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猩红热食疗保健

猩红热食疗保健

1,罗汉液:

[原料]罗汉果、冰糖各适量。

[制法]将罗汉果洗净,切片后,用开水冲泡,加冰糖适量即可。

[功效]清热利咽。适宜邪侵肺卫证。

[服法]当茶随意饮用。

2,绿豆薄荷汤:

[原料]绿豆30~50 g,薄荷2~3 g。

[制法]将绿豆淘洗干净,加水2碗,煮沸后再煮半小时,取汁1碗,再加薄荷,共煮1~2分钟,滤渣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适宜毒在气营证。

[服法]随意频频饮用。

3,蓝根牛膝茶:

[原料]板蓝根20~30 g,土牛膝15~30 g,甘草3~6 g。

[制法]将上3味一同煎汤,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透疹利咽。适宜毒在气营证

[服法]代茶饮,2剂/d,连饮5~7日。

4,五汁汤:

[原料]芦根、雪梨(去皮)、荸荠(去皮)、鲜藕各500 g,鲜麦冬(或鲜生地黄)100 g。

[制法]先将雪梨、荸荠洗净,去皮;鲜藕洗净,与雪梨、荸荠一起切丁;芦根切段;再将诸药放入榨汁机内榨取汁液,充分搅匀即可。

[功效]滋阴养液,兼清余热。适宜恢复期气阴两伤证。

[服法]冷饮或温服,200~300 mL/d,连服5~7日。

5,荸荠萝卜汁:

[原料]鲜荸荠10~15个,白萝卜1个。

[制法]将鲜荸荠、白萝卜分别洗净,切丁,放入榨汁机内榨取汁液约100 mL,,混匀即可。

[功效]滋阴养液,兼清余热。适宜恢复期气阴两伤证。

[服法]1剂/d,分3~4次服,连服5~7日。

猩红热是由什么引起的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致病菌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由皮肤伤口或者产道等处感染,此类感染称为“外科型猩红热”或者“产科型猩红热”。

猩红热传染吗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的猩红热一般起病很急,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病后24小时内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皮疹为三大特征性表现。

猩红热发热的特点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往往达39℃~40℃之间。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猩红热发热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它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从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在引起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又可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并发疹。因此,猩红热病程中发热的高低和发热的持续时间,与猩红热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情况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皮疹出现的越多。

对猩红热发热症状较重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降温,并注意补充液体。一般不采用酒精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损伤皮肤。

猩红热如何鉴别诊断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 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患者咽部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但须注意,猩红热与白喉有合并存在的可能,应仔细进行细菌学检查。

2.猩红热皮疹与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1)麻疹: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在发热第4天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多于躯干部。有科氏斑,无草莓舌、杨梅舌。

(2)风疹: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皮疹于发病3天后消退,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

(3)药疹:有用药史。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像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无草莓舌和杨梅舌,除因患者咽峡炎而服药引起药疹者外,一般无咽峡炎症状。病原菌培养阴性,停药后皮疹减轻。

(4)其他细菌感染:金葡菌、C群链球菌、缓症链球菌也有能产生红斑毒素的菌株,其毒素的生物特性虽与A群链球菌的红斑毒素不相同,但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则无明显区别,鉴别主要依据细菌培养。缓症链球菌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江苏发生过暴发流行,部分重症患者出现了与中毒性猩红热类似的临床表现,已研究得知此由与A群的毒素不相同的一种外毒素引起。

猩红热治疗

1、病原治疗。在猩红热早期进行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首选青霉素,儿童2万-4万U/kg体重,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青霉素治疗后,80%的患儿24h即可退热。平均1.1天咽拭子培养可阴转,4天咽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患儿连用5天即可。

对于较严重的中毒性或脓毒型猩红热患儿可适当加大青霉素剂量,加至10万-20万U/(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d),分3次或4次口服。也可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亦可选用氯霉素、林可霉素或头孢菌素等。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连续7天,一般均可阴转。

2、对症治疗:若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物等。并发风湿病的患儿,可给抗风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儿童为0.1/(kg·d),分3次或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变的发生。发生了肾炎的患儿,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3、一般治疗。患儿需卧床,给予足够的水分和热量。患儿的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家长需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可给患儿涂抹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小孩猩红热症状是什么

1、 起病与感冒混淆

猩红热起病早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误与感冒混淆 区别在于:猩红热起病的第2~3天,患者会出现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从颈部扩散至躯干和四肢,等3~5天红疹褪去之后皮肤会有脱屑

2 出疹期:

猩红热大多患病的宝宝发病12小时后,皮肤上出现皮疹,偶尔也有少数宝宝在2天后才出现。皮疹最早出现的部位是颈部及上胸部,一天就可遍布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像“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

3 出疹后3~4天:

杨梅舌 猩红热症状有哪些?猩红热出疹后3~4天,患病宝宝的舌苔剥脱,舌乳头红肿,很像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

4 恢复期:

脱皮 猩红热症状有哪些?皮疹一般在2~4天退尽,病情严重的宝宝则一周左右才能退尽。猩红热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大多数患病宝宝随着皮疹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5 到底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的传染性非常强,通常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患猩红热的宝宝如果与正常人接触,就会通过飞沫直接传染他人。

猩红热病人的饮食宜忌

因为猩红热有着对应的食疗方法,所以很多的家长也会选择食疗的方法来治疗猩红热,但是在对食物的选择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事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这就是猩红热患者的饮食禁忌,家长们一定要了解一下。

一、猩红热吃哪些对身体好?

(1)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2)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

(3)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

(4)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二、猩红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发物:发物是指容易助火生痰之品,食入发物会使体温升高,皮疹加剧,病情加重,这类食物有狗肉,羊肉,雀肉,公鸡肉,黑鱼,鲫鱼,海鳗,虾,蟹,香菜,南瓜等。

(2)忌辛辣之物:辛辣之物也助火,并直接刺激咽喉部扁桃体疼痛加剧,这类食物有辣椒,辣酱,辣油,芥末,榨菜,咖喱,生姜,大葱,五香粉等。

(3)忌过甜过咸的食物:过甜的食物多食后会助长机体温热,并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如巧克力,糖球,水果糖,奶糖,过甜的糖水,未经稀释的蜂蜜等;过咸的食品如咸鱼,咸菜,腌肉,龙头烤等,这类食品能刺激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我们选择饮食的方法去治疗猩红热就是因为食物比较温和,副作用比较小,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这是要选择正确的食物才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选择食疗的方法治疗猩红热,就要关注好猩红热患者的饮食禁忌。

请问猩红热的发病有何特点

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 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 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 人,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人群易感性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 抗菌免疫力和抗毒免疫力。流行特征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儿童猩红热如何保健

猩红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皮肤脱屑期则无传染性。当咳嗽、打喷嚏 或大声说话的时候,通过空气就会传给别人。

也可通过被病人污染的食物、餐具、玩具、图书、日常用品等传播,故容易在幼儿园造成流行。因此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出门要带口罩,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得了猩红热应立即隔离和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大部分在10 天内能治愈。少数病人可并发颈淋巴结炎、中耳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心肌炎,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不可麻痹大意。

治疗猩红热,以青霉素效果最好,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可改用红霉素或洁霉素等有效抗菌素。中医认为,此病属于温热病中丹痧病痧一类,对抗生素疗效较差时,可采用以凉药为主的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马勃、黄芩、二花、甘草等煎服。

日常保健猩红热,应注意不要接触患者,加强锻炼,充分休息,提升机体抵抗力。父母在照顾患儿时,可经常给孩子漱口,保持口腔的鼻腔的清洁,防止进一步感染。孩子高烧咽痛,同时全身出现红斑,家长需要引起警惕,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名为猩红热的急性传染病。厦门市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孔祥明介绍,猩红热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冬春交接时发病增多,该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孩子如患病要及时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食疗保健方法

【药膳食疗】

1,柿饼藕节汤:

[原料]柿饼30 g,藕节30 g,荠菜15 g。

[制法]把上述3味洗净加清水煮,去渣后待凉,加入蜂蜜10 mL即可。

[功效]清热止血。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期。

[服法]将汤剂1次性服完,1剂/d,连服15日为1个疗程。

2,猪皮红枣汤:

[原料]鲜猪皮100 g,红枣30 g。

[制法]将猪皮洗干净,切成小块,把红枣洗干净。一同放入锅中煎熬,煮至稀烂即可。

[功效]补血利尿,清热祛湿。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瘀血期。

[服法]1剂/d,连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3,花生红枣汤:

[原料]花生衣30 g,红枣30枚。

[制法]将红枣洗干净,与花生衣一起加水煮30分钟。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补血。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服法]煮成后去渣,一次性服完,1剂/d,5剂为1个疗程。

4,西瓜大蒜汁:

[原料]大西瓜1个,大蒜适量。

[制法]将大西瓜切开蒂,挖去瓤子,装满大蒜瓣,仍将蒂盖好,用纸把筋泥封周。埋于糠火中,煨透取出研成细末。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祛斑。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服法]3 g/次,吞服,2次/d。

5,赤小豆冬瓜汤:

[原料]赤小豆60~90 g,冬瓜250~500 g。

[制法]将赤小豆洗净,放入锅中,把冬瓜洗干净切成大方块(连皮)一并放入锅中煮成汤,熟后放入适当调料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益胃。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恢复期。

[服法]1剂/d,分早、晚各1次。

6,莲肉淮山汤:

[原料]莲子、山药、扁豆各500 g。

[制法]将3种药洗干净、晒干后。研成粉末,放在不透气的容器中保存。

[功效]健脾利温,益气和胃。用于脾虚型流行性出血热。

[服法]每次取出30~60 g,加入适量白糖,做成点心,当作佐餐服用。

7,生地黄粥:

[原料]生地黄汁50 mL(或干地黄60 g),粳米60 g,生姜2片。

[制法]先将粳米淘净加清水煮成粥,煮沸数分钟后加入生地黄汁(或去渣后之干地黄煎液)及生姜,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或热入营血,高热心烦,发斑吐衄等。

[服法]每日食用适量。

8,乌龟汤:

[原料]乌龟250~500 g。

[制法]把乌龟杀死后去头、内脏,洗净切块,先以素油煸炒,加姜、葱,花椒、冰糖等调料,再入酱油、黄酒后放入龟肉块,加水以小火煨炖至熟烂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情后期。

[服法]1次/d,连服1周。

9,陈皮地骨汤:

[原料]地骨皮11 g,陈皮、神曲各10 g,嫩羊肉250 g。

[制法]上述3药加清水适量煮40分钟,去渣浓缩成稠液,备用。把羊肉洗净切成丝或羊肝250 g,洗净,去筋膜切成丝,皆用芡实粉汁拌匀,再以素油爆炒至熟,再加药液和葱丝、豆豉、盐、糖、黄酒适量,收汁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理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出现的弛张热或稽留热阶段。

[服法]制成后。可分若干次服用。

10,母鸡党参汤:

[原料]母鸡1只,党参、当归各15 g。

[制法]把母鸡宰杀后,拔去毛,去掉内脏,在其腹腔内装入当归、党参,放入姜、葱、黄酒、食盐少许,加清水以小火煨炖,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气血,益气提神。用于热性病恢复期。

[服法]喝汤吃渣,分为多次服用。

如何对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

风疹该病前驱期短,发病第1天出现皮疹,皮瘆形态与猩红热不同,无黏膜瘆,皮瘆散在,色稍淡,1-2天即消退,无杨梅舌,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药物疹可呈猩红热样皮瘆,伴有荨麻疹样皮瘆,疹前有服药史,出疹无顺序,不伴有杨梅舌及咽峡炎症状。麻疹病初期有明显呼吸道的其他症状,如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发热4天左右出皮疹,皮疹形态与猩红热不同,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口腔黏膜疹与猩红热不同,皮疼消退后有色素沉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出现猩红热样皮疹,一般情况较重,高热不退、休克,从临床上不易与重型猩红热鉴别。但血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区别,后期抗链“0”阴性。

相关推荐

猩红热如何与普通感冒相区别

猩红热与普通感冒区别:猩红热发热1〜2天一定会出皮疹而且疹型特殊。没有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的表现。猩红热是细菌引起的,抗生素治疗有效;普通感冒多为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治疗无效。

猩红热的治疗

本病为细菌性感染,故治疗应以抗菌药物为主,辅以对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高热时应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二、抗生素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剂量每日80万~160万u,分2次肌肉注射,疗程7~10天。重症每日200万~400万u,分2次静脉滴注。2.无条件注射者可选用先锋霉素Ⅵ、先锋毒素Ⅳ、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口服,疗程7~10天。 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口服。或红

猩红热症状 猩红热产生原因

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过与被感染者接触或吸入细菌而传播。一旦细菌侵入咽喉,就会繁殖井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症状。

猩红热打红霉素行吗

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高发于冬末春初。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8岁幼儿为最高。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可能蔓延至全身。皮疹呈猩红色,有些像“鸡皮疙瘩”,疹间没有正常皮肤。皮疹经4到7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肺炎等疾病。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得了猩红热一般要隔离治疗,卧床休息,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疹期间,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

小儿猩红热食疗方法

(1)五汁饮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梨、荸荠、藕、麦冬、芦根。 做法:五种材料共煮,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次数不限。 (2)罗汉果饮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罗汉果。 做法:罗汉果切成片泡水,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 (3)绿豆薄荷汤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绿豆50克,薄荷3克。 做法:加水适量,把绿豆煮熟后,取汤汁500毫升,加入薄荷3克,煮沸1~2分钟即可。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次数不限。 此外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将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经常口含服用,可减轻喉

猩红热好了会复发吗

猩红热绝大多数都不会复发,有终身免疫的特点,但有极少数的人还是会复发。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人体可产生的相应的免疫应答,通过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对致病菌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这样看上去似乎猩红热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所以绝大多数人一生只会患一次猩红热。 但实际上由于病菌蛋白的抗原不同以及病菌产生的外毒素种类不同,因此猩红热仍有复发的可能。病菌的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80型,各型均可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之间没有交叉免疫的能力,在一次感染猩红热后若下次遇到另外一

猩红热有什么后遗症吗

猩红热是没有后遗症的,一旦痊愈了就没什么问题了,而且通常会终身免疫这种病。但若是在感染猩红热期间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当就会引起并发症,比如急性肾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时候引起的并发症比猩红热更加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引起注意。

猩红热传染吗 猩红热会传染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与带菌者接触而传染。猩红热科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0岁以内儿童居多,其传播能力与人群免疫水平相关,呈现出一定流行周期存。我国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夏季流行的的情况。

猩红热是什么病严重吗 猩红热严重吗

这个问题如果是在本世纪40年代前来看,猩红热是一种十分凶险的传染病,而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猩红热的治疗效果一般都是很好的。 从病原来看猩红热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导致,而大多数的化脓性扁桃腺炎的病原菌也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导致,二者的病原菌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导致二者疾病的病原菌的亚群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就不同。所以,如果告诉你猩红热和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同源性疾病,你是不是会大大的松一口气呢。

猩红热的危害

一般在一周内多并发急性中耳炎,先耳痛、高热、耳中胀满,继而溢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在发病四周后患耳可无特殊表现而出现耳流脓。败血症型猩红热并发的中耳炎,发展甚速,在极短时间内,即可有中耳及乳突的坏死,甚至出现颅内并发症。 猩红热也可以并发急性鼻窦炎,出现剧烈头痛,流大量脓涕,鼻塞,嗅觉减退;还可出现严重的上颌骨骨髓炎,可导致颌骨坏死,面部畸形。 猩红热患者本身多有咽部炎症,扁桃体红肿,并有时有伪膜形成,一般呈黄白色点状,且易擦掉,以此与白喉鉴别。猩红热也可并发喉炎,喉水肿,甚至引起喉梗阻,出现严重的吸气性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