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教你怎么长寿健康
孙思邈教你怎么长寿健康
运动不过度。运动过度会加速身体能量的损耗,因为机体的快速磨损将会出现健康透支,继而缩短寿命。国外有一家保险公司对1000名过早亡故的体育运动员和1000名平常体育锻炼者进行对比调查,发现体育运动员比普通体育锻炼者的平均寿命缩短5岁。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员为了争夺锦标而“大炷点灯”,使机体出现了健康透支的缘故。
工作不过劳。人体忍耐疲劳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过度劳累,就会使身体发生健康障碍。体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筋劳骨,损脏折腑 脑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精损神,使内分泌失调,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体力劳动者感觉劳累时会自动停下来歇一歇,而脑力劳动者却常常连轴运转而不知停歇,结果脑力劳动者因为“大炷点灯”最易出现机体劳损。近年对知识分子进行寿命调查,发现英年早逝者中,专家、学者及教授等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因为“用生命写作”,不知疲倦地“灯用大炷”而出现健康透支,结果只活了42岁。
玩乐不过节。玩乐不节制同样是“大炷点灯”,会伤身折寿。因为,人的精神和耐力是有限度、有节律的,而一旦超负荷玩乐,同样会引起体能和精神透支。比如打麻将,通宵达旦、夜不安寝,结果致使精神紧张、亢奋无度、精疲力竭,它不但影响大脑的正常休息,而且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使心脏搏动节律紊乱、血压升降无序,常此以往地“灯用大炷”,将会提前燃尽体内“灯油”。
饮食不过量。俗话说 少吃多滋味,多食坏肚皮。人体好比机器,适量吞吐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而过量吞进,也是“大炷点灯”,不但体内消化器官无法承受,即使消化了,吸收系统也难以接纳,怎么办?只得囤积,以致出现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症等疾病。这样,还能健康长寿吗
情绪不过激。从科学的观点解释,人的情绪有一个上下有限度的波动范围,倘若情绪波动曲线超越了上下限度,就会发生悲剧。尤其是,人生在世,碧落而黄泉,云端而深渊,大起大落、忽沉忽浮在所难免,因此,无论是遇到喜事还是悲事,都要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乐极,也不要悲极,只有防止情绪出现大喜大悲,遏制“灯用大炷”式的情绪过激现象,才能安全度过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生命危机,进而使自己延年益寿。
健康长寿的八个中医理论
一、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老年性生活的好处有哪些
1.有利于抗衰老助长寿
禁欲破坏了机体平衡,降低了性激素的分泌,压抑了人的性本能,人体聚集的性欲望得不到释放,反而会给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损害。
2.有利于防止生理性早衰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就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子应该有不同频率的性生活。如果不正常的进行性生活,还会引发早衰等生理问题。
3.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
性生活让骨盆、四肢、关节、肌肉、脊柱更多地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健康性爱可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拥有和谐性生活的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性生活不和谐的人少10%的。假如你有激烈的运动,可对心血管系统达到良好的运动量。偶尔加速你的心跳率不会有任何害处,是舒展你的心血管系统的另一种方法。
4.有利于预防老年疾病
老人性生活可以持续到80岁,经常保持性生活,对老人的养生保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和谐的性生活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老人的性生活好处有哪些
有利于抗衰老助长寿
禁欲破坏了机体平衡,降低了性激素的分泌,压抑了人的性本能,人体聚集的性欲望得不到释放,反而会给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损害。
有利于防止生理性早衰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就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子应该有不同频率的性生活。如果不正常的进行性生活,还会引发早衰等生理问题。
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
性生活让骨盆、四肢、关节、肌肉、脊柱更多地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健康性爱可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拥有和谐性生活的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性生活不和谐的人少10%的。假如你有激烈的运动,可对心血管系统达到良好的运动量。偶尔加速你的心跳率不会有任何害处,是舒展你的心血管系统的另一种方法。
有利于预防老年疾病
老人性生活可以持续到80岁,经常保持性生活,对老人的养生保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和谐的性生活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阿胶枣的基本介绍
阿胶枣是以上好红枣为原料,添加桂花、陈皮、阿胶等中药成份,精炼制作而成,具有口感细腻微苦、甜而不腻、补血养颜的功效。为女性养颜美容之佳品。阿胶枣可以到超市里买现成袋装的,以山西汉波阿胶贡枣最为好吃,就是价格偏高,也可以选择价格偏低的其他品牌的。另外,自己在家制作也很简单。
历史记载:古人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大枣,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不可多得的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述大枣功能“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老寿星,活到101岁(公元581年—682年)。在那个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后人称他为“孙真人”、“孙神仙”。他能够长寿,除他对养生延寿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外,据说与他经常服食大枣很有关系。孙思邈认为大枣“久服轻身,长年不饥,似神仙”。
另外,阿胶枣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称为“中药三宝”。阿胶有2000多年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滋补和药用方面有神奇的功效,有显著补血作用。阿胶直接作用于造血链,升高骨髓造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迅速恢复失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增强免疫功能。通过补血,改善贫血的面部暗淡,让颜面恢复红润,肌肤细腻有光泽。
冬至是几月几日 节欲保精
不要纵欲: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能因为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
养血固精:“医圣”孙思邈就曾建议“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性应平心定志以样气血。”意思就是说男性应该注重养精,而女性应当注重养血。
体弱多病就不能长寿吗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弱多病其实也是长寿人群之一。这个结果可能让人费解,不可思议,从何谈起啊?其实细细分析,确有其道理所在。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人的衰老和肾脏关系密切,肾脏精气的充足与否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中医专家曾有过这么一个比喻,很形象,说人的肾脏就像一个“煤气罐”,即使先天不足,气未得满,但如能节约食用,不浪费,那么这个“煤气罐”也会用到高龄甚至百岁,寿终正寝。但如果自恃身体好,原气足,经常大火“炒菜、烧肉”,那么煤气也会提前用完,生命的烛光也将提前熄灭。
而从现代养生分析,也是如此道理。
那些先天体质不足的人,由于怕得病,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留意,经常锻炼、少熬夜、戒焦戒怒、注意饮食、及时体检,等等,这样身体就会保养的很好。即使早期有了慢性病,或病情已超过50%,但由于后天控制的好,疾病进展缓慢,仍可颐享天年。
而总认为身体不错的人,该吃吃,该喝喝,不锻炼,总是凭着自我感觉良好,那么可能疾病一旦出现就是中晚期,“大意失荆州”,悔之晚矣。
其实这类例子很多,像心血管疾病,很多一旦发现,血管就是重度狭窄,甚至达到80%以上,也许只能做心脏支架或搭桥解决了。更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心梗或中风死亡。再如癌症晚期,更是回天无力。
所以,很多人,看似健康,却英497b年早逝。而身体孱弱,注意养生,却可细水长流,安享晚年。
像世界六大长寿地区之一江苏省如皋市,85岁以上老人四成都有慢性病,但生活的很好,什么原因,就是注重养生,带病生存。
还有,大家都知道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理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据说活到一百四十多岁。但孙思邈却是自幼体弱多病,为了改善体质,预防疾病,才学了医。结果不仅成就了一代名医,还改变了自身健康的命运,成为高寿的老人。
还有更多养生专家,由于从小身体孱弱, 便更多去关注营养,关注养生,结果不仅自己获得了健康,还成为了行内权威专家,为更多人带去健康。
所以,长寿、健康,需要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先天不足后天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中医讲活过百的人都爱它
健康长寿的中医理论
一、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孙思邈长寿办法
吃灵芝
药王孙思邈从35岁开始一生长服灵芝,无疾而终,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最早记载宣皇帝《游七山寺赋》中说:“山多寳玩,地出琼珍”这里的琼珍就是指灵芝,寓意“珍宝”。药王孙思邈把在林中寻得的灵芝也称为“琼珍”,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山林中的灵芝称为琼珍灵芝。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揭秘孙思邈长寿奥妙
孙思邈出生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的耀县孙家原村,是唐代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同时也是我国七世纪以前一位集养生之大成者。其学问渊博,医德高尚,医德精湛,对养生学和本草学有很深的研究。
《旧唐书》载:“永淳初卒,年百余岁。”倘若以孙氏10岁左右(公元537年)会见西魏将军洛州总管独孤信为依据来推算,孙思邈的最高年寿可达150多岁。这绝非无稽之谈!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延医服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开销费用。一个连年患病的孱弱小儿,竟然能够成长为中国医学史上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良医,进而成为罕见的高龄老寿星,不能不使人大为惊异。其中的奥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孙氏本人的生活和养生实践能够为其作出最好的解答。
修心励志
孙思邈享年高寿正是其行其德所产生的结果!孙氏重视道德修养以延寿,所以他在许多养生长寿理论和方法中都用养性来概括,认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故《内经》指出:“德全不危”。俗语常言:“善必考寿,恶必早亡!”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提出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命题,为《内经》养生理论所直接接受,开始形成中医养生重德的传统。孙思邈是一位文化巨人,又是一位医德的楷模,因此他对养生重德的传统加以充分的继承和发挥。他的养生学思想突出的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着重论述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他引用嵇康的话,阐明:“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此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孙氏把精神修养视为“养生大旨”,一再指出“德行不克,纵服至液金丹未能延寿……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淡性情
孙氏在道家“清静无为”、“恬澹虚无”、“无为而无不为”及儒家的“德全不危”、“仁者寿”的思想指导下,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在养生长寿中的价值和重要作用,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即恬淡虚无,颐养精神,主张各种精神活动,都不能偏激、持久和过度。要少思、少欲、少愁、少怒,才能使精气收敛,这就是他将《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疾安从来”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所谓养性,主要指道德修养。养生要达到的精神素养首先就是去除名利之心。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驰骋六极,孜孜汲汲,追求名利,千诈万巧,于名于利,若存若忘;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忘。所以没身不殆也。”养生的关键在清虚静泰,少思寡欲。正如《养生论》中所说的那样“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消除以上的心理病态,从而防患于未然。
重视四时环境养生
孙思遂先生对四时养生也有许多精辟见解。他主张“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每季最末一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的四时五脏饮食摄养法。
重视环境居处在居住方面,孙思邈强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事实上,不少“长寿星”出自于山深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
和淡的饮食养生
孙思邈主张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不能偏嗜。强调“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而不能花天酒地,醇酒厚味,只趁一时之愉,岂不知因偏嗜好,当时虽无灾害,积久为人作患。所以常以淡食为善,脂腻膏厚少食为佳。孙氏的养生观突出体现在“食药并济”、“动静相宜”两个方面。
药饵是用滋补健体,抗衰老的药物制成,可供长期服用而无副作用。孙氏非常重视药饵养生。自己身体力行,在毫老之年还“竞三余而勤药饵。”主张“勤*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
孙氏的食疗思想,被后世医家广泛接受,宋・唐慎微所著的《证类本草》中收集的“孙真人食忌”被认为是孙氏所作,系统阐发了孙氏的食疗思想。明・吴禄辑的《食品集》是食疗食品专著,书中的饮食宜忌,五脏所补,五脏所伤,五脏所禁均是孙氏食疗思想的发展。
此外,孙氏还阐释了更多长寿的思想。药王孙思邈博学群经,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养生实践,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养生经验,提出了系统的养生长寿理论和方法,载之于书,流传后世,功德无量。作为医药工作者,定要努力继承和发扬孙氏学说,造福人类!
怀孕的最佳地点
受孕地点的影响这一观点是中国文化中一个较有特色的观点,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称此为“地忌”,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观点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风水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曾明确地认为: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灶圊厕之侧,墓尸柩之傍,皆悉不可,夫交合如法,则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竞集;若不如法,则有薄福愚痴,恶人来托胎中,仍令父母性行凶险,所作不成,家道日否,殃咎屡至,虽生成长,家国灭亡。
从孙思邈的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孕所要注意的地点,一类是如寺庙、灶等神圣的地方,在这类地方交合受孕,会冲撞神灵而受到惩罚;一类是厕、墓、尸柩等鬼魅出没的地方,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与道教因果、轮回的有神论观点。
中国人相信风水,相信风水能主人的吉凶祸福,能主人的升官发财,能主人的升学健康,几乎是无所不主,当然也相信风水对受孕的影响。
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
极为规律的饮食起居
孙思邈的晚年生活依然很有规律。
由大门而入,众多茅草屋中一排3间瓦房必是正屋,是孙思邈的寝室。雄鸡刚刚报晓,他就穿好衣服,坐在床上修炼气功,吸纳天地之灵气。
做功结束后,就是洗漱早饭了。
早饭后,孙先生还要坚持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继而在院子里徐徐行走50~60步。
散步后,回到正屋后面20多米有座小屋,开始静静的烧香念经,借以消除心中杂念,然后,再在院子里或者山上慢慢散步。
午饭后,依然用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并慢走100~200步。
回到屋子中,展开手足躺在床上,但不入睡,而是等到呼吸平缓后,便起来静坐。
晚饭后,依然如此做法。临睡前,还要修炼气功。
千年之前,130多岁的孙思邈每天在此散步
正屋东面不到十米远处的3间屋子,就是厨房。孙思邈的饮食比较简单。
早点主要是粥。午饭和晚饭,都是家常便饭。蔬菜中,孙思邈喜欢用蔓菁做齑(捣碎的菜末)吃。他还爱吃暮春以前的商陆苗,常叫人采来,或煮或炒或制成齑。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孙思邈将杀生视为一种“罪孽”。想吃肉是叫人用钱去买,认为这样做比亲手宰杀要仁慈一些。而且肉只吃新鲜的,变质变味的不吃,不吃生冷食物。
唯独饮用品比较讲究,孙思邈喜欢喝用人参、茯苓、甘草等泡制的饮料。
他对穿戴不讲究,只是粗布衣服,但求夏季宽松绵软,吸汗,冬季能够御寒即可。
此外,孙思邈坚持每天洗澡,每次都要把浑身洗得干干净净。
3清心寡欲的修身养性之道
孙思邈对家中的大小事务一概不过问,统统交给儿子处理。对家庭所有成员的所作所为,也一律不打听,只要知道对方平安就行了。
弟子和家人们的住处,皆安排在离自己寝室较远的厨房东面的两间屋子。正屋背后是两座小屋,一座是药房,另一座是药器房。西北面还有两间屋子,是料理和曝晒药物的场所,为防闲人出入,用篱笆隔开。
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儿子从家里送来,而且要求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他就觉得喧闹。
但是,孙思邈又很珍惜亲情和友谊,每逢亲友来看望自己,便引入正屋西面的会客室,总是又说又笑,但只是适可而止,以免疲劳。客人告辞时,他还要携手送出门口百步之远,再坐下目送一阵,然后才回屋。
排便种类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关吗
排便种类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关吗
就像西医学形容的像香蕉便,最好是要成型的,而且没有奇特的臭味,就是很正常的一种。
还有一种是黄软便,微黄的一种软便是很好的,代表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没病没灾的。
其实,我们可以把排便的时间,用一个小故事来概括。
什么时间排便最好
在早上的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是大肠经当令,它就像是一个值班皇帝,这个时间的它拿着令牌,走到哪里都要让别人让道,它是值班皇帝,因此大肠经在这个时间是最活跃的,最好是在这个时间排便,并且在这个时间段养成排便的习惯,这对我们的一生都是非常好的,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适合在早晨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来排便的。
五点到七点排便的好处
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来排便会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便秘的问题和排便无力的问题,我们可能就慢慢的解决了,当然在排便之前,也可以稍微喝一点温水,刺激一下我们的肠胃。
养成排便的习惯、找对排便的时间、掌握排便的姿势和要点,有长寿的作用,比如说康熙,他就有一种养生功法,就是孙思邈教的十三法当中的摄谷道,他对排便掌握的非常好,并且经常提肛,做局部的运动,所以他就是比较长寿的。
而且我们在排便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段节奏用力的这种可能性次数,养生很陌生也很熟悉,只要我们掌握了窍门,它都是很简单的。
胎教的历史(二)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老人养生贵在养神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内经·摄生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
李东垣的《远欲论》、《省言碱》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养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