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
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
1、溢乳:新生儿胃体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胃入口处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进入胃内的奶汁,不易通过紧张的幽门进入肠道,却容易通过松弛的贲门,返流回食道,溢入口中,并从小嘴巴里流出来。另外,新生儿消化道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这也是造成奶汁返流的原因。生理性溢乳不需要治疗,只要注意护理,一般随着月龄的增加,都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
2、上皮珠、马牙和螳螂嘴:有的新生儿口腔硬腭上,可见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新生儿齿龈上也可能有白色小珠,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这种现象俗称“马牙”。新生儿口腔内两颊部,会堆积一小堆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和上皮珠一样,马牙、螳螂嘴也不需要处理,它们会自行消失的。
3、乳房增大、乳头凹陷:不论男婴还是女婴,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感上有蚕豆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流出。新生儿乳房增大,是胎儿期母体雌激素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内即可自行消退。新生儿乳房肿胀,千万不要挤压,如果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造成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如果是女婴,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成年后会影响乳汁分泌。
4、黄疸:也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黄疸。这是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引起的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2毫克/分升,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暂时性黄疸,发生率为50%左右。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5毫克/分升,暂时性黄疸发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5、生理性体重降低(塌水膘):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新生儿的普遍现象。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对多,再加上妈妈开始时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的头几天,体重不增加,反而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新手妈妈不必着急。在随后的日子里,新生儿体重会迅速增长。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久,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
两个月宝宝是新生儿吗
1、两个月宝宝是新生儿吗
对于两个月宝宝是新生儿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新生儿的定义。专家介绍,从娩出到诞生后28天的婴儿,称为新生儿。诞生至28天这段时间,称新生儿期。所以,两个月宝宝就不属于新生儿了。
2、新生儿有哪些分类
2.1、根据分娩时的孕龄,可把新生儿分为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早产儿(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以上)。
2.2、根据体重值,可把新生儿分为正常体重儿(2500克体重<4000克)、低体重儿(体重<2500克)、巨大儿(体重4000克)。
2.3、根据体重与孕龄的关系,可把新生儿分为适于胎龄儿(胎龄与体重相符)、小于胎龄儿(体重小于相应的胎龄)、大于胎龄儿(体重大于相应的胎龄)。
2.4、根据诞生后的时间,可把新生儿分为早期。新生儿(诞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晚期新生儿(出生第2周到第4周末)。
3、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
3.1、溢乳:新生儿胃体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胃入口处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进入胃内的奶汁,不易通过紧张的幽门进入肠道,却容易通过松弛的贲门,返流回食道,溢入口中,并从小嘴巴里流出来。另外,新生儿消化道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这也是造成奶汁返流的原因。
3.2、黄疸:也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黄疸。这是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引起的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2毫克/分升,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暂时性黄疸,发生率为50%左右。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5毫克/分升,暂时性黄疸发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
1、呼吸不规律:新生儿呼吸不但浅,而且也无规律,有快慢不均的现象。因为新生儿肋间肌软弱,鼻咽部和气管狭小,肺泡适应性差,所以以腹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本身就弱且浅,每分钟可达40-50次,这属正常的生理现象。
2、胎便:正常新生儿大多在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较粘稠、墨绿色的便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内排完,然后会转为棕色,不久会排出正常的黄色便便。
3、体重减轻: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儿出生后不能立即进食或进食量少,再加上每天排出大小便,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 造成暂时性体重减轻。一般情况下10天内即可恢复。
4、打喷嚏:新生儿鼻腔内毛细血管丰富、鼻腔狭小、鼻道短,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绒、绒毛、尘埃等均可刺激鼻粘膜引起打喷嚏; 洗澡后小儿受冷气刺激,也可引起打喷嚏,妈妈不必担心。
新生儿的哺乳姿势有哪些
1、半躺式:在分娩的前几天,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妈妈,行动方面都有些不便,此时如果要喂养新生儿的话,最好的姿势就是以半躺式的姿势哺乳,将宝宝横倚着妈妈的腹部,而妈妈的背后用枕头垫高上身,斜靠躺卧,让宝宝安心的吸吮。
2、榄球式:让新生儿躺在妈妈的臂弯,臀部相对,可用软垫支撑,新妈妈用下臂托着宝宝的背部,上半身向前倾斜,让宝宝接近乳头,等到宝宝含住乳头吸吮的时候身体可以向后倾斜,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喂养双胞胎,或者是同时喂养两个不同的孩子使用。
3、摇篮式:摇篮式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喂养姿势,也是新妈妈们运用的最多的姿势,只需要将婴儿的头部枕在手臂上,腹部向内,用手托住婴儿的臀部,利用软垫或扶手支撑手臂,让宝宝接近乳房吸吮乳汁就可以了。
新生女宝宝需要挤奶吗
新生女宝宝不需要挤奶。
1、女宝宝出现的乳头凹陷是先天决定的,如果将来发生乳头内陷,通常是与发育情况、孕期是否做好了乳房护理有关,而与新生儿期是否挤乳房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新生女宝宝不需要挤奶。
2、宝宝乳房胀大、流乳汁是因为宝宝在孕期,从母体中得到的黄体酮,能刺激新生儿乳房增大充盈;泌乳素可促进新生儿乳房泌乳。而宝宝出生后,随着脐带的剪断,新生儿从母亲体内获得的雌激素慢慢降低,对新生儿体内的孕激素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儿乳房肿大及泌乳。这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不需要通过挤奶来消除。
备注:如果家长刻意的为宝宝挤奶,可能会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新生儿的三大皮肤生理现象
1、生理性脱皮现象
新生儿出生两周左右,出现脱皮现象。好好的宝宝,一夜之间稚嫩的皮肤开始爆皮,紧接着就开始脱皮,漂亮的宝宝好像涂了一层浆糊,干裂开来。这是新生儿皮肤的新陈代谢,旧的上皮细胞脱落,新的上皮细胞生成。
出生时附着在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而脱落,这就形成了新生儿生理性脱皮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
2、皮肤变色
刚出生的宝宝,真可以称为“变色龙”:新生儿变动体位,皮肤颜色出现界线分明的不同变化,这就是医学上称的皮肤变色。
(1)上身肤色和下身不一样
有些婴儿一出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上半部是苍白色的,而下半部则是红色的。正常的肤色可不是这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于婴儿的血循环未发育完善导致血液汇集在下肢的缘故。这种上、下身颜色各异的现象可以通过移动婴儿的体位而很容易就得到矫正。
(2)左侧肤色与右侧不一样
当新生儿左侧卧位时,右侧上部皮肤呈现少血的苍白色,左侧下部皮肤呈现多血的鲜红色,也可能是紫红色。当向相反的方向变换体位时,皮肤颜色也会变换过来。
(3)新生儿手或脚的肤色变蓝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看见的宝宝的手或脚会出现变蓝的现象,特别是当他躺下的时候。这同样是由于婴儿的血循环相对不足所造成的。如果你将婴儿抱起或移动他的体位,这种皮肤颜色就可以改变。
3、局部青紫
新生儿紫绀多是病理性的,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暂时性的紫绀不是疾病,新手爸爸妈妈不必为此着急,紫绀会自然消退的。
刚出生的女婴用不用挤乳头 辟谣:女婴挤乳头的说法
有的地方和家长存在要为新生女婴挤奶的老观念,说是要把新生女女婴的乳头挤一挤,这样女孩成人后乳房奶头才不会凹陷或乳腺管不通,将来有了女婴,就不会有母乳喂养的困难。
辟谣:乳头凹陷是先天性
女婴出现的乳头凹陷是先天决定的,如果将来发生乳头内陷,通常是与发育情况、孕期是否做好了乳房护理有关,而与新生儿期是否挤乳房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新生女婴不需要挤奶。
新生女婴,无论男女在出生后一周都会出现乳房肿胀的情况,甚至还会有乳汁分泌,这是新生儿的正常情况。但有些长辈就会说这时要为女婴挤奶才能让这种症状消失。
辟谣:乳头肿胀流乳汁正常现象
女婴乳房胀大、流乳汁是因为女婴在孕期,从母体中得到的黄体酮,能刺激新生儿乳房增大充盈;泌乳素可促进新生儿乳房泌乳。而女婴出生后,随着脐带的剪断,新生儿从母亲体内获得的雌激素慢慢降低,对新生儿体内的孕激素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儿乳房肿大及泌乳。这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不需要通过挤奶来消除。
新生儿几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C}1、{C}宝宝怎么“缩水”了?
悠悠是个大胖小子,出生体重7斤半,乐坏了悠爸和悠妈。可是生后第6天,一称体重,怎么只有7斤2两了?难道是秤坏了,还是悠悠生病了?可是悠悠看上去精神好得很,一点都不像生病的样子。其实,这是典型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掉水膘”,主要是由于宝宝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摄入量少、胎脂脱落及胎便排出等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生后一周左右宝宝体重会降至最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生理性体重下降也是有范围的,足月儿体重减轻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可能会降得多些,可达15%左右。如果体重减轻过多或者迟迟不得恢复,就要请医生另外查找原因了。
{C}2、{C}女宝宝也有“生理期”?
思思是个小美眉,生后才5天,被惊慌失措的爸妈抱到儿科急诊时睡得正香呢——爸爸妈妈在换尿布时竟然发现思思的外阴有血迹,都染到尿布上了!难道宝宝也有“生理期”?其实,这就是“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左右,阴道会流出少量血液,持续1~3天左右自止,这是由于母亲的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也不需要治疗,但应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
{C}3、{C}宝宝的乳腺“性早熟”?
末末生后才4天,妈妈就给当医生的表姐打来了电话:“我发现末末的乳房有点大,怎么回事啊?难道这么早就发育了?关键是,末末可是个男孩子啊!”表姐忍不住笑了出来,告诉末末妈妈:“这是新生儿乳腺肿大,不分男婴女婴都可以发生!”同假月经一样,新生儿乳腺肿大也是由于母亲雌激素对胎儿影响所致,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如蚕豆或鸽蛋大小,生后2~3周自然消退,不必特殊处理。要注意的是切勿强行挤压,否则可能继发感染。
4、“马牙”和“螳螂嘴”要不要去除?
有的新生儿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以看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一些老人认为,长了“马牙”不吉利,必须用针挑破,这是非常不对的!“马牙”只是上皮细胞堆积或者黏液腺分泌物积留造成的,生后数周或数月就会消失,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用针挑破反而会引起感染,所以千万不能这么做。
新生宝宝的特殊生理现象
黄疸 :由于新生儿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皮肤及巩膜发黄,这属于生理范畴的黄疸,一般7-10天会逐渐消退。 早产儿 可能到3-4周才会消退。这都是正常的。
提示:妈妈要给宝宝充足的奶量,让宝宝居住在光线充足的室内。如果黄疸迟迟不退,可能是疾病所致,家长要带宝宝就医。
体重下降 :在宝宝出生几天内,由于进奶量较少,排出胎粪,皮肤及呼吸时蒸发水分较多,在出生后2-4天体重不升反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提示:生理性体重下降到10天左右会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2周后仍未恢复,家长就要寻找原因,如喂养不足、胃肠道先天性疾病等。
吐奶 :新生宝宝的胃是呈水平位的,就像两头扎住的口袋,胃的上端是贲门,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比较松弛;胃的下端是幽门,肌肉比较紧张,容易痉挛。新生宝宝的胃容量很小, 呕吐 反射中枢控制能力弱,若吮奶过急、过多,就很容易吐奶。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
提示:妈妈给宝宝喂奶时注意量和速度,检查奶头孔的大小,同时避免空气吸入。当宝宝吃完奶后,要竖起轻拍背部10分钟,等到 打嗝 后再放回床上。一旦宝宝吐出奶,应保持右侧卧位,以防奶吸入气管内。
乳腺大 :有些新生宝宝在出生后3-5天会出现乳腺肿大,约有蚕豆到核桃大小,部分甚至还有乳汁分泌。这是由于母体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胎盘进入宝宝体内所致,雌激素会使乳腺增大,孕激素使乳汁分泌,一般在2-3周后,逐渐消退。
提示:当宝宝乳腺肿大时,家长千万不要挤压,乳头可能被挤破,细菌侵入乳腺引起发炎。
阴道流血 :少数女婴在出生后1周左右,阴道内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或灰白色粘液分泌物流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的激素影响,出生后激素影响中断,造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数天内可消失。
提示:家长不要惊慌,只要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就可以了。
鼻塞 :宝宝的鼻黏膜的毛细血管很丰富,且鼻腔很狭窄。当有分泌物时,鼻腔很容易被塞住,不一定是感冒。
提示:父母可用小棉签轻柔地将鼻腔分泌物取出。
尿色红 :出生后2-5天,由于宝宝尿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分泌增加,可使尿染成红色,并伴有排尿时啼哭,在 尿布 上也可呈红色,一般持续几天后消失。
提示:妈妈可在两次喂奶期间,加喂些温开水,促使尿排出
每一个新生儿都有黄疸
宝宝的一呼一吸总是牵动着妈妈的心,而新生儿黄疸被认为是宝宝的第一场病,因而受到许多新妈妈的极大关注。有数据称:“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为50%,而早产儿更是高达80%。”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张振洪医师告诉养生疾病库:“其实新生儿黄疸大多数是生理性的,是一种正常的症状,甚至称不上是一种病,故无发病率的说法,而病理性黄疸仅占10%以下。”
每一个新生儿都有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网传其发病率为50%,早产儿更是高达80%,那么,这一数据是否准确呢?
张振洪主任表示:“其实,每一个新生儿都会有黄疸,只是各自的严重程度不同,是否达到病理性的标准而已。”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皆属于生理性的,而病理性的发病率不超过10%,所以妈妈们不用太过担心。
“事实上,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甚至不能称之为是一种病,所以说发病率为百分之几是不合理的。”张主任如是说。
新生儿黄疸不可避免
很多妈妈们都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个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症状呢?到底能不能避免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张主任解释,新生儿黄疸是跟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的。
原来,胎儿在母体里主要是通过静脉供氧,氧浓度很低,这就相当于高原低氧环境一样,所以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特别高。新生儿出生之后,氧浓度大大升高了,就要把多余的红细胞破坏掉,而红细胞里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从而引起未结合胆红素的增高。这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么多的胆红素。
“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比较差,更容易产生胆红素的堆积,这也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之一。”张主任补充道。
所以,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比较复杂,且通常是多因素共同引起的。值得庆幸的是,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很低,且及时治疗效果很好,所以也没必要去刻意避免。
新生儿几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乳腺增大:新生儿出生后,其乳房有圆锥样增大,甚至还会分泌少量乳汁,一般2~3周消失。此属正常现象,并非病态。因为妈咪临产时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产素较多,这几种激素都是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的物质。胎儿会从母体接受一定量的激素,所以乳房肿大。婴儿出生后,激素来源中断,其体内激素逐渐消失,而生乳素则在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仍在体内维持相当的浓度,导致乳房增大现象出现。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延续一个月后会逐渐消失,大人们不可挤压及做任何处理。
黄疸 : 大约半数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5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现象,在一周内达到高峰,10~12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约持续一个月。这是正常现象,称作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期间,只要能吃上母乳,很快会自然消退。但如果出现时间比生理性黄疸早、重,或消退时间过晚,都属于病理性黄疸。妈咪应在宝贝出生1~2周内密切观察黄疸的发展情况,如皮肤呈橘黄色,白眼球及眼泪都已发黄,尿呈深黄色且能染黄尿布,说明黄疸已超出正常的范围,应立即就医。
上皮珠 : 在出生不久的孩子口中,会看到牙龈或上腭上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小球,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上皮珠”。马牙不是真正的牙齿,也不是病,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一种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会自然脱落,不需做任何处理,更不能用针挑。
见红和白带 : 部分女婴因受母体里带来的雌激素的影响,在出生后几天里阴道会流出一些血样黏液或白色黏液,这是假月经和白带。医学上称假月经为见红。出现这些现象,无需治疗,数天后会自行消失。
打嗝 :多数婴儿常有打嗝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是由于小宝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当婴儿受到轻微刺激如冷空气吸入、进食太快、吸奶时将空气吞入胃内等,都会引起打嗝。此时,只要将宝宝头抬高,拍打背部,将胃内的空气拍出或等胃内的食物往胃下端的肠道里排出一部分,嗝就可以止住了。随着宝宝的成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打嗝现象会自然好转。
色素斑 :色素斑常见于新生儿后背、骶尾部、臀部,为大片灰蓝色或紫色胎生青痣,不高出皮肤,是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而成,不影响健康,一般在生后4~5年会自行消退,不需治疗。
大肚子 :新生儿肚子大,是因为腹肌发育不完善,腹壁比较松弛而受胃肠空盈的影响所造成的。有的妈咪常常把宝贝的腹部膨隆误认为是腹胀,其实它是正常现象。随着婴儿年月的增长和腹肌逐渐发育,腹部会渐渐平坦的。
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的怎么回事 情况一:正常生理现象
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的首先考虑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因为新生儿的喉骨、上颚软骨发育还不完善,通常多数的新生儿在睡觉或者喝奶的时候都会有嗓子里呼噜呼噜的声音。在家长听起来,好像宝宝的嗓子里有痰,非常担心,但者其实是正常的的生理现象,许多的宝宝都这样,不用太过在意,通常在新生儿月份大一些的时候就好了。
要怎么判断新生儿嗓子呼噜呼噜的是不是正常生理现象呢?家长们可以在平常多观察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只在喝奶、喝水、睡觉的时候这样,只要不影响新生儿的吞咽和睡眠,则考虑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观察到新生儿在醒来的其他时间也是有嗓子呼噜呼噜的情况,那么则建议带新生儿到医院看看,是否其他原因导致的。
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假月经
表现:新生女婴,有的在出生后数周内(通常在出生后5-7天)从阴道流出带血性的分泌物称为假月经。
原因:实际上这是阴道分泌物,是由于母亲的雌激素经胎盘传给胎儿。
处理:婴儿出生后受激素的影响,使阴道分泌物增多,数天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不必处理。如同时有新生儿出血症、阴道出血量多时,则按新生儿出血症处理,及时诊治。
新生儿期的9种特殊生理现象
(1)“马牙”,出生不久宝宝口腔中的上腭和牙龈部位,会出现多少不一的黄白色小颗粒,俗称“马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数周后会自然消失,民间有个陋习,特别爱擦拭或挑破“马牙”,有害无益!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诱发鹅口疮,严重的会导致败血症。
(2)“螳螂嘴”,出生不久宝宝,两侧颊部会有轻微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有利于宝宝吸吮乳汁,随着年龄增大,口腔吸吮能力增强,这个脂肪垫会慢慢消失,这不是感染导致的肿胀,不需要治疗,民间也会像对待“马牙”一样,主张擦拭,有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甚至是败血症的危险。
(4)乳腺肿大,男宝宝和女宝宝都有可能在出生后3-7天内会出现乳腺肿大,多数是双侧同时肿大,但部分有不对称肿大,有蚕豆或核桃大小,有时还伴有一侧乳头轻微内陷,这是由于来自妈妈的雌激素中断造成的,2-4周后宝宝乳腺肿大自然消退,这期间切忌挤压乳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6)新生儿红斑,宝宝出生1-2天在头部、躯干和四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红斑,称为新生儿红斑,有些严重的红斑中间的皮肤偏白,周围的边比较红,称为新生儿毒性红斑,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一般数天后自然消失,不需要做特殊处理,红斑持续超过一周,可以看医生排除其他皮肤疾病。
(8)生理性体重下降,宝宝出生后一周内适应环境能力差,进食和吸吮能力不强,进食母乳不够,排泄胎粪和尿液多,皮肤和呼吸道丢失水分等原因,会出现短暂的体重下降,这种生理性体重下降会在一周后逐渐恢复,一般来说体重变化低于10%,如果体重变化超过10% 需要看医生排除其他疾病。
(9)生理性黄疸,出生后出现的皮肤轻度黄染,但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有重叠出现的情况,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引起的原因和程度来决定治疗的方案,我会另外整理一篇微博关于如何认识黄疸,之后和妈妈分享。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几乎都有。生理性黄疸有一定限度,皮肤不呈橘黄色,而呈浅黄色。眼白微带黄色,口腔黏膜微黄,手心、脚心不黄。一般4—5天黄疸程度达到高峰,约10天内逐渐消失。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以出现,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个别患儿还会有反复。病理性黄疸色深呈橙黄色,遍及全身。患儿睡眠、精神不好,有躁动、哭闹不止等。黄疸严重时会出现核黄疸,损伤患儿大脑,父母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