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方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方法

1)重视和加强矫形器、辅助具的应用

异常姿势、关节变形、肌肉或肌腱挛缩等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突出问题,尽早给患儿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如坐姿矫正椅等辅助支具,尽早佩带矫形器,对于矫正姿势、预防畸形有着重要作用。

2)早期干预与全面康复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关键。在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兼顾所有障碍的康复治疗,重视口的运动及吞咽功能、语言、智力、听力、视力的康复。智力的改善,可以明显提高运动训练的配合能力、自控能力。

3)长期康复

本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重且广泛,症状复杂多样,预后大多较差,必须有长期的治疗计划,充分发挥患儿的潜在运动机能。本型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水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主动运动意识不断增强,运动功能在一定时期随年龄增长改善明显,部分患儿到五、六岁甚至十几岁时才有行走能力,所以康复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4)重视家庭康复

由于本型患儿需要长期康复,大多不具备在医疗机构持续治疗的条件,所以要特别重视患儿家长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可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力,促进全身发育,为其重返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强直型脑瘫患儿的四大特点

1、被动运动时抵抗均匀一致

当被动运动时有抵抗,此种抵抗的感觉似铅管状或齿轮状。肌紧张均匀地增高,被动运动所受的阻力与抵抗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感觉与锥体系损伤时痉挛脑瘫所致肌紧张增强不同,痉挛型的特点是被动运动肢体时,开始时阻力抵抗很大,终了时抵抗明显减弱。

2、被动运动时抵抗是双向的

肌紧张增强的特点是,无论肢体是伸展还是屈曲时,肌紧张相同,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被动运动肢体时,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现了伸展与屈曲两个方向的抵抗。

3、被动运动的抵抗在缓慢运动时最大

其与痉挛型脑瘫在激烈运动时显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4、腱反射不亢进

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所以,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型脑瘫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极其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脑瘫的症状

1、强直型脑瘫

患儿肢体僵硬,原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处于持久性、对等性的张力增强状态。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时,伸屈肌向任何方向运动,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均有阻力。肢体肌肉僵硬且饱满、紧张。肢体持续地对抗被动活动的外力,活动在阻力对抗下进行。强直型脑瘫儿比较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儿混合出现。

2、手足徐动型脑瘫

手足徐动是指患儿肢体姿势不断地变换,手足持续不自主地活动,动作难以控制。患儿睡眠时,手足徐动可停止。患儿动作协调性差,自主动作有明显障碍。发作时手足等肢体远端不自主运动症状尤为显著,头、颈、躯干也可有不随意动作。

3、痉挛型脑瘫

痉挛是指骨骼肌被动拉长后,持续性张力增强的状态。痉挛型脑瘫儿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明显落后,骨骼肌肌张力明显增高,两下肢可交叉呈剪刀样,行走时为剪刀步态,足跟不能放平,足呈马蹄内翻状态。一侧肢体运动少,且不对称,呈偏瘫状态。检查时四肢可有“折刀样”感觉,出现膑阵挛、踝阵挛以及异常的原始反射等。

4、共济运动失调脑瘫

患儿的协调动作和控制能力丧失。这种脑瘫儿的症状是表现在身体的姿势、平衡和动作协调性丧失。走路时步宽加大,步态蹒跚不稳,不能沿直线走路,身体向患侧倾斜以及动作不协调,交替运动障碍和度量能力障碍等。

婴儿脑瘫分型

强直型脑瘫

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震颤型脑瘫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混合型脑瘫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引起的脑瘫康复有效吗

宝篮宝宝早期干预中心于2012年9月收治一例因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男孩,7个月,早产儿,生后第9天总胆红素值 582.5umol/L(34mg/L),(正常为12mg以下),头颅MRI显示左室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异常信号影。查体表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残存,侧弯反射强阳性。头控不佳,不会翻身,不能独坐,仰卧位手碰不到脚,手不能主动抓物,四肢肌张力不稳定。

康复训练以神经发育学疗法(Bobath法)为基础,注意促进运动模式的协调性,抑制原始的反射模式对患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影响,促进主动模式的整合,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促进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抑制异常姿势反应。同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中医按摩、水疗、作业疗法、口腔功能及语言智力等的治疗。在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兼顾所有障碍的康复治疗,重视口腔运动及吞咽功能、语言、智力的康复。定期给予评估,制定近远期的康复计划。训练中,重视患儿家长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

经过积极康复,患儿进步明显。9个月头控稳定,会翻身,坐位可自由玩,可腹爬;1岁时能四点爬;1岁7月时能独走十几步。通过进一步诱导髋关节外展外旋、立位平衡训练、全身特别是双足脱敏,以及平衡腰腹肌力量和下肢单侧负重练习等,患儿在2岁时稳步独走。

脑瘫包括哪些类型

一、痉挛型脑瘫:脑瘫患者学童中却以徐动型者居多,其次才为痉挛型。痉挛意指肌肉僵硬不灵活。为何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脑受伤部位在传达控制讯息到肌肉的过程中出现不正确的传递或讯息。

二、共济失调型:占小儿脑瘫患儿的百分之1~百分之2,表现为步态不稳,指鼻实验阳性。

三、运动障碍型:占小儿脑瘫患儿的百分之15。表现为肌肉无目的、无自主的多运动,手足徐动,呈舞蹈样动作,肌肉震颤,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四、舞蹈型脑瘫:舞蹈型脑瘫比率最少的类型。动作特征是摇摇晃晃或颤抖,常存在平衡困难的现象。

五、混合型脑瘫:混合型脑瘫不是单纯一种类型,常合并多种类型,许多未经复健的学龄脑瘫多呈现出此障碍特征。

六、徐动型脑瘫:徐动型脑瘫的就大特征在于动作控制不良,常出现夸大的动作。尤其在作一个动作时,会伴随全身动作及脸部表情扭曲的现象,在徐动型脑瘫患者早期,肌肉张力无力或低张现象,随着年龄渐长,若没有适当的复健治疗,常转变为为混合型,多呈现如高张徐动型。

脑瘫主要症状什么样

1、随意运动障碍:为椎体系损伤所致,这一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不能或运动过缓。如抬头、翻身、坐、爬、跪、站、走等躯干和四肢发育落后。分离运动不充分,主动运动困难,动作缓慢、动作不协调、不对称及僵硬,出现了联合反应、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等异常的运动模式。

2、动作异常,姿势障碍:因为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肌张力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及正常姿势反射缺乏,造成了患儿不能随意运动和不能完成正常的活动。如患儿的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四肢痉挛,呈角弓反张,不能保持姿势的协调与平衡等。

3、智力障碍:脑瘫患儿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以痉挛型脑瘫智力较差。

4、语言、吞咽障碍:约有30%~70%脑瘫患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吞咽困难、发音困难、构音器官功能障碍、构音困难、流涎、语言表达困难、书写困难等。

5、视力障碍:约有半数左右的脑瘫患儿有视力障碍,最多的是斜视。

6、听力障碍:脑瘫患儿约有13%出现听力异常,多出现在手足徐动型脑瘫。

7、情绪及行为障碍:一些脑瘫患儿当做事时心理脆弱,容易受挫折,容易放弃。不愿意尝试。

8、学习障碍:据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数差,25%学习正常。脑瘫患儿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差、易闹情绪等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9、癫痫:脑瘫患儿中有少部分会出现癫痫有的表现不典型,仅有眼球呆滞、身体轻微抽动,有的严重则全身震颤、吐沫等。多见于痉挛型和四肢瘫的患儿。

脑瘫患者的症状比较多,这些症状多数是同时存在的,有的较轻微仅为单一的一种如语言障碍等。小儿脑瘫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

1.痉挛型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 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 运动障碍和 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强直型脑瘫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小儿脑瘫有哪几种症状

1)震颤型:当小儿脑瘫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在一个平面内出现不随意有节律的摇动时,我们称之为震颤型,这一类型临床较少见。

2)强直型: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四肢呈僵直状态的患者而言。这一类型小儿其伸张反射呈过度亢进状态,当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还是伸都呈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样的感觉。痉挛型和强直型常常伴有智能、语言、视力问题,一些患者常常需要手术进行矫正。

3)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是运动不受控制的意思。表现为颜面、手及四肢的痉挛样运动或缓慢扭动样运动,这种运动在安静时减轻而在兴奋及不开心时加重,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异常姿势随着肌肉由僵硬变松软而出现或消失,很少发生变形。这一类型在婴儿时期常表现为松软,在2~3岁时表现为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4)失调型:失调就是不稳定的摇晃。当小儿试图平衡自己、走路或用手做某些动作时,会出现摇晃,由于摇晃,小儿学习站立、行走或伸手取物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

5)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全身松软,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都缺乏,通常指较重患者。

6)混合型:一些小儿脑瘫表现为良种以上类型的特征,可能为痉挛型同时还伴有手足徐动或其它。

相关推荐

脑瘫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痉挛型脑瘫:最常见,约占55%。痉挛状态是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正常的肌肉牵张反射加强而引起的。 (2)手足徐动型:该种类型在脑瘫患者中约占25%,是运动障碍性脑瘫的最常见形式。其引起运动障碍的病损是在大脑基底或在中脑,常累及整个身体,极少看到一个肢体的运动紊乱。患者经常伴有面肌和控制语言的肌肉病变,表现为持续痛苦的面部表情,流口水,说话困难,导致人们误认为这些人反应迟钝,而事实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 (3)僵硬型:僵硬型脑瘫约占3%~5%,是广泛脑部损伤的一种表

儿童脑瘫的类型有哪几类

脑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有着不自主运动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有时也叫做运动障碍型脑瘫,第二、肢体僵硬无力的痉挛型脑瘫。 第一、运动障碍型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不自主的运动。即手足徐动型脑瘫,这类患儿有持续的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不自主运动影响了脑瘫儿童想完成的所有动作,如行走或者用双手做事等; 而运动障碍的另一中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类患儿在安静地坐着的时候没有不自主的动作,但是他主动运动的动作会非常笨拙,难以完成动作。 第二,痉挛型脑瘫患儿,这类患儿运动少,幅度小,事

脑性瘫痪的症状

1.临床分型 (1)痉挛型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2)不随意运动型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3)强直型 这一病型主要是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一般都会呈现出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使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4)共济失调型 以小脑受损为主。 (5)肌张力低下型 顾名思义就是使患者的肌肉张力下降。 (6)混合型 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还可以按照瘫痪的部位来分,可以分成很多的类型,每一种类型对

小儿脑瘫临床分型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没有一个各国公认的临床分型分类方法。最常用的分类通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涉及的部位进行。 1.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⑴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⑵不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

小孩脑瘫的表现

1、痉挛型:小孩以四肢僵硬为主要表现。 2、手足徐动型:四肢和头部出现不自主的无意识动作,做有目的的动作时,全身不自主动作增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常伴有流口水等。 3.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单纯性共济失调较少见。共济失调也可与手足徐动联系在一起。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学走路时间晚于正常儿童。当行走时为了获得较稳定的平衡,双脚左右距离较宽,步态蹒跚,方向性差。

儿童脑瘫的类型有哪几类

脑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有着不自主运动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有时也叫做运动障碍型脑瘫,第二、肢体僵硬无力的痉挛型脑瘫。 第一、运动障碍型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不自主的运动。即手足徐动型脑瘫,这类患儿有持续的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不自主运动影响了脑瘫儿童想完成的所有动作,如行走或者用双手做事等;而运动障碍的另一中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类患儿在安静地坐着的时候没有不自主的动作,但是他主动运动的动作会非常笨拙,难以完成动作。 第二,痉挛型脑瘫患儿,这类患儿运动少,幅度小,事实

小儿脑瘫的诊断

1、抓握反射:诊断者在小儿下肢方向,叫小儿握诊断者两侧拇指。脑瘫患儿抓住拇指不放,抬起上身。正常儿则在上体抬起前放松拇指。 2、坐位:同龄儿能做到稳稳坐或稍帮助能坐,而脑瘫患儿不稳定和两上肢不随意运动明显。如轻轻推头倒向后方,正常儿则呈弓背取防御姿势,脑瘫患儿则会“叭哒”倒下。 3、立位:诊断者提两下肢倒悬,放开一手时,正常儿髋、膝关节屈曲下落,而脑瘫患儿为原位。 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诊断者两手持小儿侧头部左右回旋头。如为脑瘫患儿则会出现颜面侧上肢伸展,反对侧上肢屈曲姿势。 5、俯卧位:正常儿俯卧位

小儿脑瘫的分类有哪些

1.运动障碍型脑瘫:指的是患儿对自身的身体无法自主控制,会产生不自主的运动,这就是手足徐动型脑瘫。他们常常会有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障碍会十分影响患儿想完成的所有动作,例如行走或者使用双手等。 2.在运动障碍型脑瘫之中,还有一种为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种患儿与上面所产生的状态不同,一般情况下,他们在安静的坐着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并没有不自主动作。但是在他们运动的时候就会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笨拙,很难完成动作。 3.痉挛型脑瘫:这类患儿运动少,幅度小,事实上经常难以活动。导致很多

脑瘫有几种类型呢

提到脑瘫,很多人都会紧张不已。是一种可怕的儿科疾病。孩子脑瘫,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会产生阴影的,在给孩子及时治疗的时候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 脑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有着不自主运动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有时也叫做运动障碍型脑瘫,第二、肢体僵硬无力的痉挛型脑瘫。 第一、运动障碍型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不自主的运动。即手足徐动型脑瘫,这类患儿有持续的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不自主运动影响了脑瘫儿童想完成的所有动作,如行走或者用双手做事等; 而运动障碍的另一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 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