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的饮食保健方法介绍
腮腺混合瘤的饮食保健方法介绍
1、腮腺混合瘤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吃一些防癌食品,如绿茶、玉米、地瓜、南瓜、蘑菇、胡萝卜、海带、豆类等。。
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机能的食物,如扁豆、茅根、芦根、杏仁、蓟菜、百合、香菇、木耳、猕猴桃、山楂等。
2、腮腺混合瘤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辛辣腌熏食物忌过量: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忌霉变、烧焦食物,忌生硬坚固难咀嚼食物。
3、保持口腔健康,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及炎症。口腔炎症及病菌长期刺激腮腺,易导致疾病。
耳后淋巴结肿大症状
在人们生活中常有人在患感冒或其它感染后,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可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按之坚硬,这就是患了淋巴结炎。耳后淋巴结肿大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耳前淋巴结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发生不同性质的“报警信号”,有其不同的意义。肿大是淋巴结最常见的异常现象。耳前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眼睑、腮、腺、颊、耳、颧颞部等炎症。
2、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腮腺混合瘤是什么样的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较软的结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腮腺混合瘤术后饮食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本病含有瘤性上皮,腺样组织,粘液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等的多形性和混合性,因而得名为多形性腺瘤.在涎腺混合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为多见,并以良性占多数.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男女无差别.
建议一个月内避免刺激性饮食,以免发生瘘,15天之内要吃流质且没有味道的食物,15天之后的饮食要清淡为主,忌酸甜辣,其余的具体能不能吃没关系,主要是味道的处理上,因为腮腺是分泌唾液的地方,味觉对它的影响最大,因此要以淡味道为主 .
【 宜 】
(1)宜多吃具有抗涎腺肿瘤作用的食物,如文蛤,海蜇,泥鳅,黄颡鱼,蛇,猫肉,香椿, 藕,青蛙,蒲笋,蕹菜,芋艿,无花果,甜瓜,猕猴桃,杏仁,乌梅,胡桃,魔芋,蕨菜.
(2)宜吃止痛,抗溃疡的食物:泥鳅,对虾,海带,青鱼,黄瓜,牛蒡菜,无花果,乌梅, 菱,藕.
(3)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机能的食物,如扁豆,绿豆,小麦,茅根,芦根,杏仁,蓟 菜,百合,香菇,木耳,荠菜,猕猴桃,山楂,鹅血,鲨鱼,鲟鱼,鲐鱼,银鱼,海参,鱼 翅.
【 忌 】
(1)忌烟,酒,咖啡等.
(2)忌刺激性食物.
(3)忌霉变,烧焦食物.
(4)忌油腻,油煎,烟熏食物.
(5)忌生硬坚固难咀嚼食物.
生活护理:
注意休息,勿食刺激性食物,尽量清淡.
腮腺肿瘤手术前应准备什么
1.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2.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
3.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可在术前经腮腺管注入美蓝使腮腺染成蓝色,有助于识别面神经。若需切除腮腺深叶,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分离。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
腮腺混合瘤术后预防
1、绝大多数肿瘤手术彻底切除后可治愈。
2、术后复发,该肿瘤为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术后常易复发,复发的可能原因包括:
1)、以粘液样物质为主要成分时,易流散;
2)、包膜厚薄的变化及肿瘤侵犯包膜的倾向;
3)、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4)、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5)、肿瘤细胞可能的生物学需要,使细胞本身在进入手术部位时可以生存。
许多复发性腮腺混合瘤是多灶性的,有些分布非常广泛,以至于不能用手术控制。
3、恶变,少数腮腺混合瘤可发生恶变。
4、味觉出汗综合征(ga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又称耳颞神经综合征或Frey综合征(Frey syndrome),其症状是耳前下区皮肤,当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出现该区发红并伴有出汗现象。一般在腮腺手术后数周出现,并不会消失,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切断了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结,导致刺激唾液分泌后出现汗与发红。
腮腺混合瘤日常护理方法
1、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减少刺激。
2、向病人热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及护士。
3、指导病人运用一些减轻焦虑的技巧,如看书、听音乐、听收音机等。
4、生命体征监测:
(1)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
5、创口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若术区渗血较多,创口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置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性质和量。术后48h抽除引流管,继续加压包扎,5~7d拆线,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0d左右。
6、饮食的护理局麻病人手术返回病房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3d改为软食。全麻病人在麻醉清醒6h方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特别是酸性及香甜食物,因这些食物刺激唾液分泌,不利于创口愈合,并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用含漱液漱口,每日3~4次,且多饮水。
7、并发症的护理腮腺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暂时面神经麻痹、耳前区麻木、涎瘘等。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如术后出现暂时面神经麻痹,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B12药物治疗和理疗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涎瘘是残留腺体分泌物所致,术后加压包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耳前区麻木是腮腺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观察病人耳前区皮肤感觉有无异常,安慰患者并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
腮腺混合瘤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
在先天性囊肿中,位于涎腺深部的表皮样囊肿有时需与腮腺混合瘤鉴别。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均匀一致,穿刺可抽出皮脂样物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