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流行病学
肠梗阻流行病学
肠梗阻如今是外科的常见病,尤其在每年的春节长假后就诊的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其中最多见的就是粘连性肠梗阻。各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
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机械性肠梗阻 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90%。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仍可高达5%~30%。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40%左右,其中的70%~80%有腹部手术史[2] 。
弓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是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是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 [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oocyst),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无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囊合子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合子被猫舔食后,在其肠中,囊内的子孢子逸出,侵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囊合子,后者落入肠腔,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endodyogeny)进行增殖,在细胞内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囊内的个体即滋体或速殖子,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呈陷性感染状态)。
小儿破伤风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有破伤风杆菌的人和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在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仅在发生创伤并受到破伤风杆菌侵入时才会引起疾病。潜伏期2小时到数月数年。
(二)传播途径
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家禽、家畜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并随土壤或尘埃经创伤或伤口进入人体。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创伤感染: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
脐带感染:用不洁的器械切割脐带,或用不洁的敷料处理脐带,使脐带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所致。
其它感染: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不会造成人群传播,病人恢复后也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多呈散发;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病死率高。
艾滋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相关公益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马氏综合症的流行病学
马凡氏综合症发病无性别倾向,其突变率亦无地域倾向。据估计在美国大约有60,000(占人口数0.02%)到200,000人患有此病。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有一半的几率将其传给下一代。大多数马凡氏综合症患者有家族史,但同时又有15~30%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突变导致的——这种自发突变率大约是2万分之一。马凡氏综合症也是一个显性负突变(dominant negative mutation)和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cy)的疾病例子。其发病与可变表现度(variable expressivity)有关,但不完全外显率(incomplete penetrance)还没有被正式确定。
病毒性肠炎流行病学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
(1)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
(2)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Immnnoenzymedottest)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一)传染源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征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霍乱有怎样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 绳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 疫区儿童发病率高。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 非特异的免疫力。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流行特征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 已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未熄灭,仅1991年一 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龋齿的流行病学
龋齿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恒牙患龋率约在15岁左右。
根据上海市1981年调查材料,在15059名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学生中乳牙患龋人数为8523人,乳牙患龋率为56.62%。4岁时患龋率达65.92%,9岁为83.57%。
据1983年北京地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城郊区7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平均为48.88%,12岁为67.29%,17岁为73.61%。一般农村较城市人口恒牙患龋为低。
中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
2013年2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66%,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也达到29%。5岁组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组为89%。
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恒牙患龋率平均为63.65%,平均龋牙数为1.67颗;农业人口患龋率为55.67%,平均龋牙数1.27颗。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有别,患龋情况也有差别。因此,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如何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在欧美国家直肠癌发病率很高。 2009年美国统计共有新发直肠癌40 870例患者(其中男性为23 580例,女性为17 290例),结直肠癌是美国第四大常见肿瘤,第二大癌症死因。
直肠癌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约为1.3:1,发病的危险性在40岁以后开始增长,到50~55岁达到发病的高峰。在我国,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并呈现新的特点。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大宗病例资料,显示以下特点:①直肠癌由低发趋向于高发。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其发病和病死的绝对数已超过美国。②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趋同于发达国家水平。
新近制订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将结直肠癌与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子宫颈癌和鼻咽癌列为我国现阶段重点防治的八大癌症,这八类癌症死亡约占癌症死因的80%以上。
老人斑的流行病学
有报道称SK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并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尽管本病临床常见,但是鲜有对于其发病率、性别或种族倾向及地区分布的统计报道。本病在白种人群中更常见,男女发病率相同。本病少见于40岁以下人群。
日光照射可能与SK的发生相关。
耳鸣的流行病学
耳鸣的发病率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作者分析了1453例耳鸣患后提出了有关耳鸣的发病率,根据随访资料发现耳鸣患病率为17.8%,其中49.1%的患者偶有耳鸣。据报道听力下降的患者中至少有70%伴有耳鸣症状。如将耳鸣不足5分钟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的症状。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20%。美国和欧洲有17%的人体验过5分钟以上的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据此保守估计,中国分别有10%的人体验过耳鸣,5%耳鸣者医药治疗,2%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耳鸣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肾综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其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台湾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属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狗猫、家兔、野兔等,一般认为这类动物多为继发感染不同地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不尽相同,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次为大林姬鼠、小家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我国的山西、河南和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林区以大林姬鼠、农村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源。北欧及俄罗斯欧洲部分以棕背鼠、东欧以黄喉姬鼠、朝鲜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日本以褐家鼠和大白鼠为主要传染源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和尿液中携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的报告,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人体感染。国内有多例实验人员经呼吸道传播而感染的事例。此外,亦有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动物房的空气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和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曾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孕妇的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其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HTNV感染患者特异性IgG抗体可维持1~30年,SEOV感染者IgG抗体多数在2年内消失。HTNV感染后对SEOV有一定交叉免疫力,SEOV感染者对HTNV的免疫力不强。
4.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本病虽然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月~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和棕背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尚不明显。国内外研究证明流行高峰之前,主要传染源密度增高,带病毒率也增高。
非典病毒流行病学
SARS病毒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SARS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SARS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如今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毒的分离工作难度很大,需用人肝脏细胞、气管及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SARS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SARS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