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
如何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
中国人喜欢凑热闹,孩子在这方面更是明显,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成为必须面对问题。从众心理有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1、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青少年吸烟的几种心态
1.从众心理。不少青少年认为,处世应随和。环顾四周,朋友吸烟,家中父母吸烟,学校老师吸烟,不吸烟者似乎与众人合不拢。于是,只好“随大流“,试着吸起烟来。
2.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富于好奇心,模仿性很强,对许多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看到别人吸烟,“吞云吐雾”,妙趣横生,便也模仿着吸烟,想品尝一下烟是啥滋味。
3.自我表现心理。青少年正处在青春焕发的时期,独立性日趋增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成熟感。为了表现自己是大人了,于是学着成人的模样儿吸烟。他们认为,“吸烟才像个大人。”“神乎其神地吸着烟,别人才不会再把自己当小孩。“
4.社交凑趣心理。社会流传着“烟酒铺路”的说法;在社交中,见面未曾开口,先递上一支烟,青少年聚在一起,吸烟者总爱把烟用来交朋友,于是每人一支,你接了表示“够交情”,不接似乎“不够朋友”,这样聚伙以吸烟为乐。
5.逆反心理。有不少父母,他们并不给孩子讲清吸烟的害处,只是一味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让其不准吸烟,因此往往引起不少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劝阻,他越是跃跃欲试;你越是不准吸,他偏要吸。
6.侥幸心理。尽管社会各方面一直在宣传:吸烟为害极大,会引起许多种疾病。但吸烟者却不以为然,以为“吸烟的并非个个得病致癌”。这种错误而固执的观点,自然会影响到青少年,使他们甘冒疾病甚至生命的风险而无所顾忌。
4方法让宝宝爱上喝水
1.从小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宝宝还在新生儿期,就应该少量给他喝白开水,可培养良好的习惯。
2.家庭环境中要营造定时喝水的气氛,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3.父母观念一致,在家庭教育中起表率作用,自己不喝不健康的饮料,家里不买不健康的饮料,我们也尽量喝些白开水或茶饮料。
4.经常给孩子变换饮水的容器、调配口味,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增加孩子喝水的兴趣,培养定时饮水的好习惯。
总之,水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坚持让宝宝想喝水、会喝水,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爸爸妈妈只要用心去培养,就一定能成功。
宝宝不爱喝水怎么办
开始喂调稀的果汁,每次都比上一次稀一点,让宝宝慢慢适应淡淡的味道。
在宝宝玩得开心的时候就喂一两口,如果不拒绝就再喂,哭了就不喂了,一般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宝宝是不会拒绝的。
用游戏方式哄宝宝喝水,先喂小熊(平时宝宝比较喜欢的公仔),妈妈又喝一口,装得好好喝的样子,再到宝宝喝,那时候宝宝都会很乖地喝水,宝宝喝了就跟他说“真乖”,他会很开心的。
宝宝都喜欢喝大人杯里的东西,如果他不喜欢用自己的杯喝,可以用自己的杯给他喝水
一个杯子用久了,宝宝会没有新鲜感,换其它的器皿给他,宝宝都会很喜欢的。
从小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宝宝还在新生儿期,就应该少量给他喝白开水,可培养良好的习惯。
家庭环境中要营造定时喝水的气氛,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父母观念一致,在家庭教育中起表率作用,自己不喝不健康的饮料,家里不买不健康的饮料,我们也尽量喝些白开水或茶饮料。
经常给孩子变换饮水的容器、调配口味,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增加孩子喝水的兴趣,培养定时饮水的好习惯。
断奶的方法
哺乳,不仅是妈妈喂孩子吃饭,它首先是一种喂养关系,一种抚养孩子的方式。同样,断奶,不仅是改变孩子的口粮,也是改变孩子日常生活中吃、睡、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许多既有的习惯。所以,什么时候断奶,怎么断奶,妈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做出恰当的决定。
自然离乳是非常好的选择。但并不是唯一好的选择。妈妈引导宝宝离乳也足够好。母乳妈妈应该提前准备好给宝宝断奶的知识。以防出现不得不突然断奶的情况时手忙脚乱,糊里糊涂的操作了。
就像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妈妈懂得用其他方式满足孩子对亲密依恋的需求,配方奶喂养也是足够好的选择。
正确面对即将来临的分娩
1.“分娩必痛”的观念
“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当代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我们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剖宫产率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以下),而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根本没有“无痛分娩”技术,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母亲都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分娩。因此,成千上万的母亲们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分娩疼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她们的亲身体验直接影响着她们下一代的生育观念。
2.公众心理
由于惧怕产痛而成为人们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而孕产妇周围的同事或朋友在分娩时大多选择了剖宫产,致使产生从众心理,把大多数人群的选择误认为是正确选择。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过分保护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过于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让孩子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
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在完成中遇到困难,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给他们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弱点,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和诱导。
跳舞能改变孩子腿型吗
1、跳舞能改变孩子腿型吗
听说,孩子练习舞蹈能矫正腿型,而且跳舞能蹦蹦跳跳孩子也特别喜爱,但就不知能不能对腿型矫正有益。专家指出:练习舞蹈虽然对O形腿或X形腿的康复有好处,但不能彻底好转。
2、腿型不好看的检查方法
让孩子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孩子双腿,向中间靠拢。若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之间的距离超过3厘米,则属于病理性的O型腿。
若双踝之间的距离超过6厘米,则属于病理性的X型腿。家长最好带孩子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作出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我们平常所说的O型腿和X型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孩子的腿型发育有一个过程。0~3岁时,孩子的腿型为一定程度的O型腿,3~6岁,腿型开始出现膝外翻,表现为轻型的X型腿。一般来说,孩子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O型腿或X型腿,绝大多数都会自行矫正,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家长只要多注意观察即可。
怎么改变孩子的“两面派”心理
父母教导应一致
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导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应一致。
3、父母在教导过程中应互相配合。当其中一方批判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父母和祖父母教导应一致
孩子容易在祖父母面前撒娇、任性,而在父母面前则较正常。要改变孩子对父母和祖父母的态度不同,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应常和祖父母交流,取得一致的教导看法,采纳协调一致的教导措施。
2、对于祖父母给孩子所提的要求,合理的,父母应予配合,不合理的,背后与老人交换意见,争取统一意见。
3、老人也不适合当着孩子的面训斥孩子的父母。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导应一致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较好,而回到家中对父母态度不好,随心所欲,经常是由于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而致,所以:
1、父母应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孩子应严格要求,严与爱结合。
2、父母应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并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老师一块共同教导孩子。
老人被忽悠多因5心理
1.健康需求心理
很多老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缺少基本的健康知识,很多推销员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把自己包装成“专家”、“教授”,在健康讲座上大谈特谈健康知识,故意夸大某些异常的体检指标,其实,很多所谓的专业知识只是一戳即破的“纸老虎”。
2、报答心理
空巢老人常常有心理孤寂倾向,需在亲情关怀;而很多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打“亲情牌”、“孝心牌”,对老人嘘寒问暧,关怀血至,在推销保健品时让很多老人在报答心理的作用下无法拒绝。
3、从众心理
很多老人在参加类似的健康讲座或免费义诊时,常常喜欢扎堆儿,届时,只要有一个老人相信并购买保健品,其他老人在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用下,会不经思索地做出判断。
4、贪便宜心理
很多老人在走出第一步时,往往与赠品,免费等诱惑有关,一旦出现短时间获利的诱惑,不少老人在识别不出真伪的情形下容易上当受骗。
5、迷信心理
不少老人迷信于“专家”、“高科技”,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再加上一些所谓的消费者在现场的现身说法,很容易让老人头脑发热,从迷信转变为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