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自信 学习遭受挫折
为什么孩子不自信 学习遭受挫折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有的家长甚至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遭受各种打击,承受各种压力,导致不自信。
挫折和痛苦是生命的里程碑
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当挫折和痛苦无情地袭来之时,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超越让男孩成为凌驾于它们之上的英雄。
“天下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在人的一生中,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地驶向彼岸的时候是很少的。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事业上遭到失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教育男孩正确认识挫折和痛苦,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幸降临时,坚定意志,冲开重重困难,走向通往胜利之路,成为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男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但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也出不来,身子似乎被卡住了。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十分不忍。于是,他用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至于它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
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才能得到快乐。人生在世,谁都难免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可以帮人驱走惰性,促人奋进。挫折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痛苦和挫折的征服中出现的。
对于懦夫而言,痛苦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英雄而言,痛苦是生命的里程碑,当他走过去,人们从碑文里读到的是心灵的震撼。英雄的肉体倒下了,精神还站立着;懦夫的肉体站立着,精神却早已倒下了。
每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挫折,可是命运却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每个人都希望前进的路上一帆风顺,阳光灿烂,鲜花盛开,但人生路上也会有坎坷困难,阴云密布,风雨交加。
其实,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要经得住挫折,它就会让人变得聪明,变得坚强,变得成熟,变得完美。因此,家长要引导男孩树立向上的人生观,正确面对挫折和痛苦,调试好自己的心理,乐观地解决并超越困境。
人的本领是在艰苦奋斗中锻炼出来的,自古以来,往往是那些为了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的孩子才会成为可造之才。而很多富家子总是不能抵抗财富所加于他们的试探,因此陷入不屑的生命中,无法成为穷苦孩子的对手。很多家长慨叹:“我们小的时候没人管也挺懂事的,现在的孩子天天说着看着却还是让人操心。”为什么如此?因为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家长管不过来,给孩子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做。那时候的生活都不富裕,孩子习惯了苦也就不觉得苦,后来为了富裕的生活发奋努力,从而成就人生。
家长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儿子在做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引导孩子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小让男孩做好经受苦难、战胜挫折的思想准备,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孩子自己来做。同时,家长不要把过失和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不分原则地随意同情孩子,难免养成孩子推卸责任的习惯。对于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家长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引导他们正视现实,学会百折不挠;为自己选择活得更好的方式。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每位家长都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让孩子将来面对挫折时,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
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心理封闭。
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相应对策可采取:向孩子讲清楚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健康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父母则应该争取成为孩子信赖的良师益友。
原因之二:压力过大。
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片追”风屡禁不止,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孩子的身心。相应对策可采取:1、要使孩子懂得学习是为了发展提高自己,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获和进步,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任何行业都可以成才等道理。淡化名次观念,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学习成绩,既要横比,也要纵比,先肯定进步,再找出差距。本人对学习目标的确定都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使之可望可及。
原因之三:未经挫折。
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相应对策可采取:平时注意向孩子介绍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艰辛历程,使孩子懂得人生之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家长如能以亲身体会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可假设某些经受挫折的情境,如:假如我高考落榜、假如我竞争失败、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等,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各抒己见,并肯定那些积极向上的意见,从而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客观外在的原因之外,和具体个人的性格气质也有很大关系。但性格气质并非完全来自遗传,也靠后天养成。如果你的家庭有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作为父母又是这方面的有心人,那么,孩子因性格气质差异造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状况也会逐渐改变的。
育儿新法体验式助孩子成长
“体验式成长”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新名词。主要指的是让孩子在体验当中收获成长,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什么是体验式成长?
体验式成长指得是让孩子参与到某一件事情当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生活,找到自己的多种技能,比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特长的挖掘,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帮助,还能起到培养孩子独立、自信、阳光健康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看到了体验式成长的亮光,纷纷将孩子放手到体验式成长当中,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体验式成长的好处
1.有利于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孩子在不断成长当中不断积累生活、学习、技能等多方面的经验,这些豆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应让孩子多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孩子感受挫折和成长
有实践才有收获,孩子参与其中才能有机会学习如何直面挫折。家长应适当安排孩子外出实践,让孩子通过体验感受到生活的辛苦和不容易,在挫折和困难当中成长,养成自信、自强的好性格,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家庭、事业,对孩子未来一生都有着很大帮助。
3.有利于孩子学会感恩珍惜
不少家庭和教育机构都在反馈现代孩子的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在家庭里,孩子认为父母呵护自己理所应当,不懂得分享和感恩;在学校,对老师不尊重,甚至嘲笑指责老师、挑衅课堂等等。虽然这只是个别行为,但近年来此类现象越来越严重,可见体验试教育方式迫在眉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和孩子对换角色,让孩子体验感受做父母的有多辛苦;让孩子感受一下做老师有多累,通过身份的对调,在体验中孩子得到成长和感悟,从而学会感恩和怜惜。
远离儿童社交敏感症
儿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状。
恋爱也可能会引发抑郁症
恋爱本来是一件十分甜蜜的事情,然而也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发生恋爱抑郁症。由恋爱引发的抑郁症患者自觉非常痛苦,情绪极端低落,经常莫名地伤心哭泣,失眠,烦躁易怒,日夜思念恋爱对象,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自信心下降,不听别人的劝解,对爱情的未来没有信心,内心充满挫折感,反复去找恋人谈心。
恋爱抑郁症的常见原因:①患者常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以致影响到恋爱的情绪。②患者童年时代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家庭教育过分严厉,家长不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一味读书,很少接触社会。③患者有心理方面的创伤,如童年时遭受过性虐待或性侵犯等。
恋爱抑郁症的应对措施:①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打开患者心中的症结。②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抚慰患者曾经遭遇创伤的心灵。③对于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需给予适量的抗抑郁药物。④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转移精力和注意力;多接触社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以缓解自己的症状。
交往中孩子遭遇挫折怎么办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怎么做呢?
1、不嘲笑孩子。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
2、不包办代替。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3、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4、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另外,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
1、教会孩子生存能力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到彩虹。父母不能对孩子事事包办,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生存和自立。即使跌倒了,也要勇敢爬起,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忍耐力强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延时效应。孩子遭遇困境,家长不要立刻伸手帮助,让他先忍受挫折带来的不快,并鼓励他设法摆脱。
3、多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接触
小孩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的,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感觉到新鲜和好奇。父母看见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物要耐心讲解,不要扼杀他的积极性,拓展知识层面。
4、培养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父母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解决问题,做任何事情前先要考虑的事成功,而不是失败。树立信心去解决问题,即使做不好,也要懂得承受之后带来的不愉快。
5、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往往完成一个任务都不是单单靠一个人就可以的。教育孩子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必须依靠大众的力量,博取众长,取长补短,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爸妈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逆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日后遭遇风风雨雨也不会轻易击败孩子。
可以提前上小学吗
儿童上学的年龄,国家教育部是有规定的,这是根据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定的。提前上学的孩子对上课、做作业感兴趣的比较少,不满学龄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如学龄儿童成熟。由于年龄小,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还不够完善,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很难坚持坐40分钟上完一节课,并承担正常的学习任务。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过早上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进入小学生的角色,难免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损,并产生挫折感。由此而形成的胆怯、自卑、厌学,这将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自信培养的误区
培养孩子具有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自信心那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自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长需警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误区。
影响孩子的自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孩子自身的实力;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周围人对孩子的评价与态度。
倾向于内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自身的实力支配的,自己成功、失败都是受自己能力和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的影响等。因此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辅助,但现在教育中父母较多地运用了外部因素,使得内部因素欠缺。
依赖他人称赞
我们在培养自信时,通常会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努力探索引起缺乏自信的根源,提高孩子处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的水平。这种方法是增强自信水平的根本方法,也是一种积极强化的策略。
另一种是以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自信的目的。这种办法往往容易导致行为偏差,久而久之,还容易形成不健康人格。
习惯于在家长的赞美词下生活着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更强了,离开了成人的赞美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无理取闹,家长为了稳住幼儿的情绪只好满足幼儿的要求,这样消极强化就会被再次巩固,最终形成了习惯。
弱视挫折教育
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时,往往忽视了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作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非常得脆弱。对幼儿的教育也不应只限于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只有帮助幼儿正视问题,鼓起勇气,战胜挫折,积累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也要利用生活中每一个机会让幼儿去尝试解决困难,当幼儿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当然,挫折教育也要适度,过度的挫折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所以挫折教育也要把握好度。
赏识变成溺爱
赏识幼儿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更有自信,如果分寸把握不当,事事依顺着孩子,还把“你真乖”、“你真听话”、“真棒”等赞美词整天挂在嘴边,反而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失去分辨力,久而久之这种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成了变相的溺爱孩子。
特别是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赏识,往往迷惑了幼儿自己,使之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容易使幼儿形成过分依赖、倔强和适应能力差的坏习惯。从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冷漠无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产生差距,导致悲观、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怎样调整挫折后的心理
职场受挫后,如果不于善自我调适,而使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的产生?现提供几种心理对策。
一、倾诉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 职场受挫后,如果不于善自我调适,而使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的产生?现提供几种心理对策。
二、优势比较法。即去想那些在职场上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是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含力量,可激发人的潜力。
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 职场受挫后,如果不于善自我调适,而使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的产生?现提供几种心理对策。
三、痛定思痛。当自己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之后,应认真审视自己的受挫的过程,多从自身找原因,接受受挫的事实,克服工作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 职场受挫后,如果不于善自我调适,而使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的产生?现提供几种心理对策。
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
家长声音
让孩子向自己学习
曹钢: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每逢孩子战胜一次挫折,家长就可以指导孩子把事情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面临挫折时,家长就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做孩子的“顾问”,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但最后还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实施。
理性评价孩子
睿思妈妈:
心理学上,有种被称为“孔雀心态”的现象也正是如此。这些孩子通常比较争强好胜,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联想到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时一蹶不振,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事不宜迟。
作为家长,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孩子正视挫折。比如,年幼的孩子不小心摔倒,有些家长急于把孩子抱起来,还拼命地跺跺脚,指责地板的过错。实际上,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我觉得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勇敢地爬起来。如果摔得很痛,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哭几声也没关系。对稍大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学学象棋和围棋等,在下的过程中,不断地承受失败和胜利。有时候,家长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创设条件,让他们尝尝失败的滋味。
在失意时给予足够的爱
清漪:上次,女儿幼儿园评选“微笑天使”,她没有评上,非常非常伤心。我足足花了两三天的时间才抚平她那颗受挫的小心灵。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爱。同时,作为家长,我们要平和地对待孩子的荣誉,孩子得了奖固然可喜,但父母也没必要心花怒放,适当还可低调点,但孩子失败了,受挫折了,这时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当孩子已经尽力而为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奖励她,鼓励她,让她知道父母并不是因为她的优秀而爱她多一些,而是时刻关心她。
那天我女儿非常失落,第二天我就带她上书店买书作为奖励,因为她在幼儿园都挺乖的,好像效果不错哦。
专家观点
设置障碍给孩子“加点钙”
刘鹏志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抗挫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今天的差距。因为成长过程过于顺利,致使宁铂很难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学毕业后,宁铂虽然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的希望。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而张亚勤在挫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从而铸就了他今日成就。
“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那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首先,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其次,父母要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一些挫折障碍。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或对孩子的要求说“不”,以此给孩子“加点钙”。
第三,父母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第四,在孩子失败后,要温情地鼓励孩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第五,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伟人传记。读得多了,就感觉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和伟人比起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实在算不了什么。伟人是在大海洋里与大波大浪搏斗,而我们的挫折,真的像在公园里划船时遇到一点小浪。
心理素质差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母或老师管教方式不恰当
当孩子出现成绩滑坡或犯错误时,没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谅解、鼓励,而是遭受到严厉的教训、责骂,甚至体罚,这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重创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害怕见到父母或老师,陷入过度担心、害怕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孤僻、沉默、自卑等抑郁情绪。
3、理应激事件也是诱因
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以及遭到虐待、抛弃等。
4、家族遗传性因素
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50%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抑郁症儿童在发病以前,个性往往比较倔强、违拗,或表现被动、无能、依赖和孤独。
5、性格因素
孩子的性格因素会产生儿童抑郁症,在所有的抑郁儿童中,那些性格过于内心、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发生抑郁的比例高于那些活泼开朗的儿童,这些儿童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其内心的精神压力就会过大,长期下去,很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
6、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会使儿童产生抑郁症,有调查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其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刺激要高于正常的儿童5倍之多。如过度的惩罚受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离异、死亡、遭受意外灾害等对儿童的强烈刺激,使得儿童稚嫩的心灵和臂膀乃至生命之无法承受,导致儿童精神抑郁甚至失常,引发儿童抑郁症。
怎样安慰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绪体验,如受委屈、生病、被惊吓、学习成绩不如伙伴等等。此时,孩子非常希望能得到成人的同情与安慰。成人应及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慰。安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了解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并应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用一些温柔的言语安慰孩子。这样,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心中的委屈也就自然减少了许多。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伙伴,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出现焦虑、急躁、自卑时,家长一定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不要说刺激他的话,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说一些安慰他的话,并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本领的方法、技巧,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3、要宽容和帮助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孩子受挫后,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家长切不可一味训斥孩子,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安慰、帮助孩子。应抓住孩子受挫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认识到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不会什么事情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应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
4、坚持正面引导与教育,并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天空突然打雷闪电,孩子十分害怕,急忙躲在成人背后。这时家长不要用“胆小鬼”之类的话语去斥责孩子,要表现出十分镇静的样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地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并告诉孩子要注意的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既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安慰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它会使孩子心理矛盾产生缓冲,它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它会扬起孩子鼓足勇气、奋勇前进的风帆,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