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泉针刺怎么操作正确
廉泉针刺怎么操作正确
廉泉针刺方法
取穴:仰靠坐位,在颈部,前 正中线上,喉结与下颌中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下斜向后上向舌根方向刺,与水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10分钟;艾炷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舌根部。
作用主治
廉泉为任脉之腧穴,阴维脉与任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利窍络,生津液,清火逆,降痰浊之功。以疏调局部(舌本)经气,消肿止痛为主,用于治疗舌下肿痛,舌缓流涎,中风舌强不语,暴喑,咽食困难,消渴,咳嗽上气,口传等症。
注意事项
1.若深刺廉泉穴,针尖应指向咽喉部,患者有针感时,应立即退针,不留针。
2.忌直刺过深,由于其深部为气管,故不可直刺或向下斜刺过深,以防损伤气管,造成事故。
3.正确方向应向咽喉部斜刺,还应忌刺激过重,由于本穴深部为气管及咽喉组织,不可用粗针乱刺,也不可提插捻转幅度过大,以防损伤局部组织。
廉泉针刺方法
取穴:仰靠坐位,在颈部,前 正中线上,喉结与下颌中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下斜向后上向舌根方向刺,与水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10分钟;艾炷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舌根部。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风池,百会,悬颅,飞扬,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潜阳,治疗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
2.配听会,耳门,曲泉,复溜,针刺补法,滋阴从而,治疗肾阴虚耳鸣,耳聋。
3.配照海,鱼际,少泽,廉泉,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疼痛,咽干口燥。
4.配颊车,下关,合谷,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养阴清热,疏泄阳明,治疗阴虚胃火牙痛。
5.配尺泽,鱼际,孔最,列缺,针刺补泻兼施,滋水清金,止血凉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咳血,咯血。
6.配肾俞,志室,关元,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气,治疗肾虚遗精,滑精,男子不育,遗尿,小便频数等。
7.配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针刺补法,调理冲任,补养精血,治疗肾虚冲任失养之月经不调,闭经,女子不孕,带下。
8.配复溜,关元,百会,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髓海空虚之眩晕。
9.配脾俞,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温肾补脾,治疗脾肾阳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不孕等。
针刺颧髎穴怎么操作正确
颧髎的针刺方法
取正坐仰靠位,沿目外眦直下,平迎香穴高度,即平鼻翼处取穴,直刺0.3-0.5寸,留针1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针刺颧髎的作用
类属:属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消肿解痉。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牙痛,颊肿,目黄,耳鸣。
配穴:配颊车,下关治疗颊肿;配合谷,列缺,地仓,下关治疗口眼歪斜。
应用: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的治疗。
注意事项
1.颧髎穴在面颊部,针刺当在面颊的皮肤和肌肉处,如果针刺过深,则可穿透面颊,直达口腔内部的上牙龈,故禁止直刺过深。
2.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针刺极泉穴怎么操作正确
极泉针刺手法
操作方法:上臂外展时,在腋窝正中,避开动脉,直刺1-1.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有强烈触电感向前臂放射为宜,一般不用灸法。
避开腋动脉常用方法为一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的内后缘处进针。
功能主治
极泉是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刺之可 调整心脏的生理功能,激发其“心生血,血生脾”的作用,使脾不断化生气血,而治其本。因该穴位于心经脉气发源之处,循行于上肢内侧,刺之可由上而下,疏通上臂筋脉气血,起到宽胸宁心,活络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心绞痛,胁肋疼痛,咽干,肩周炎,腋臭,上肢麻木,神经损伤等。
注意事项
1、针刺入腋腔后,忌猛力提插,因腋腔内主治疏松,且腋静脉壁与沈筋膜愈着,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该血管,可造成血肿。
2、出现电击样针感时,忌强刺捻转,在针刺本穴,有时会出现触电样或灼热样的放射感走达手指,是刺中神经之故,应即可提针向另一方向刺入。若继续捻针,则会出现麻木,灼痛或运动障碍,轻者数小时后自行消失,重者可持续数天。
3、针刺前应严格消毒,因本穴位于腋内,不易清洗,较肌肤更易藏污纳垢,且皮肤薄嫩,故针刺时应注意消毒,以防引起局部感染。
4、禁用直接灸,瘢痕灸,因其内部有大的神经,血管,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血管和神经。
廉泉针刺方法 廉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府,金津,玉液,通里,丰隆,阴陵泉,针刺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祛风化痰,通利活络,治疗中风风痰闭阻之舌强,失语等。
2.配天突,列缺,风门,肺俞,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窍,治疗风寒袭肺之喉音,喉痹,咳嗽等。
3.配曲池,外关,少商,中冲,合谷,针刺泻法,少商,中冲点刺出血,清热利咽,治疗风热急喉风,咽喉肿痛,口干舌燥,舌下肿痛,暴喑等。
4.配翳风,地仓,太冲,十二经穴,金津,玉液,针刺泻法,金津,十二经穴,玉液点刺出血,熄风泻火,通利舌络,治疗风火上冲舌咽之舌根急缩,舌强,舌纵涎出等。
5.配翳风,哑门,听宫,风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窍,治疗风邪阻窍之喑哑,聋哑等。
6.配通里,三阴交,金津,玉液,针刺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清心泻脾,散结消肿,治疗心脾蕴热,热毒上炎之重舌,木舌。
7.配解溪,尺泽,复溜,少商,针补复溜,余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滋阴泻火,清热利咽,治疗肺肾阴虚之久喑,慢喉喑等。
8.配通里,天鼎,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脾,养血荣舌,治疗心脾不足之舌喑,暴喑。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注意事项
公孙穴穴下皮肤,肌肉浅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针具针刺,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针灸针刺廉泉注意事项 针刺廉泉注意事项
1.若深刺廉泉穴,针尖应指向咽喉部,患者有针感时,应立即退针,不留针。
2.忌直刺过深,由于其深部为气管,故不可直刺或向下斜刺过深,以防损伤气管,造成事故。
3.正确方向应向咽喉部斜刺,还应忌刺激过重,由于本穴深部为气管及咽喉组织,不可用粗针乱刺,也不可提插捻转幅度过大,以防损伤局部组织。
针刺大敦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大敦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趾甲根,跖指关节间,蹲长伸肌腱外侧缘。
简易取法:
1.足大趾背外侧,由趾甲根正中至趾关节外侧上作一“田”字,“田”字的中央即是本穴。
2.在足大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进针方向:从足背侧面向跖底方向与趾背面成90°。
进针深度:进针0.1-0.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在附近。
作用
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以泻肝为主,有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的作用,临床用于晕厥,中风,癫痫,心绞痛,疝气,膀胱炎,前列腺炎,淋病,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股沟嵌顿疝,下肢瘫痪等病症的调理治疗。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天突的针刺方法 天突常用配伍疗法
1.配内关,上脘,膻中,行间,针刺平补平泻法,宽胸理气,治疗胸中气逆,咳逆上气。
2.配膻中,足三里,内关,上脘,胃俞,脾俞,膈俞,针刺平补平泻法,行气化痰,宽胸利膈,治疗痰气互结之噎膈。
3.配太冲,章门,丰隆,膻中,鱼际,廉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
4.配气舍,阿是穴(瘿瘤上),血海,太冲,间使,针刺平补平泻,疏肝解郁,消瘿散结,治疗痰气互结之瘿气,颈项肿大者。
5.配定喘,膻中,丰隆,针刺泻法,宣肺降气化痰,治疗痰浊内阻之胸痹。
6.配内关,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降逆和胃,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7.配尺泽,肺俞,曲池,大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8.配行间,尺泽,针刺泻法,抑木清金,治疗肝火犯肺之咳嗽。
8.配列缺,丰隆,针刺泻法,祛痰理气,止咳平喘,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嗽,气喘。
10.配肺俞,膻中,尺泽,列缺,风门,阴陵泉,针刺泻法,降气化痰,止哮平喘,治疗风寒袭肺,寒痰渍肺之喘证,哮证。
针刺阳陵泉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阳陵泉操作方法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突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简易取法: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侧面成90°。
深度: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3寸,有酸胀感向下扩散;直刺,沿胫骨后缘处水平刺入, 透阴陵泉,深3寸,有整个膝部酸胀;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寸,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留针20分钟。
施灸: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季胁”,阳陵泉为治疗胁肋部疾病经验要穴,该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清热除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注意事项
若向对侧透刺阴陵泉时,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动脉,静脉和神经。
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针角度再行刺入,如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针刺子宫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子宫操作手法
位置: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外横刺1.5-2寸。
感觉及放射方向:在下腹部可有酸胀感,有时向外生殖器扩散。
子宫为经外奇穴,内为子宫所居,故名子宫穴。该穴内与生殖器官相应,有暖宫散寒,调经种子之效。以种子为要,对月经不调,通经,阴挺,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俞,肾盂肾炎,阑尾炎诸症有调理保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该穴位不宜深刺,若针深刺,针尖可穿过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进而刺伤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