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大陵如何针刺 针刺大陵注意事项

大陵如何针刺 针刺大陵注意事项

1.刺中正中神经时,忌用捻转手法刺激,针刺本穴,如电击样感觉突然从本穴循手厥阴经下行走至手腕,手指或腕臂,手厥阴经经线抽筋,应立即将针拔出几分向另一方向刺入。如继续捻刺,会出现麻木,灼痛或运动障碍等。

2.本穴深部为前臂正中动脉和正中神经通过,如果粗针深刺则可刺到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因此忌粗针深刺,且应避开神经和血管。

3.本穴位于关节附近,忌化脓灸,艾炷直接灸。

阴陵泉穴针刺怎么操作

阴陵泉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在绯肠肌内侧缘,胫骨内髁下缘1横指处。

简易取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胫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内向外与小腿内侧面成90°,直刺。

深度:针0.5-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可有酸胀感,可向下扩散。

针刺阴陵泉作用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合水穴,有健中宫,助运化,调水液,利水湿,消水肿,止泻泄之力,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阴经疼痛,遗精,膝关节疼痛,带下,月经不调,阴挺,失眠,喘逆不得卧等。

注意事项

阴陵泉穴深部位胫后动,静脉,如果针刺过深,可能会损伤内部血管,造成内出血,皮下血肿。

大陵的功效和作用 大陵的治疗用法

针刺方法:大陵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大陵穴,艾条灸5—10分钟,大陵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大陵穴,力度稍微重些,每次5分钟,每日2次。

郄门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郄门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前臂,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快速取穴法:伸肘,微屈腕握拳,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中点处再向下量1横指(拇指),即1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郄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起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宁心安神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咳血,呕血,衄血诸症;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痛;热扰心神之心烦,癫痫,惊痫诸症。

常用配伍

1.本穴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配尺泽,鱼际,孔最,肺俞,针刺泻法,治疗肺热咳血;配上脘,内庭,针刺泻法,治疗胃热吐血;配兑端,行间,曲泉,委中,针刺泻法,治疗肝火鼻衄;配大椎,灵台,曲池,合谷,委中,治疗热毒疔疮。

2.配膻中,内关,巨阙,膈俞,心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通经止痛,治疗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痛等。

3.配灵道,肺俞,尺泽,丰隆,针刺泻法,清心化痰,治疗痰火心悸。

4.配大陵,神门,太溪,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虚烦失眠。

5.配神门,大陵,膻中,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痰热蒙心之癫痫。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大陵如何针刺 针刺大陵的功能主治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本穴具有清营凉血,宁心安神,和胃宽胸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热病汗不出,惊悸,癫狂,痫证,妇人脏躁,失眠,舌本痛,臂挛腋肿,喉痹,乳痈,目赤痛,足后跟痛。

阳陵泉针刺深度 阳陵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极,阴陵泉,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加脾俞,足三里,胆俞,三阴交,气海;热湿重于湿者,加至阳,腕骨,大椎,太冲,内庭;脾阳不振,湿邪内阻者,加阴陵泉,脾俞,足三里。

2、本穴为治疗胁肋痛之要穴。配日月,支沟,太冲,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湿热胁肋痛;配膈俞,血海,内关,三阴交,针刺泻法,祛瘀止痛,治疗瘀血阻滞之胁肋痛;配间使,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胁肋痛;配中庭,太冲,期门,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治疗肝郁胁肋痛。

3、配上脘,太冲,神门,梁丘,内关,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呃逆,呕吐。

4、本穴为筋会,为治疗筋急,经痉,筋患,经萎等经筋病要穴。若风热伤肺阴,筋失所养,配尺泽,内庭,复溜,针刺平补平泻法,清肺润燥,养阴荣筋;胃热筋伤者,配内庭,侠溪,针刺泻法,清泻阳明邪热;肝热筋痿者,配合谷,太冲,针刺泻法,清肝泄热,疏利筋脉;脾热肉痿者,配内庭,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舒筋祛邪。

5、配身柱,筋缩,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解痉止痛,治疗风痉筋急之舞蹈病,痉病,破伤风等。

6、配太阳,率谷,风池,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止痛,治疗风热侵袭少阳经脉之头痛。

水沟针刺禁忌 水沟常用配伍疗法

1.配巨阙,尺泽,大陵,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泄热化痰,清心开窍,治疗痰热壅盛,内闭心包之昏迷,厥证。

2.配中冲,合谷,丰隆,太冲,涌泉,针刺泻法,中冲点刺出血,清热启闭,开窍醒志,治疗中暑昏迷。

3.配曲泽,曲池,神门,委中,内庭,针刺泻法,曲泽点刺出血,解暑清热,醒神开窍,治疗中暑昏迷。

4.配颅息,神门,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开窍,镇肝熄风,治疗痰热扰心之惊风。

5.配曲池,劳宫,神门,合谷,委中,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平肝,熄风开窍,治疗热入营血之痉证。

6.配大椎,神门,后溪,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脑,治疗风痰扰神之癫痫。

7.配上脘,大陵,丰隆,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清火涤痰,开窍醒脑,治疗肝火挟痰,上扰心神之狂证。

8.配素髎,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针刺补泻兼施,重灸神阙,关元,益气固脱,苏厥醒神,治疗元气虚脱之晕厥。

9.配风池,曲池,外关,列缺,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宣肺行水,治疗风水面肿。

10.配风池,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邪,舒筋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等。

11.配印堂,风池,迎香,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通利鼻窍,治疗风热鼻塞,鼻衄等。

12.配风府,大椎,后溪,夹脊,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脊背强直。

13.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针刺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闪挫腰痛。

大陵穴针刺怎么操作

大陵针刺方法

位置: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姿势,腕掌侧第1横纹后缘,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可有向指端反射的触电感。

功能主治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本穴具有清营凉血,宁心安神,和胃宽胸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热病汗不出,惊悸,癫狂,痫证,妇人脏躁,失眠,舌本痛,臂挛腋肿,喉痹,乳痈,目赤痛,足后跟痛。

注意事项

1.刺中正中神经时,忌用捻转手法刺激,针刺本穴,如电击样感觉突然从本穴循手厥阴经下行走至手腕,手指或腕臂,手厥阴经经线抽筋,应立即将针拔出几分向另一方向刺入。如继续捻刺,会出现麻木,灼痛或运动障碍等。

2.本穴深部为前臂正中动脉和正中神经通过,如果粗针深刺则可刺到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因此忌粗针深刺,且应避开神经和血管。

3.本穴位于关节附近,忌化脓灸,艾炷直接灸。

针灸阳陵泉作用 针刺阳陵泉注意事项

若向对侧透刺阴陵泉时,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动脉,静脉和神经。

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针角度再行刺入,如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大陵如何针刺

位置: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姿势,腕掌侧第1横纹后缘,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可有向指端反射的触电感。

郄门的准确位置及作用 郄门穴常用配伍

1.本穴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配尺泽,鱼际,孔最,肺俞,针刺泻法,治疗肺热咳血;配上脘,内庭,针刺泻法,治疗胃热吐血;配兑端,行间,曲泉,委中,针刺泻法,治疗肝火鼻衄;配大椎,灵台,曲池,合谷,委中,治疗热毒疔疮。

2.配膻中,内关,巨阙,膈俞,心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通经止痛,治疗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痛等。

3.配灵道,肺俞,尺泽,丰隆,针刺泻法,清心化痰,治疗痰火心悸。

4.配大陵,神门,太溪,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虚烦失眠。

5.配神门,大陵,膻中,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痰热蒙心之癫痫。

相关推荐

长强的针刺方法 长强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热利湿,调理下焦。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泄泻;配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气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痢疾;配次髎,上巨虚,承山,三阴交,大肠俞,针刺泻法,治疗大肠湿热便血;配三阴交,阳陵泉,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淋癃;配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支沟,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阴部湿痒。 2.配腹结,合谷,曲池,支沟,天枢,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3.配阴陵泉,上巨虚,内庭,大肠俞,承山,针刺泻法,泻热消壅,清利肠道,治疗大肠燥热,血

伏兔的简便定位方法 伏兔常用配伍疗法

1.配环跳,居髎,风市,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以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 2.配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髀关,环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通经络,治疗经气不利之腰胯痛。 3.配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八风,针刺平补平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脚气。

肩周炎如何针灸治疗

基本治疗: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风门,中渚,支沟,后溪,腕骨,委中。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肩髁,肩前,肩贞,阿是穴,肩井,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方义:局部近取肩耦、肩前、肩井、肩贞,配局部阿是穴,针刺泻法并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循经远取阳陵泉能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中平穴系现代新发现的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效穴。诸穴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脉舒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加减: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抒、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

筋缩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筋缩穴常用配伍

1.配风府,大椎,阳陵泉,行间,针刺泻法,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治疗肝风内动之脊强,筋挛拘急,四肢不收等症。 2.配印堂,大陵,膻中,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化痰降浊,治疗痰浊蒙心之癫证。 3.配通里,丰隆,三阴交,行间,针刺泻法,化痰熄风,开窍醒神,治疗痰蒙心窍之惊痫。 4.配大椎,瘛脉,腕骨,行间,针刺泻法,清热熄风,治疗温邪热极生风之小儿急惊风。 5.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利胆退黄,治疗肝胆湿热之阳黄。 6.配悬枢,期门,上脘,足三里,行间,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肝气犯胃之

针刺阳陵泉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阳陵泉操作方法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突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简易取法: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侧面成90°。 深度: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3寸,有酸胀感向下扩散;直刺,沿胫骨后缘处水平刺入, 透阴陵泉,深3寸,有整个膝部酸胀;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寸,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留针20分钟。 施灸: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

大陵的定位和主治 大陵针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为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中指。 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宽胸和胃。主治心痛,胁肋痛,禁忌,癫痫,呕吐,失眠,健忘。

中封准确位置怎么找 中封穴常用配伍治疗法

1.本穴清利肝胆湿热,配日月,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肝胆湿热黄疸。 2.配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 3.配关元,曲骨,行间,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淋病,小腹痛。 4.配阴陵泉,大墩,照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疝气。 5.配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次髎,蠡沟,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阴茎痛。 6.配心俞,行间,蠡沟,三阴交,中极,针刺泻法,治疗肝胆湿热遗精。 7.配期门,膻中,肝俞,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

胆囊炎的针灸治疗

1体针:取胆俞、肝俞、日月、阳陵泉、胆囊穴、期门、太冲。气郁证加行间;湿热证加足三里、阴陵泉;毒热证加人中、大椎、内关;绞痛者加合谷、郄门;黄疸者加至阴穴;呕吐者加内关;发热者加大椎、曲池。根据病情每次可取3~5穴。用毫针强刺激,均用泻法。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2穴。胆俞、肝俞均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期门、日月均斜刺1.7cm,太冲向足心斜刺5.0~6.6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针:取耳部胰、胆、肝、十

四个针灸方法治疗膝关节炎

(1)针刺疗法 取阳陵泉、阴陵泉、鹤顶、膝下(膑韧带正中)、梁丘、血海、足三里。以2寸毫针从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膝下、鹤顶用1寸毫针刺人0.3—0.5寸,余穴用1.5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艾灸疗法 取足三里、内膝眼、阳关、阳陵泉、阴陵泉。用艾条悬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治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觉温度舒适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针疗法 取膝、神门、交感。采用毫针强刺激,待耳部发红发热,留针20分钟,每日1

针刺风府注意事项 风府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清热。配大椎,曲池,尺泽,鱼际,针刺泻法,治疗风热感冒;配少商,尺泽,合谷,曲池,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咽喉肿痛;配风池,迎香,合谷,少商,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鼻衄。 2.本穴安神定志,熄风止痉,化痰定惊。配神门,太冲,大陵,丰隆,膻中,针刺泻法,治疗痰火癫狂;配身柱,本神,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治疗风痰痫证;配水沟,井穴,太冲,丰隆,劳宫,风池,针刺泻法,治疗中风昏迷不语;配水沟,太冲,针刺泻法,治疗肝风内动之惊风。 3.配中脘,行间,水泉,印堂,针刺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