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须掌握的5个要点 运动
秋分养生须掌握的5个要点 运动
秋朗气清是最适合运动的节气之一,进行适量的有益运动不但可以散除心中的阴霾之气,让心情明亮起来,也能收到“秋冻”,强身健体的效果,这样可以为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运动养生要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儿童不宜“秋冻”,运动量也要适当减少。
秋分养生“平”字当先
基于人体和大自然的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强调“秋冬养阴”的原则。而秋分时节的养生尤其注重一个“平”字,平衡身体阴阳变化,平补平调,平出健康。
平调阴阳,身体放松。从“长夏”到“秋收”,人体代谢由快速转变为缓慢,秋分时昼夜平分,养生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做到阴气内守。中医讲,“阳入于阴为之寐,阳出于阴为之寤,寤寐之间阴阳相养”,意思是说人体阴阳之气不断地升降出入变化,形成人的醒寤和睡眠,所以,健康合理的睡眠是保证人体阴阳平衡的第一要法。
另一方面,秋高气爽之际正是体育锻炼的好时机,但要注意的是,此时人体阳气为收敛、闭藏的状态,运动养生要顺应这个状态,切忌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比较适宜的运动有太极拳、散步、爬山等,不过膝关节不好的人,要减少爬山、爬楼梯。
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们要适当给身体减压,不妨试试“肌肉松紧法”,简便易行,适合长期坚持:闭上眼睛,用意念从头顶开始放松;牙齿用力咬合后放松,同时,拳头握紧后再放松,依次类推到全身各部位。身体达到放松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平衡人体阴阳。
秋分养生的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
秋分之后,天气开始渐渐转凉了。特别是早晨和晚上,温度都比较低,有的人还没从炎炎夏日转过来,觉得晚上凉意正合吹风凉爽等,其实此时的风很容易让人感冒,因此要注意保暖哦。特别是本身体虚或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人更加要注意。
适量食用当季水果
秋天的柿子刚刚熟,是尝鲜的时候,而梨和香焦也是这时候出产,虽然几个水果都不错,是大众都能吃的,但是还要注意,吃柿子禁忌比较多,要注意饮食。梨偏寒性,本身体寒者要少吃哦。
秋分养生吃什么水果
1、葡萄
葡萄其色美、气香,鲜食酸甜可口,开胃消食,是人们很喜爱的一种水果,同时葡萄从表皮、果肉到种子,蕴含满满的养分。
不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还包含氨基酸、维生素C、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比维生素C高出18倍,保护人体不受自由基侵袭造成老化、维持肌肤弹性,修复紫外线伤害。
秋分养生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
秋分之后,天气开始渐渐转凉了。特别是早晨和晚上,温度都比较低,有的人还没从炎炎夏日转过来,觉得晚上凉意正合吹风凉爽等,其实此时的风很容易让人感冒,因此要注意保暖哦。特别是本身体虚或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人更加要注意。
秋分养生须掌握的5个要点 喝水
秋燥的特点就是特别缺水,不但空气干燥,人体内也十分干燥,所以我们要时刻主要补充自己体内的水分,缓解秋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最好的方式是“朝盐水,晚蜜汤”,如果养成这个习惯那么就可以保障在秋季达到润肺养肺的目的。为什么不是白开水呢?因为白开水一下肚子,马上又觉得口渴了。这是因为喝下去的白开水需要胃部进行消磨,小肠吸收以后才能转化为体液,缓解我们口渴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所以白开水解不了急渴。再加上白开水特别容易流失,所以即使不停地喝水仍然觉得口渴。早上喝一杯盐水下去有利于保持细胞内渗透压,留住水分;晚上喝蜂蜜水有利于润肺,蜂蜜水的滋润效果还是比较强大的。
冬季如何养生保健 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
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要注意吃水果的量,否则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秋分养生如何防秋燥
谨防秋燥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刚开始的时候,鼻咽部先是黏膜皱缩而感觉干燥,继而由于充血会有痛感,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气管喉头黏膜发病而咳嗽不止,称为“燥咳”。如果燥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使肺部更受伤。由于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窍,就会常常伴有口鼻咽喉干燥和阵发性较重的干咳等症状。如果仅仅以咳嗽为主症者,则称为“秋燥咳嗽症”。
防止胃病多发
秋分后气候渐凉,也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祖国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养阴润肺”并非人人适合
尽管常说“养阴润肺”有益于秋季养生,但这并不是对于任何人都合适。” 比如,有些慢阻肺的发生除了部分与肺燥有关外,大多数还与脾虚湿盛、肾不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类型的病人从体质以及症状特点来看,往往是中医说的阴偏盛或阳气不足,而不是燥盛阴虚,所以不适合于“养阴润肺”
如何防秋燥
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可以温养肺气。
1.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2.多吃水果蔬菜:多数蔬菜和水果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水分多,果蔬中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食用新鲜果蔬要适量,过量对身体健康也无好处。
3.注意润肺:可多吃些芝麻、核桃、杏仁等富含油脂的干果,尽量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冬季如何养生 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能有效预防秋燥。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秋分的药膳可善用百合,比如:百合莲子羹、百合莲子瘦肉汤、银耳百合羹等。
秋分养生须掌握的5个要点 精神调养
秋燥容易引起心绪烦躁,在这个季节人们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且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进行必要的冥想和瑜伽来调节下神志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假想自己处在一个风儿轻吹,草木繁茂,鸟语花香的树林里,或是海浪声声,水天一色辽阔的沙滩上,静静地冥想自己有过的最快乐的经历可以取得很好的宁神,愉悦心情的效果。
秋分养生就喝三款养生汤
秋分养生就喝三款养生汤
1、莲藕排骨汤
材料:莲藕、猪排骨,黄酒、生姜、葱、盐少许。
做法:猪排骨切段,飞水;将藕洗净切片,与排骨同置1500毫升温水之中,加黄酒、姜、葱少许,水沸后文火炖90分钟左右,加少许盐,即可食用。
功效:熟藕性味甘温,可开胃、滋补、生肌、止泻、固精、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此汤可帮助人们缓解秋燥。
2、银耳百合炒虾仁
材料:干银耳20克、百合干20克、虾仁60克、盐3克、白糖8克、白醋3克、鸡精4克、料酒2ml、胡椒粉2ml、淀粉5ml、葱花适量。
做法:银耳和百合用温水浸泡3小时,百合干泡略软,银耳泡发大。银耳用剪子或者小刀去根。用手把银耳撕成小朵。锅里水烧开,放入银耳和百合焯大约2分钟断生。银耳和百合焯熟,捞出控水备用。虾仁加入料酒,淀粉2ml,白胡椒粉。用手抓均匀腌制10分钟。锅里倒油烧至7成热,下入银耳和百合翻炒半分钟。加入糖,盐,醋,鸡精调味。倒入虾仁翻炒均匀。剩余3ml淀粉加水搅拌均匀成水淀粉,倒入锅里大火翻炒。撒上葱花。大火翻炒收汁变得浓稠即可。
功效: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和药用真菌。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自古以来,银耳一直被作为一种健身的滋补珍品。百合也是很好的食材。吃惯了银耳汤,炒银耳也不错。
3、芋头粉蒸排骨
材料:芋头、排骨、粉蒸肉酱包调料、粉蒸肉粉包。
做法:排骨洗净,加少许水(500克排骨约加20克水),放入粉蒸肉酱包调料混合均匀,腌制半个小时。芋头去皮切片,铺入碗底;腌制好的排骨放入粉蒸肉粉包混合均匀,铺到芋头上;放入蒸笼,大火蒸开,中火蒸一个小时即可。
功效: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主要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秋分养生吃什么好
1、酸味食物
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节气,应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酸味食物,少吃一些葱姜等辛味食物。
2、润肺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诱发秋燥,大便干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所以,应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淮山、芝麻、鸭肉等等。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无花果白鲫汤等汤类,可以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3、养胃食物
秋季,也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所以,要少吃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的食品,多吃一些比较温和的食品。还可以喝一些红茶,以达到暖胃的功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养神。
秋分养生要注意什么
添衣防感冒
天文专家表示,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空气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降雨,但降水量不会很大。
建议:早晚温差大,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并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保持阴阳平衡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