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营养价值功效 利湿退黄
大黄营养价值功效 利湿退黄
大黄性寒、味苦,归胃、大肠经,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配伍其它中药治疗肠道湿热积滞引起的痢疾,肝胆湿热蕴结引起的黄疸、尿赤等病症。
葱爆炒梭子蟹的正宗做法 葱爆炒梭子蟹可以天天吃吗
不建议天天吃。
葱爆炒梭子蟹的营养价值以及食用价值是很高的,适量食用可以满足人体日常的能量需求,具有一定消结化瘀、利湿退黄以及滋补身心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好处,但因为梭子蟹性寒,过量食用容易加重人体的胃肠道负担,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溏等不适症状发生,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一般是不建议天天吃梭子蟹的。
桑葚和玉米须能一起泡水吗
能一起泡。
桑葚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葡萄糖、果糖、纤维素等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能入药,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的功效,而玉米须味甘,性平,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的作用,两者没有配伍禁忌,可以一起泡水。
梭子蟹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梭子蟹由于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其营养价值以及功效都是比较高的,首先梭子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人体适量吃具有一定解毒、消结化瘀、利湿退黄、滋肝阴、充胃液等功效。
其次就是梭子蟹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铁元素物质,适量吃具有一定养筋活血、通经络、补骨添髓等作用,对于瘀血、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者来说,适量吃一些梭子蟹是很不错的。
最后梭子蟹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及氨基酸,适量吃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金钱草泡水喝的功效 利湿退黄
金钱草性凉、味甘、微苦,有利水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的功效,煎服常用量为30~60克。利湿是指清利湿热,而退黄是指利胆退黄,与茵陈、虎杖、垂盆草、鸡骨草等药材配伍,利湿退黄的药效更强。
新生儿肝炎的偏方
偏方一小儿肝炎方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4)1985年
【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众,寒水石,焦山楂各10克,乳香6克,茜草、木瓜,绿茶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
偏方二 婴儿利胆方
【来源】时毓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胎黄的发生,多因乳母湿热遗留于胎儿所致。方中茵陈,生大黄,金钱草有清热利湿之功,然《张氏医通》中提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故在方中加用生山楂,赤芍,当归,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近代药理证实,赤芍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胆管;当归对动物实验性肝
偏方三清热退黄汤
【来源】时毓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6年
【组成】茵陈,金钱草,萹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同时配用西药强地松。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利胆。
【方解】方中用车前子清热利尿;萹蓄利尿通淋,祛湿退黄;金钱草利胆通淋,清利退黄,以上三药有加强茵陈,广郁金的利胆作用;山栀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大黄有清热解毒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虎杖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减轻炎症等,使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利胆之功,故有之多效。
【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
【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CPR的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4.5克。
【疗效】治疗50例,治愈率为98%。
青叶胆的营养价值 利湿退黄
青叶胆有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肝胆湿热、黄疸尿赤,取本品粗粉10g,加甲醇50ml,在60℃水浴中温浸1h,滤过。取滤液1ml,在水浴上蒸干后服用。
大黄茶有什么作用 利湿退黄
大黄茶中使用的大黄是一种能力,是退黄的中药材,它能去除肠道积热,也能清理身体内的湿毒,对人体因湿毒淤积导致的黄疸和小便黄赤都有明显调理作用。大红茶还是一种能泻热通便的养生茶,人们在出现大便燥结或便秘以及积滞泻痢时,都能喝一些大黄茶,它能让这些疾病的症状很快减轻。
螃蟹要蒸多久才能熟
需要蒸15-20分钟左右。
螃蟹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适量吃具有一定清热解毒、消结化瘀、利湿退黄等作用,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很容易被蒸熟的,一般将其放进蒸锅中,只需要蒸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将螃蟹蒸熟了,当然如果螃蟹的个头比较大,那么蒸熟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可能需要20-25分钟左右,具体可以根据螃蟹蟹壳是否变红为标准。
白花鬼针草有什么功效 利湿退黄
白花鬼针草微苦,性平,归肺、肝、膀胱经,有利湿退黄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有一定的疗效。
蔊菜的营养价值 利湿退黄
蔊菜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取其利湿退黄之功,常与茵陈、虎杖、栀子等药物配伍。此外,还可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
溶血性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辨证分型治疗:黄疸的辨证治疗,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属于湿热的清热化湿,必要时适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于寒湿的温中化湿。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1)阳黄:
①湿热兼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方中麻黄、薄荷宣散外邪,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连翘、黄芩清热解毒;滑石、木通、赤小豆淡渗利湿,通利小便;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加姜枣、甘草调和脾胃;合方共为清热利湿,宣散外邪之剂,表证一罢,薄荷、麻黄减去,不可再投。
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要药,用量宜重;栀子、大黄清热散结,荡涤热毒。加车前草、猪苓、泽泻渗利湿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药后大便稍溏,排便次数增加1~2次为度,如药后大便不溏,可加重大黄用量,有助于黄疸的消退,或热盛有化火之势,出现口苦、渴欲饮冷、苔黄糙者,可合龙胆泻肝汤,清热泄火,利湿退黄。
如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见身目黄染,肋痛牵引肩背,或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如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胁痛时发时止,痛有钻顶感,宜用乌梅丸加茵陈、山栀子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③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方中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通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除湿。并酌加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浊,宣利气机,助化湿退黄之力。
若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则用茵陈胃苓汤,健脾除湿,化气利水。如果热留未退,乃困湿热未得透泄,可加用栀子柏皮汤增强泄热利湿作用,在病程中如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宜用大黄硝石汤泻热去实,急下存阴。
④胆热淤结:
治法:清肝利胆,化湿退黄。
方药:清胆汤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配柴胡疏达肝胆之气机;大黄、玄明粉、枳实泄下通便,以荡涤瘀热,配丹参加强法瘀之力;加茵陈、金钱草、海金砂清热利湿以退黄。若胁痛加川楝子、玄胡疏肝行气,开郁通络。
(2)阴黄:
①寒湿阻遏: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方中茵陈除湿利胆退黄;由于阴黄属寒湿凝滞,故用以附子、干姜辛温之品,温中散寒,而化寒湿;佐以白术、甘草甘温健脾,酌加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以增强其除湿之功。
②肝郁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退黄。
方药:鳖甲煎丸加减。方中以鳖甲软坚散结通络为主药,用大黄、zhe虫、桃仁等破血化瘀,疏通肝经络脉之瘀滞;用厚朴、柴胡、蜣螂等行气开郁,调达肝气之郁结;瞿麦、石苇等利水除湿;干姜、黄芩协调阴阳;人参、阿胶等益气养血。其余诸药,或入血分以化瘀,或入气分以解郁,或助正气之虚,或攻邪气之实,共成攻补兼施,寒温并用,调气活血,诸法兼备之方,因肝郁血瘀常为虚寒、寒热错杂之证,故本方较为适合。如脘腹胀痛,纳呆神倦,食少便溏,脉细弱者,为肝郁脾虚之证,当以调理脾为主,而兼调肝,用六君子汤加当归、芍药等。
③脾虚血亏: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方中桂枝配姜枣辛甘合而生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饴糖缓中健脾。是方使阴阳既济,中气自主,脾胃健旺,气血滋生,黄疸即消退。若偏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偏于血虚者加当归、地黄;阳虚而寒者,桂枝改用肉桂。
(3)急黄:
①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加减。方中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荡涤肠胃之瘀热,以助退黄之力。配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三方合用有直泄三焦燎原之火,荡涤血分蕴蓄之热毒。对热毒炽盛,确有顿挫之功。
若热深毒重,气血两燔,证见大热烦躁,皮肤发斑,齿龈出血,可用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②热毒内陷: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犀角散加味。方中犀角是清热凉血之要药,配以黄连、栀子、升麻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大,取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加生地、玄参、石斛、丹皮清热解毒,养阴凉血。共清营分鸱张之热毒,救心肝耗的之阴血的功效。
如热毒动血,迫血妄行,而见吐衄发斑者则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
急黄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故按病势发展过程,分为热毒炽盛及热毒内陷两个证候加以介绍:
热毒炽盛:属于邪实而正气尚存,元气未脱,邪毒尚未深陷,清窍蒙而未闭,故应以祛邪解毒为主,用苦寒直折、泄火解毒的方法,必须中病即撤,不可多投。同时现其脉证,酌情取舍,必要时加用凉血养阴之品,以防耗血伤阴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