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

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

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 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病毒性肝炎饮食

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过去提倡的肝炎的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

3.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白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4.脂肪摄入一般可不加限制,因肝炎病人多有厌油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脂肪摄入过多的问题。

5.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6.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7.注意烹调方法,增进食物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忌油煎、炸等及强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汤、鸡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减轻肝脏负担。

8.采用少量多餐。

中毒性肝炎会传染吗

中毒性肝炎是由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药物或生物毒素所引起的肝炎或所致的肝脏病变。主要是细胞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中毒性肝炎的了解,很明显,与病毒性肝炎不同,中毒性肝炎不是因为感染病毒而致病的。既然中毒性肝炎并不携带病毒。当然也就不会传染给他人了,不可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中毒性肝炎虽不会传染,但是中毒性肝炎需积极治疗,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了解病情和肝脏损伤情况后,给予保肝、利胆、调免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如高蛋白、高热量)。

当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尽量避免引起中毒性肝炎的诱发因素,如果工作需要,尽量减少化学毒物的吸入等,从而保护自己的肝脏和健康。

转氨酶高是怎么回事 肝脏疾病

虽然转氨酶的升高不一定代表有肝炎疾病的发生,但是一旦出现肝炎类疾病转氨酶升高的必然的,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的转氨酶结果检查数值就会升高。除了病毒性肝肝炎外,还有急性甲型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首先病毒性肝炎它是一类疾病,它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像甲肝、戊肝主要是急性肝炎为主,乙肝、丙肝、丁肝,尤其是乙肝、丙肝,主要是慢性过程,如果急性发作,病毒性肝炎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比如说黄疸,恶心,厌油,乏力,有的甚至有发热这些表现,如果要确诊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可以抽血检查肝炎病毒全套做筛查。

孕妇肝炎会传染吗

病毒性肝炎具传染性,当肝脏受到病毒、药物或是化学物质伤害,而引起肝细胞发炎、坏死,就称为肝炎。其中由病毒所引起的肝炎是有传染性的,目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由检验测出来的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丁型肝炎。以往实验只难检测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检测不出的 则归入非甲非乙型肝炎。

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不一定都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只有注射疫苗后能产生足量抗体的人,才有预防作用,足量抗体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要在1 :10以上。

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维持 3~ 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

病毒性肝炎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这一概念,最先由我国学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承认,并已经定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减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经在重型肝炎中占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点:①消化道症状不如亚急性重型明显:②昏迷发生比亚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临终期,均不发生昏迷;③腹水出现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为重型肝炎伴发的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于肝功能的衰竭。

孕妇肝炎会传染吗

病毒性肝炎具传染性,当肝脏受到病毒、药物或是化学物质伤害,而引起肝细胞发炎、坏死,就称为肝炎。其中由病毒所引起的肝炎是有传染性的,目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由检验测出来的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丁型肝炎。以往实验只难检测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检测不出的则归入非甲非乙型肝炎。

扩展阅读:接种乙肝疫苗是否一定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吗?

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不一定都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只有注射疫苗后能产生足量抗体的人,才有预防作用,足量抗体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要在1:10以上。

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维持3~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国内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甲肝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甲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先会经历1个月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后会出现发热、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早期的甲肝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为了更好地作出诊断,就需要将甲肝与其他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进行鉴别。

其他病毒性肝炎

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疱疹性肝炎等,均可出现发热和肝区疼痛的急性肝炎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其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而疱疹性肝炎不仅有发热、腹痛的表现,还会出现皮肤黏膜疱疹,因此只要仔细观察皮肤病变,便可以作出鉴别诊断。

中毒性肝炎

甲肝病人一般会有甲肝感染者接触史或者到过疫区、生食海鲜等相关的生活史。而中毒性肝炎病人会有长期的毒物接触史,他们的职业也往往与化工生产有关,因此从工作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的有毒物质。另外一种中毒性肝炎就是长期不良的服药习惯造成的,如过量服药、违反用药规则联合用药等。只要仔细询问病史,就可以对甲肝和中毒性肝炎进行鉴别。

胆囊炎

肝炎和胆囊炎表现很相似,都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而且都有皮肤、巩膜黄染。但胆囊炎起病更急,腹痛程度更剧烈。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对肝炎和胆囊炎进行鉴别。

非病毒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

非病毒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

专家表示,临床上,我们将肝炎分为两类,即病毒性肝炎与非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指例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性肝炎以及因乱服减肥药、保健品、补品等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等。这一类肝炎都不具有传染性。而病毒性肝炎即我们所熟知的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5种。

得了病毒性肝病是什么样?大多数人停留在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黄疸等症状上。事实上,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并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只有通过检查表现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且肝功能指标正常才能判定为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加重视,肝损伤加重也会造成病情恶化。

第一次产前检查包括的项目

1.血液常规:检查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ABO血型、Rh血型;

2.梅毒检查:一般孕妇罹患的梅毒大都是潜伏性的,并无自觉症状。但病原会经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早产、先天性梅毒。

3.肝炎检查:若为乙型肝炎带原者,于生产时便会透过血液感染婴儿,使之成为肝炎带原者。另外,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造成早产、流产或胎儿死亡。

4.麻疹抗体检查:会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听力障碍,发育不良,甚至死产,流产。

5.尿糖检查:检查有没有糖尿病。

6.尿蛋白测量:检查母亲泌尿系统。

7.超声波检查:可在八周,二十周及预产期前做。八周可确定胎儿着床位置,有没有子宫外孕?确定预产期;二十周可检查胎儿结构。预产期前,评估胎儿大小、胎盘、子宫情况。

8.绒毛采检(妊娠8-10周),羊膜穿刺(妊娠16-20周),检查染色体,必要时可做代谢检查,分子遗传学检查,可发现葡萄胎的生成。

相关推荐

病毒性肝炎病因

【病原学】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沉降系数33~35S,分子量2.25×106~2.8×106,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体系统。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及pH3的酸性环境,但在100℃5分钟、氯1mg/L30分钟、紫外线照

预防肝炎传染的方法

一、想要疾病远离自己,在生活中最好就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这样才会远离疾病的发生。就是要不断的加强发生的献血员的治理;最好就是加强医源性传播的治理;以及是进行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或者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留意隔离,卫生用品分开用。患者的衣物清洗时用84消毒液浸泡或用过氧乙酸浸泡,患者的餐具逐日用开水煮透消毒。居室可用高锰酸钾少许甲醛约70ML,即可产生刺鼻的浓烟,封闭门窗熏室内物品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都是肝病中比较常见的,许多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患病期间,有些可合并脂肪肝。专家表示,其原因主要是慢性肝炎病人进食热量过高过盛,超过身体代谢的需要从而转化为脂肪积存于全身,久而久之就形成可脂肪肝。肝脏所含脂肪,正常人占肝重的3%。5%,超过5%即形成脂肪肝,甚至可达50%。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脂肪肝,与肝脏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有关,同时驱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

酒精肝传染途径有哪些

酒精肝患者传染吗?答案是否定的,酒精肝不会传染,因为酒精肝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慢性肝脏性疾病,是由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作用主要由乙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乙醛所致。很多人都认为酒精性肝炎和其他肝病一样都具有传染性,肝病专家指出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为酒精性肝炎都传染。一般来说肝炎泛指肝脏发炎,而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

肝炎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

一、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都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成为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应根据发病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二、感染中毒性肝炎: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感染都可引起肝肿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来加以鉴别。三、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用过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的历史。如为中毒性肝损害的其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如为变态反应性所致,多同时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

病毒性肝炎治疗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如下:1、甲肝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2、乙肝尚无特效药物,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和监测。目前,治疗乙肝是调节免疫、抗病毒综合治疗。病人可以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大类。3、丙肝能够治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美国和欧洲丙肝防治指南上用聚乙二醇化干

病毒性肝炎预防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甲肝的诊断鉴别

一、甲肝的诊断甲肝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测定ALT有助于早期肝炎的诊断,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常常>10倍正常值以上,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但ALT升高并无特异性,单项ALT较正常值升高2倍以上,排除其它原因,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才有诊断价

得了甲肝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2.中毒性肝炎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病毒性肝炎要做哪些检查

1.肝功能检测(1)血清酶学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可使血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肝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 80%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若血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