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每天艾灸几次为好
艾条每天艾灸几次为好
一般建议每天熏一次。
艾灸虽然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身体,起到一定的保健效果,但是艾条用来艾灸的次数不宜频繁,一般建议一天一次即可,以免次数过多使房间内都是艾草的味道,易引起人体呼吸不顺、头晕等不适情况,且艾条熏多了不仅没有药效,还会带来一定的反效果。
另外,熏艾条的时间需注意,一般建议一次在10-30分钟之间,以免时间过长引起头晕、胸闷等不适现象。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灰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艾灸悬灸治疗
先用消毒锅的刀片刮掉病甲的表层,然后用小艾条或香烟点燃艾条后靠近病甲边缘及中心就行灸法,每天2-3次,每次10-15恩重,治疗15-20天。
艾灸贴灸治疗
使用艾灸贴贴在病甲上,然后将艾柱点燃,以甲下温度为度,一般来说每天治疗3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连续艾灸10为1个疗程。一般来说2-3个疗程即可好转甚至治愈。
注意:艾火与病甲的距离,防止周围皮肤烫伤。
皮损局部隔蒜艾灸治疗
将去皮的蒜头切片,厚度大约为2-3毫米,然后将其放在病甲上,将圆锥形艾柱放置于蒜片上点燃,燃尽后去掉,再放一个艾柱点燃,每次治疗5-10个艾柱,每次艾灸10分钟,连续艾灸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治疗灰指甲有什么作用
中医认为部分灰指甲是由于湿热蕴结和血燥失养引起的病甲,治疗时可以通过养血润燥、清热利湿来治疗。而艾条具有温经祛湿、活血通络、杀虫止痒等作用。对于治疗灰指甲有一定的疗效。
艾叶熏肚脐
但是灸肚脐,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第一,脐部如果有损伤、炎症及孕妇禁灸,第二,在我们刚吃过饭后,不能艾灸,另外就是空腹觉得很饿的时候,也不能灸,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觉得热热的感觉就可以了,第四,注意防火,第五,艾灸过后,脐后不能粘水,如用湿毛巾擦拭或者是用水洗(包括冷水和热水)。
艾灸肚脐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手持(最好使用大艾条,如华夏艾灸网特级大艾条或夹心大艾条)进行艾条悬起温和灸,也就是用手直接拿着艾条,让艾条点燃的一端对着脐部慢慢的燻烤施灸,灸的时候,可以打着圈的来灸,脐正中,脐周围都可以灸到。另一种方法,可以进行隔物灸,所隔的物可以是盐,蒜,姜等,这里值得提的就是,隔物灸与着肤灸一样,都应该用比较好的艾绒,五年陈极品金艾绒就是很好的选择,这种艾绒不但陈放年数长,并且纯度也比较高。不管用哪种方法,每次施灸15~20分钟为宜,每天灸1次,连灸10次,也就是10天为一个疗程。
这样每天坚持着来做,连灸一段时间后,就会明显的感觉身体很舒服,精神状态也会很好。更重要的是,艾叶熏肚脐,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亚健康,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每天艾灸肚脐好吗
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
对于慢性病人而言,艾灸肚脐讲究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天天艾灸,灸半个月左右,也就是十五天,之后中间休息两天,之后在天天艾灸,如果前半个月艾灸感觉身体好很多,或者时间不充足,那么可以选择隔天艾灸的方法,或者一个星期灸两次到三次,如果艾灸有上火的现象,可以艾灸涌泉穴引火下行,或者多喝水。
总的来说,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比较灵活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用艾灸条灸的时间可以短些,用艾灸器或艾灸罐因为比较温和灸的时间可以稍长。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2、月经量少怎么判断
月经量少(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属月经病。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常伴体重增加。该病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者可发展为闭经,发生于更年期者则往往进入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