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生地黄的选方

生地黄的选方

【选方】

清营汤:方以犀角为君,善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麦冬、玄参共为臣药,凉血滋阴,清热解毒。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与扶正兼顾。银花、连翘二味清热解毒,轻清透邪,促使营分热邪外透而解。竹叶清心除烦,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

本方寒凉清热配伍辛凉宣散,以求“透热转气”;养阴凉血配伍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

痤疮的中医辨治

1、清泄肺胃治疗法:适用丘疹性痤疮或脓包性痤疮,痤疮彼此混杂而生,舌质红,苔黄、脉浮数,代表方剂为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糯米)合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化裁。如:石膏、知母、银花、赤勺、生地、白鲜皮等。

2、解毒散结法:适用于脓疱、结节痤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代表方剂为痤疮平(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山楂)。 如:白花舌草、公英、地丁、桃仁、黄芪等。

3、调理冲任法:这使用女性的经前痤疮,主要“症状”是经前加重,常伴有痛经或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方选益母胜金丹(益母草、茺蔚子、当归、熟 地、白芍、川芎、丹参、白术、香附)合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如:香附、知母、地黄、当归、银花、黄柏等。

4、舒肝清热法:适用脓疱或经前痤疮、伴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红、苔黄。选代表方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加减-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肝郁化火:丹皮、栀子)。如:白花舌草、公英、山栀、山楂、当归、生地等。

5、活血散结法:适用与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舌暗红、苔少、脉细数。代表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 熟地)加减。如:桃仁、红花、公英、桔梗、归尾、蜈蚣等。

生地黄的选方

清营汤:方以犀角为君,善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麦冬、玄参共为臣药,凉血滋阴,清热解毒。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与扶正兼顾。银花、连翘二味清热解毒,轻清透邪,促使营分热邪外透而解。竹叶清心除烦,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

本方寒凉清热配伍辛凉宣散,以求“透热转气”;养阴凉血配伍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

生地黄的功效

1、增强人们的免疫力,抵抗病毒的入侵。

生地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能保护由于

曾有报道这样说,地黄和生地为主的增液汤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甾醇类。由此,更可以证明生地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2、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阴虚患者。

生地能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阴虚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使血浆cAMP含量正常。但对T3、T4无影响。

3、降体温

生地能抑制体温中枢,具有较好的降低体温的功效。若与玄参、麦冬、知母、石斛、竹叶、芦根、龟甲、鳖甲能使处于亢进状态的代谢功能和过高的内分泌功能所引起的阴虚内热的病情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了畏热的感觉和症状。

4、强心

生地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为明显。另外生地有弱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与强心和扩张肾血管有关,其有效成分为梓醇苷及其衍生物。

5、补血

生地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作用。

6、抗辐射、抗肿瘤、抗衰老

有实验表明,生地具有抗辐射、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然后喂其食用生地,结果表明生地能使大鼠钴60照射所致的血小板伤害减轻,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而六味地黄汤能使实验陛化学物质引起的小鼠胃癌发生率显著下降,并能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表明地黄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生地能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降低过氧脂质的含量,因而有抗衰老的功效。

生地黄的地理分布与习性用途

生地黄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中药材,一般都知道它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它不畏寒冷,又耐干旱。那么让我们跟着下文一起了解它的主要功效还有它的食疗价值吧。

【拉丁名】原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 Li-bosch.或Aralia elata(Miq.)Seem.[Dimor-phanthus elatus Miq.;Aralia mandshuricaMaxim.]

【别 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

【处方名】生地、生地黄、鲜地黄、地黄、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生地炭

处方中写生地、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均指干地黄。为鲜生地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者。

鲜地黄为新从地下挖出汁液饱满的地黄根。

生地炭又名生地黄炭,为干生地炒成的炭。

【商品名】怀生地:又名怀地黄、怀庆地黄。为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

干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干生地等。为鲜地黄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

小生地:又名细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

种类

【分 类】:双子叶植物纲 Angiosperm

菊亚纲 Asterales

玄参目 Scrophulariales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se双子叶植物药科

来源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 称为`生地黄'、`干地黄'.鲜地黄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肾经.

生地茎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花冠钟形,略2唇状,紫红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

地理分布与习性用途

地理分布

它原产于我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主产地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 朝鲜、日本也有。

生海拔50-1100cm的沙质土壤、荒坡、路边、耐贫瘠、干旱;国内外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性耐寒,耐干旱,怕积水,忌连作,其块根在25-28℃时增长迅速。

园林用途

我国栽培多做药用,园林种可在岩石区、药用园内种植。西方园林种植多做观赏。

采收与储藏

秋季采挖,一般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芦头、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根烘熔至八成干,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亦可用晒干法。

炮制

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再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药材鉴定

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B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 Hueichingenis (Chao et Schih) Hsiao,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根茎较肥大,呈块状、圆形或纺锤形;花不密集于茎顶,成稀疏的总状花序。

性状

草木性状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茎紫红色。也多基生,莲座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萼齿5枚,花冠紫红色,长约4cm,2唇形,裂片5枚,两面被毛,花期4-5月。蒴果卵形至长卵形,种子细小。

成药性状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化学成份

地黄根茎主要含B-谷甾醇与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还含地黄素(Rehmannin)、生物碱、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与0.0053%的维生素A类物质;根又含水苏糖、4.2%精氨酸与3.O% r-丁氨酸。怀庆地黄的根茎也含甘露醇、水苏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O% r一丁氨酸。干地黄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甙及S8环状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叶珊瑚甙、梓醇甙、二氢梓醇甙。

药用价值

药物功用

【功 效】清热 生津 滋阴,养血。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性味归经】甘苦,凉。①《本经》:“味甘;寒。”②《别录》“苦,无毒。”

入心、肝、肾经。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药物配伍】配阿胶,清热降火;配黄柏,养阴清热;配桂枝,滋阴养血;配牛膝,滋阴补肾;配乌梅,清热养阴。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鲜地黄)、蒸熟的根茎(熟地黄)、叶(地黄叶)、花(地黄花)之种子(地黄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使用禁忌〗: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西医药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考证出处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②《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食疗价值

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秋季采挖。洗净生用或干燥用,称生地黄,或简称生地;鲜者也称鲜地黄,干者又称干地黄。

[性能]味甘、苦,性寒。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参考]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梓醇、生物碱、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类物质、氨基酸。

能促进凝血、升高外周白细胞;能强心、利尿、升高血压;能保护肝脏,降低血糖;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辐射损伤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或大便干结;消渴病,口干多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温热病,口舌干,舌绛红。

[用法]一日~30g。煎汤,煎膏滋,浸酒,入菜肴。

[注意]少食腹胀,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附方

1,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15g。煎汤饮。

源于《温病条辨》。本方三者共用,以养阴生津而润肠。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便秘。

2,琼玉膏:生地100g,党参15g,茯苓30g,蜂蜜适量。将三药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再煎沸即成。每次食1~2匙。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生地养阴生津,党参补气润燥,茯苓益脾补虚。用于气虚阴伤,咽干口燥,咳嗽咯血。党参,原方为人参,故全方也能益气养心、抗衰老,用于失眠健忘、早衰白发。

附: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

《食疗本草》:“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饮膳正要》:“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 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上件,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 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

《圣惠方》:“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服,一日尽。”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聂文涛)个人临床体会:生地黄对人体有多种作用。用生地黄治疗消渴是依据先健康然后血糖平稳的主张。

生长习性

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喜光、喜肥、忌积水, 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

繁殖栽培

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为主,秋季采挖时,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厘米开穴,每穴大根时放一段,小根放两段,撒少许草木灰(石灰亦可)复土6厘米,15--20℃时10天可出苗,一般亩用种量40至50公斤。苗高5厘米时,结合除草,间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断垅者可补载,亩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适当稀些,贫瘠土地可稍稠些,800到1万也行。试松土、深中耕、苗旁浅松土,垅间深中耕,植株封行后,不宜中耕松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粪尿为主,亩用硫酸铵20公斤,饼肥50公斤,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后,第二次在处署前后,因处署前后地下根茎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时,施肥后,如遇天气干旱,要急时浇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烂根,影响产量,夏季雨水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结合松土培根,以免根部积水。如发生抽苔现象,要急早去苔除蕾,促使养分集中于地下根茎生长,如管理得当,亩产鲜地黄2000--5000公斤。

病虫害防治

地黄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轮纹病,发病前要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叶面喷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蚜虫、红蜘蛛、蛴螬等可按常规方法防治。

采收及加工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凉干,泡入黄酒中,约3至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后,一般需2至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甚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不为扩干计算,切忌勿用硫磺熏蒸,以防降低药效是也!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凉干,泡入黄酒中,约3至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后,一般需2至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甚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不为扩干计算,切忌勿用硫磺熏蒸,以防降低药效是也!

结语:通过上文我们了解生地黄性寒,喜光和潮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但是它的制作和加工也比较繁复,经过精心挑选才能帮我们缓解病痛。女性朋友可以搭配阿胶和乌梅等,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黄有几种 生地黄

生地黄的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300px,直径2~150px。

生地黄的颜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生地黄的气味:气微,味微甜。

生地黄的介绍

生地黄,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中国各地均有生产。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原植物地黄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生地黄的介绍

生地黄,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地黄、苄、芑、牛奶子、婆婆奶,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中国各地均有生产。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原植物地黄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

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生地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因其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温滞中满者忌用。熟地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要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生地黄的形态

体高12-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 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4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

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茎紫红色。也多基生,莲座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萼齿5枚,花冠紫红色,长约4cm,2唇形,裂片5枚,两面被毛,花期4-5月,果期7~8月。蒴果卵形至长卵形,种子细小。

相关推荐

糖尿病人能吃生地黄

所谓生地黄,其实就是一种植物而已,但是这种植物还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所以对于我们的大部分中医师来说一般都是非常了解生地黄的,而且很多中医师在平时的一些药方子里面还经常会添加生地黄的。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可以食用生地黄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糖尿病人能吃生地黄吗这个问题。 生地黄,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拉丁文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

生地黄能泡酒吗

生地黄可泡酒,且泡酒之后会增加其活血的作用,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生地黄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那么哪些人不适宜吃生地黄呢,由于生地甘寒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相关的专家提出,凡血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但是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食疗粥

粥方组成:干生地30克(或用生地黄汁50毫升),大米100克,生姜汁适量。 煮制方法:将生地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或将鲜地黄榨汁约50毫升,待粥熟时调入粥中,纳入姜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 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适 应 症: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骨蒸劳热,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手足心热,小便短赤等。 粥义解说:生地,又名生地黄、干地黄、大生地、怀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主产于我国河南

生地黄的食用方法

1、生地黄生地黄鸡的制作材料: 主料:乌骨鸡1000克 辅料:生地黄250克,麦芽糖150克 ①将鸡宰杀后除去毛及内脏洗净; ②生地黄洗净后切成细条; ③生地黄与饴糖相混合后塞入鸡腹内,用棉线扎紧; ④将鸡置于瓷锅中用文火炖熟,不加盐、醋等调品。 健康提示:本品具有填精补髓、益肾滋阴之功效,适于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食物相克:生地黄:本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 2、生地饴糖炖乌骨鸡 生地饴糖炖乌骨鸡的制作材料: 主料:乌骨鸡1000克 辅料:生地黄400克 调料:麦芽糖200克 ①将乌鸡宰

老年人患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遗精多梦,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润燥填精。 选方: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熟地15g、茯苓12g、山药12g、萸肉12g、丹皮9g、泽泻12g、女贞子20g、白芍15g、杞子12g。 加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苔薄黄、加知母、黄柏;食少倦怠,舌淡红,脉细弱,去熟地、丹皮,加黄芪、党参、白术、鸡内金;尿频而浊,加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五味子。 2.气阴两虚 主证:烦渴多

生地黄的食用方法

生地黄的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生地黄的食用方法 1、作为小儿科用药效果极佳:生地黄洗净后捣汁,放于器具中隔水炖20分钟,可用于小儿清热去火,治疗小儿惊厥效果极佳。 2、食疗用于肾虚型骨质疏松症:将鸡宰杀后除去毛及内脏洗净;生地黄洗净后切成细条;生地黄与饴糖相混合后塞入鸡腹内扎紧腹部开口处;将鸡置于瓷锅中用文火炖熟,不加盐、醋、大料等调味品清炖。此食谱具有填精补髓、益肾滋阴之功效,适于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生地黄的几种做法

生地黄药用价值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食疗价值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

生地黄的副作用有哪些

生地黄虽然是一味功效强大的中药,但是不管再强大,也还是有副作用的。那么生地黄的副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地黄的副作用可以体现在禁忌人群、搭配禁忌、食用禁忌上。 禁忌人群:由于地黄性凉,凡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忌食;寒性体质的人也尽量不要食用;对于阴虚肠躁便秘不可食用,否则会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搭配禁忌:生地黄忌与萝卜,葱白,薤白,韭白一同食用。地黄忌用铜铁器皿煎服。 食用禁忌:不可长期服用。尽管生地黄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但长期服用生地黄会上火,从而导致败血,因此不可长期服用。 综上所述,

如何辨别熟地黄和生地黄

生地熏蒸至黑润,为熟地黄,该品为法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内外均事漆黑色,有光泽,外表面皱缩不平。断面滋润,中心部可见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气微,味甜。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熟地黄均为统货,一般不分等级。以个大,体重,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味甜者为佳。尤以河南产品怀庆地黄最佳,为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根据不同炮制方法可分为蒸熟地黄、酒熟地黄、姜酒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熟地黄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制熟地黄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阴蛀。

生地附方

1、生地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尽,内有瘀血,面黄,大便黑: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2、生地治时气热毒在脏腑,欲发赤斑:地黄汁五合。上件药于锅中,以炼成了猪脂半斤相和,煎十余沸,滤去滓,入麝香搅匀。每服二合,尽服之,毒当从肉中为汗出,便愈。(《圣惠方》) 3、生地治热病,初觉烦躁头痛,腰脚疼:地黄汁三升,黄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药,细锉黄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黄、蜜,更煎三两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