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茯苓的相关配伍

茯苓的相关配伍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茯苓减肥法是什么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经集注》记载,“治淋沥,水肿淋结”;《药品化义》认为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安神宁心的作用,治病范围相当广泛。茯苓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可治两胁胀满、头晕。茯苓配伍半夏、生姜,可治胃部胀满、恶心呕吐、心慌头晕。

茯苓配党参、白术、甘草、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可治脾虚少食、乏力、腹胀诸症。茯苓与党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同用,为“附子理中丸”,可治慢性腹泻、腹部冷痛、四肢发凉。以茯苓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即“补中益气汤”,可治疲劳、四肢无力、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茯苓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即为“归脾汤”,可治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慌头晕、失眠健忘。

茯苓不仅是良药,还是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保健佳品,近年药理研究证明,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茯苓能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

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从而使肌肤、毛发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胆碱,能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不仅可“强记忆”、“益心智”,还能“防痴呆”。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有助降血糖和减肥。

茯苓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适合人群:

1.适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涨满、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2.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食疗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茯苓食物相克: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茯苓做法指导:

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2.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等同用。

3.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木耳的相关配伍

1、新久泄痢:干木耳50g(炒),鹿角胶12.5g(炒)。为末,每服15g,温酒调下,日二次。(《御药院方》)

2、老年生疮久不封口:将木耳用瓦焙焦,研末,过筛。取木耳粉两份,白糖一份,加水调成膏,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早晚各换1次。

3、产后虚弱,抽筋麻木:木耳30g,陈醋浸泡,分5-6次食用,日服3次;又方:木耳、红糖各15g,蜂蜜31g,蒸熟分3次服用;又方:木耳12g,千年健、追地风各9g,先煎千年健、追地风,去渣,再煮入木耳加适量白糖,吃木耳喝汤,日分2次服。(4~5方出自《中国药用真菌》)

茯苓分几种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药材,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有开心益智、安魂养神、暖脾生津、渗湿利水之功。《用药心法》说:“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茯苓是一味很常用的药。茯苓,又称茯灵,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茯苓分几种?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寄生在松树根上,临床应用可分为茯苓皮、带皮苓、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5个品种,它们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如无带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该怎么办

痰湿引起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应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然后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关重要的选择配伍为好。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针对脾虚夹积症,治则应以健脾助运,消补兼施为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茯苓可以单独泡水喝吗 茯苓泡水喝的功效

茯苓性平,含有茯苓多糖、茯苓酸等多种有效成分,有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等症状,与半夏、生姜配伍使用,可用于治疗寒饮呕吐。

茯苓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其利水祛邪、健脾扶正,为利水消肿要药。茯苓对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均有一定疗效,治疗脾肾阳虚水肿可配伍附子、生姜。

茯苓含有茯苓多糖、皂苷、茯苓酸等有效成分,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茯苓有补气安神的功效,常同人参、当归、黄芪配伍,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心气亏虚、健忘等症。

茯苓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可用于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内停,积聚成痰饮的症状。茯苓既能利水,又有健脾功效,痰饮停于胸胁的常见症状有短气、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等,可配伍甘草、桂枝、白术治疗。

赤茯苓的适用人群

1. 适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涨满、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2.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食疗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苓食物相克: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茯苓做法指导:

1.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2.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等同用。

3.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1、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从土茯苓的功效来看,并没有什么会影响到女性经期身体的效果,因此对于大部分的女性朋友来说,就算是在月经期间食用土茯苓的话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这边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女性朋友本身肝肾功能不断的话,那最好还是不要在经期食用,不然的话可能会对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运转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月经期间身体的保护也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2、土伏岺相关配伍

治血热头痛,咽喉肿痛,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与金银花、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七味土茯苓汤)。

治梅毒,淋病:土茯苓与金银花、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四味土茯苓汤)。

3、土伏岺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相关推荐

虎杖的相关配伍

1、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2、治伤折,血瘀不散:虎杖(锉)二两,赤芍药(锉)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杖散) 3、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肘后方》) 4、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

防风的相关配伍

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 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 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茯苓有什么功效

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2.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3.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

牛骨的相关配伍

1、治水谷痢疾:牛骨灰同六月六日曲(炒)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纲目》引《张文仲方》) 2、治鼻中生疮: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千金要方》) 3、治关节炎:牛骨粉50g,凤凰衣30g,菟丝子20g。共研细粉。每次10g,每日1次,黄酒送服。 4、治原发性高血压:牛骨粉1g,混食物中服用。每日1次,连续服用,可在1年内血压下降,并稳定在正常值。(3-4方出自《中国动物药》)

牛膝的相关配伍

1、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2、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两,水二升,煎一升服。(《千金方》) 3、妊妇胎动,母欲死,子尚在,以此下之:水银、朱砂各半两。研膏。以牛膝半两,水五大盏。煎汁,入蜜调服半匙。(《圣惠方》) 用法用量:煎服,5~12g。 禁忌:孕妇慎用。 采集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捆成小把,晒至于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羊肾的相关配伍

1、治肾劳损精竭:炮羊肾一枚。去脂,细切,于豉汁中,以五味、米糅如常法作羹食,作粥亦得。 2、治下焦虚冷,脚膝无力,阳事不行:羊肾一个(熟煮),和半大两炼成乳粉,空腹食之。(1、2方出自《食医心镜》) 3、治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羊肾一对(去脂膜,细切),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细切)。上件药,相和作羹,着葱白、盐、五味末等,一如常法,空腹食之。(《圣惠方》羊肾苁蓉羹) 4、治阳气衰弱,腰痛脉冷,精滑阴痿,脐腹㽲刺,减食力劣:附子、葫芦巴、破故纸、茴香各一两(炒香熟)。上为细末,烂研羊腰子

乌梅的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

儿茶的相关配伍

用于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吐血衄血,疮疡不敛,湿疹、湿疮,肺热咳嗽。 1、心腹痛:用黄鼠心、肝、肺一具,阴干,瓦焙为末,入乳香、没药、孩儿茶、血竭末各三分。每服一钱,烧酒调下,立止。(《海上仙方》) 2、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孩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3、鼻渊流水:孩儿茶末,吹之,良。(《本草权度》)

橘红的相关配伍

1、小儿吐泻:丁香、橘红等分,炼蜜丸黄豆大。米汤化下。(刘氏《小儿方》) 2、定嗽化痰:百药煎、片黄芩、橘红、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蒸饼丸绿豆大。时时干咽数丸,佳。(《濒湖医案》)

柿饼的相关配伍

1、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2、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 3、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 4、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 5、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 6、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