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肠间质瘤怎么预防

胃肠间质瘤怎么预防

中医上说,胃主受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胃肠上出现了问题,严重的威胁着身体健康,各个脏腑也都会受累出现病症,那么胃肠疾病怎么预防呢?下面我么一起分享一下胃肠疾病的护理知识吧。

1胃是先天之本,所以食物是最影响脾胃的因素,所谓“病从口入”,饮食上不当是造成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建议每一位经常性胃痛的患者及时去医院检查,不可以用简单的药物来控制, 长期以往会影响病症的更加复杂。

2我之前特别喜好吃辣的食物,尤其是辛辣刺激的食物感觉特别的爽,但是每一次吃饭肠胃都特别的难受,就像火烧一样非常的痛苦,所以医生建议我要想肠胃得到很好的治疗,就必须减少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保持饮食上的清淡,在这里也需要提醒每一位患者朋友,要在饮食上合理的忌口,这样才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大家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所以大鱼大肉,肥甘厚腻的食物成了我们生活的主宰。其实疾病往往是无孔不入,越是丰盛的美食越影响肠胃的吸收,所以建议大家一荤一素合理搭配,保证膳食纤维的正常,减少肠胃疾病的隐患。

注意事项:肠胃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那么治疗还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做起。

胃肠间质瘤诊断鉴别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 影像学特点:

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3.2 CT 检查: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3 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3.4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4. 病理学特点: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5. 基因突变诊断:

5-7%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CD117表达是阴性的,此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要依靠基因突变类型检测,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这些突变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能检测到,已经发现的KIT的突变类型有4种,外显子9(10.3%),外显子11(87.2%),外显子13(2.1%),外显子17(0.4%),PDGFR的突变发生在没有KIT突变的肿瘤中,有三种突变类型外显子12(3%),外显子14(<1%),外显子18(97%)[4],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诊断CD117阴性的患者,诊断家族性胃肠道间质肿瘤,评价小儿胃肠道间质肿瘤,指导化疗,预测化疗的效果,基因突变的监测在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都是势在必行。

DOG1(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由DOG1基因编码,是一种功能尚不明确的蛋白,A.P.Dei Tos等发现在139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组织中有136例有表达(敏感度97.8%),并且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DOG1都有较强的表达,并且在438例非胃肠道间质肿瘤中仅有4例有DOG1的表达,这提示DOG1是一个特异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标准, 尤其适用于CD117以及KIT和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GIST 病理诊断流程如下图所示:

胃肠间质瘤和胃癌的不同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约为100万分之23,占到胃肠道肿瘤的1%到4%。一般的发病年龄在55岁到60岁。 60%到70%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0%到30%长在小肠,还有小部分发生于食管、结肠或直肠。

胃肠道间质瘤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其局部侵袭性并不如癌肿,较少通过淋巴结而是通过血液转移。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肿瘤有三大特点:

一,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首选治疗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二,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其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三,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间质瘤往往难以早期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贫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肿瘤普查、体检或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得了此病。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诊断主要依靠纤维内镜、内镜超声、b超和ct等。

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便血或黑便等症状,以及腹部发现包块、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贫血时,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如果在胃镜检查中没有发现病灶,最好再进行小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什么是胃体间质瘤

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想要了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间质瘤是消化道是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消化道肿瘤,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发生于胃肠空腔脏器肌层,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胃,称为胃间质瘤。

其病理呈膨胀性生长,可向粘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星或叶状的肿块。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大小不等,质地坚韧,边界清楚,表面呈结节状,瘤体生长较大可造成瘤体内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并在粘膜表面形成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

胃间质瘤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胃间质瘤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胃肠间质瘤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胃间质瘤症状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低。胃肠间质瘤良性也有复发的可能,但过程较慢,有的甚至在10年、20年之后,不为人们注意而已。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胃肠间质瘤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一般间质瘤都程度不同具有潜在的恶性,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多少(病理报告中会描述)相关。超过5cm的间质瘤应该在中度危险以上,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完整切除后总的5年生存率为40-55%,术后第5年的复发率变化很大,其中低危原发肿瘤为2-15% ,高危者为70-90%。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用于检测胃肠间质瘤复发的血清标志物。肿瘤典型的复发部位是手术切除床、肝脏和腹膜。肺转移罕见。所以标准做法是术后5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腹盆腔ct)检查,此后每年评估一次。

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是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

疾病症状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GIST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半数肾癌很沉默难发现

在癌症家族里,肾癌就发病率、死亡率而言一直不算拔尖。“我国的肾癌发病率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二位,排在膀胱癌之后、前列腺癌之前。但由于对放化疗不敏感,而且早期无症状,肾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差,患者5年生存率小于5%,属于典型的疑难癌症。”专家介绍。而作为肾癌的难兄难弟——同样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发生就全是恶性的胃肠间质瘤,也存在预后不佳、生存率低的问题。

日前,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共筑生命之巢,释放无限可能”肾癌/胃肠间质瘤患者关怀计划,希望能联合多方力量,为患者提供包括治疗、经济等层面的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癌症。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首席专家万德森教授、泌尿科主任周芳坚教授

●男性吸烟,经常和含铅物打交道,患肾癌风险大

●其发病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稳步上升,患者五年生存率小于5%

肾癌:中国发病率每年递增2%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科主任周芳坚教授介绍,肾癌的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4%。“但近年来发现,它在全国的发病率正以2%的速度每年递增,保守估计,一年全国要新增2万~4.7万名肾癌患者,其中男性远高于女性。”

他介绍,研究观察发现,肾癌有很多个显著现实特点:在病人中,男女比例约为2:1;吸烟会使发生肾癌的风险增加一倍;城市患者远高于农村;某些职场环境下肾癌发生风险也会陡增,如工作场所接触使用很多石棉、镉(一种微量金属)和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和含铅化合物。

“遗传性危险因素也不容小觑,有肾癌家族史者、自身有结节性硬化症者、长期肾透析患者,以及体重超重人群,都属于容易被肾癌青睐的人群。”专家说。

周芳坚教授表示,虽然发病率较很多肿瘤“温和”,但肾癌属于典型的疑难癌症。“半数人就诊时没症状,机缘巧合在体检时发现有肿块存在,结果确诊证明是肾癌。如果已经出现血尿、腹部疼痛等才来就医,十有八九已到了癌症晚期。”他介绍,有30%的病人确诊时已经存在癌细胞转移。

“晚期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因为肾癌对放化疗不敏感,五年生存率不到5%。”他表示,目前虽然有部分靶向药物临床观察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但由于经济、医生认识等原因,很多病人没法用上。

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率高达九成

除了难办的肾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首席专家万德森教授还向记者介绍了另一较生僻难治的肿瘤——胃肠间质瘤。“它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至二,四十岁以前很少有人发病。粗略估算,每年我国新增2万名胃肠间质瘤患者。”他说,这种肿瘤从预防、诊断到治疗都难度很大。

万德森教授介绍,此肿瘤“难啃”首先表现在肿瘤性质上:“百分百属于恶性,而且高度恶性者接近50%;过半患者确诊时已发生了肝转移。”他说。

此外,治疗也非常棘手,胃肠间质瘤的手术效果很不理想,术后复发率高达九成,患者不得不面对二次手术,而它又对放化疗手段不敏感。“患上这种肿瘤,病人预后不佳,癌细胞在术后极易复发且生长速度很快,所以病人生存率很低,晚期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只有9~12个月。”他说。

胃肠间质瘤另一大可怕之处在于其无从预防。“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多数为散发性,无从知晓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所以也难以从日常生活中进行防范。”专家表示。

万德森教授介绍,胃肠间质瘤还非常容易被误诊,由于早期无症状,较晚时候表现为无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呕吐、便血、高烧、贫血等才就医,而它的位置又不确定,所以常常被误诊为肝癌、胰腺癌,甚至是卵巢癌。

该院副院长徐瑞华介绍,鉴于此两种肿瘤的“难治”性,此次关怀计划除了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医护人员培训外,还将通过疾病教育讲座、用药副反应管理以及心理辅导等方式,为患者和其家属提供更丰富全面的治疗知识以及情感关怀,最大限度调动患者治疗的

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预后

不同胃肠道间质肿瘤侵袭性确实不同,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术中是否完整切除、组织学类型、免疫组织化学类型、增生抗原表达、增生倍数、性别年龄、突变类型与肿瘤的预后相关,但目前无统一的预后标准。 形态学与预后关系密切的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最大直径和有丝分裂比率,评估预后时应该综合以上因素,结合肿瘤发生部位的新分级标准逐渐被临床医师采纳,肿瘤发生部位成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发生于胃的间质瘤比其他部位的间质瘤预后均好,另外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虽然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KIT外显子9和外显子11突变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类似的研究也表明瘤细胞核分裂计数和外显子11的突变均提示高危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不良。Miettinen et al发现在胃的间质肿瘤病人中KIT外显子11的点突变比缺失预后好,KIT外显子11远端复制预后好,KIT外显子9的突变往往预后较差,近些年来基因突变和肿瘤发生部位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经成为除核分裂计数以外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基因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得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取得很大的进展,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的发明应用显著的改善了对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细则

(一)活检原则

估计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近年的NCCN指南已经明确,如果要进行新辅助治疗,需要取活检[1]。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较深的,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进行活检需慎重。

(二)GIST的手术适应证

(1)对于肿瘤最大径线超过2 cm的局限性GIST,原则上可行手术切除;而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或临界可切除,但切除风险较大或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宜先行术前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2)对于肿瘤最大径线小于或等于2 cm的可疑局限性GIST,有症状者应进行手术。位于胃的无症状GIST,一旦确诊后,应根据其表现确定超声内镜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 强回声和异质性)。如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位于直肠的GIST,由于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一旦增大,保留肛门功 能的手术难度相应增大,倾向于及早手术切除。

(3)复发或转移性GIST,分以下几种情况区别对待:①未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估计能完全切除且手术风险不大,可推荐药物治疗或考虑手术切除全 部病灶。②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且肿瘤维持稳定的复发或转移性 GIST,估计在所有复发转移病灶均可切除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③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鉴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比较 满意,常常只有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进展,可以考虑谨慎选择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术中将进展病灶切除,并尽可能切除更多 的转移灶,完成较为满意的减瘤手术。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下广泛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原则上不考虑手术治疗。 ⑤姑息减瘤手术只限于患者能耐手术并预计手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

(4)急诊手术适应证:在GIST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肿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时,须行急诊手术。

中医治疗胃肠间质瘤

应该服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中药对消化道的肿瘤效果非常好,药力直达病灶,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补气养血,有利于术后体质恢复,消除体内残存癌细胞,改善食管内环境,增强体质,缓解症状,预防癌细胞复发转移。

患有胃间质瘤的病情,那一般还是要先以手术治疗为主的,手术后常规是要通过格列卫进行巩固治疗,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的。然后在同时辅助上中医来治疗是可以的,但中医治疗疾病是讲究辨症施治的,病人或家属最好是到医院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症状来对症下药的。

人参皂苷Rh2对无血清培养后的胃癌MFC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亦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凋亡等证明了人参皂苷Rh2亦可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诱导胃癌中MFC细胞发生典型凋亡,人参皂苷Rh2单方对细胞周期的有序调控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后引致凋亡的目的。

同时人参皂苷rh2作为BRM类药物,可以提升胃癌病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增强细胞的耐受性,正在进行放化疗的患者配合服用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的敏感性,提高疗效;同时能有效的缓解骨髓抑制,提升白细胞等,增进化疗效果。急、重、晚期癌症患者,体质较虚弱,服用人参皂苷RH2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

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表现

胃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什么是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胃间质瘤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胃间质瘤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胃肠间质瘤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胃间质瘤症状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低。胃肠间质瘤良性也有复发的可能,但过程较慢,有的甚至在10年、20年之后,不为人们注意而已。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胃肠间质瘤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一般间质瘤都程度不同具有潜在的恶性,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多少(病理报告中会描述)相关。超过5cm的间质瘤应该在中度危险以上,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完整切除后总的5年生存率为40-55%,术后第5年的复发率变化很大,其中低危原发肿瘤为2-15% ,高危者为70-90%。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用于检测胃肠间质瘤复发的血清标志物。肿瘤典型的复发部位是手术切除床、肝脏和腹膜。肺转移罕见。所以标准做法是术后5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腹盆腔ct)检查,此后每年评估一次。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胃肠间质瘤可能产生于胃肠道内的任何一段中,但多发于胃(60%),其次是小肠(25%) 。一些胃肠间质瘤细胞可能会进入血管,并扩三到身体其他部位,即发生转移。什么是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

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表现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胃肠间质瘤可能产生于胃肠道内的任何一段中,但多发于胃(60%),其次是小肠(25%) 。一些胃肠间质瘤细胞可能会进入血管,并扩三到身体其他部位,即发生转移。什么是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

胃间质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在所有胃肠道癌症中的比例不到3%,但却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什么是胃间质瘤?胃间质瘤患者年龄位于十几岁到九十多岁之间,但最多发于60岁左右患者。成人诊断胃肠间质瘤时的中位年龄为66-69岁。胃间质瘤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45%-64%。如果肿瘤不能被彻底清除,5 年生存率仅为10%。而且多数早期胃肠间质瘤没有症状,因此多在较晚时期才被诊断出来。其症状包括:无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或腹痛、呕吐、便血或呕血、疲劳,高烧和贫血。

怎么确诊胃间质瘤

大体标本上,胃部小的病灶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部分表现为胃溃疡。稍大的肿瘤可突出于胃腔内,20-30%出现胃溃疡,胃粘膜多完整;位于浆膜外的大肿块直接浸润胰腺或肝脏。切面质地从稍硬到柔软,伴出血时病变中心呈褐色。大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外周有一薄边;恶性gist常呈囊性肿块[6]。

尽管消化道间叶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以前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62年stout报道了一组“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首先对胃的平滑肌瘤提出了疑问;1969年who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由于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1983年mazur和clark[3]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在以前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胃肠间质瘤。

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胃肠间质瘤多于平滑肌瘤,后者又多于雪旺细胞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肿瘤如何诊断

目前明确GISTs的诊断,判断其良恶性比较困难。本病分化状态不明显,具有未定向分化的特点,以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因此,依靠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很难确诊,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检查帮助诊断。

内镜检查显示肿瘤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基底宽广、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内镜活检不易钳取病变组织,反复原位深活检可提高阳性检出率。超声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粘膜下肿瘤的最佳方法。在消化管壁的5层结构中,GISTs多位于第4层,即固有肌层,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恶性程度较高时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凹凸不甲井向周围提润。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率比传统活检方法高。cT检查常表现为局限性胃肠管壁增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一般较清楚,增强后有轻度强化,但不如血管瘤和纤维瘤明显。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肿瘤组织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可呈束状、旋涡状活栅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可呈巢团状、腺泡状排列,棱呈卵圆形、梭形,也可见多核细胞,核仁较明显。一般组织学检查只能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确诊则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CD3.4、CDll7、渡形蛋白(vi-mentin)阳性具有诊断意义。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抗原,CDIl7是酪氨酸受体激酶,是c—kit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真正的平滑肌瘤CD34、CDll7均为阴性。s-1130蛋白、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等则是肿瘤细胞向神经或肌肉组织分化的标志物。

目前在GISTs的良恶性判断方面,肯定的恶性指标为:①经组织证实存在远处转移;②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出现脂母细胞、软骨细胞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区域。潜在的恶性指标为:①直径太小:胃间质瘤>5.5cm,肠间质瘤>4cm;②棱分裂数:胃间质瘤>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有潜在恶性;③细胞密度大.生长活跃;④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样结构或细胞球;⑤核异型性大;⑥肿瘤坏死明显;⑦非整倍体DNA禽量高;⑧镜下可见瘤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或血管。根据以上指标,可将GISTs分为3类:①良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②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l项潜在恶性指标);③恶性间质瘤(具有l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治疗前明确诊断并尽可能准确地判断GISTs良恶性,可以确定是否能够手术以及手术的类型、范围,提高手术的精确性,改善病人的预后。

胃肠间质瘤的疾病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肿瘤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应超过2cm以上。GIST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可达55%~90%,80%在术后1~2年内有3/4局部复发,半数还同时出现肝转移,虽有可能再切除,但难以提高生存率,原发灶切除彻底无转移灶者5年生存率54%(50%~65%),不能彻底切除或转移者5年总生存期<35%,不能切除者总生存期 9~12月。

药物治疗

伊马替尼作为选择性kit/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不可切除及转移性病例的治疗以及部分高度侵袭危险性病例的术后预防性化疗,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手术切除后复发表现为:原发手术切除部位的新病变,原发病灶以外的部位出现转移灶,现存肿瘤体积的增大以及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病人病灶中出现结节性高密度影。

复发或者转移的病人的手术预后与肿瘤分期,肿瘤风险评估以及首次手术后无瘤生存的时间有关,DeMatteo等在200例术后复发的病人中研究表明,完整切除复发的转移灶的病人的中位生存率是54个月,而不完整切除转移灶或者是有残余伴随病灶的中位生存率下降到5个月。不能手术切除的先行伊马替尼治疗4-12个月,在达到药物最大疗效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后继续伊马替尼的药物治疗,手术联合靶向分子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明显的改善了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的预后。

伊马替尼耐药的治疗

伊马替尼的耐药发生率据统计可高达63%,10-3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表现出原发性耐药。原发性耐药的定义是用药6个月后肿瘤继续进展,这种进展往往是多灶性病变,这些耐药的GIST表达野生型的KIT或者Kit的外显子9的突变或者是PDGFRAD843V突变。

良性胃间质瘤能治好吗

手术治疗间质瘤:

由于间质瘤的潜在恶性,对临床怀疑间质瘤均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行,由于间质瘤往往质地脆,血供丰富,且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对肠道间质瘤应先结扎供应和回流血管,术中对可疑病例也不应切取活检。

间质瘤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间质瘤直径< 3cm的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至少3 cm,3~5 cm 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至少5cm ,直径>5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范围手术。小肠间质瘤主张常规行淋巴清扫,肠段切除至少距肿瘤10cm。对于直肠间质瘤,特别是下段间质瘤,有时手术处理十分困难,由于术前难以判断其恶性程度,对于直径<3cm,可考虑尽量保肛。对于直径>5cm或术后复发者,应在术前充分征求间质瘤患者意愿前提下,在保肛与扩大手术中作出抉择。对于有局部浸润或远端转移的应在可治好的前提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辅助治疗间质瘤:

治疗间质瘤用什么方法效果好?间质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切实存在。特别是对于中-高危患者。手术后应根据肿瘤大小、病理核分裂像、原发肿瘤的部位,以及手术中的情况(肿瘤破裂、出血、坏死、浸润、淋巴结转移征象)来仔细评估GIST的复发风险。即使对于3-6cm的肿瘤,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也显示了RFS统计学上的差异国内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也证实了格列卫辅助治疗在中高危间质瘤患者中的获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专家组一致认为,中高危间质瘤患者是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

饮食方面治疗间质瘤:

间质瘤患者的饮食宜少宜精,宜少指不可过饥再吃东西,且吃东西一次不可过饱,间质瘤患者不宜极渴时饮水,饮水一次不宜过多,晚饭宜少,宜精指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尤其对于有消化不良的间质瘤患者,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相关推荐

食道间质瘤是什么

1、叶源性肿瘤 食道间质瘤是原发在使馆里面除了平滑肌瘤或者是神经源性肿瘤以外的另一个类型的叶源性肿瘤,而且它的起源到出现并没有统一。有很多人认为食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的分化潜能,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肿瘤起源于间质细胞里面具有调节内脏运动作用的CAIAL细胞。还有研究证明,食道间质瘤跟某些想死生物学和形态学上的特征。 2、特征表现 首先,食道间质瘤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会非常低,并且占有同期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百分之25左右。其次,大多数食道间质瘤都是良性的,生物学行为常常会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瘤

胃肠间质肿瘤3大特点

一、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首选治疗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二、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其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三、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间质瘤往往难以早期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

诊断GISTs的方法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螺旋CT扫描是GISTs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s更有意义,因为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有道MRI对肝转移灶的诊断优于CT检查,但是对于肠系膜的肿瘤,CT检查敏感性更好。确诊主要依靠 病理切片检查,由于GIST大多在粘膜层一下,胃镜或肠镜无法有效活检

得了胃肠间质肿瘤怎么办

(一)开放性手术 对于GISTs的外科治疗日前国内外均主张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一般无须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旦发现病灶应尽快手术切除,不能因瘤体小或无明显症状就不予处理。手术时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区别对待,力求按无瘤原则施行彻底切除,防止肿瘤复发或转移,一般主张良性GISTs沿肿瘤边缘2~m行胃切除,潜在恶性者沿瘤体边缘4cm切除,恶性者远离瘤体5em行胃太部切除,若达不到这一要求则行全胃切除术。术中进行标本冰冻切片检查,可判断肿瘤边缘、排除胃癌,可提示肿瘤是否存在坏死、肿瘤细胞的数量、形态厦大小、核分裂像如何

梭形细胞间质瘤应如何治疗

手术治疗及原则 由于梭形细胞间质瘤的潜在恶性,对临床怀疑梭形细胞间质瘤均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行,由于梭形细胞间质瘤往往质地脆,血供丰富,且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对肠道梭形细胞间质瘤应先结扎供应和回流血管。术中对可疑病例也不应切取活检,除非肿瘤不能根治。 梭形细胞间质瘤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梭形细胞间质瘤直径 < 3cm的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至少3 cm;3~5 cm 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至少5 cm ;直径>5 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

小肠间质瘤的治疗

目前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 分子靶向治疗,而手术治疗目前是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GISTs的首次治疗非常重要,假如采取合理的首次治疗,疗效将会明显的提高。GISTs治疗方案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肿瘤分级等因素来定,原则同治疗其他实体瘤一致,仍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转移或浸润的组织。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的完整切除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或腹腔内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

小肠间质瘤的病理生理

胃肠道内GISTs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或浆膜面生长,由于发生在肌层,通常患者的粘膜完整,藉此可以与腺癌、淋巴瘤等肿瘤相区别,但若瘤体巨大,亦可胃肠粘膜也可能坏死导致瘤体暴露于管腔。部分病例则完全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肿物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包膜完整,有的无明显包膜。切面部分灰白,实性,质韧;部分细腻,呈鱼肉状。光镜下不同的细胞形态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肿瘤实体,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梭形细胞往往呈编织状、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则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活时间怎么延长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恶性肿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运用先进的中医分子靶向治疗手段,无法手术的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已从原来的1年-2年上升至5年以上。 以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发现没有真正良性的,即使是非常小的或核分裂像极少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也能发生转移。胃肠道间质瘤的男女发病率相当,发病年龄多在40岁-65岁。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原发于胃的多见,其次为小肠,食管和结直肠。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有的呈球形生长,即便瘤体

胃肠道间质瘤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高发人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危害: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 是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胃肠道间质瘤常见并发症;预后GISTs总的5年生存率为35%,肿瘤完全切除5 年生存率50~65%,不能切除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