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菌人血后是否发病和病情的轻重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 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力相关。革兰阳性菌以其胞壁酸复合物和肤 聚糖、酵母菌的多肽物质等,激活细胞因子、激肽交感系统及凝 血系统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和影响,作用于血管内皮 细胞和微循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革兰阴性菌则通过内 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细胞因子产生,损害血管 内皮、激活补体和凝血因子,造成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重症 败血症则出现DIC、ARDS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变态反应性

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1]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最常见的变应原是血清制剂和药物如呋喃唑酮、青霉素,较少见的是微生物抗原,如链球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 ,其次是激肽 。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有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和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d2有关,前列腺素e有较强和持久的扩血管作用,可引起风团。前列腺素d2是产生肥大细胞激活的一种原始介质,当注射前列腺素d2时,会产生风团和红斑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能也是荨麻疹反应的介质,如白三烯含有慢反应物质活性,注射后可发生风团。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与伴有过多的纤维蛋白沉积或纤维蛋白溶解所导致的不平衡有关,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血管活性作用,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发生风团

酒糟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高血压和心理因素 有高血压和心理因素所致的酒渣鼻病人中,周期性微循环障碍的偏头痛比正常同龄组和同性别组高2~3倍,实验表明:正常的皮肤可对多种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有反应,并可保持舒缩功能,但酒渣鼻颜面扩张的血管静脉微循环受阻,该情况是本病的后果还是发病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2.遗传 以往认为酒渣鼻是一种皮脂腺疾病,但大部分的酒渣鼻病人无皮脂分泌过多迹象,也无痤疮,起始发病也与毛囊无关,家族中有同患者倾向。

3.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与疲劳可以加重本病,但神经过敏和忧郁也是本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4.感染 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中蠕形螨较正常皮肤多,故蠕形螨感染为酒渣鼻发病的原因之一。

5.阳光和热 就诊的酒渣鼻患者80%主诉阳光,洗澡和受热后加重或复发,这说明外界温度刺激使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渗出,潜在致炎物质导致弹力纤维退行性改变。

6.其他 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嗜酒和辛辣食物等都可加重本病或引起复发。

高雄激素血症发病机制

血液循环中的雄激素主要有脱氢表雄酮硫酸盐(DHEAS)、脱氢表雄酮(DHEA)、雄烯二酮 (Δ4A)、睾酮(T)及双氢睾酮(DHT)等。血雄激素过高的原因:①由于卵巢或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②也可能是外周转化异常造成。③是在甾体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系统紊乱,如芳香化酶缺乏,雄烯二酮就不能转化为雌酮,睾酮也不能转化为雌二醇,致雄烯二酮,尤其是睾酮堆积过量。④60%的睾酮在血中与β球蛋白相结合,称睾酮-雌二醇结合球蛋白(TEBG),约38%(主要是雄烯二酮)与白蛋白结合,游离睾酮只占2%,但它有活性。如TEBG结合雌二醇增多,结合睾酮减少,则血液中游离睾酮增多。⑤由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卵巢分泌大量的雄激素。高睾酮血症引起不孕的原因:卵巢及肾上腺分泌过多的激素,经血液循环,在外周脂肪组织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酮,过多的雌酮持续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对LH的分泌呈正反馈而对FSH的分泌为负反馈,形成无周期性波动的高LH水平,低FSH水平。LH/FSH比值增高≥2~3。低FSH使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但不能成熟;LH持续性分泌增多,但无周期性波动,即无LH高峰。因而不排卵,导致不孕。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

病原菌入侵的途径:

1、皮肤毛囊炎、疖、痈挤压——入血烧伤

2、尿路、胆道、肠道火症-梗阻-入血医源性。

发生败血症的条件: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2、人体的防御功能

(1)各种原因引起WBC下降或减少

(2)各种慢性疾病;

(3)免疫功能下降;

(4)各种医源性的操作及损伤

强迫神经症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假说折叠

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观察学习假设折叠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系统家庭假设折叠

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Rachman-Hodgson假设折叠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精神分析学说折叠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 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鼠疫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鼠疫杆菌侵人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 后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 殖,引起原发型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 及毒素人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 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型肺鼠 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 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型肺鼠疫。在原发型肺鼠疫基础上,病 菌侵人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型败血症型鼠疫。少数感染 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型败血症 型症鼠疫,病死率极高。

干槽症发病机制

1.感染:感染学说是基于干槽症实际上表现为骨创感染。感染的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基于感染学说,全身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及治疗干槽症,针对厌氧菌的药物预防干槽症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创伤:Krogh在1937年提出创伤在干槽症病因中期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认为创伤为干槽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创伤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创伤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使骨壁的血管栓塞,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解剖因素:此学说认为下颌磨牙去有较厚的密质骨,致使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下颌智牙拔除后,骨腔大, 血凝块不易附着。下颌牙拔除后,食物及唾液易进入拔牙创而引发感染。它解释了为什么下颌智牙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依据这一观点采用缝合缩小拔牙创,以及拔牙窝内填放药剂占据空间的预防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纤维蛋白溶解学说:此学说认为拔牙的创伤或感染,引起骨髓的炎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将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凝块脱落,出现干槽现象;同时产生激肽,引发疼痛。它部分解释了干槽症的发病机制,但应用活化剂抑制物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预防干槽症未能取得成功。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遗传学说:Ammon(1830),Jaensch(1929),Anelsdorst(1930)等人认为圆锥角膜属于隐性遗传,但也有些病例可连续二代或三代出现症状,对这样的病例,应考虑是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

这种理论的拥护者提出,圆锥角膜常合并其他先天异常,也是此病包含有遗传因素后个佐证,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蓝色巩膜,无虹膜,虹膜裂,马凡氏综合征,前极白内障,角膜营养不良,先天愚型等。

较多学者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Ammon(1830)报告6个家系均有不规律的病例,高桥报告一家同胞3人均患此病,还发现这些病例的亲代往往有近亲通婚史,但有些病例可连续2或3代出现,有时发生中断现象,提示为外显不全,这些应考虑为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圆锥角膜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2和3q23,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Downs综合征,蓝色巩膜病和Marfan综合征等都可能合并圆锥角膜。

2.发育障碍学说:Collins等(1925)和δарьелъ(1960)提出,此病是由于角膜中央部分抵抗力下降,坚韧茺差,不能抵抗正常的眼内压所造成的,Mihalyhegy(1954)发现,圆锥角膜不仅仅改变角膜的弯曲度,巩膜也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他提出,圆锥角膜的病因还应从间质发育不全上去找。

3.内分泌紊乱学说:Siegrist(1912),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均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本病发生有重要关系,Siegrist(1912)提出,甲状腺机能减退是发生圆锥角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说法也被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所推崇,Hippel(1913)特别强调过胸腺在圆锥角膜发生上的作用。

4.代谢障碍学说:Myuhnk(1959)发现本病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Tntapeho(1978)报告本病患者血液中锌,镍含量明显降低,钛,铅和铝的含量升高,而锰的含量正常,因此认为这些微量元素的变化对发生本病有一定的影响,Yukobckaa等(1979)报告,在本病患者的血液和房水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5.变态反应学说:圆锥角膜常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发病,其特点是IgA反应降低,IgE反应增高,细胞免疫也有缺陷,Boland(1963)统计,本病患者中有32.6%患过花粉症,有33.3%患过哮喘病,Ruedeman报告本病86%的患者有过敏反应病史。

6.戴角膜接触镜可以诱发圆锥角膜:Hartstein(1968)报告4例戴角膜接触镜后发生圆锥角膜者,认为戴接触镜可能诱发此病,眼球及角膜硬度降低可能是戴接触镜后发生本病的危险因素。

7.PRK,LASIK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8.慢性眼部干燥性病变及泪液缺少时会使下方角膜变陡,并产生高度角膜散光,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

社交恐惧症发病机制

社交恐惧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与其它恐惧症类似,目前认为社交恐惧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双生子研究结果同样提示广场恐惧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先证者中约2/3的生物源亲属患有相同疾病,这类患者对恐怖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与一般的恐惧症患者不同,他们表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2] 。

神经生化研究

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升压试验阳性,可乐定激发实验引起的生长激素反应迟钝。

心理社会因素

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首先,我们先抛弃任何病理性及并发症因素,我们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高血压,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及压缩动力学原理,我们把心脏2和血管及毛细血管比喻成密封的压力循环系统,就是说人体是一台机器,心脏和血管就是润滑系统。中医认为高血压形成原理是:血管内皮组织代谢不稳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混乱造成血压的升高。

1、从最常见的肥胖者高血压说起,太胖脂肪过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挤压,当管道被挤压以后,动力源需要加大动力才可能使原来的循环达到流通,动力源动力加大,管道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就形成了高压。

2、内部血液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血栓造成的,血液的新陈代谢,排出不够彻底,在管道内部形成污垢,对管道造成一定的堵塞,会使压力升高。

3、老年性管道硬化及疾病性硬化,管道打折硬化的话,会造成高压。

4、疾病性毛细血管堵塞和外伤性毛细血管堵塞,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5、机体病变性引起的,一部分高血糖患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太过亢奋,在肠胃方面有病变,在肠胃机体方面就会形成一定的血液循环堵塞,也会造成高压,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6、心脏方面的先天及后天的缺失。

7、脑血管疾病引起的。

8、血液干涸造成的高压。

百日咳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本菌自呼吸道侵人,依靠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 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 堆积潘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 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 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 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或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相关推荐

脑震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什么

(一)发病原因 过去一直认为脑震荡仅仅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功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在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发现病变所表现的一过性脑功能抑制,可能与暴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液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近代据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认为,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才引起意识障碍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学说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脑震荡的所有现象比如有因脑震荡而致死的病例职业拳师发生慢性脑萎缩损害,甚至痴呆以及业余拳击者亦有脑功能

矽肺发病机制

矽结节的形成 典型的矽结节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酷似洋葱的切面(图12-2)。胶原纤维中间可有矽尘,矽尘可随组织液流向他处形成新结节。由于矽尘作用缓慢,所以脱离矽尘作业后,矽肺病变仍可以继续进展。矽结节呈灰白色,直径约0.3~0.8mm。多个小结节可融合成大结节,或形成大的团块,多见于两上肺。直径超过1mm者,可在X线胸片上显示圆形或类圆形阴影。矽结节往往包绕血管而形成,因此血管被挤压,血供不良,使胶原纤维坏死并玻璃样变。坏死组织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矽肺空洞一般体积小,较少见。多出现于融合病变最严重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患者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很多的人不明白它的发病机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的面对冠心病这一疾病。那么我们就请专家来为大家讲解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问题。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呢?大家要多去了解疾病发病机制这方面的知识。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什么

酒精性肝病的早期病变有酒精性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纤维化(af)、酒精性肝炎(ah)和酒精性肝硬化(ac)。病理学检查发现,酒精性肝病中的肝细胞癌几乎都合并有肝硬化基础。目前认为,酒精本身未必直接的致癌物质即无起始因子意义,而hbv、hcv、化学致癌物质和免疫抑制等可能为“辅致癌因子”,而具启动因子作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向来重视营养缺乏学说。近年的研究表明,乙醛中毒加之酒精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等酒精化学反应与药理学机制颇受瞩目。有关酒瘾以及酒精性肝病为主的脏器损害发病因子的研究现已进入分子

盐酸万古霉素什么

盐酸万古霉素为窄谱抗生素,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及肠球菌等均属敏感,对耐药金葡菌本品尤为敏感。其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它主要和细菌细胞壁结合,而使某些氨基酸不能进入细胞壁的糖肽中。临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对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及败血症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伤寒杆菌的发病机制怎样的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的淋巴组织,特别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并沿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在些淋巴组织内,伤寒杆菌一方面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另一方面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并进一步在其中大量繁殖。在这一段时间内,虽然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但临床上无明显症状,称为潜伏期,一般10天左右。 此后,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的病菌及其释放的内毒

水肿发病机制

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液处于不断的交换与更新之中,组织间液量却相对恒定的。组织间液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聚。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因素有: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主要原因静脉压增高,引起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有: ① 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心性水肿的重要原因;左心功能不全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压

高血压肾病的发病机制什么

1肾病和高血压病相互影响的,一旦出现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情况,病情就会比较严重。 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病机制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容量增加,以及RAAS激活与排钠激素减少。高血压又加重肾小球囊内压,加重肾脏病变。通常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通常需要3种以上降压药物联用,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联合治疗方案应包括ACEI或ARB。 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病机制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RAAS。此情况通常需要医治肾脏问题:经皮肾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肾移植;肾切除等。如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发病机制

HIV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复制,HIV包含着遗传基因,但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产生新的病毒颗粒。病毒的遗传指令可嵌于核糖核酸染色体组(RNA病毒)或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体组(DNA病毒)。 HIVRNA病毒,它具有特殊的反转录酶,可使这种病毒将它的RNA复制成DNA,复制的DNA与感染的宿主细胞染色体组结合,病毒的蛋白与核酸构建为成熟的病毒体,通过芽生的方式被宿主细胞释放出来,从而完成病毒的复制。在正常状态下,由DNA复制RNA的。由于HIV在复制过程中采取了相反的步骤,所以称为反转录病毒(图1)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什么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一、脑部对缺氧缺血的易感区: ①不同胎龄胎儿和新生儿脑的成熟部位不同,对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也不同。细胞丰富、血管多、代谢率高的区域需氧量高,对缺氧缺血最敏感。早产儿的易感区在脑室管膜下的生发层,因该区在胎儿28±周时细胞代谢最活跃,而且该区毛细血管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容易出血。至胎龄32-34周后生发层的活跃细胞渐移至大脑皮层,留下的生发层由白质替代,但因属于动脉末梢区,供血量不足,仍可受缺氧缺血的影响。足月儿大脑皮层因活跃细胞的移入,成为易感区。 ②动脉末梢边缘区由于供血少,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