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的临床表现
慢性粒细胞的临床表现
多发人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癌症的0.3%,占成人白血病的20%;一般人群中,大约每10万有1至2个人患有该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以50岁以上的人群最常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临床分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缓慢,根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中,大约有90%病人诊断时为慢性期,每年约3%至4%慢性期进展为急变期。
疾病症状
因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比较缓慢,所以很多病人没有症状,尤其在早期的病人,随着疾病的进展,白血病破坏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浸润器官,引起了明显但非特异的症状。包含有:
1.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或活动后气促等;
2.反复感染且不易治好:主要由于缺少正常的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
3.出血倾向:容易出血、出血不止、牙龈出血、大便出血及月经不规则出血等,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
4.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盗汗等。
慢性粒细胞的疾病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依靠血常规、骨髓穿刺活检来诊断的;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和骨髓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堆积。
慢性期
1.白细胞增多 (一般 >50 × 109/L, 范围 20 to >500 × 109/L))。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增多。
3.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 <5%,可见大量中晚幼粒细胞。
加速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10–19% 。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20% 。
3.持续血小板减少。
4.出现白血病细胞克隆进化的细胞遗传学。
急变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20%。
2.骨髓外原始细胞侵犯。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 (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白细胞减少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
在白细胞减少症,尽管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的减少对于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也有影响,但白细胞数的减少通常是由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造成的。伴有单核细胞减少症和淋巴细胞减少症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较单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严重。
某些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性粒细胞<200/μl,并无严重感染。这可能由于免疫系统虽休眠,但仍完好无损。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慢性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期间常有口腔溃疡,口腔炎或咽炎和淋巴结肿大。
继发于癌症或化疗的造血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很可能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这由于患者整体免疫系统受损。在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皮肤,粘膜的完整性,组织血供以及患者的营养状态亦可影响感染的危险率。化脓性感染患者体温一般>38。5℃。最常见的化脓性感染是皮肤蜂窝织炎,肝脓肿,疖肿,肺炎和脓毒血症。常见的有胃炎,齿龈炎,肛周炎,鼻窦炎和中耳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依靠血常规、骨髓穿刺活检来诊断的;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和骨髓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堆积。
慢性期
1.白细胞增多(一般>50×109/L,范围20to>500×109/L))。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增多。
3.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5%,可见大量中晚幼粒细胞。
加速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10–19% 。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20% 。
3.持续血小板减少。
4.出现白血病细胞克隆进化的细胞遗传学。
急变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20%。
2.骨髓外原始细胞侵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什么
骨髓是制造血细胞的地方。人体内有3种血细胞,肩负起不同的工作:
白血球负责抵御感染及疾病;
红血球把氧气从肺部带到全身;
血小板可以帮助血液凝固,停止出血。
在骨髓内,原始血细胞(blast cells)会发育成不同的血细胞。颗粒细胞(granulocytes)是其中一类已成熟的白血球,但是,一旦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颗粒细胞会不正常地发育,不但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亦无法如常运作。
有至少9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骨髓细胞染色体(遗传物质)出现一种名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的缺陷,即病人其中2条染色体移位。结果,骨髓内负责控制白血球生长的蛋白质(Bcr-Abl)接收错误的信息,不断制造大量异常的血细胞,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的治疗方法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llo-SCT):根治CML的标准治疗;晚期治疗:药物耐受差,缓解率低。加速期:可用Allo-SCT和IM治疗。急变期:化疗方案可采用ANLL方案;IM的疗效维持短以及Allo-SCT治疗。
2.化疗:以羟基脲(HU)1.5g2/d,为当前首先药物;现在已少用;其他:环磷酰胺、靛玉红等。注意: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ml以上,并碱化尿液,加别嘌醇,防止高尿酸血症肾病
3.干扰素-ɑ:300万-500万U(m2*d)肌注或皮下,3-7次/周。辅助以:流感样症状:畏寒、发热、流涕、疼痛;使用扑热息痛可缓解。(IM)慢性期:400mg/d;加速期:600mg/d,急变期600-800mg/d。
下面有4个方面要注意
1、治疗;2、预防感染、出血、摔倒等因素;3、目前治疗方案优先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式;4、保持好心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归因于一类显著的基因异变,此类染色体易位称之为费城染色体。在这个染色体易位过程中,两个染色体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此导致在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与9号染色体的ABL基因相融合。而这种异常“融合”基因产生了一个重达p210或p180的蛋白质p为计量细胞内蛋白的质量单位,相当于KDa。因为ABL基因通常运送一种结构域,增加磷酸盐族群到酪氨酸残基一种酪氨酸激酶,而Bcr-abl融合基因产物也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
1.细胞动力学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因来自不同的因素,慢粒时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非慢粒白血病,靶向药物格列卫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导致大量细胞的积聚。
2.G6PD同工酶慢粒的克隆性质进一步亦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证实。目前已知G6PD 的基因密码子定位在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着二种细胞群体,即 G6PDA和B同工酶。研究发现携带有G6PD同工酶的杂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进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变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
3.Ph1异常Ph1是CML的标志性染色体变化,由非随机t9;22q34;q11形成。在9 号染色体断裂点上有c-abl基因,它的变异性可大于100kb。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是一个变异性很小的5.8kb DNA小片段,易位后22q-和9q 结合部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一个特异的210kb蛋白质P210,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在肿瘤的发病中起作用。
4.脾脏因素要正确的认识到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病因,脾脏在慢粒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虽尚未阐明,但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BCR-ABL融合蛋白又与白细胞介素-3受体亚基相互作用。BCR-ABL保持持续活动状态并不需要其他细胞信息蛋白的激活。此外,BCR-ABL 更释放了大量控制细胞循环的蛋白,并加速细胞分裂。更有甚之,BCR-ABL蛋白抑制了DNA修复,引发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并使细胞更易产生遗传变异。BCR-ABL蛋白活动机制,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学意义上的原因。基于对BCR-ABL蛋白以及酪氨酸残基的研究,靶向治疗首先被采用的是伊马替尼则着重于特别地抑制BCR-ABL蛋白的活动。在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这种酪氨酸残基抑制剂可以发挥很大的缓解作用,并证实BCR-ABL蛋白反应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核心原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怎么回事?如何治疗
专家指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征是外周血粒细胞持续进行性增高,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脾肿大。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迄今未完全明了,目前比较肯定苯及其衍生物、电离辐射可导致慢粒发生。 电离辐射及苯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干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关系密切。但其机理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关,因为95%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即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缓解后,Ph染色体数目可减少,疾病复发或处于加速期又增多,所以Ph阳性细胞的持续存在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复发和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多于女性占的比例,要提醒大家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综上所述,慢粒白血病多数是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也就是说遗传的几率很大。在治疗的时候多会通过修复染色体来进行治疗,专家提醒,请不要因为其较为少见而忽视此病的治疗,与普通的白血病相比,其治疗更为复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多发人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癌症的0.3%,占成人白血病的20%;一般人群中,大约每10万有1至2个人患有该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以50岁以上的人群最常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临床分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缓慢,根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中,大约有90%病人诊断时为慢性期,每年约3%至4%慢性期进展为急变期。
疾病症状
因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比较缓慢,所以很多病人没有症状,尤其在早期的病人,随着疾病的进展,白血病破坏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浸润器官,引起了明显但非特异的症状。包含有:
1.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或活动后气促等;
2.反复感染且不易治好:主要由于缺少正常的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
3.出血倾向:容易出血、出血不止、牙龈出血、大便出血及月经不规则出血等,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
4.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盗汗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注意事项
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在治疗期间要多注意休息,尤其贫血较重的患者(血红蛋白6克以下),以休息为主,直至症状体征消失,才可适量运动,不可过劳
在饮食上应该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如瘦肉`鸡`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保证营养,每日饮水应在1500毫升以上,以防尿酸肾病.
另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绝大多数可有脾肿大,所以已引起左上腹不适,这时可采取左侧卧位,而且要少食多餐以减轻腹胀,要定期洗澡,要尤其注意口腔卫生,少去人多的地方以预防感染.
而服用马利兰(或羟基脲)的病人要定期复查血象,药物过量可以引起血象下降,因此,医生可以根据血象不断调整剂量,另外,马利兰的毒副作用较大,可引起骨髓抑制,皮肤色素沉着,阳萎,停经.要了解这些毒副作用并正确认识,要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
生活护理:
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起病后1~4年间70%的病人可进入加速期至急变期,要注意有无原因不明的发热`骨痛`贫血`出血加重及脾脏迅速重大,如有以上任意一项变化,应及时就诊,已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