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穴位 1太渊
十二正经穴位 1太渊
位置: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孔最怎么找
孔最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孔最穴位于人体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按摩太渊的禁忌
太渊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太渊穴坐落于身体腕掌侧纵纹桡侧,桡动脉心搏处,经常进行按摩此穴是很好的,只是需要注意按摩太渊的时候力度不要太大,否则很容易导致身体酸痛,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身体亏损。
其次就是按摩太渊穴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按摩任何穴位都讲究循序渐进,过于频繁身体消化不了时,就容易产生问题。
十二正经穴位 8太溪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艾灸调理百日咳 脾肺气虚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健中扶正,温养脾肺。
艾灸处方:脾俞,肺俞,足三里,太渊,太白。
取穴方义:脾肺气虚以脾俞,肺俞以匡其正,合胃经合穴足三里,健中培土以生金,太渊,太白分别为手,足太阴经的原穴,合用乃是十二经子母补泻中脏与脏的大五行配穴法,虚则补其母,补肺经属土的原穴太渊,再加用脾经属土的原穴太白。
艾灸方法:
1.艾柱灸(补法):依方选用上穴,取艾灸如麦粒大,置穴位上施灸,待皮肤温热红润时即取下,勿使太过,每穴灸3-5壮,灸毕用手按压,每日1次。
2.艾条温和灸:选用上穴,用细艾条悬空灸之,每穴灸3-5分钟,每日可灸1-2次。
怎么按摩治疗咳嗽 手部按摩止咳
有效穴位:太渊,鱼际,少商,合谷等。
按摩手法:点揉渊,鱼际,少商,合谷等穴各30-50次,力度适中。
有效反射区:甲状旁结,喉及气管,肺及支气管,上身淋巴结,扁桃体,脾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喉及气管,肺及支气管,上身淋巴结,扁桃体反射区每个区按30-50次。
十二正经穴位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十二正经穴位 5神门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