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脂肪肝
局限性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肥胖合并症、酒精性脂肪浸润、营养性载脂蛋白缺乏、糖尿病进食脂肪或糖类过多、化学性载脂蛋白合成受阻、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在临床上多见,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可明确诊断。后者发病率较低,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特殊类型,超声虽为这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检查常易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内占位病变。
脂肪肝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时γ-GT升高较常见,ALP也可见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营养状态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显,CHE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2.血浆蛋白变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时,LDL-C升高,HDL-C显著降低,Apo B,Apo E,Apo CⅡ和Ⅲ升高。
3.血浆脂类TG,FA,胆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胆固醇升高显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试验BSP,ICG排泄减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时,因为脂肪贮积多在肝腺泡Ⅲ带,而色素处理也在此部位,肝脏脂肪贮积影响了肝细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减少的程度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有关。
5.胆红素严重脂肪肝时可有血胆红素升高,轻中度脂肪肝胆红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时间(PT)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长。
7.血胰岛素水平呈高反应延迟型,糖耐量曲线高峰上升,下降延迟。
8.血尿素氮,尿酸偶见升高。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弥漫性脂肪肝的超声波图像主要表现为回声波衰减,按其衰减的程度,脂肪肝可分为3种:
(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灵敏度达95%。
2.CT检查:脂肪肝CT图像与实时超声(US)图像表现不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表现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于脾及肝内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门静脉内回声增强,密度降低与脂肪化严重程度相一致,动态的CT变化可反映肝内脂肪浸润的增减,弥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肝的密度普遍低于脾脏和肝内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时,肝脏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脏高6~12Hu),增强后CT扫描,脂肪肝的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有时血管可变细,变窄,但无推移,包绕现象,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脂肪肝内的灶性非累及区(正常“肝岛”)。
3.MRI检查:一般认为其价值较US和CT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现为全肝,一叶或灶性脂肪浸润,自旋回波(SE)序列和反转恢复(IR)脉动序列的T1加权信号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权像信号可稍高,但只显示脂肪的质子像,脂肪浸润区为高信号,肝内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测定肝组织脂肪含量。
4.肝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有无纤维化以及排除非创伤性检查中难以鉴别的占位性病变,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指导价值,脂肪肝活体组织检查的适应证:
(1)局灶性脂肪肝或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别,需要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活检。
(2)探明某些少见的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如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累积病,Wilson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检是惟一的确诊手段。
(4)戒酒和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虑皮质类固醇治疗前需肝活检排除活动性感染。
(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减少原有体重的10%后,肝功能酶学仍持续异常者,需肝活检寻找其他原因。
(6)怀疑重症肝炎系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检明确诊断并了解其病因者。
(7)评估某些血清学指标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组织学改变作为金标准,并用以客观评价某一治疗方案对脂肪肝纤维化治疗的确切效果。
(8)任何怀疑不是单纯性肝细胞脂肪变或怀疑多种病因引起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损害者,需通过肝活检明确其具体病因或以何种病因为主。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呢
一、症状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腔积液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脂肪肝表现多样,遇有诊断困难时,可做肝活检确诊。
二、疾病诊断
应与其他常见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性肝病、肝硬化等相鉴别。对局灶性脂肪肝,需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鉴别。
1.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变性呈弥漫性分布,常需与病毒性肝炎等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纳差、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尿黄等表现外,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2.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局限性脂肪肝改变需与它们相鉴别。肝癌,尤其是小细胞肝癌和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很难与局限性脂肪肝鉴别。通常情况下小细胞肝癌多呈衰减,常有包膜影和门静脉侵犯。转移性肝癌多为超声增强,常见多结节,无门脉系统侵犯,CT显示肝癌多呈边界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加注造影剂后扫描组织对比增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肿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动脉造影虽然在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时存在困难,但对于排除肝脓肿、肝囊肿等仍有一定价值。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酒精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总量改变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是最常见的生化异常,部分病人血浆蛋白电泳示α1、α2、β球蛋白增加。脂肪肝恢复后,血浆蛋白异常较其他指标恢复要晚,3~6个月之后才恢复正常。
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前者增高不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ALT升高不灵敏是因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因子B6下降所致。肝组织内ALT比AST活性受抑制更显著。
3、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
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较敏感指标。
4、酒精口服法负荷试验
检测糖蛋白、前白蛋白、α2HS糖蛋白、触珠蛋白的变化,在酒精性脂肪肝时均降低。
5、B超检查
B超下弥漫性脂肪肝可分为三种: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可见;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竭,管状结构模糊;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局限性脂肪肝的超声改变是非均匀性分布,声像表现为多发性强回声结节,但无包块效应,必要时可行肝脏活组织检查。
6、CT检查
其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显示肝实质密度普遍或局灶性降低。
局限性脂肪肝常见症状
肝掌肝肿大乏力黄疸恶心腹胀腹痛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在临床上多见,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可明确诊断。后者发病率较低,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特殊类型,超声虽为这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检查常易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内占位病变。
非均匀性脂肪肝的症状是什么
非均匀性脂肪肝是根据脂肪在肝脏内的变性分布定义的,脂肪肝也称为肝脏脂肪变性或脂肪浸润,肝内病理改变多呈弥漫性。非均匀性脂肪肝也称局限性脂肪肝,对较弥漫性脂肪肝而言,两者可互相转化。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肥胖合并症、酒精性脂肪浸润、营养性载脂蛋白缺乏、糖尿病进食脂肪或糖类过多、化学性载脂蛋白合成受阻、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在临床上多见,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可明确诊断。后者发病率较低,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特殊类型,超声虽为这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检查常易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内占位病变。
脂肪肝的鉴别方法
病史:酒精性脂肪肝有长期酗酒史,尤其是酒精成分高的白酒,此外,还有肥胖,糖尿病,静脉高能营养,使用有关药物及接触毒物等。
临床表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
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鉴别方法
脂肪肝应与其他常见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性肝病,肝硬化等进行鉴别。
一、重度脂肪肝
重症脂肪肝是指临床症状凶恶,预后不良的脂肪肝,严格来说,它是某些危重疾病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脑病脂肪肝综合征,它与一般脂肪肝在临床症状,体征,疾病预后方面具有明显不同。
1、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病又称为产科急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较为少见。该病多发生于妊娠末。
主要临床症状:突发的持续性恶心,呕吐,甚至呕血,伴有上腹疼痛,一周出现黄疸,常无瘙痒,以后黄疸迅速加深,继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血清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以及尿血,便血,紫癜,齿龈及注射部位出血,同时,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半数病人少尿,代谢性酸中毒等早期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2、脑病脂肪肝综合征
本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和青少年,发病前常有某种病毒感染,感冒样前驱症状和水痘,感染症状改善2-3天后,突然出现频繁呕吐,伴剧烈头痛,数小时内进入谵妄,痉挛,木僵和去大脑皮质状态,最后进入昏迷,常伴有发热,低血糖,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本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
二、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
局限性脂肪肝改变需与它们相鉴别,肝癌,尤其是小细胞肝癌和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很难与局限性脂肪肝鉴别,通常情况下小细胞肝癌多呈衰减,常有包膜影和门静脉侵犯,转移性肝癌多为超声增强,常见多结节,无门脉系统侵犯,CT显示肝癌多呈边界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加注造影剂后扫描组织对比增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肿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动脉造影虽然在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时存在困难,但对于排除肝脓肿,肝囊肿等仍有一定价值,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变性呈弥漫性分布,常需与病毒性肝炎等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纳差,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尿黄等表现外,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脂肪肝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重度脂肪肝
重症脂肪肝是指临床症状凶恶,预后不良的脂肪肝,严格来说,它是某些危重疾病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脑病脂肪肝综合征,它与一般脂肪肝在临床症状,体征,疾病预后方面具有明显不同。
1.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病又称为产科急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较为少见,预后恶劣,本病多发生于妊娠末三个月(30-40周)发病,据认为,妊娠期大量口服与滴入四环素,有可能诱发本病。
主要临床症状:骤发的持续性恶心,呕吐,甚至呕血,伴有上腹疼痛,一周出现黄疸,常无瘙痒,以后黄疸迅速加深,继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血清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如合并DIC,则呕吐咖啡色液或鲜血,以及尿血,便血,紫癜,齿龈及注射部位出血,同时,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减少,FDP值上升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半数病人少尿,代谢性酸中毒等早期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2.脑病脂肪肝综合征(Reye综合征)
本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和青少年,发病前常有某种病毒感染,感冒样前驱症状和水痘,感染症状改善2-3天后,突然出现频繁呕吐,伴剧烈头痛,数小时内进入谵妄,痉挛,木僵和去大脑皮质状态,最后进入昏迷,常伴有发热,低血糖,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本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
2、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
局限性脂肪肝改变需与它们相鉴别,肝癌,尤其是小细胞肝癌和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很难与局限性脂肪肝鉴别,通常情况下小细胞肝癌多呈衰减,常有包膜影和门静脉侵犯,转移性肝癌多为超声增强,常见多结节,无门脉系统侵犯,CT显示肝癌多呈边界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加注造影剂后扫描组织对比增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肿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动脉造影虽然在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时存在困难,但对于排除肝脓肿,肝囊肿等仍有一定价值,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3、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变性呈弥漫性分布,常需与病毒性肝炎等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纳差,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尿黄等表现外,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如何判断脂肪肝呢
1.肝脏B超检查
肝脏B超检查,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目前列为脂肪肝首选检查方法。
2.血清脂质分析
中性脂肪、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均可升高,尤其是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升高,最有诊断价值。约54%病例胆固醇升高,但血清胆固醇浓度与肝组织活检肝内脂肪量无关。
3.肝活检
肝的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提倡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肝穿刺,以提高穿刺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肝脏损伤。但因其创伤性,有一定的危险性,较难为病者接受。目前多作鉴别诊断之用。脂肪肝活检标本可见:镜下可见肝细胞脂肪浸润,脂肪球大者可将细胞核推向一边,整个肝细胞裂可形成脂肪囊肿。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轻微或无。
4.肝功能检查
轻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表现为ALT、AST中、轻度升高,罕见高度升高。一般肥胖性脂肪肝ALT高于AST,反之,酒精性脂肪肝AST高于ALT;血清胆红素异常;80%以上血清胆碱酶升高。
5.CT和MRI
CT对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高于B超,对脂肪肝有诊断、分型、量化及鉴别论断的意义。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能更清楚地与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等相鉴别。但其价格较高,而MRI价格较CT更昂贵,对脂肪肝的诊断优势不明显。
检查脂肪肝的方法有哪些?对于常见的一些对于脂肪肝的检查方法已经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现在大家应该有了一些认识。也希望每一位脂肪肝的患者朋友们都能够抓紧时间,积极的对待疾病治疗的问题,做好治疗前的检查工作。同时生活中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去做,注意饮食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