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药煎两次就可以了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为什么中药煎两次就可以了 中药的煎煮方法
1、把中药在砂锅内加水(一般都用自来说,如果条件允许,新鲜的井水最好)至没过药二到三手指。泡40分钟左右。主要是要泡透,这样才能容易煮出有效成分。夏季泡时间短些,冬季泡的时间长些。
2、然后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慢煮20分钟左右。至于煮的时间长短,也要看药方的成分,医生也会单独交代的。如果是解表药,一般在15分钟即可。滋补药则需要20分钟以上。如人参,西洋参之类则应另煮,然后兑到汤里,渣则食下。以充分利用药效。
3、一服药要煮两次。将第一次的药液滤出,然后再加适量的水(可较第一次少加些),用同样的方法煮。滤出第二次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有的地方第一次与第二次分开喝)。分二或三次服下。一般情况下,健胃药宜饭后服,滋补药饭前服。
煎中药要不要盖盖子
中药煎煮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中药煎煮要不要加盖子。
要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茵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煎透。
煎中药要用什么水
1、煎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2、关于器皿的选择
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挥发药要盖盖子煮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
4、煎药水量的撑握
煎药时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煎药讲究“三三三制”--针对煎服中药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缺点,近年,中医药学家提出了“三三三制”科学煎服中药新法。
具体煎煮方法为:
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药煎两次为宜,第一次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第二次再加水煎煮沸后15~2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约250ml再分次服用。
不能以一次久煎来代替两次分煎。对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5、煮药时间
在寻求准确的煎中药时间时,我们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时间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药要另煎,有些药要包煎等。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应该短一些,藿香、佩兰、薄荷等芳香类药物以及一些鲜药煎煮时间也要短些,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香即止。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如生石膏、磁石、生牡蛎、生石决明等,由于质地比较坚硬,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要多长时间
煎中药所需时间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 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 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只煎两次。
中药不宜用沸水浸泡
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的副作用还是小一些,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科学的煎煮中药,如果煎煮不当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中医提醒,煎煮中药的时候不要用沸水泡,这样会导致药效流失!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中药的煎法历来都很讲究,如明朝李时珍说:“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有人习惯于在中药煎前用沸水浸泡药材,认为这样既缩短煎煮时间,又可使中药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出,这实际上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误区,中药不可用沸水泡。
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药,如薄荷、紫苏、广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及挥发性物质,遇热易挥发,则不仅忌用沸水泡,煎煮时更应后下。
一般而言,中药煎前多用凉水泡,泡30分钟左右;但有实验提示,中药煎前浸泡的最适水温为40℃~50℃,此条件既使药材湿润充分膨胀,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怎么让小孩喝中药
小孩服用中药汤剂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尽量将中药汤剂煎少一些,根据不同年龄,分剂量和次数服用。
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总计60毫升即可,每服10-20毫升,日服三次。
3-7岁的孩子可以煎100-150毫升, 每服30-50毫升,分三次服。分3次服。
7岁以上的孩子可煎150-200毫升,每服50毫升以上,日服三次。
小孩服中药,应根据疾病性质确定每日服药次数。
新病,急病要多服几次,慢性疾病可以少服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咳嗽等,一日内可分4到5次服用,而哮喘则根据发病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另再服两次,如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不得少于三次。
为什么中药煎两次就可以了
因为煎两次就差不多把药物里边的活性化学成分熬出来了。
在熬中药时,溶质指的是中药饮片所含的有效成分。当饮片中可析出的有效成分与煎药的水(溶液)中的有效成分达到饱和时,剩余的有效成分就不再析出。
中药的煎煮方法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忌用铜、铁器皿。
浸泡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中药饮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钟。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将中医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遍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0.5~1厘米即可。
煎煮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一般头煎的煮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用小火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煎煮时间可缩短5~10分钟,而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宜增加10~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剂量
中药煎煮后每次所取得的药液量成人一般为150毫升,学龄期儿童为100毫升,婴幼儿为50毫升。
中药煎煮前不宜水泡
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影响疗效。
有些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是易溶于水的,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另外,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中药在煎煮前,虽然不宜洗,但应用水泡一下。中药材大多数是以植物为原料,有不少植物药内含有蛋白质和淀粉,如果这些植物药不经水泡就立即煎煮,那么蛋白质遇热就会发生凝固,淀粉也会糊化,这样就会妨碍有效成分的煎出。
一般来说,中药煎煮前,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可以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浸过药材并超过一厘米左右为宜
如何煎煮中药
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药
有人习惯于在中药煎前用沸水浸泡药材,认为这样既缩短煎煮时间,又可使中药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出,这实际上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误区,中药不可用沸水泡。
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药,如薄荷、紫苏、广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及挥发性物质,遇热易挥发,则不仅忌用沸水泡,煎煮时更应后下。
一般而言,中药煎前多用凉水泡,泡30分钟左右;但有实验提示,中药煎前浸泡的最适水温为40℃~50℃,此条件既使药材湿润充分膨胀,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煮中药需要盖盖子吗
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通草、菌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被煎透。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前不要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为水洗可能会使有些中药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会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会使部分药材的辅料丢失,影响药物疗效。
煎煮中药技巧大全
中药煎煮时水的掌握
煎药最好使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钙、镁离子与中药成分发生沉淀反应。水的用量一般为中药量的5~8倍(重量),或加水浸过药面2~10cm。(药物量大,则水漫过药面2cm即可;而药量小,则水漫过药面应高一些。)
煎煮前中药浸泡时间的掌握
多数中药需要在煎煮前加“冷水”浸泡适当时间,使中药组织润湿浸透,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和煎出,一般认为浸泡半个小时比较合适。
中药煎煮火候的掌握
一般先用大火,即“武火”煎煮,待药沸5分钟后,改用小火,即“文火”再煎20~3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水煮第二煎。第二煎应加开水,以防止凉水激药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第二煎加水约300ml,仍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分别将两煎的药液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亦可将两次滤出的药液混合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后备用。
待中药煎煮完毕以后也要了解和掌握儿童中药汤剂的服法
由于生理上的特点,肠胃吸收功能较差,而排泄较快。为了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需要采用少量多次服药的方法。避免强性灌入小儿口里,容易引起呕吐的呛到小儿。
采用温服为好,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不可冷服,否则易伤其阳气,日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火伤其脾胃,引起腹痛。药液亦不可过热,以防烫伤患儿食道。特殊情况,可采用寒药温服、热药冷服的服药法。
一般选用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半小时,睡觉前分4次喂服为宜。对小婴儿可分多次代水频服,服完一日的剂量即可。注意避开喂奶和进食的时间半小时以上。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前要浸泡
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冷水漫过药面,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可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延长或缩短,比如花、草、叶类药材可浸20分钟;根、茎、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可浸泡时间稍长,3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