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正确疏导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心理

正确疏导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心理

老年人的就诊心态和心理疏导需要

就诊病人因不知自己得了何种疾病,就医心切,加上环境陌生,需要相关检查,因此情绪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这时护士应该主动接待,热情指导,诚挚相助,力求使病人适应变化的环境,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使病人安心治疗。

对于复诊病人,尤其诊断未明确的病人,其内心焦虑,此时病人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同时又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护士对此应尽量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同时应善于开导,解除患者的顾虑。

对慢性病患者,除叮嘱其坚持药物治疗外,要根据不同对象做好康复指导,并且用案例鼓励病人,增强其对治愈的信心。患者年老体弱,就诊时往往行动不便,护士应以儿女般的心情尊重、关怀老人,当老人走路不便时,应主动上前搀扶,如无陪护人员,应帮助陪送或指明路线,使病人感到温暖如家。

心理疏导主要措施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善于研究不同层次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提高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素质的能力,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热情、温和、细心、耐心、认真周到的态度对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老年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以热情周到的心态,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主动、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巧妙沟通,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及家属,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引导患者、服务患者,消除其陌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西洋参每天泡多少克合适 免疫低人群

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的首选药材,合理的使用可以促进体内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身患疾病的人,时常服用西洋参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体质、提高免疫的作用。

男性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童年缺少父母之爱有关。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渲泄和疏导。

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治的只是标,而适度的渲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渲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比如,当你心情压抑时,可以去踢足球,把火发在他们身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渲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渲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渲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老年痴呆症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疏导

老年人患痴呆症初期,是心理变化最复杂,情绪最多变的时间段,患者会因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困扰变得悲伤抑郁,失去生活信息。这时候家属尤其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顾虑,多与老人心理交流,鼓励他们诉说心中的苦闷,针对性进行疏导。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2、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3、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4、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夏季糖尿病老人少运动

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老人认为“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够保持健康,其实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全对。对于身患糖尿病的老年人而言,在炎热的夏季里就不要过多进行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和受体的亲和力,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糖代谢,达到降糖的目的;而且运动能够减少体内脂肪,体重减轻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就随之减轻,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也能使人心情舒畅,增加抗病信心。

运动虽然好处多多,可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有很多禁忌。与普通的老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里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状况,过多的运动容易导致老病复发,因此运动要相对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要注意饮食清淡,保持身体酸碱平衡。在高温的天气里减少运动、多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每天监测自己血糖变化趋势,做到合理用药,控制血糖升高。

老年人在夏季里还要着重防范“痱子”、红斑、日光皮炎等皮肤病。老年人夏季吹空调要有节制,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如因工作不能离开低温空间时,最好穿透气的长裤,防止诱发老寒腿。

老年人心理饱和要怎么办

有一天,我正在心理诊室坐诊,突然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刚坐下未说出一句话,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便泪流不止,好几分钟才平静下来。从他哽咽的叙说中得知,他是个老公安干部,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老两口退休后安度晚年。可三天前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来到老人家里,一下子把4张下岗证摆在老人面前,不断地埋怨老人当年在位时,没给他们安排个好单位,现在都下岗了,今后咋办?老人心理非常难过,长期以来靠单位吃饭的传统观念使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这几天常感到头痛、胸闷,体检时发现老人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治疗,老人心情才有了好转。

老人的这一心理现象在临床上称之为“心理饱和”现象,是指心理承受力到了极限的程度。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它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忧郁、失眠,甚至诱发疾病,如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

但是“心理饱和”并非不治之病,老年人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就此例而言,首先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指导,共商对策,经过分析目前确实无法解决也不必埋怨或紧张,而应当有勇气去改变环境,创造适合你的生活天地。要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参加一些健身运动,与亲朋友好叙说叙说,分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如有心理疾患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经过心理医生耐心的疏导和药物治疗,加上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老年人的身心一定会恢复健康。

老人心理亚健康现象

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则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有鉴于此,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认为,上海市老年人各类心理疾病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老年人心理疾病亟需加大医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来预防、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同时切实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拥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生活。

老年人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

退休后的他们整天没有什么事做,这让他们很难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4、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交流,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相关推荐

失眠多梦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中医认为失眠多梦的原因,是气虚、阴虚(血少心烦)、痰滞、水停、胃不和等五点。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多梦的原因,与生理、心理、药物、年龄、客观环境、个体功能和不良习惯、情绪状态等有关。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人出现失眠多梦的原因是不同的。下面主要从老人、中青年男女、小孩等群体为对象,进行分析,以便人们更好了解失眠多梦的症状。 老年人失眠多梦原因:身体机能退化是主因 1、生理性因素:神经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由于老年人神经细胞的减少,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年龄越大,睡得越少。 2、脑部器质性疾病老年人

胰腺癌患者家属应该了解的心理护理

(1)对于生活失去信心、丧失生存欲望的患者,其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生存的希望,并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多关怀患者的生活,为患者提供生活的模板——同种疾病康复的真实事例,并引导患者与其取得联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患者能够从压 抑、焦虑、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护理观察要注意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子女及个人生活境遇等。掌握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潜意识等,然后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

护理老年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避免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避免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避免封闭 老人对社会

​中老年的心理疾患 老年人记忆障碍的辅导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我的记忆力这差,东西放到哪里一转眼就忘了。”老年记忆障碍通常是自然衰老现象。老人对陈年往事能记忆犹新,而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却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含义或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忘得更快。 一、老年人记忆障碍的辅导 1、通常表现 生活中,老年人记忆障碍往往带来诸多不便。如烧开水忘记关火;刚介绍过的客人名字转眼就叫不出;把门关上才想起来没带钥匙;老花镜架在额头上还到处乱找,等等。这些总令老人感到苦恼不安。据统计,七十多岁健康老人的脑细胞数量要比20岁健康年轻

关注老年人的“五个不喜欢”

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衰者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 2、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二:精神创伤 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

老人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老人脾气暴躁的原因 一个人有爱发脾气的毛病,确是令人苦恼和遗憾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这话未免有点过头,但发脾气的确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时甚至会使亲朋成为冤家对头,而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发脾气对身体的危害就更大了。 一些老人总爱发脾气,究其原因大多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一是心胸比较狭窄 这类老人凡事喜欢斤斤计较,别人稍微触犯了他,如无意中踩了他的脚,或不慎把脏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谅,要大发脾气,甚至大骂一通。有的则对别人过于苛求,没有达到自己的

老人晚年生活的五大障碍

1、封闭: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2、赋闲: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孤单:老人最

老年人有哪些常见心理疾病

1、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老年人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日常生活没有快乐,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甚至持续产生死亡念头。老年人患上抑郁症是十分危险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老年人自杀。 2、焦虑症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他们身体本无疾病,或仅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辗转于各处求医问药,做各种化验检查,遍尝各种偏秘

老年人心理养生

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轻松。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宽容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