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栓塞和肾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肾动脉栓塞和肾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肾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心房颤动、二尖瓣狭窄、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修复术后等),也可来源于其他栓子(如肿瘤栓子、脂肪栓子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栓子)。
2.肾动脉血栓可在肾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闭塞性动脉炎、动脉瘤、梅毒等)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在血液高凝(如某些肾病综合征)的基础上发生,但更常见于某些动脉损伤后(。肾蒂损伤、肾动脉球囊扩张、主动脉或肾动脉造影、肾动脉重建、肾移植术后)。
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哪些
疾病病因编辑肾动脉本身病变
1.肾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瘢块;
2.肾动脉纤维组织增生;3.非特异性大动脉炎;
4.先天性肾动脉异常;
5.肾动脉瘤,获得性或先天性;
6.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7.肾动脉周围栓塞;
8.肾动脉或迷走肾动脉血栓形成
;9.梅毒性肾动脉炎;
10.血栓性肾动脉炎;
11.肾动脉损伤,外伤或手术创伤;
肾动脉受压迫
1.腹主动脉瘤;
2.其他机械因素,如肿瘤、囊肿、血肿、纤维素带、主动脉旁淋巴结炎和肾动脉周围组织慢性炎症等。肾血管性高血压在儿童多由先天性肾动脉异常所致;青少年常由肾动脉纤维组织增生、非特异性大动脉炎引起;大于50岁的病员,肾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肾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两种,各种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的机会与其病变的性质、对肾小球功能的影响、造成肾实质缺血的程度有关。一般肾小球肾炎、狼疮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病变较广泛,可伴有血管病变或肾缺血,故常出现高血压,而肾结石及肾盂肾炎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机会较少。此外,肾性高血压与肾功能状态有关。肾功能减退血压趋于升高,肾功能衰竭后期80%以上伴有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的危害极大,应该积极进行护理和治疗。在治疗降压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护肾功能,宜用对肾血流无影响或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以免一些药物对肾功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但到冬天,血压计也应不离身。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
血栓形成症状
1.静脉血栓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2.动脉血栓形成 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血尿是什么原因呢 全身性疾病
1、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
2、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
4、心血管病:如急进型高血压病、肾瘀血、肾动脉栓塞、肾梗塞。
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术明了。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变部位可为多发性,主要累及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出现颅肋或上、下肢的缺血症状。如果病变累及肾动脉,因肾动脉狭窄W出现肾性高血压。病变活动期常有发热、血沉增快和免疫指标异常等现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它是一种全身性中、小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足背动脉、胆店动脉、服动脉或股浅动脉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常有吸烟史,30%—50%患者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肢端溃疡或坏疽同时存在。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则以老年患者居多,合并糠尿病者发病较早。病变部位以中、大动脉为主,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症,血胆固醇和脂类也可能增高,这些都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动脉栓塞
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允义以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伴有心房颤动者最为多见: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肢体动脉柱塞以远的部位缺血。有的作者描述为“5P”症状,即肢体疼痛、皮肤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胶端不能们及脉搏和皮肤苍白。
对侧肢体往往脉搏正常,短暂病史和突然起病的特点,都有助于急件动脉桂塞的诊断。有时与动脉硬化闭塞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鉴别较为困难。
在临床医学上血栓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1、静脉血栓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
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1)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的刺激性药物等,易致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病变呈条索状,跳动性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发生静脉闭塞。
(2)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表现为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小腿肌肉有硬结,患侧下肢水肿和表浅静脉怒张;在妊娠、老年人、卧床过久、外伤、外科术后多见。
(3)肺梗死:肺栓塞和梗死使体循环内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脱落的栓子,或右心的栓子,沿血流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症状外,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肺部症状,如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或血性痰。半数病人的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增强。
肺栓塞不一定都发生肺梗死,因而本病症状与有否肺梗死,梗死的范围和病人心肺的原有疾病等都有关系。胸部X线检查是肺梗死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肺动脉造影更是本病的诊断依据,如肺血管内出现残缺或肺动脉闭塞。
(4)其他: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等,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伴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变及其他体征。
2、动脉血栓形成 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
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
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1)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动脉血管壁异常,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变多在血管分支开口的内侧或血管固定于周围组织的部位,因而易累及的中等动脉如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当其发生血栓形成即导致心肌梗死和脑血管血栓形成。病变在主动脉及其主干动脉则容易引起肠系膜动脉和肢体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是其他部位脱落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导致动脉分支的狭窄部位发生闭塞。病情严重的可在一至数小时内即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性疼痛、皮肤苍白、知觉麻木、麻痹和血管搏动消失等,也可出现虚脱。闭塞时间过久可致远端组织坏死,组织坏死在体表的界限较为明显,易于诊断。
3、微循环血栓 以纤维蛋白的沉积为主的纤维蛋白血栓,或称透明血栓。微血管血栓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血管内凝血;也可由脱落的栓子堵塞小血管,或因某些因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常见的有DIC、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动脉栓塞的原因
造成动脉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据来源分为:1.心源性栓子约9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心房颤动与栓塞关系密切,房颤造成的栓塞,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附壁血栓。2.非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比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栓子。3.来源不明的栓子。
1.心源性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常见的心脏病有风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等。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2.非心源性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1)动脉瘤的附壁血栓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25%)、锁骨下动脉瘤(33%)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2)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血栓:常发生在主动脉或髂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径亦相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栓塞管径为200~900μm的末梢动脉,特点是栓子小、数量多,栓塞后不仅堵塞末梢血管,而且胆固醇结晶溶入管壁后还成为炎性肉芽肿,诱发血管周围炎,加重组织缺血。粥样硬化胆固醇结晶栓塞,常在动脉造影或腔内治疗后发生,多累及肾动脉、视网膜动脉、下肢末梢动脉等。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蓝趾”症或肢体青斑,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溶栓可能有效。
(3)血管损伤: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因素有增高的趋势。多见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导管表面的血栓,甚至折断的导丝、导管等,都能造成动脉栓塞。其他的血管外慢性损伤,如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异常的颈肋或第1胸肋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常能使之产生附壁血栓,而成为上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长期扶拐行走亦能挫伤腋动脉而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4)肿瘤:多见于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预后极差。
(5)静脉血栓:较少见,也称“反常性动脉栓塞(paradoxical embolus)”,是静脉血栓脱落经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系统。多伴有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肾性高血压的病因
1.肾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瘢块;
2.肾动脉纤维组织增生;
3.非特异性大动脉炎;
4.先天性肾动脉异常;
5.肾动脉瘤,获得性或先天性;
6.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7.肾动脉周围栓塞;
8.肾动脉或迷走肾动脉血栓形成;
9.梅毒性肾动脉炎;
10.血栓性肾动脉炎;
11.肾动脉损伤,外伤或手术创伤;
12.肾蒂扭曲;
13.肾动静脉瘘;
14.腹主动脉缩窄伴或不伴肾动脉梗阻。
血管堵有很多征兆
血管,是人体血液的运输管道。如果血管堵塞了,血液就不能顺畅地在血管内流动,轻则引起各种不适,重则危及生命。早期发现血管堵塞的征兆,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下面总结的几种表现,一旦出现,务必及时就诊。
1。突发胸闷,警惕肺动脉栓塞。如果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一下子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因此,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2。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
3。一侧肢体无力,当心中风。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以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不论能否自行缓解,都需要及时就诊。
4。水肿、尿量改变,提示肾动脉堵塞。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肾是重要的血压调节器官,肾动脉狭窄可导致高血压,而且这种血压升高药物控制效果不佳。随着肾脏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会受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疗了。
5。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了。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下肢血管缺血时,行走时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现,医学术语称为“间歇性跛行”。如果忽视下肢动脉堵塞,病情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导致下肢严重缺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行走时也会下肢疼痛(即静息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破溃,伤口不能愈合,甚至组织坏死(坏疽),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病变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视。
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什么?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哪些?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这如何了解?
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诊断和治疗角度,可将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肾前性aiip,导致肾前性a11p的主要原因有:
(1)有效血容量不足,常见于胃肠道体液丢失;使用利尿剂、大面积烧伤、低蛋白血症等。
(2)心功能衰竭,见于心肌病、心瓣膜功能异常、心包填塞等。
(3)全身血管扩张,见于败血症、过敏反应、麻醉意外等。
(4)肾动脉收缩导致肾脏缺血。
第二,肾实质性arf,导致肾实质性arf的主要原因有:
(1)急性肾小管坏死,见于急性肾缺血、使用肾毒性药物、重金属中毒等情况。
(2)双侧肾皮质坏死,见于胎盘早期剥离、严重休克等。
(3>肾小管间质疾病,见于药物介导的急性过敏反应、感染和全身性疾病等。
(4)肾血管疾病,见于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及微血管病变等。
(5)肾小球疾病,导致a11f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急进型肾炎、感染后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
第三,肾后性arf,导致肾后性arf的主要原因包括:
(1)输尿管结石嵌顿等。
(2)前列腺肥大。
(3)尿路损伤及尿路手术后。
(4)肿瘤压迫。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RAS)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它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复杂,可为先天性,也可由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发育异常引起。20世纪90年代前,大动脉炎是我国肾动脉狭窄的首位病因。近十几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已取代大动脉炎成为目前RAS的首要病因。
肾动脉狭窄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由于肾动脉狭窄,使狭窄部位前、后血压产生明显的差异,导致肾缺血,从而刺激了人体内肾素分泌增多,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进而引起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老年病人。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青年人多见,西方国家亦多见。
大动脉炎——青年女性多见。
其他少见原因有: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肾动脉瘤、肾动脉栓塞、肾动静脉瘘、创伤或手术引起的肾动脉损伤。通常,儿童病者多为先天性异常,青壮年多为肾动脉炎或纤维肌性增生,老年则多为肾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堵塞的症状有哪些
1、突发胸闷
如果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一下子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2、胸痛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
3、肢体无力
突然发生的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能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
4、水肿、尿量改变
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
5、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了
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下肢血管缺血时,行走时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现,医学术语称为“间歇性跛行”。
认识肺动脉栓塞症
近日,深圳一男子在办理出院手续的过程中,病人突然死亡。医院诊断死亡原因是“急性肺动脉栓塞”。为何已经痊愈即将出院的病人会突然死亡? 原因是一种叫肺动脉栓塞的疾病。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指全身静脉系统内有栓子形成、脱落,随血流进入并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可形成血栓;长骨、骨盆等处骨折可造成脂肪栓子;输液等操作不当可造成气栓;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形成菌栓;此外,还有羊水、寄生虫、恶性肿瘤等栓子。肺栓塞的发生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直接相关,后者发生隐匿,手术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极易有血栓形成。肺栓塞是一种凶险的疾病,如果是深静脉大血栓形成后脱落流到肺部,会把肺动脉全部堵住,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可突然死亡。
急性肺动脉栓塞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心率加快,晕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心功能衰竭,严重者猝死。前述患者很有可能是外伤手术后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造成肺动脉栓塞导致猝死。 肺栓塞的预防:50岁以上,更年期妇女是危险因素,应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时间上网、电脑操作员、乘火车、乘飞机等应适当走动,活动下肢。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作四肢的被动运动
孕妇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肾小管性蛋白尿
如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