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表现及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腹部不适:常沿肠管有不适感或腹痛,可发展为绞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在排气排便后缓解。有些食物如粗纤维蔬菜、粗质水果、浓烈调味品、酒、冷饮等,可诱发腹痛。但腹痛不进行性加重。睡眠时不发作。
(2)腹泻或不成形便:常于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亦可发生于其余时间,但不发生在夜间。偶尔大便最多可达10次以上。但每次大便量少,总量很少超过正常范围。有时大便仅1~2次,但不成形。腹泻或不成形便有时与正常便或便秘相交替。
(3)便秘:每周排便1~2次,偶尔10余天1次。早期多间断性,后期可持续性而需服用泻药。
(4)排便过程异常: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
(5)黏液便:大便常带有少量黏液。但偶有大量黏液或黏液管型排出。
(6)腹胀: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一般腹围不增大。
2、体征 盲肠和乙状结肠常可触及,盲肠多呈充气肠管样感觉;乙状结肠常呈索条样痉挛肠管或触及粪块。所触肠管可有轻度压痛,但压痛不固定,持续压迫时疼痛消失。部分病人肛门指诊有痛感,且有括约肌张力增高的感觉。
二、诊断
诊断有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在排除各种可能的器质性病变后,可诊断为肠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诊断标准不统一,并不断修改。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为1992年罗马标准:
1、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超过3个月。
2、必须具备以下症状
(1)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具有下述特征:排便后缓解;和(或)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2)排便不正常至少发生于25%时间,至少具有以下2种:大便频率改变(>3次/d或者<3次/周);大便性状改变(硬:团块(或)稀:水便);排便过程改变(排便费力或便急或排便不尽感);排黏液,伴随有肠胀气或腹胀感。
根据其主要表现形式,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分为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IBS-D)和便秘型(constipation-predominant,IBS-C)二大类,还有各种混合型。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1.肉豆蔻粥
制作材料是三克肉豆蔻,五十克粳米,外加两片生姜。先将粳米与清水同煮,煮沸十分钟后,投入肉豆蔻及生姜,直至粥成。肠易激综合症的患者每日空腹服一到两次。肉豆蔻粥有行气消胀,温中和胃,涩肠止泻之效。
2.栗子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栗子,五十克粳米,将其煮成粥食之,栗子粥具有健脾功效,对脾虚泄泻有效。
3.苏子麻仁粥
制作材料是十五克麻子仁、紫苏子,五十克粳米。先将麻子仁、紫苏子捣烂如泥,然后加水研磨、滤汁去渣,以汁煮粥。苏子麻仁粥具有润肠通便功效,适宜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者。
4.姜艾糖水
制作材料是十二克生姜,九克艾叶,六枚红枣,十五克红糖、白糖。先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姜艾糖水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较适宜。
5.焦米粥
制作材料是一百克粳米。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每日可服两到三次。焦米粥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什么
该病的病因至今不明,近几年来还认为胃肠道感染是发病的重要诱因;食物不耐受虽然不是病因,但对症状的发作及加重往往有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该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好像胃肠道也出现了“悲伤”、“愤怒”和“哭泣”。
该病的主要特征为肠道功能的易激性。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便秘、腹胀、黏液便、排便不净感及便急,除此之外,各项检查证实无器质性病变和全身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部分患者则呈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不伴腹痛的单纯性腹泻与单纯性便秘一般不考虑为肠易激综合征。
部分所谓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某些器质性肠道病症如炎症性肠病等的早期表现。因而,确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后还需定期的追踪复诊,以便验证诊断。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使用须结合适当的心理行为治疗和饮食调节方能见效。患者要学会自我松弛、控制自己的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
怎么判断肠道功能失调了
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与便秘)、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为主要症状。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缓解、排便次数改变、大便硬度改变这三项中的两项,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这类病人往往可伴随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
要注意胃肠疾病的报警信号,如出现便血、贫血、体重明显减轻、腹痛、腹泻,伴有发热、黑便等,就要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当然,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在排除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后作出的诊断。
二、肠道功能紊乱的类型
1.便秘型:几天排便一次或者虽每日排便但排便困难,并可伴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等症状。
2.腹泻型:常常为进餐、受凉、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发作时腹痛欲泻,急迫难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数多时可出现黏液,腹痛、腹泻症状,排便后腹痛可自行缓解。
3.便秘腹泻交替型:便秘和腹泻两种症状在同一患者身上轮流出现,主要表现为腹泻,而另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便秘。
肠子过敏、肠道痉挛、肠功能紊乱,这些和肠易激综合征其实是一回事。胃肠道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内在的情绪波动都会引起胃肠道激惹,继而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一系列症状。在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已占到门诊病人的近三成。但由于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的,多数患者都是反复多次就医检查后才能逐渐确立诊断。
经常拉肚子试试中医针灸
中医专业人士指出:经常拉肚子但并不影响健康的朋友,很有可能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症状表现就是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以及腹部不适。常可伴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及胃痛、烧心感、失眠等其它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肠易激综合征检查多无阳性体征,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治疗外,针灸也可以迅速止泻,减缓全身症状,临床较常用。
肠易激综合征为肝郁脾虚,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而出现便秘、腹泻。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等非药物治疗,可起到调节人体整体内在环境,维持正常运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有很多,尚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选择。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因情绪紧张、压力大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自我放松,调节好情绪,方能“长治久安”。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
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目前,暂没有一种特效的方法能在短期内治愈肠易激综合征,但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最好不要吃不耐受的食物,比如冷冻、油腻、辛辣食物。若对海鲜过敏者,不要吃虾、螃蟹、牡蛎、贝类食物等。食用不当的食物,会引起腹泻症状,加重病情。肠易激综合征者应多吃易消化、食物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也可多吃低脂肪、低油脂、清淡食物。补充乳酸菌也能辅助治疗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者可多喝酸奶。
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食疗方
1.莲子粉粥:材料有莲子、梗米,做法为将莲子、梗米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熬煮,将熟时加入蜂蜜和茶叶,煮沸后即可食用。
2.山药粥:材料有山药、梗米,做法为将山药切片清洗干净,然后与梗米一起放入锅中煎煮,熟后加盐即可食用。
3.莲藕粥:材料有;莲藕、梗米,做法为将莲藕清洗干净,切成片,再与梗米同下锅共煮,熟后加白糖即可食用。
肠易激综合征的误区
误区一: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不是病,不用治疗。
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作为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虽然不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但是临床研究表明确实存在胃肠感觉—动力异常。
①肠动力性改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异常肠蠕动可累及胃肠道的全程,这种异常肠蠕动包括肠动力减弱(导致便秘)和增强(导致腹泻)。
②肠道感觉异常:多达三分之二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敏感性增加。他们总感觉到胃肠道、胸腔、腹腔和直肠内有东西,而其他人感觉不到或很轻的疼痛被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内脏感觉过敏。
这种胃肠感觉—动力异常要到医院就诊,进行积极治疗。如果不治疗,听任发展,这种异常会进行性加重,不但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会越来越重,还会严重地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误区二:即使是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也不用吃药,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和粗粮就行了。
分析: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饮食的确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之一,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是根本性的,非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性的。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疾病,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是客观存在的,饮食方面的调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便秘、腹痛、腹胀这些不适。所以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正确认识和了解疾病、合理膳食、调整工作节奏、平衡心理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改善胃肠道感觉—动力异常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三:经常性便秘、腹痛、腹胀,随便到药店买点泻药或者止痛药吃就行。
分析:一般来说,解痉剂能够暂时缓解腹痛,但是不能改善便秘和腹胀等不适;而缓泻剂能够暂时解决便秘问题,但是对于腹痛、腹胀等胃肠不适却束手无策。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来说,因胃肠感觉和动力的异常,并存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故应该积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能够同时改善感觉和动力异常的药物,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症状进行治疗。
工作“连轴转 的年轻女白领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往往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目前,很多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惧”,如有的患者因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腹泻而不敢进食,或回避一些应酬,或担心频繁腹泻而放弃远途旅行等,还有不少人在应酬“饭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应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易杀灭肠道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调,如此不仅加重腹泻,还容易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
专家表示,对膳食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有助于缓解症状,对失眠、焦虑者适当予以镇静剂。在饮食方面,专家建议患者适当多吃些调和肠胃的食品,如奶、豆、卷心菜、洋葱、葡萄干等,尽量避免刺激性饮食。切不可自行诊断、盲目服药,一旦出现消瘦、贫血或黑便,要立即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6标准识正常大便
根据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及腹泻便秘主导型。三大类型患者症状各有区别,大便颜色各不相同。人们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可以发现病因,科学选择治疗方法。
6标准识正常大便
大便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识大便可以知健康,辨疾病。
大便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正常大便呈条状,是软便,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就会干净。糊状大便也属正常。大便偏硬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蛋白质高;大便偏软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碳水化合物高。
大便颜色:黄褐色或黄色。正常大便颜色为黄褐色或黄色。大便淡黄色的原因是摄入奶制品过多;大便绿色的原因是食用绿色蔬菜过多;大便棕黄色的原因是吃肉太多;大便发黑的原因是中药服用太多。
大便气味:微臭。正常大便是微臭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分解产生粪臭素。喜欢吃肉的人粪便臭味会比较浓;喜欢吃素的人粪便臭味比较淡。如果粪便臭味让人恶心,想呕,这人就要高度重视,到医院查看是否患有疾病。
大便数量:正常一条大便大约100克。正常大便每条长约10~15厘米,重约100克,每次2~3条,呈香蕉状。排便量会随食量和食物种类而发生改变。
排便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每个人因个人身体情况排便次数会不一样,健康的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早上吃完早餐后排便。如果连续3天不排便,人则便秘;如果每天排便超过3次,人则腹泻。
排便感觉:粪便5分钟左右排出,没有不净感。粪便自然排出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超出此时间,则排便不顺畅,否则属正常“畅便”。
观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墨绿色,颜色较淡,大便形状为糊状或水状,大便数量较少且有大量粘液。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黑色,颜色较深,大便形状为块状,大便量少,大便干结。
腹泻吃药不管用怎么办 注意心理治疗
越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白领人群,越需要注意释放压力、避免焦虑、紧张。此外,不管是食物不耐受还是肠易激综合征人群,都需要注意补充益生菌,避免抗生素药物的滥用。抗生素的滥用,非但不能解决腹泻问题,甚至有加重的风险。
抑郁症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
抑郁症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出现肠道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
需鉴别的原因
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粘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同时大便化验排除了肠道细菌感染,X线钡剂灌肠造影和纤维肠镜检查又未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病程呈良性经过。发病诱因是精神过于紧张、激动,工作生活过于劳累等。
抑郁症患者中腹泻或便秘症状也十分常见。其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且经各种理化检查也无法发现器质性改变。因此以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的许多抑郁症患者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从而延误治疗。
鉴别要点
二者的主要鉴别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腹痛时即有便意,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糊样便,常在早、晚餐后发生,也可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而抑郁症的腹痛部位不固定,腹痛与腹泻没有明显关联性,临床以便秘多见。多为单纯便秘或腹泻,很少出现腹泻、便秘交替者。
肠易激综合征的全身症状以失眠、心悸、气短、手足出汗、头晕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而抑郁症则以情绪低落、思维迟滞、兴趣低下、悲观绝望等为主要表现。
工作精神紧张焦虑怎么办
长时间情绪紧张焦虑是目前公认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表明,人的肠同大脑相关,大脑过度疲劳,容易造成脑肠轴失调,引起结肠肌肉在轻微刺激下发生痉挛,导致腹泻。另外,时尚办公族爱吃的巧克力、奶制品或大量的咖啡、酒精也是发病诱因。研究还发现,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期症状更严重。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只能通过改善饮食、调节紧张情绪以及服用药物控制症状,但治疗后稍不注意又会复发。
中医专家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学会放松心情,同时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谷类、豆子、水果以及粗纤维蔬菜,使结肠轻度扩张,防止肠道受刺激。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等滋肠、健脾的食物有止泻功效,也可以多吃。另外,日常减少肉食摄入和少吃多餐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经常早上肚子疼是什么原因 肠易激综合征
如果每天早晨起来腹痛,主要原因是功能性胃肠病,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多在排便后缓解,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夜间症状减轻,白天症状明显,所以每天早上起来有肚子疼的现象发生。
经常拉肚子或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就医率却相当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以为自己只是偶感不适,随意服用一些消化类药物,甚至随便服用抗生素,忽视了其是慢性肠胃病反复发作的表现,耽误了去医院就诊,及得到妥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
情绪饮食都会成为诱因
从饮食上来看,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诱因,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心理与肠胃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有关。当肠道蠕动过快,表现为腹泻;如果过慢,则表现为便秘。3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急性肠道感染病史,感染治愈后病人肠道处于高动力状态或出现逆蠕动。
神经胃肠病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及脑-肠轴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系统状态影响患者内脏感觉,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