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预防冻疮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预防冻疮
冻疮是由于寒冷造成人体气血不旺,毛细血管收缩产生淤血导致的,常伴随麻木,疼痛,局部瘙痒感,并伴随水肿现象,艾灸中脘穴可以调节脾胃虚寒,保障血气运行畅通,避免身体受寒邪入侵而导致长冻疮。
中庭的准确位置图片 中庭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光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联合部。
取穴:仰卧或正坐,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处取之,即胸剑联合的中点。
中都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都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蠡沟穴(小腿内侧,当跶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垂直向上3横指处,按压有酸痛感即是中都穴。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中脘穴的准确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穴:取中脘穴时,先找到胸骨,然后向下按胸骨,在肋骨分叉,胸骨和剑突交接的部位即为胸剑联合,从胸剑联合处至肚脐中央,取中点,即为中皖穴。
期门的准确位置是在哪里
期门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
快速取穴法:
在胸骨,锁骨中线上,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沿乳头向下推2个肋间隙(第6肋间隙),女性则以锁骨中线的第6肋间隙处。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会。人体肝气易郁,肝气郁结会引起胁痛,食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等症;气郁还能化火,肝盛化火,上逆侮肺可导致咳引胁痛,咳喘症,这时多刺激有舒肝郁,清肝热,泻肝实之功的期门穴,有疏肝,利气,化积通瘀的作用,自然能消除诸症。
用双手的大鱼际按揉两侧期门穴1-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可化积消瘀,疏肝理气;如果肝区有不适或疼痛,可取肝俞,胆俞,章门及中脘等穴位,用轻揉慢按手法按摩,多可缓解症。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缓解胃痛
中脘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它的主要功用为健脾和胃,艾灸此穴位可以治疗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等胃及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有效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小儿中脘的准确位置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府的准确位置图 中府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以双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穴之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即是本穴;或取仰卧位,自乳头向外2寸处,再直线向上摸取肋骨,第1肋间隙即是本穴。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按摩中脘的功效
按摩中脘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化湿降逆之功效,主治胃疾,经常刺激中脘穴,对于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小儿脾胃病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脘按摩方法
1.用手掌紧贴中脘,与穴位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要被揉动,幅度逐渐扩大,揉按100-200次,坚持每天按揉,可缓解小儿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等症。
2.配伍梁门,内关,足三里一起按摩,以拇指指腹按揉穴位各3-5分钟,垂直于穴位表面皮肤按压,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可治疗胃脘痛。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中枢的准确位置图片 中枢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简易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3个椎体,在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该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