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1)腹部、绝大多数患者以腹部肿块就诊,也可在颈部和盆腔摸到肿块时就诊,腹部肿块坚硬,位置深而固定,呈结节状,可超过身体中线。瘤内出血可使肿块突然增大,出�痔弁础H糁琢銎屏芽煞⑸骨荒诔鲅闹⒆矗部沙鱿指髦盅蛊戎⒆础�

2)腹痛:肿瘤并发出血时可引起疼痛和体积突然增大,也会发生腹腔内出血。

3)全身症状:包括精神不振、厌食、疲劳、眼眶周淤斑、慢性腹泻、高血压、苍白、易激惹、骨痛、跛行和皮肤蓝色结节。神经母细胞瘤还常合并斜视眼阵挛和肌阵挛(“跳舞眼”和“跳舞足”)。

4)压迫症状:压迫脊髓引起瘫痪,颈部肿瘤可出现Homer综合征和声音嘶哑(压迫喉返神经),纵隔受压造成呼吸困难,盆腔肿块压迫输尿管而使肾功能受损,压迫腔静脉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肿胀。

5)转移症状:肿瘤转移到跟眶是一个常见表现,造成眼眶上部出血、眼球突出。骨转移引起骨痛,皮肤转移产生皮肤结节,肝转移使肝脏肿大、疼痛,脑转移发生共济失凋、斜视、肌痉挛等。

6)激素分泌症状:约75%的神经母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患儿有不安、出汗、过敏、皮肤潮红、心率快等症状。

7)颈部肿瘤可出现Homer综合征及声音嘶哑,脊髓受压引起瘫痪,纵隔受压引起呼吸困难等。还可出现贫血、烦躁、易激怒、发热、眼眶转移时出血,眼球突出。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发烧怎么办

(一)治疗

由于NB预后差异大,部分病人如小年龄、早期NB预后明显优于大年龄晚期组,因此应根据病人的预后因素,如年龄、分期、N-myc扩增、1p缺失等采用分级治疗。早期病人无N-myc扩增及1p缺失,可仅做手术,手术后随访。而大年龄、晚期,伴有N-myc扩增,1p缺失者,需接受强化疗和手术,直至骨髓移植。

手术、化疗、放疗仍为NB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根据其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不同强度的治疗方案。一般对局限性肿瘤主张先手术切除,再化疗。而对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采用先化疗、再手术、再化疗或加放疗的策略。对NB敏感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依托泊苷(VP-16)、卡铂、顺铂、抗肿瘤抗生素(多柔比星)、异环酰胺等,各个协作组采用不同药物组合对晚期病人强化疗,但预后改善仍未令人满意。

NB对放疗敏感,但全身放疗在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应用尚有争论。NB的原发部位复发机会较高,因此对Ⅲ、Ⅳ期病人仍有主张化疗同时采用局部放疗,但其有效性不明确。全身照光并不改善预后,对晚期疼痛病人,照光可缓解疼痛。

(二)预后

与以下因素有关:

1.分期及年龄: 为最重要的预后因素,Ⅰ、Ⅱ期,Ⅵs期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1岁者明显优于>2岁者。晚期大年龄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仅为5%~30%。

2.生物学特征: 在NB中常见有N-myc扩增,N-myc对细胞分裂有正向调节作用,维A酸(RA)对N-myc表达有负向调节作用以致NB细胞停止增殖并分化,N-myc扩增>10倍为预后不良因素。1p36.3缺失是易复发的因素,1p可能有肿瘤抑制因子,即使无N-myc扩增,1p36.3缺失仍有意义。17q获得(gain)时预后差。NB表达酪胺酸激酶(Trk)家族受体激酶的研究进展较快,预后良好型表达TrkA、C;而预后不良型、N-myc扩增型表达TrkB。CD44是一种黏附分子,在NB中CD44的表达与NB进展之间的关系恰与其他肿瘤相反,CD44阳性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CD44阴性组,CD44的表达与N-myc倍增呈负相关。

3.病理型别: Shimada分类中UFH预后差。

nse的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NSE水平<12.5 U/mL目前,NSE已作为小细胞肺癌重要标志物之一。

意义

1.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用于鉴别诊断,监测小细胞肺癌放疗,化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NSE浓度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复发时血清NSE升高。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比临床确定复发要早4~12周。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前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异常增高而后者增高不明显,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可用来监测神经母细胞瘤的病情变化,评价疗效和预预报复发。

3.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患者的血清NSE也可增高。

NSE在血清中的正常值:一项多中心研究对NSE进行了评估,共检测了3 个临床中心547份健康人群的样品,结果:正常值<16.3 ng/ml (95%百分比) ;15.7–17.0 ng/ml(95% 可信区间)

神经母细胞瘤的分期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于1986年建立并于1988年进行修订。该系统基于肿瘤的原发器官以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1期:局限于原发器官,无转移灶;

2A期:次全切除的单侧肿瘤;同侧以及对侧淋巴结明确无转移;

2B期:次全切除或者是全切除单侧肿瘤;同侧淋巴结有明确转移,而对侧淋巴结明确无转移;

3期:肿瘤跨中线侵袭,伴随或未伴随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单侧肿瘤伴有对侧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跨中线生长的肿瘤并伴有双侧淋巴结转移;

4期:肿瘤播散到远处淋巴结,骨髓,肝脏,或者是其他器官(除4S期所定义的器官之外)。

4S期:小于1岁患儿;肿瘤局限于原发器官;肿瘤扩散局限于肝脏,皮肤,或者是骨髓(肿瘤细胞少于10%的骨髓有核细胞)。

始于2005年,全球几个主要的儿童肿瘤研究协作组,开始就1990年至2002年间在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地区收治的8800例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比对研究。根据该回顾性研究的结果,神经母细胞瘤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进行重新分期(INRGSS)。该回顾性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具有良好的预后;据此,新的分类体系将不具有N-myc突变的12-18个月患儿从以前的高危组,重新划分至中危组。该风险分类体系具体如下:

L1期:病灶局限且无影像学确定的危险因素;

L2期:病灶局限但具有影像学确定的危险因素;

M期:病灶发生转移;

MS期:病灶发生特异性转移;

新的风险分层体系将基于新的INRGSS分期体系、发病年龄、肿瘤级别、N-myc扩增状态、11q染色体不均衡突变以及多核型因素,将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未分化型: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pseudosette)。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

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rosette)。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

还有一些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fleurette),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1.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一般的发展过程,临床可分为4期,即眼内生长期、眼压增高期(青光眼期)、眼外扩展期及全身转移期。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例如生长在视盘附近或视网膜周边部的肿瘤,可早期侵犯视神经或睫状体向眼外转移,并不经过青光眼期而直接进入眼外扩展期;又如临床上诊断为青光眼期者,病理学检查已可能有眼外扩展。

(1)眼内生长期:其早期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和眼底改变。早期病变可发生于眼底任何部位,但以后极部偏下方为多。若肿瘤发生于视网膜内核层,易向玻璃体内生长,称为内生型。眼底检查可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呈白色或黄白色的结节,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结节大小不一,1/2~4个视盘直径或更大。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数个结节。由于肿瘤组织脆弱,肿瘤团块可散播于玻璃体及前房,造成玻璃体混浊、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或在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若肿瘤发生于视网膜外核层,则易向脉络膜生长,称为外生型,常引起视网膜脱离,脱离的视网膜上血管怒张弯曲。

视力的改变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若肿瘤小、位于眼底周边,常不影响中心视力;若肿瘤位于后极部,体积虽小,仍可较早的引起视力减退,并可产生斜视或眼球震颤;若肿瘤充满眼内或视网膜广泛脱离,则视力丧失。

由于视力丧失,瞳孔开大,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称为“黑矇性猫眼”。目前据国内外文献报告,临床仍以“猫眼”为本病最易发现的早期症状。事实上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时,病情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因此,临床上可以婴幼儿斜视为早期发现本病的线索,并充分散瞳检查眼底,以诊断或排除本病。

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

白瞳症

(2)眼压增高期:眼内肿瘤生长增大,特别是影响脉络膜和前房时,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明显的头痛、眼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等青光眼症状。增大的肿瘤也可导致眼球后节缺血,引起虹膜新生血管,从而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在高眼压作用下,眼球膨大,角膜变大,形成“牛眼”或巩膜葡萄肿,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扩展期:肿瘤向眼外蔓延的途径如下:穿破角膜或巩膜形成突出于睑裂的肿块,表面常有出血坏死;穿破巩膜或沿巩膜上的导管(如涡状静脉、睫状血管等)蔓延至眶内形成肿块,使眼球突出;沿巩膜筛板、视神经或视网膜中央血管向眶内或颅内蔓延。后者为最常见的扩展途径。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晚期瘤细胞可经视神经向颅内转移;经淋巴管向淋巴结、软组织转移;或经血循环向骨骼、肝、脾、肾及其他组织器官转移。最终导致死亡。

2.除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经过,部分病例还有以下特殊表现:

(1)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spontaneous regression)和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少数视网膜母细胞瘤不经处理,可发生自发消退,主要表现为眼球萎缩。可能是由于增大的肿瘤致视网膜中央血管堵塞,引起肿瘤及整个眼球缺血,肿瘤坏死,眼球萎缩塌陷,表现为临床“自愈”;也可能是与肿瘤的凋亡有关,因为研究表明Rb基因失活既可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异常增生,也可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大量凋亡。大约50%自发消退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复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应与“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相区别。视网膜细胞瘤在1982年被认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自发消退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目前被认为是一独立病种,是Rb基因失活导致的一种视网膜的良性肿瘤。没有证据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不经治疗而“自发消退”为视网膜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表现为视网膜非进行性灰白色半透明包块,常伴有钙化、色素紊乱、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视网膜细胞瘤占所有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1.8%。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一样视网膜细胞瘤可以为单眼或双眼性,可以单灶或多灶性。常在6岁以后发现,平均诊断年龄为15岁。这类患者可以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史,可另眼或同眼同时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预后良好,但有4%的可能恶变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表现为肿瘤增大及玻璃体播散。视网膜细胞瘤的发生机制有两种可能:一是Rb基因突变发生在相对分化而未最后成熟的视网膜母细胞所致;一是Rb基因突变为“相对良性”,突变的Rb蛋白仍有部分正常功能,是低外显率(low penetrance)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ilateral retinoblastoma,TRB):某些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伴发颅内肿瘤如松果体瘤及蝶鞍上或蝶鞍旁的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这些颅内肿瘤组织学上类似视网膜母细胞瘤,但不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颅内转移。因多出现于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而且松果体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所以这类颅内肿瘤被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B在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15%。在所有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3%。化学治疗可明显降低TRB的发生率。神经影像学筛查可提前发现TRB,最大直径<15mm的颅内肿瘤预后较好。1971~2003年全世界共报告120例TRB,40%有家族史,88%为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2%为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颅内肿瘤83%位于松果体,17%位于蝶鞍上。眼部肿瘤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个月,颅内肿瘤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26个月。颅内肿瘤诊断后平均存活9个月。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中若发现有一独立的颅内中线部位肿瘤时,无论它是与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同时出现,或是成功地治疗了的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都应考虑TRB的可能性。临床应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颅内转移相鉴别。

(3)视网膜母细胞瘤存活者的第2恶性肿瘤(second malignant neoplasm,SMN):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愈率和存活率也大有提高。对长期存活者随访观察,发现部分患者若干年后又发生其他恶性肿瘤,称之为第2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至少在23种以上,如成骨肉瘤、纤维肉瘤、网状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皮脂腺癌、表皮样癌、甲状腺癌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成骨肉瘤。就股骨成骨肉瘤而言,视网膜母细胞瘤存活者的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500 倍。最初认为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引起的,但大宗病案分析发现不少患者发生在远离放射部位,如股骨;并且一些未做过放射治疗的患者也发生第2恶性肿瘤,说明部分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放射无关。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第2恶性肿瘤(88.2%~97.5%)发生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双眼患者,或有家族史的单眼患者),有些患者还可发生第3、第4甚至第5恶性肿瘤。故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主要与遗传有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第2恶性肿瘤组织(如成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网状细胞瘤等)中,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有力地证实了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b基因改变有关。目前一般认为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b基因改变有关,但对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进行的早期(小于12个月龄)外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第2恶性肿瘤,预后很差。

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容易确定诊断。

鼻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嗅神经的神经外胚层,占鼻腔肿瘤的3%,过去被认为是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因其确切的组织来源不明确,曾被命名为嗅神经上皮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成感觉神经母细胞瘤。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l0~20岁、50~60岁为双高峰,男性多见。该肿瘤一般发生于鼻腔顶部、上壁及侧壁,病程进展较缓慢,呈局部侵袭性生长,可侵及筛窦、上颌 窦、蝶窦和额窦,也可向眼眶、鼻咽部和颅内侵 犯,可有淋巴结转移,约1/5的病例有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为 骨和肺,乳腺、大动脉、脾脏、前列腺等部位 的转移也有报道。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在光镜下表现为高密度的小圆形细胞,大小一致,少数纤维状胞浆,核深染,瘤细胞排列成小叶状、片状、条索状,绝大多数病例均存在多少不一,典型及不典型的菊形团结构。该瘤低倍镜下需与未分化癌、恶性淋巴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吃什么好

一是热量和蛋白质供给应充足.可以多吃一些牛奶,鸡蛋,瘦猪肉,牛肉,兔肉,鱼肉,禽肉,豆制品等;如患者厌食油腻荤腥,可选吃奶酪,鸡蛋饼,咸鸭蛋等.平时还应多吃蜂蜜,以及米,面等谷类食品;

二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油菜,菠菜,小白菜,番茄,洋葱,山楂,鲜枣,猕猴桃,芦笋,海带等.如恶心严重,可以进食菜汁,也可以吃些清爽的凉拌菜和水果;三是多吃增强免疫力的食品.如香菇,银耳,黑木耳,蘑菇等,以及动物肝,鱼肝油,胡萝卜,莴笋叶等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食物;

三是合理安排三餐时间.早,晚餐应分别安排在清晨6时前,晚上7时后,延长用药和进食时间间隔,减少药物反应.避免用胡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及邮件,熏烤食物;

四是注意饮水,每天不少于2000毫升,以减轻药物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促进毒素排泄.牛奶,豆浆和绿豆汤有助于排出癌细胞释放的毒物;

五是适当运用中医的饮食疗法.如果出现口舌干燥,舌红少苔时,可吃些藕汁,荸荠汁,梨汁,绿豆汤,冬瓜汁,西瓜汁等;白细胞减少,食欲不振时可吃河蟹,黄鳝,黑鱼,牛肉等食物,以及山楂等健脾开胃食品;如气血亏虚,可吃些花生,红枣,桂圆,莲子,以补气养血;如果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多吃花生,红枣,莲藕,甲鱼和牛肉,有升高血小板的功效.

怎么治疗神经母细胞瘤

1 化疗

术前的化疗可减轻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肿瘤纤维化,缩小病灶,甚至使肿物完全消失,更适合手术。术后再配合化、放疗,疗效可明显提高。常用有效药物有5类:环磷酰胺(CTX)或异环磷酰胺(IFO);阿霉素(ADM)或柔红霉(DNR);顺铂(DDP)或碳铂;足叶乙甙(Vp-16)或鬼臼噻吩甙(Vm-26);长春新碱(VCR)。根据分期、年龄及其他预后因素采用不同强度的联合化疗方案。

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院报道的方案是:(1) Ⅱ期NB手术切除肿瘤后用CTX-ADM 方案,必要时换用DDP-Vm-26方案。(2)< 1岁的Ⅲ、Ⅳ期化疗方案基本上同Ⅱ期。如果DNA 指数(DI)> 1,用CTX-ADM 方案5疗程,若DI=1则用DDP-Vm-26方案5疗程。但需进行第2次探查手术及术后维持化疗4疗程以上。(3)>1岁的Ⅲ、Ⅳ 期NB采用CTX、DDP、ADM/CTX、Vp-16(Vm-26)交替方案。对>1岁的Ⅲ、Ⅳ期及具有重要预后不良因素(瘤细胞N-myc拷贝数≥10、DI=1、第1对染色体短臂有等位基因缺失等)的Ⅱ期,欧美国家多采用与上述类似的多药联合方案。最近研究指出,没有恶性生物学特点(有全长型TrkB表达,l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等)的患者似乎没有必要进行除手术外的治疗,术后不做任何辅助治疗,甚至包括存在微小残留病变(MRD)者。

2 外科手术切除

其原则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廓清转移淋巴结,必要时切除受累器官。目前肿瘤外科治疗已从单纯的解剖模式逐步转为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概念,手术不单要去除肿瘤,还要重视综合治疗,注意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神经母细胞瘤生长迅速,早期转移,恶性程度高,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达Ⅲ 、Ⅳ期,给原发肿瘤的完整切除带来了困难。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应用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即通过术前化疗使原发肿瘤缩小,为完整切除肿瘤创造条件,同时能有效杀灭循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并已从临床肿瘤切除率、患儿生存率、肿瘤病理观察、DNA含量变化,N-myc基因的检测上得到了客观的依据和科学的证明。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经术前化疗的神经母细胞瘤病例进行2~6年的疗效随访,结果表明2年生存率69.0%,5年生存率23.0%,较只采用术后化疗者明显提高。器官保存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亦成为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重要成果。手术指征:延期手术仅应用于临床表现典型而原发肿瘤不能I期切除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

二次手术指征:(1)肿瘤性质不明确,术中活检病理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而不能I期切除者;(2)原来临床判断有切除可能,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化疗或局部放疗后,CT、B超仍提示有肿瘤残余;(3)肿瘤部分切除,化疗或放疗后肿瘤消失,但CT和B超仍提示区域淋巴结肿大,VMA持续增高者。

手术时机的把握:一般在原发肿瘤经一段时间化疗后明显缩小并处于稳定阶段,VMA降低,患儿全身情况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多为术前化疗2~6个月后。另外,为了提高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Kiely根据神经母细胞瘤很少侵及血管中膜,只侵及血管外膜的特点,提出神经母细胞瘤根治性切出的方法,即解剖分离受侵的血管,将肿瘤连同各主要血管的外膜一起切除,并将该术式称之为血管型外科。常盘和明应用微粒活性碳研究腹膜后淋巴引流的特点后提出,自原发肿瘤一肾动脉根部淋巴结一(头侧)锁骨上淋巴结或(尾侧)髂总骶中动脉淋巴结的3站淋巴引流。士田嘉昭又将其简化为6个区,进而提出左、右侧原发于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其实施病例证明有利于提高Ⅲ、Ⅳ 期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

3 放疗

神经母细胞瘤对放疗敏感,放疗主要用于控制不能完全切除的局限化肿瘤及化疗不能完全控制的肿瘤。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引起的疼痛或器官功能异常做姑息治疗。如何提高放疗对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是对放疗学的一大挑战。碘苄胍法(metaidobenzylguanidine,MIBG)即利用碘苄胍与去甲肾上腺素的相似性,使被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所摄取,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学者提出可在化疗前应用MIBG法,又有学者提出,由于MIBG法对于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可加用干细胞移植以提高对高剂量MIBG 的耐受力,加速骨髓抑制的恢复。另有新的放疗方法为将对神经母细胞瘤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元素相结合,以提高对瘤细胞杀伤的特异性。近期研究有使用131I标记的抗神经节苷脂(GD2)抗体3F8,186Rh标记的嵌合GD 抗体Chl4、18,以及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嵌合ChCE7,这些都将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4 干细胞移植(SCT)

4.1 骨髓移植(BMT) 骨髓移植目前应用于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上,常用自体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前应行大剂量化疗、外科切除肿瘤、术中放疗以达到完全缓解后,再行巩固化疗一

段时间。自体骨髓移植是抽取自体骨髓液,体外净化后重新输入,同时给予集落刺激因子及多种生长因子,使造血重建。关于如何评价自身骨髓移植的疗效,目前尚无定论。Shuster等比较了手术加常规化疗和手术、常规化疗后自身骨髓移植两种方案治疗l12例> 1岁晚期病例,结果显示自身移植对长期预后无明显改善,认为还需大宗、有双盲对照的研究,方可考虑把骨髓移植列为一种常规治疗。

4.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 在大剂量强化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以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已成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新突破。由于被肿瘤细胞污染的骨髓干细胞往往会成为肿瘤复发的隐患,而对于移植骨髓的过度净化处理会造成骨髓衰竭、延迟恢复、排斥反应,又是移植成功的一大障碍。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成为当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大热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复发率低、移植后骨髓恢复快、免疫重建早、收集方便等优点,大剂量的美法仑140~180mg/m2被认为是治疗复发性神经母细胞瘤,晚期转移的高危组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移植前的有效预处理方法。有关的动员剂有3种:(1)肿瘤化疗药物如CTX、阿糖胞苷,可以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反馈性地提高干细胞含量;(2)硫酸葡聚糖,可将储存池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3)各种重组的人造血细胞刺激因子如G-CSF、GM-CSF等。移植时机一般选择在化疗、手术治疗结束,患儿肿瘤负荷较小时,为使干细胞免受放射损伤,干细胞采集一般安排在放射治疗前,以利于造血恢

复。美国费城儿童医院1995年回顾分析207例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资料,认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不移植坚持常规化疗患儿的58%,4年无瘤生存率前者为40%,后者仅为19%。日本亦有相似的报道,这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带来了希望。

4.3 脐血移植 人脐血来源丰富且易采,而造血干/祖细胞较骨髓和外周血更为原始。脐血富含CD34 细胞,大部分属于初始髓系分化细胞,对异抗原刺激反应较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低,且具有高增生和长期骨髓重建能力,移植成活率高。CD34 CD8-细胞具有B细胞和粒细胞两种分化途径的能力,更适于给综合治疗后骨髓严重抑制的恶性肿瘤患者移植。

5 诱导分化治疗

NB细胞较其他肿瘤细胞更具有体外诱导分化成熟的特点,常用的诱导分化剂有维甲酸类(RA)、细胞因子(CK)类,如γ干扰素(IFN-γ)等,二甲基亚砜、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生素D。(Vit D3)等。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体内存在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有全反式维甲酸,3,4-脱氧维甲酸和9-顺式维甲酸。这些活性物质在生物体的胚胎发育、器官形成、生殖细胞分化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稳定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维甲酸通过其受体(RAR或RXR)起作用,许多学者报道其能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分化,介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生长抑制,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近年在对RAR的3大亚型研究中,RARr受到重视。在人类神经母细胞瘤中,内源性RARr的降低表达抵消了肿瘤细胞对维甲酸的敏感性,促使细胞增殖,并与恶性细胞表型有关,而RARr选择性结合能明显地抑制神经

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特别是诱导细胞凋亡而不是分化。因为恶性或转移性的神经母细胞瘤内源性RARr低表达,并缺乏凋亡,从而认为能与RARr选择性结合的维甲酸会为临床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开辟新的途径。对于维甲酸的几种衍生物中,9-顺式维甲酸(9cRA)被认为前景良好,原因为:(1)9cRA可能是选择性的RARr结合剂,在产生持续的形态学分化和抑制增生中效应远较全反式维甲酸好;(2)9cRA 可与RAR和RXR结合,而RXR/RXR同源二联体可能是更有效的转录激活剂;(3)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对分化引起的耐药性,可以通过9cRA 的间歇治疔方案来克服。最近,Moore等分别用维生素D。的3种同类物处理NBLA-N-5细胞株,结果发现同类物中的KH1060、EB1089的浓度为1,25-(OH)2D3的1/100时就能达到同样的诱导分化效果。前者既发挥了高的促分化潜力,又能克服用后者大剂量所造成的高钙血症。细胞的分化伴随着Trk不同的表达调节,而IFN-γ通过选择性增加TrkA mR-NA表达而使NB细胞轴突延伸继而分化。而表TrkA、TrkC的NB细胞加入NGF,将促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去掉NGF时,将导致其凋亡。

6 免疫生物学治疗

6.1 病毒治疗 有人用Edmonston麻疹病毒株持续感染NBC 1300株,克隆NS20Y,引起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增强,从而识别、溶解被感染及未感染的NB细胞,同时,激活两种IFN 诱导酶,可明显阻止肿瘤生长,提示该病毒的感染可激活有效的抗瘤免疫。Lorence等直接把新城疫病毒(NDV)注射给荷瘤鼠,发现NDV选择性地在NB细胞内复制且杀伤该细胞,使肿瘤发生消退。

6.2 疫苗治疗 临床普遍使用的自体肿瘤疫苗其抗原性极弱,抗瘤免疫功能也极弱。而特异有效的肿瘤疫苗需加免疫佐剂修饰。目前用以修饰疫苗最多的是细胞因子。把白介素(IL)-2利用腺病毒载体导人自体TC作为疫苗治疗10例进展期神经母细胞瘤儿童。逐渐增加剂量,发现肿瘤免疫原诱导一个以持续的CD4 T淋巴细胞主导的中度局部炎症反应,循环血中CD25和DR CD3 T细胞升高,同时出现IgG抗瘤抗体及CTL杀伤自体TC的特异性抗瘤反应。5例肿瘤免疫反应明显,其中4例多种抗瘤活性同时存在。

6.3 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治疗是通过激发体内特异性非特异性抗瘤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免疫耐受的格局。常用细胞因子有IL-2、IL-12、IL-7、IFN-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B细胞显示多种潜在性肿瘤相关抗原(TAA),但却缺乏提呈TAA 给宿主免疫系统的人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分子,使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不能被激活,NB发生免疫逃逸。有报道鼠源性NB C1300细胞,加入IFN不仅导致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表面抗原增多,也增加了被修饰的TC对被II-2激活的杀伤细胞溶解力的敏感性,IL-2与IL-12联合应用可增加天然杀伤细胞(NK)的溶瘤力。高险性患者自体骨髓移植后,全身给予IL-2,可明显增强NK 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达到控制NB的目的。其不良反应如发热、肝大等是自限性的。特异性抗血管源内因子α和肿瘤特异性抗体IL-2合成蛋白,应用于有肝转移的高险性NB模型上,肿瘤血管密度降低50%,肿瘤局部发生炎症反应,随即肿瘤发生坏死。联合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免疫治疗效果。

7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在DNA或RNA水平上人为地将某些外源基因导入相应靶细胞从而使其获得表达,而产生的特定的生物学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7.1 CK基因转染NB细胞 TC靶向的CK基因治疗是将CK基因转导人肿瘤细胞中,从而激发机体产生抗瘤免疫反应。将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和IL-2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GINCV 12,导人14例进展期NB患者的细胞系中,并把转导后细胞株和患者的淋巴细胞联合培养,发现淋巴细胞对两种细胞(原代NB细胞及转导后的NB细胞)均有强有力的细胞毒活性作用。这种活性是HLA 非限制性的,主要由CD16 或CD56 和CD8 淋巴细胞介导的。转导后的细胞株持续分泌IL-2至少3周。Lode等将编码鼠源性IL-2基因转人杂交的A/J鼠NB细胞株NXS2(该株可致A/J鼠肝、骨髓转移)中,将其作为瘤苗给A/J鼠接种7d后,再给5×104 NXS2野生型NB细胞株,结果发生保护性免疫反应,而不形成骨髓及肝的瘤细胞转移。体外实验证实,这是MHC I类限制性CD8 细胞介导的杀伤转导细胞及原代细胞免疫应答。另有报道转人人IL-2基因或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的鼠源性NB细胞,其本身的致瘤性及肝转移力大大降低。

7.2 MHC分子基因转导NB细胞 Hock等用表达MHCⅡ类分子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人鼠NB细胞Neuro-2a中,发现正常鼠接种这个转人后的瘤株并不致瘤,且对未经转导的原代Neuro-2a细胞侵人有免疫作用,而对原有Neuro-2a肿瘤的小鼠有治疗作用。此种Tc抗原完全失去致瘤性,且能诱导特异性抗瘤免疫。MHC II类分子可作为基因增强NB抗原提呈,激活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

7.3 自杀基因治疗 该疗法是将编码某一敏感性因子的基因转人肿瘤细胞,使该细胞对某种原本无毒或低毒的药物产生特异敏感性,由此造成TC死亡。这种表达敏感性因子的基因称为“自杀基因”或药物敏感基因。主要是原核/真核生物的酶类基因,如单纯疱疹病毒一胸苷激酶基因等。

7.4 针对肿瘤表达的特殊基因治疗 恶性表型的NB的基本特征是N-myc基因异常扩增。对该基因高表达的细胞株转导N-myc反义DNA寡核苷酸(可特异性封闭N-myc基因),发现转导后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并出现了细胞分化。针对未分化的NB细胞1/3有blc-2基因表达和化疗后80% 有blc-2表达,Dole等对无blc-2表达的Sheep-1 NB细胞株导人blc-2基因,发现该NB细胞对顺铂、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提示抑制blc-2基因表达可使NB细胞丧失多药耐药性。

7.5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angiostatics) 神经母细胞瘤生长迅速,血管丰富,早期转移,恶性程度高,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形成抑制因子由此产生,以破坏肿瘤生长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神经母细胞瘤裸鼠模型中,研究者观察到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显著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远处转移以及N-myc基因扩增消失。与之相应的改变为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和存活的肿瘤细胞减少。另有实验表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与化疗药物产生协同作用,机制可能为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摄取,降低肿瘤间质的压力和造成缺氧状态。其优于化疗药物的特点在于:(1)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治疗毒性低;(2)不易造成耐药;(3)给药方便,静脉注射即能直接起作用;(4)小剂量、大作用。目前,至少有两种具有不同结构和不同作用形式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已进人了临床试验。其中TNP-470、干扰素α已进了临床Ⅲ期试验,但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的特异性还有待提高。

相关推荐

髓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近来的研究认为髓母细胞瘤由原始神经干细胞演化而成,此类细胞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属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是一种神经母细胞瘤,其位于后颅窝者又专称为髓母细胞瘤。 诊断: 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尤其是男孩,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继而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复视,首先应考虑髓母细胞瘤的可能,应进一步行神经放射检查来明确诊断,部分患儿在脑脊液中找到脱落瘤细胞更可确诊,髓母细胞瘤易播散转移,如果后颅凹肿瘤脑室内播散则术前可以确诊本病。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应与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共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哪些表现

胶质母细胞瘤的症状 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快、病程短,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病程超过1年者仅10%。病程较长者可能由恶性程度低的星形细胞瘤演变而来。个别病例因肿瘤出血,可呈卒中样发病。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脑水肿广泛,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几乎全部病人都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头痛(73%)、精神改变(57%)、肢体无力(51%)、呕吐(39%)、意识障碍(33%)与言语障碍(32%)。肿瘤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病人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

如何避免患上神经母细胞瘤

生活中些人平时工作非常的忙,时咳嗽发烧,感觉自己的腹部也鼓鼓的,总是随便吃一些药,等到病情发展到了严重的时候,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这种病,这需要耐心的治疗,所以不管我们平时多忙,只要采取合理科学规范的预防手段,我们也能远离神经母细胞瘤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就是, 神经母细胞瘤要如何预防? 步骤/方法: 1通过对的健康饮食与关注他的身体状况来提高患者抵御肿瘤的免疫力,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2要给患者多进食含维生素A的食品,例如胡萝卜,因为维生素A对降低患癌的危险性起着重要的

肿瘤遗传吗

人类恶性肿瘤中只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这些单基因遗传的肿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而且是双侧发生或多发性的,例如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肿瘤是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外界致瘤因素刺激下,不同基因型的动物发病率不同。人类某些肿瘤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如结肠多发性息肉、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等。也一些患者肿瘤家族史,父母兄妹中易患肿瘤,但肿瘤类型可各不相同。肿瘤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仅是一种“易感性”,作为环境致癌因素作用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原则哪些

治疗原则:主要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1. 手术治疗本病所患儿均需手术治疗。手术争取将原发的肿瘤全部切除或尽可能切除其大部分。2. 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阿霉素、依托泊苷、顺销等。3. 放疗放疗在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适应证是晚期病例肝大出现压迫症状者,椎管内病变、晚期病例局部病灶和转移灶的治疗、骨髓移植中的全身放疗。4.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本病的无病生存率。5.放射性同位素碘标记的对碘苄胍用于对其他手段治疗无效的复发或顽固性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6.诱导

急性肾癌的分类哪些

肾癌的分类1、来自肾实质的肿瘤,肾腺瘤和肾癌(又称肾细胞癌); 肾癌的分类2、来自肾盂上皮的肿瘤,移行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鳞形细胞癌和腺癌; 肾癌的分类3、来自肾胚胎组织的肿瘤,肾母细胞瘤(即wilms肿瘤)、胚胎癌和肉瘤; 肾癌的分类4、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 肾癌的分类5、来自血管的肿瘤血管瘤、淋巴瘤和错构瘤; 肾癌的分类6、来自神经组织的肿瘤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肾癌的分类7、来自肾包膜的肿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脂肪

神经胶质瘤哪些分类呢

1.星形细胞瘤 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 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可分为如下类型: (1)良性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②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③饲肥型星形细胞瘤。 (2)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中的恶性类型。 (3)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 (4)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位于脑表浅的坚实型肿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症伴同。 (6)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可分布于大脑半球、下丘脑区、前视路、脑干及小脑。 2.少支胶质瘤 可分为两个级

神经母细胞瘤要如何预防

我的宝宝今年3岁了,可是在前段时间他经常气促、咳嗽,腹部也鼓鼓的涨着,我对他的病情十分担心,后来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是得了神经母细胞瘤这种病,但是耐心的经过医生的一些治疗后,宝宝病情所好转,但是医生告诉我们预防也很重要,下面向大家分享一下预防的方法。 1通过对宝宝的健康饮食与关注他的身体状况来提高宝宝抵御肿瘤的免疫力,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2要给宝宝多进食含维生素A的食品,例如胡萝卜,因为维生素A对降低患癌的危险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支持正常的黏膜和视觉。 3让宝宝吸取维生素C

怎么治疗神经母细胞瘤

由于NB预后差异大,部分病人如小年龄、早期NB预后明显优于大年龄晚期组,因此应根据病人的预后因素,如年龄、分期、N-myc扩增、1p缺失等采用分级治疗。早期病人无N-myc扩增及1p缺失,可仅做手术,手术后随访。而大年龄、晚期,伴N-myc扩增,1p缺失者,需接受强化疗和手术,直至骨髓移植。 手术、化疗、放疗仍为NB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根据其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不同强度的治疗方案。一般对局限性肿瘤主张先手术切除,再化疗。而对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采用先化疗、再手术、再化疗或加放疗的策略。对NB敏感的药物环磷酰

肾母细胞瘤患者能活多久

肾母细胞瘤患者术后3年生存期的存活率大致是50%,5年生存期为40%,10年为20%。只3%肾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存活病例未经任何治疗能存活3年;对于肾母细胞瘤局限于肾内的第I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60~80%;肾周脂肪已蔓延者(第Ⅱ期)5年存活率45%;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第Ⅲ期)5年存活率降至10~16%;已远处转移者(第Ⅳ期)5年存活率为8~10%。肾母细胞瘤可以活多长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由于方案可能出现个体病情差异性导致的分歧,所以肾母细胞瘤患者能活多久会牵涉到许多问题。一般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