,有些药物同时使用也有心脏骤停的风险,如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两者均有钙通道阻滞作用,抑制心脏,如果并用此种效应就会加强,可引起心脏骤停。作用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心脏在神经-体液平衡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泵的作用,如心脏由于血管活性药物引起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将导致心脏自律性兴奋性发生变化。
此外氨茶碱是能有效缓解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的药物,应用过量或用于快速静脉注射,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者会引起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