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经典语录 陆游的七个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经典语录 陆游的七个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仕途屡遭贬谪,因为主张抗金而受排挤,一生壮志难酬;和唐婉的幸福婚姻横遭长辈拆散,情揣刻骨铭心的精神创伤;晚年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拮据,缺衣少食,几近“苦行僧”。然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饱尝世态炎凉、宦海沉浮的陆游,却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罕见的“诗翁寿星”。
其养生奥秘何在?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七个大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我们到粥店喝粥,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写着陆游的一首七绝《食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首明白如话的《食粥》诗,是陆游74岁时写的。诗的中心意思是,食粥可以使人长寿(即长年),赛过神仙。
需要加以解释的,可能是诗中的“宛丘”二字。冯友兰先生之女、著名作家宗璞大姐,曾经比较详细地向我解释过“宛丘”二字的来历。
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字文潜,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陆游在这首诗的序文中说:“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因张耒居所在宛丘,又撰有《宛丘集》,故陆游以此称其名。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而粥则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陆游一生写诗60余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其中关于养生的诗有300多首,享年86岁。所有这些,可能与他长年坚持食粥有关。
养生经典语录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
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记住这: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
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想降下来就非常不容易了。控制体重的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
6、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夫妻恩爱的家庭易长久,家庭和睦的人容易长寿。
要想家庭和睦,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要尊敬老人;
第二要教育好子女;
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第四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相互:
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
8、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
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
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第四,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会大便。
第六,一定要家庭和睦。
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9、 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
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
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
老年人饮食养生10字真经
杂食
杂食是指,饮食品种要多,要吃得杂、吃得全面,才能使人体所需营养均衡,保障身体健康。中医指出,《黄帝内经》总结出健康饮食指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讲,田夫寿,膏粱夭,指种地的老汉吃五谷杂粮长寿,而富家公子哥吃得精细反而早夭。中医认为,老年人食物多样化、粗细结合、荤素并重、以素为主,才能吃出好的身体。
慢食
慢食顾名思义就是要吃得慢。人到老年后,胃肠功能减弱,而慢食的人,食物经过充分咀嚼,更容易消化。此外,研究表明,慢食的人更容易保持苗条。
老年人吃饭最忌吃饭过快,吃得快比较容易造成“误吸”,误吸进入肺部的食物多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发热、咳嗽,如果是大块食物尤其是汤圆、饺子、桂圆等, 可能阻塞气管甚至窒息死亡。近年来,医院里也经常会见到类似“最昂贵的鸡肉”之类的病例。即老年人因不慎把鸡翅吸入气管,花了很多钱来治疗,结果回天乏术。
老年人由于体弱或疾病,特别是有过中风经历的病人,往往吞咽反射迟钝,因此吃饭一定要放慢速度,并且集中注意力,以免造成悲剧。
素食
素食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素食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吃肉,而是要荤素搭配,吃80%的素食,和20%的荤食。古语说: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肥甘厚味则易于伤及脏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人体构造来说,人的肠道比较长,迂回越多。而肠道长的动物,更适合草食、杂食。虽然肠道摄入动物蛋白,对人的体能提升比较快。但现代人比较“宅”,平常体力劳动的比重不大,更应该以素食为主。
淡食
淡食有三个要求,即少盐、少油、少糖。盐跟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据表明,北方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这跟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有关,北方饮食偏咸。而油 腻吃得过多,较易引起中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多吃糖,易使胃肠道出现胀气,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若吃糖过多, 会使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而导致肥胖,并可诱发糖尿病。
针对淡食,中医举了个形象的比喻。人体就像公交车一样,公交车在沿线不断上下人,如果上的人多于下的人,车早晚要超载。而人体不断地摄入热量,消耗热量。当消耗热量少的时候,就需要减少摄入。或者是你摄入多的时候,你得增加活动,保持平衡,否则就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稀食
稀食是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吃粥为主。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一来吃稀粥老年人比较容易消化,不容易引起“误吸”的问题,也不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另一方面,粥比较容易搭配山药、枸杞等食材,营养比较容易释放在粥里。
我国古代就讲究吃粥养生。《老老恒言》中说:“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其老人养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 碗。宋代大诗人陆游专作《食粥》,其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寿逾八秩,可见其食粥的补养之 效。
三高患者喝杂粮粥试试
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为了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必须以一半以上的杂豆为原料,包括红小豆、绿豆、芸豆、豌豆、蚕豆、鹰嘴豆、小扁豆等。与同等分量的谷物相比,食用它们后的餐后血糖特别低,多在30以下。燕麦粒、大麦粒、小麦粒、荞麦粒等全谷物,以及莲子、百合、芡实等淀粉种子,也都是血糖反应较低的煮粥食材。
切记不要加入糯米、白米、大黄米、黏小米这类血糖反应过高的食材,少用枣和葡萄干等甜味食材,更不要加糖。可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因为它们富含有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的β葡聚糖,餐后血糖反应较低。
研究数据表明,单喝大米粥时,在健康人中测定的大米粥血糖指数可高达102,而食用加水煮烂的红小豆只有24;食用一半红小豆加上一半精白米的混合粥,血糖指数就能降到73。可见,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更适合喝加入豆类的谷豆混合粥。
减肥者和三高患者的杂粮豆粥,需要增加一点咀嚼口感,这样才能出现更低的血糖反应和更高的饱腹感。豆子的浸泡时间可以短一些,杂粮可以不浸泡,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让粥的质地不过于软烂。
只要选对食材,无论是胃肠疾病患者、三高患者还是肥胖者,都能从杂粮豆粥中获得健康营养,也才能真正理解那句“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浪漫诗句。
粳米的相关记载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 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 之妙诀。”
北宋文豪苏东坡,也经常食用米粥以调补,他的体验是夜晚 吃粥更妙,他说:“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诗坛寿翁陆游,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补养之益,从中 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他专门写了一首《食 粥》诗,大力赞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 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养生方法;多食粳米粥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大米的一种),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气的良药。
同时,相关古籍也有记载:
(1)《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滇南本草》 (2)《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3)《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4)《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5)《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6)《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7)《别录》:“味苦,平,无毒。”
(8)《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9)《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10)《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有什么呢,这两种食物是我们经常吃的,他们的营养价值差不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是比较多,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利于人体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患者身体恢复的时候,多吃流失利于人体营养补充,对人体体力恢复,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对稀饭和粥的区别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在选择稀饭和粥的时候,都知道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是有着一些了解,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功效上,都是有着很大不同,不过对吃稀饭和粥的时候,也是要适量选择,尤其是对粥吃的时候,每次也不要太多,适量吃最佳,利于人体各方面发展。
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有什么呢,这两种食物是我们经常吃的,他们的营养价值差不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是比较多,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利于人体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患者身体恢复的时候,多吃流失利于人体营养补充,对人体体力恢复,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对稀饭和粥的区别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在选择稀饭和粥的时候,都知道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是有着一些了解,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功效上,都是有着很大不同,不过对吃稀饭和粥的时候,也是要适量选择,尤其是对粥吃的时候,每次也不要太多,适量吃最佳,利于人体各方面发展。
养生经典语录 方成的一个字:“忙”
著名漫画家方成,年近90岁,看外表像60来岁,听说话像50来岁,思维敏捷恐怕很多40来岁的人也比不上。他童心未泯,不知老之已至,每天清晨5时起床,整天忙忙碌碌、笔耕不辍、创作不止,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像,并附了一首风趣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方成活不过100岁,肯定是老天爷犯糊涂了!”
有些退下来的老同志,感叹自己成了“三等公民”:等吃、等喝、等死。整天唉声叹气、无所事事,这样对于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有很多人的确是因为“忙”,才少病少恼,身健心安。他们体会到:在“忙”中,有数不清的乐趣;在“忙”中,有无限的喜悦;在“忙”中,能安身立命。总之,“忙”,是人生康乐的最佳营养剂。
老人饮食之喝粥篇
《说文解字》中对粥是这样注解的,“粥”是鬻的俗字。鬲是一种陶器,把米粟放在鬲里煮熟即是粥。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可谓邈远,早在《周礼》中就有粥的记载。只不过周朝人把粥称之为饘(zhān)、糜、酏(yí)等。若要细分起来,稠粥称饘,薄粥称酏,不稠不薄则称之为糜。
国人喝粥从周朝喝到现在,粗略一算竟有三千多年了。
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冬夏不同,种类有别,功用各异。例如,春食野菜粥,夏喝绿豆粥,秋吃莲藕粥,冬进腊八粥、羊肉粥等。其他如红薯粥、胡萝卜粥、栀子粥、枸杞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苍耳子粥、乌鸡肝粥等,不一而足。
历史上,不少文学家和诗人也喜欢喝粥。北宋文人张文潜《粥记》云:“每日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斋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粥使胃气生津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道,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大诗人苏东坡云:“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据说苏东坡还很爱喝广东的花鸡粥,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朝爱国诗人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文人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从上述诗文中至少可以窥见宋朝人对粥的偏爱程度了。
中国粥文化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
粥文化 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老人保健 补粥调理
老人保健 补粥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业越来越讲究了,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而 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厚味甘肥则易于伤及脏腑。饮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夏天吃绿豆粥。
中医养生学主张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是食宜清淡,对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复,饮食清淡尤为重要。唐代大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故要“每学淡食”。
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也主张少食肉,多食天赋之味和自然之物,认为“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滋养)人补阴之功”。明代养生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显然,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厚味甘肥则易于伤及脏腑。饮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
粥,俗称稀饭。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饮食方法。用适当的中药、食物和适量的大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而用于补益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药粥叫滋补药粥。药粥进补疗疾的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汉代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很多米药同用或病后食粥的经验,实为使用药粥的先驱。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逐渐广泛,对药粥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到了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着《本草纲目》中又收载药粥方62 首,其中包括许多滋补药粥。在清代,研究药粥的医家和养生家就更多了,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黄云鹤的《粥谱》等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滋补药粥。
食粥可以长寿,可以防病。养生名着《老老恒言》中说:“每日空腹 ,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其老人养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碗。宋代大诗人陆游专作《食粥》,其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寿逾八秩,可见其食粥的补养之效。
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在我国民间,人们也有食药粥以补养身体的习惯,还有专门开粥店的。对于老年人养生保健来说,吃些补粥较为适合。补粥即滋补药粥,补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且季节不同,品种有别,功用各异,如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现在的夏天则吃绿豆粥。
现代名医沈仲圭先生,早年在上海,见民间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体会地称赞说:“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之人日进一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非浅。”在我国南方的广州,补粥风味独特,名目繁多,有猪骨粥、八宝粥、糯米麦粥等。
地处江南的杭州,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习惯,而现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不少专门的补粥店了。我国历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补粥以养生益寿,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能,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著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时体弱多病,到了中年身体才逐渐好起来。他年过七旬时,每日还能写作和读书在十个小时以上,血压不高,心脏无毛病,从不失眠,虽然记忆力不如以前,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衰。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其中的一条是生活有规律,不吃过量之食,喜欢食粥。他说:“晚饭我吃得较少,而且喜欢喝点稀饭,不管大米、小米稀饭或玉米糁稀饭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