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区别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区别
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腰麻也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药是在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内有脑脊液和脊髓,所以给药量比较少,阻滞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均被阻滞。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给药,这个腔隙内是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通过在硬膜外腔给药可以阻滞脊神经根,阻滞范围为节段性,也就是根据给药的间隙,阻滞某一或某几个脊髓节段支配的平面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临床上通常还在硬膜外置管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因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节段以下分散成马尾悬浮于脑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损伤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适用于腰1以下的部位,而适用于腰麻的手术,也同样适用于硬膜外,而因为硬膜外与颅内不相通,所以理论上适用于除颅脑外科以外的任何手术,但实际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术,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时进行,称为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能提供更持续和广泛的手术镇痛和麻醉效果。
产后腰痛怎么办 剖腹产
1、麻醉后遗症:剖腹产时的麻醉为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麻醉时需要在腰部穿刺,这种穿刺对腰背部肌肉、韧带有一定的损伤,引发产后腰痛。
2、既往有腰痛病史的女性,剖腹产后病情可能会加重。
3、剖腹产后腰痛的原因与产后韧带松弛、激素变化、缺少运动等有关。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腰背部肌肉和筋膜韧带都处于松驰的状态,如产妇喂奶或吃饭姿势不正确,会导致腰背部筋膜和韧带出现慢性微损伤,进而引起腰痛。
顺产打无痛针有什么副作用 什么是无痛分娩针
“无痛分娩针”又被称为“硬脊膜外麻醉”,是分娩镇痛的一种方法,它不是一针的问题,是一项技术。它是指在产妇后背用一硬膜外穿刺针在局麻下穿刺,药物经腰麻针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背留一条硬膜外导管,连接一个自控电子泵,产妇感到疼痛时按一次按钮,药物会自动注入硬膜外腔,起到镇痛作用。
儿童包皮手术麻醉怎么做呢
1.单纯阴茎根阻滞麻醉(局部麻醉,主要适用年龄较大能够配合手术的患儿)。
2.基础加局部麻醉(基础麻醉是指让患儿安静睡觉的状态)。
3.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吸入、静脉、肌肉或直肠灌注等途径进入体内,使病人意识消失,周身不感到疼痛,神经反射及肌肉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称全麻)。
4.膜外麻醉(硬膜外腔位于硬膜囊的外面,硬膜囊内含脊髓和脑脊液。穿刺针经背部正中线进入硬膜外腔,经颈段、胸段或腰段,都可进入硬膜外腔施行麻醉。对小儿多用骶管麻醉)。
如孩子年龄比较大,能够对手术进行配合,可选择局部麻醉。如果孩子年龄小,可选用基础加局部麻醉法。
局部用药镇痛法在分娩中的应用
(1)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1938年美国医师首先将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麻醉已成为全世界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的分娩镇痛方法,镇痛失败率仅3%。
我国椎管内麻醉镇痛方式目前主要开始于活跃期,因此要求镇痛作用起效快,故多采用腰硬联合(CSEA+PCEA)或加大首次硬膜外隙给药的剂量,但CSEA+PCEA也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麻醉意外、尿潴留、产后头痛等,而抑制产程、胎心异常以及增加手术产,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与麻醉药物种类尤其药物的浓度相关,目前正在寻找低浓度麻醉药物在产程镇痛中的应用。
在美国,产时镇痛主要以单纯硬膜外麻醉为主,已由1981年的9%~22%上升至1997年的21%~50%,而且规模较大的医院产时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较多,并且无须等到进入活跃期,据估计美国每年400万分娩妇女中,约50%接受了硬膜外麻醉镇痛或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镇痛法。
(2)宫旁阻滞麻醉:首次报道于1945年,可用于第一产程,方法为在宫颈的3、6、9、12点处注射局麻药,但镇痛效果不肯定,且易出现表现为胎心率缓慢的胎儿窘迫,故目前已较少应用。
(3)阴部神经组织麻醉:主要用于第二产程减轻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和盆底扩张及外阴部手术所致的疼痛,使阴道、会阴松弛,缩短第二产程。适应证为:①会阴切开术;②阴道手术助产术;③头位异常经阴道胎头旋转术;④产后检查软产道裂伤。
髌骨骨折术后多久可以正常走路 髌骨骨折二次手术疼吗
髌骨骨折二次手术就是说第一次手术失败了,需要做第二次手术。髌骨骨折二次手术一般都是见于出现了再骨折,或者是骨折畸形愈合需要进行矫正,手术之前是有一定的疼痛,但是手术中一般需要进行麻醉,硬膜外、腰麻或者全麻,手术中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术后一般两三个小时之后,麻醉消退之后开始疼痛,但这时候可以用一些止痛药物,或者上一个止疼泵,基本上疼痛能控制到能忍受的反应。
全身麻醉和局麻有什么区别
局麻就是在手术的局部用局部麻醉药,适合于短小并简单的手术,比如割双眼皮、皮肤创口的清创缝合等等。
全麻则是通过静脉或者吸入的方式给予全麻药物,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大部分外科手术都需要全麻。全麻包括镇静、镇痛、肌松等几个部分,在全麻过程中患者一般是没有意识的,即对手术过程完全没有知晓。
除此之外,还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其他麻醉方式。椎管内就是俗称的“半麻”,包括腰麻、硬膜外、腰硬联合、骶管阻滞等等,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适合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等手术。
神经阻滞麻醉则是直接用局麻药物阻滞主要神经,比如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等,根据阻滞部位不同,适合于不同手术,比如手外科、甲状腺等等。
选择什么样的麻醉方式,是根据手术的类型、病情、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决定的,还要看实施麻醉的医院和医生有能力进行什么类型的麻醉。
无痛分娩针有用吗 什么是无痛分娩针
“无痛针”又被称为“硬脊膜外麻醉”,是分娩镇痛的一种方法,它不是一针的问题,是一项技术。
它是指在产妇后背用一硬膜外穿刺针在局麻下穿刺,药物经腰麻针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背留一条硬膜外导管,连接一个自控电子泵,产妇感到疼痛时按一次按钮,药物会自动注入硬膜外腔,起到镇痛作用。
剖腹产后腰痛的原因
1、麻醉后遗症
剖腹产时的麻醉为硬膜外麻醉,麻醉时需要在腰部穿刺,这种穿刺对腰背部肌肉、韧带就有一定的损伤,引发产后腰痛,又极少数的新妈在产后还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外腔出血的症状。
2、体质缺钙
新妈体质缺钙也是导致产后会出现腰痛的原因,在妊娠及分娩的过程中,孕妇的体质是较为虚弱的,加之产后又要哺乳,那么,体内的钙质流失就会很严重,因此很容易会引发产后腰痛。
产时镇痛主要以单纯硬膜外麻醉为主
国椎管内麻醉镇痛方式目前主要开始于活跃期,因此要求镇痛作用起效快,故多采用腰硬联合(CSEA +PCEA 或加大首次硬膜外隙给药的剂量,但CSEA +PCEA 也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麻醉意外、尿潴留、产后头痛等,而抑制产程、胎心异常以及增加手术产,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与麻醉药物种类尤其药物的浓度相关,目前正在寻找低浓度麻醉药物在产程镇痛中的应用。
美国,产时镇痛主要以单纯硬膜外麻醉为主,已由1981年的9%~22%上升至1997年的21%~50%,而且规模较大的医院产时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较多,并且无须等到进入活跃期,据估计美国每年400万分娩妇女中,约50%接受了硬膜外麻醉镇痛或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镇痛法。
宫旁阻滞麻醉:首次报道于1945年,可用于第一产程,方法为在宫颈的36912点处注射局麻药,但镇痛效果不肯定,且易出现表现为胎心率缓慢的胎儿窘迫,故目前已较少应用。
阴部神经组织麻醉:主要用于第二产程减轻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和盆底扩张及外阴部手术所致的疼痛,使阴道、会阴松弛,缩短第二产程。适应证为:①会阴切开术;②阴道手术助产术;③头位异常经阴道胎头旋转术;④产后检查软产道裂伤。
关于如何选择剖宫产的麻醉
(一)剖宫产手术麻醉的术前准备
1.掌握好剖宫产的适应证以及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2.纠正全身情况,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具体处理。
3.进行基本术前准备,包括备血、备皮、留置尿管等。
4.术前用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对未成熟的胎儿用药促肺成熟。
5.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最好新生儿科医师参加。
6.产科医师和麻醉医师与患者签定好知情同意书。
(二)剖宫产手术可能的麻醉意外
剖宫产手术中麻醉一般是安全的,但由于孕期身体状况的改变以及产妇的个体差异,也有可能发生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1.部分产妇使用麻醉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中毒、过敏、高敏、神经毒性等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呼吸心跳停止;
2.某些麻醉药可引起恶性高热、精神异常;
3.在椎管阻滞麻醉或基础麻醉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或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不良后果;
4.全身麻醉时引起喉或支气管痉挛;
5.由于剖宫产术急诊偏多,故在全麻时,尽管在麻醉前已经采取力所能及的预防措施,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发生呕吐、误吸、反流,甚至窒息死亡;
6.不同麻醉方式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1)操作规程如脊椎穿刺、插管、注射麻醉药物后,可能发生腰背痛、头疼、硬脊膜外血肿、神经损伤,甚至截瘫致残等不良后果。
(2)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牙齿损伤或脱落、鼻出血、唇出血、呕吐、误吸、喉痉挛、喉水肿、声带损伤、支气管痉挛、恶性心律失常;全麻后苏醒延迟或呼吸不恢复。
(3)硬膜外麻醉导致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血肿致截瘫;一过性或永久性下肢神经损伤;腰麻后引起头晕、头痛。
(4)椎管阻滞穿刺或局麻时,已严格按常规消毒操作,仍发生术后穿刺或注射部位感染。
(5)因麻醉和手术紧急需要,可能需要进行有创动脉、静脉监测时,发生血气胸或血管损伤。
(6)麻醉诱发、加重已有的合并症,导致组织器官功能损伤和衰竭。
(7)麻醉过程中,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神经反射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7.麻醉手术中输血输液可能发生致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源性传染病等。
8.产妇本身合并其他疾病或有重要脏器损害者,相关并发症和麻醉危险性显著增加。
9.急诊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
(三)常用剖宫产手术局麻药物
1.1.5%盐酸利多卡因pH为3.5~5.5,注人神经周围需经体内缓冲到生理范围才释放出足够的非离子形式利多卡因,透过神经鞘膜,使神经传导阻滞,缓冲所耗时间,使麻醉的潜伏期延长。
2.1.73%碳酸利多卡因pH为7.3,具有起效与镇痛扩散快,对感觉与运动阻滞强,扩散范围广的特点。但对循环影响大,对基础低血压者慎用。特别适应于剖宫产术。
3.0.5%布比卡因作用时间长,可阻断交感神经,使迷走神经张力相对提高,加速肠蠕动恢复等,不易出现运动阻滞和快速耐药性,能使麻醉的潜伏期延长。
4.0.75%罗比卡因腰麻的麻醉效能类似于布比卡因,交感神经阻滞平面罗比卡因明显高于布比卡因,这可能与罗比卡因的脂溶性低于布比卡因有关,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但罗比卡因易致术中循环波动,明显抑制皮质醇分泌。
(四)常用剖宫产手术麻醉方法
1.连续硬膜外阻滞法
方法:连续硬膜外阻滞法:一般选择穿刺点L2~3间隙,确认在硬膜外腔后给予试验量,然后药分次、小量注入麻药,同时严密观察血压、循环的变化,15~20分钟即可出现较完善的麻醉平面。
(1)优点:①方法简单,安全性高;②比腰麻适用范围广;③且不受手术时间的影响。
(2)缺点:①镇痛起效慢,有时需要30分钟;②由于硬膜外导管位置的关系,有镇痛效果不全;③采用的局麻药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运动神经阻滞。
(3)合并症:①局麻药意外注入静脉可引起中毒反应;②阻滞广泛引起危险;③可出现低血压;④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造成全脊麻。
(4)禁忌证:①未纠正的低血容量;②凝血机制紊乱;③背部有感染存在;④颅内占位性病变;⑤过度肥胖不易选择穿刺点或肌肉营养不良者;⑥精神异常者。
2.蛛网膜下腔阻滞法
方法:穿刺选择L3-4间隙,穿刺针刺过一定的阻力后,试拔出针芯看有无脑脊液外流,见脑脊液流出表明进入蛛网膜下腔,将配好的局麻药注入,迅速翻身平卧、测血压、脉搏、胎心及麻醉平面。麻醉平面应控制在胸8以下,一般不超过胸6,10分钟后在手术区针刺完全无痛。
(1)优点:①阻滞效果完善;②起效快;③可根据麻醉要求进行平面调整。
(2)缺点:①血压下降明显,不易控制;②麻醉时间较短,有时不能完全满足手术要求;③有时会引起头痛等麻醉副反应。
(3)合并症:①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②可能术后引起头痛、腰痛等症状;③容易出现低血压;
(4)禁忌证:①未纠正的低血容量、伴有休克者;②凝血机制紊乱;③背部有感染存在;④颅内占位性病变;⑤严重高血压;⑥精神异常者。
3.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
方法:穿刺选择L2以下部位,采用“针套针”的方法,待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从该针内放入24~27G蛛网膜下腔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药物,拔出腰麻针后,从硬膜外针内置人硬膜外导管3~4厘米,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在手术过程中从硬膜外加入麻药。
(1)优点:①方法简单,安全性高;②阻滞效果完善,利于调节平面;③起效快,且不受手术时间的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2)缺点:最大的问题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合并症:①局麻药意外注入静脉可引起中毒反应;②部分局麻药渗入蛛网膜下腔可造成全脊麻;③部分药物引起瘙痒、恶心、呕吐等症状;④尿潴留;⑤严重低血压。
(4)禁忌证:①严重贫血、未纠正的低血容量;②凝血机制紊乱;③背部有感染存在;④颅内占位性病变;⑤过度肥胖不易选择穿刺点或肌肉营养不良者;⑥严重高血压;⑦精神异常者。
4.硬膜外辅助静脉麻药
方法:成功硬膜外麻醉后,常辅以局麻或麻醉性镇痛、镇静药,常用药物主要有氯胺酮、异丙酚、芬太尼。
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可拮抗硬膜外阻滞导致的血压下降,对呼吸的抑制与剂量有关。少量氯胺酮可增强麻醉效果,消除疼痛,对母、婴无影响,但必须注意监测呼吸、血压以及胎儿出生后有无窒息。给予适量的异丙酚可缓解产妇的应激反应,但对胎儿有影响,选择时要慎用。少量的芬太尼可明显的减少产妇术中的寒战反应,但其也可降低产妇的血压而引起胎儿窘迫,在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