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缩短复位标准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缩短复位标准
成人上肢骨折缩短移位较多时,对肢体功能影响不大,下肢骨折缩短移位则不允许超过2厘米。
骨折复位标准是怎样的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在骨折功能恢复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促进愈合的措施有两种:中医用药恢复、锻炼恢复。中医目前常用的是外敷健骨复位贴的方法,用于消肿止痛和促进愈合的作用,此方法属于较为通用措施。锻炼恢复主要为骨折恢复期关节的伸展活动,一般从最初的45度随着恢复程度,伸展可扩大至180度。
在骨折了以后,要尽快的去医院治疗,也确保骨折的地方能够不在二次受伤,在手术以后,有一段漫长的恢复期,不要着急的用力,要一步一步来,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骨折之后的恢复也是需要耐心的,等到拔了钢钉、拆了线以后,就要记得慢慢的锻炼,让骨折的地方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骨折复位的标准 功能复位标准
功能复位是指骨折虽然对得差一些,但同样能长好,且对以后的关节活动及负重功能影响最小。
1、骨折处无旋转移位(上肢骨干仅允许10~15°旋转);
2、与骨骼生理弧度一致的成角不大于10度;
3、肢体短缩不超过2厘米;
4、骨折断端至少有1/3接触。
骨折复位的主要标准 小孩的功能复位标准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对各种创伤容易修复,骨折愈合快,并且具有很强的重新塑形能力,因骨折对得不好而引起的畸形可在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
如果小孩复位的位置不佳引起的畸形,长大后均能自行矫正,看不出骨折痕迹。所以对于小孩子的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更宽,允许轻度重叠或成角(骨干对位1/4,重叠在2厘米以内)。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膏药及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
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骨折的复位治疗方法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 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2.内固定
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
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内固定的主要目的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允许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尽量减少外固定。主要的理念是经典的坚强固定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固定。
以往强调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力求骨折一期愈合。其代表是接骨板和加压接骨板。但在追求解剖复位的过程中可能破坏了骨折端血液供应,而坚强固定的缺点是接骨板下骨质缺血,内固定遮挡了应力的传导。在不断的动态压应力作用下,骨折端成骨细胞受刺激,促进骨愈合,且在应力的作用下骨痂能再塑型。而坚强固定使应力经内固定物传导,骨折端应力减少,导致骨折不愈合、接骨板下骨质疏松和内固定拆除后再骨折的危险性增高。
骨折后遗症治疗的方法
医治骨折的终究意图是使受伤肢体最大或许的。最大极限的恢复其功能。因而。在骨折医治中,其复位、固定、功能操练这三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第一步、复位:是将骨折后发作移位的骨折断端从头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方位,以从头恢复骨骼的支架效果。复位的办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第二步、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简略发作再移位,因而要选用不一样的办法将其固定在满足的方位上,使其逐步愈合。常用的固定办法有:小夹板、石膏纱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叫外固定。假定经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第三步、功能操练:经过受伤肢体肌肉缩短,添加骨折周围安排的血液循环,推动骨折愈合,避免肌肉萎缩,经过自动或被逼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避免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从速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情况。
骨折复位的主要标准 骨干骨折侧方移位复位标准
骨干骨折侧方移位经整复后,应对位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侧方移位整复后,应对位达3/4左右。
骨折复位的标准 成角移位标准
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标准
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轻度成角移位,日后可行塑形矫正。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成角移位,不能自行塑形,必须于复位时完全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