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老年人注意三种高发疾病
立冬后老年人注意三种高发疾病
◆立冬后注意三种冬季常见疾病
1、中风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
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预防要做好几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凉;二要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2、心梗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不可不防。
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嘱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3、流感
老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萎缩性胃炎为何是老年人的高发疾病
萎缩性胃炎为何是老年人的高发疾病:许多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了,各种病也同时来了,像萎缩性胃炎也悄然赶到。有人对16-65岁健康人进行观察,发现16-30岁患萎缩性胃炎占9%,而51-65岁则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其平均递增率为14%。老年人之所以患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高于青少年,除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外,尚与下列因素有关:
1、十二指肠液反流:老年人由于幽门括约肌松弛,幽门十二指肠蠕动的异常,易致十二指肠液(主要是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炎。
2、胃黏膜血供障碍:老年人胃黏膜微循环因动脉硬化易导致黏膜缺血,造成黏膜的h+反扩散能力丧失,引起h+对黏膜屏障的破坏。
3、自身免疫损伤: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均可使胃黏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自身抗体。由于年龄增长及遗传因素,导致老年人免疫稳定性失常,以致抑制性t细胞功能缺陷,自身反应性b细胞(禁株)活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
萎缩性胃炎为何是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年龄越大胃黏膜“抵抗力”机能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品
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立冬习俗吃什么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有的还讲究吃“倭瓜”馅的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补冬”的食物之一。
在宝岛台湾,立冬有吃肉进补的习俗。立冬当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自己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老年人有哪些高发疾病
老年人有哪些高发疾病:糖尿病
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并发症。其中:
1、急性并发症
包括皮肤感染、肺部感染、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
2、慢性并发症
包括大血管病变、心脏病病变、微血管病变、周围性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肠胃病变、皮肤瘙痒、关节强直、真菌细菌感染、骨病、口腔病、龋齿等,所以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会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老年人有哪些高发疾病:风湿骨病
风湿病属于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其有慢性、易复发、致残率高的特点。风湿患者轻则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困难,重则关节残疾、肢体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金铃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金铃子是一种高营养的水果,平时人们食用以后,能为身体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含量比较高,它们被人体吸收以后,能保护眼睛,预防视力下降,也能滋养肌肤,更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金铃子是一种典型的碱性水果,平时人们食用以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有益的营养成分,而且能维持人类身体本内部的酸碱平衡,可以预防多种高发疾病的发生。
结梁子这种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酸,这些物质被人体吸收以后,能软化血管,清除血液中积存的胆固醇,也能增加血管弹性,对中老年高的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冬至节气要谨防四种高发疾病
高血压
冬季是高血压病人需格外注意的季节。多数高血压病人在冬季的时候容易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因此每天首要注意定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保暖,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饮食要清淡少盐,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如有头晕目眩、手指发麻、动作不便、说话含糊不清的症状出现,应引起重视立刻就医,因为这通常是中风的前驱症状。
肺气肿
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在冬至节气期间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伤风感冒。切忌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如果稍有不慎,易发展为肺心病。肺心病病人出现口唇发紫、下肢水肿的症状。肺心病病人还应注意,一旦有痰要咯出,以免阻塞呼吸道引起继发感染,痰液黏稠时,可用化痰药,但千万别用镇咳药。
呼吸道疾病
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人们多数时间在室内活动,加之冬季习惯紧闭门窗,导致通风不足。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特别容易在集体单位等办公场所爆发。
对于流行性感冒,在预防措施上应注意保暖,增加体育锻炼,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或空气混浊的地方。老年人、体弱者可考虑注射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一旦有类流感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治疗和休息。
除了流感以外,人们首先应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普通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复发。
冻疮
北方的冬天比之南方的冬天要寒冷许多,往往气温都只有几度甚至低于零度以下。这样的气温环境下,一不注意就容易长冻疮。有效减轻或防止冻疮的发生,首先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加人体的耐寒能力。对于以前长过冻疮的部位,要重点保暖防湿,避免同一个位置再长冻疮。可适当吃牛羊肉等温性食品,改善营养供给情况,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此外,营养不良、手足多汗、贫血等疾病也可能诱发冻疮,应积极防治原发疾病。
冬至节气要提早做好防冬至疾病工作,有效的防病方法助你安然度过“数九寒天”。
哪些情况会造成老人经常恶心头晕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自身抵抗力下降,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伤害。恶心头晕是其中一种很常见的表现,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专家介绍,“头晕”即为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感,有脑部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常表现为头胀、头昏、眼花等。 而恶心则是由于机体受到不良的影响,产生的胃部不适感症。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老年人身体健康,了解诱发各种疾病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老年人经常恶心头晕是怎么回事呢?
老年人经常恶心头晕,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
1、突然发作的头晕恶心:是自律神经失调的毛病,也可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的一种。大多是出现在老年女性身上,同时伴有头痛、目眩、倦怠感及下半身寒冷等症状。
2、经常全身发热的状态下头晕恶心:若伴有激烈的心悸及身体颤抖,则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现象。这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量使得新陈代谢旺盛,随时感到全身发热且头晕。
3、暴露于烈日下过久,泡热水澡的时间太长,或是紧张、生气等,也会导致老年人头晕恶心。
广告4、老年人缺乏维他命、荷尔蒙分泌异常或自律神经失调等,也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
5、各种高发疾病,像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也会引起老年人头晕恶心。
秋冬老人容易患什么病
1、秋冬老年人容易皮肤瘙痒
冬季干燥,老年人皮肤瘙痒明显增多,建议洗澡次数不宜过多,水温以35℃—40℃为宜,不要用碱性较大的香皂,以免增加皮肤干燥度;适当涂些护肤品,如凡士林;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得太咸、太腻,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黄绿色蔬菜;夜间内衣应柔软宽松,避免尼龙及毛织衣物贴身穿戴,以棉质为宜。
2、秋冬老年人易患心血管疾病
预防建议:冬季温差大血管易收缩和痉挛,干燥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诱发冠心病。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过度收缩;补充水分,每天不能低于2000ml水,降低血液黏稠;忌食生冷食物;减少晨练;保持情绪稳定。
老年人肠胃疾病高发
老年人痔疮发病率很高,高达60%—70%,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降低?您能否就这个病情给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
是这样的,国内外的统计资料显示,痔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正常人群发病率大约在30%—40%左右,中老年人数值就更高了,一般会达到60—70%。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以混合痔为主,女性以外痔为主。高发的年龄段大概是在60—69岁,以后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发病率会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请王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年人痔疮临床特点是怎样的?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复杂,一般病程比较长。一般是年轻时候发病,当时因为工作比较忙或者是身体抵抗力比较强,没治疗,数年以后,年龄大了,年老体弱,肌体抵抗力下降了才会来看病,有的病程达到50、60年。
病程比较长,病情比较重,大多数是以脱出、嵌顿,疼痛比较剧烈。主要是年龄大了以后,肌肉承脱力量减轻了,肌体下降,肛周围的脂肪组织萎缩,脱住痔疮先决条件减轻了,大多出现脱垂的状态。
并发症比较多,因为年龄大了以后,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出现了,或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咳痰,影响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我们说到这个病,会想到直肠癌,痔疮和直肠癌有什么不同呢?
王连生:好多中老年人都想知道直肠癌和痔疮自己怎么样鉴别。我先说一下初步的鉴别。这两种病的相同点一般都会出现便血,但是痔的便血和直肠癌的便血是不同的,痔的便血是新鲜的血,便里带血,擦的手纸染血,滴鲜血;直肠癌的血是暗红色,像果酱色的颜色。再一个可以摸到,如果低位直肠癌一般可以摸得到,老年人自己摸一下,如果有,会在齿线摸到肿块,但肿块的性质感觉是不一样。痔的肿块的性质是比较柔软,可以推动,而直肠癌一般都是比较硬,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跟肌体有粘连,表面有溃疡面,凸凹不平,像菜花样。其他一些方面,进一步检查需要医生来查了,像直肠指诊,做一些肛门直肠镜的检查。直肠指诊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在诊断条件下进行。
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养生 立冬节气吃什么最好
立冬节气吃饺子属于传统习俗美食,吃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据说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现在的人们也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因此在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在街头随处可见,不可错过。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另外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立冬进补比喻。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老人经常头晕恶心的原因是什么
老年人经常恶心头晕,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
1、突然发作的头晕恶心:是自律神经失调的毛病,也可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的一种。大多是出现在老年女性身上,同时伴有头痛、目眩、倦怠感及下半身寒冷等症状。
2、经常全身发热的状态下头晕恶心:若伴有激烈的心悸及身体颤抖,则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现象。这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量使得新陈代谢旺盛,随时感到全身发热且头晕。
3、暴露于烈日下过久,泡热水澡的时间太长,或是紧张、生气等,也会导致老年人头晕恶心。
4、老年人缺乏维他命、荷尔蒙分泌异常或自律神经失调等,也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
5、各种高发疾病,像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也会引起老年人头晕恶心。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品 南京:立冬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燕麦牛奶吃有什么好 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如果他们能在生活中多吃一些燕麦牛奶,就能吸收丰富的微量元素钙和磷,这两种物质可以促进骨骼发育,也能提高骨骼密度和韧性,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发生,也能降低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
立夏时节谨防六种高发疾病
1、预防红眼病
立夏时节要注意预防流行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要专用,尤其在集体场所,更要做好各项隔离工作。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在高温高湿的初夏,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少去人多的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2、小心脾胃受损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立夏时节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3、预防菌痢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
控制菌痢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对饮食、水源管理,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预防热伤风
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热伤风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对于热伤风,病情较轻时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预防热伤风,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谨防头痛
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疲劳都可诱发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节制冷食、调整情绪、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保守治疗。
6、谨防皮肤病
夏季天气潮暖,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上夏天人容易出汗,皮肤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及公用生活用具,都可以发生传染。最常见的皮肤癣病是足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气”,喜欢穿皮鞋的人容易得脚气,因为皮鞋不透气,脚部的湿度和温度增高。脚气患者夏天很难受,因为除了脚趾间的皮肤发红、糜烂、生小水疱之外,还会瘙痒及有异味。另外,很多青壮年男士容易在夏天感染体癣和花斑癣(汗斑),这与他们排汗量大有关系,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人在出汗后没有得到及时清洗,真菌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防治癣病的基本要求。尽量分开生活用具是预防癣病传染的重要措施。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爽,夏季要使用爽身粉;勤洗澡并更换内衣,一定要穿皮鞋的男士袜子要选用棉质的,以利吸汗、透气;不要共用鞋袜、毛巾;尽量避免在游泳池、健身房等地方赤足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