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养生经典语录 陆游的七个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经典语录 陆游的七个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仕途屡遭贬谪,因为主张抗金而受排挤,一生壮志难酬;和唐婉的幸福婚姻横遭长辈拆散,情揣刻骨铭心的精神创伤;晚年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拮据,缺衣少食,几近“苦行僧”。然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饱尝世态炎凉、宦海沉浮的陆游,却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罕见的“诗翁寿星”。

其养生奥秘何在?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七个大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我们到粥店喝粥,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写着陆游的一首七绝《食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首明白如话的《食粥》诗,是陆游74岁时写的。诗的中心意思是,食粥可以使人长寿(即长年),赛过神仙。

需要加以解释的,可能是诗中的“宛丘”二字。冯友兰先生之女、著名作家宗璞大姐,曾经比较详细地向我解释过“宛丘”二字的来历。

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字文潜,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陆游在这首诗的序文中说:“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因张耒居所在宛丘,又撰有《宛丘集》,故陆游以此称其名。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而粥则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陆游一生写诗60余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其中关于养生的诗有300多首,享年86岁。所有这些,可能与他长年坚持食粥有关。

养生经典语录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

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记住这: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

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想降下来就非常不容易了。控制体重的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

6、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夫妻恩爱的家庭易长久,家庭和睦的人容易长寿。

要想家庭和睦,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要尊敬老人;

第二要教育好子女;

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第四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相互:

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

8、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

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

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第四,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会大便。

第六,一定要家庭和睦。

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9、 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

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

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

老年人饮食养生10字真经

杂食

杂食是指,饮食品种要多,要吃得杂、吃得全面,才能使人体所需营养均衡,保障身体健康。中医指出,《黄帝内经》总结出健康饮食指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讲,田夫寿,膏粱夭,指种地的老汉吃五谷杂粮长寿,而富家公子哥吃得精细反而早夭。中医认为,老年人食物多样化、粗细结合、荤素并重、以素为主,才能吃出好的身体。

慢食

慢食顾名思义就是要吃得慢。人到老年后,胃肠功能减弱,而慢食的人,食物经过充分咀嚼,更容易消化。此外,研究表明,慢食的人更容易保持苗条。

老年人吃饭最忌吃饭过快,吃得快比较容易造成“误吸”,误吸进入肺部的食物多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发热、咳嗽,如果是大块食物尤其是汤圆、饺子、桂圆等, 可能阻塞气管甚至窒息死亡。近年来,医院里也经常会见到类似“最昂贵的鸡肉”之类的病例。即老年人因不慎把鸡翅吸入气管,花了很多钱来治疗,结果回天乏术。

老年人由于体弱或疾病,特别是有过中风经历的病人,往往吞咽反射迟钝,因此吃饭一定要放慢速度,并且集中注意力,以免造成悲剧。

素食

素食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素食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吃肉,而是要荤素搭配,吃80%的素食,和20%的荤食。古语说: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肥甘厚味则易于伤及脏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人体构造来说,人的肠道比较长,迂回越多。而肠道长的动物,更适合草食、杂食。虽然肠道摄入动物蛋白,对人的体能提升比较快。但现代人比较“宅”,平常体力劳动的比重不大,更应该以素食为主。

淡食

淡食有三个要求,即少盐、少油、少糖。盐跟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据表明,北方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这跟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有关,北方饮食偏咸。而油 腻吃得过多,较易引起中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多吃糖,易使胃肠道出现胀气,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若吃糖过多, 会使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而导致肥胖,并可诱发糖尿病。

针对淡食,中医举了个形象的比喻。人体就像公交车一样,公交车在沿线不断上下人,如果上的人多于下的人,车早晚要超载。而人体不断地摄入热量,消耗热量。当消耗热量少的时候,就需要减少摄入。或者是你摄入多的时候,你得增加活动,保持平衡,否则就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稀食

稀食是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吃粥为主。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一来吃稀粥老年人比较容易消化,不容易引起“误吸”的问题,也不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另一方面,粥比较容易搭配山药、枸杞等食材,营养比较容易释放在粥里。

我国古代就讲究吃粥养生。《老老恒言》中说:“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其老人养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 碗。宋代大诗人陆游专作《食粥》,其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寿逾八秩,可见其食粥的补养之 效。

三高患者喝杂粮粥试试

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为了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必须以一半以上的杂豆为原料,包括红小豆、绿豆、芸豆、豌豆、蚕豆、鹰嘴豆、小扁豆等。与同等分量的谷物相比,食用它们后的餐后血糖特别低,多在30以下。燕麦粒、大麦粒、小麦粒、荞麦粒等全谷物,以及莲子、百合、芡实等淀粉种子,也都是血糖反应较低的煮粥食材。

切记不要加入糯米、白米、大黄米、黏小米这类血糖反应过高的食材,少用枣和葡萄干等甜味食材,更不要加糖。可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因为它们富含有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的β葡聚糖,餐后血糖反应较低。

研究数据表明,单喝大米粥时,在健康人中测定的大米粥血糖指数可高达102,而食用加水煮烂的红小豆只有24;食用一半红小豆加上一半精白米的混合粥,血糖指数就能降到73。可见,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更适合喝加入豆类的谷豆混合粥。

减肥者和三高患者的杂粮豆粥,需要增加一点咀嚼口感,这样才能出现更低的血糖反应和更高的饱腹感。豆子的浸泡时间可以短一些,杂粮可以不浸泡,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让粥的质地不过于软烂。

只要选对食材,无论是胃肠疾病患者、三高患者还是肥胖者,都能从杂粮豆粥中获得健康营养,也才能真正理解那句“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浪漫诗句。

粳米的相关记载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 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 之妙诀。”

北宋文豪苏东坡,也经常食用米粥以调补,他的体验是夜晚 吃粥更妙,他说:“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诗坛寿翁陆游,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补养之益,从中 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他专门写了一首《食 粥》诗,大力赞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 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养生方法;多食粳米粥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大米的一种),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气的良药。

同时,相关古籍也有记载:

(1)《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滇南本草》 (2)《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3)《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4)《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5)《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6)《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7)《别录》:“味苦,平,无毒。”

(8)《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9)《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10)《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有什么呢,这两种食物是我们经常吃的,他们的营养价值差不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是比较多,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利于人体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患者身体恢复的时候,多吃流失利于人体营养补充,对人体体力恢复,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对稀饭和粥的区别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在选择稀饭和粥的时候,都知道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是有着一些了解,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功效上,都是有着很大不同,不过对吃稀饭和粥的时候,也是要适量选择,尤其是对粥吃的时候,每次也不要太多,适量吃最佳,利于人体各方面发展。

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有什么呢,这两种食物是我们经常吃的,他们的营养价值差不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是比较多,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利于人体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患者身体恢复的时候,多吃流失利于人体营养补充,对人体体力恢复,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对稀饭和粥的区别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在选择稀饭和粥的时候,都知道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稀饭和粥的区别都是有着一些了解,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功效上,都是有着很大不同,不过对吃稀饭和粥的时候,也是要适量选择,尤其是对粥吃的时候,每次也不要太多,适量吃最佳,利于人体各方面发展。

养生经典语录 方成的一个字:“忙”

著名漫画家方成,年近90岁,看外表像60来岁,听说话像50来岁,思维敏捷恐怕很多40来岁的人也比不上。他童心未泯,不知老之已至,每天清晨5时起床,整天忙忙碌碌、笔耕不辍、创作不止,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像,并附了一首风趣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方成活不过100岁,肯定是老天爷犯糊涂了!”

有些退下来的老同志,感叹自己成了“三等公民”:等吃、等喝、等死。整天唉声叹气、无所事事,这样对于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有很多人的确是因为“忙”,才少病少恼,身健心安。他们体会到:在“忙”中,有数不清的乐趣;在“忙”中,有无限的喜悦;在“忙”中,能安身立命。总之,“忙”,是人生康乐的最佳营养剂。

老人饮食之喝粥篇

《说文解字》中对粥是这样注解的,“粥”是鬻的俗字。鬲是一种陶器,把米粟放在鬲里煮熟即是粥。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可谓邈远,早在《周礼》中就有粥的记载。只不过周朝人把粥称之为饘(zhān)、糜、酏(yí)等。若要细分起来,稠粥称饘,薄粥称酏,不稠不薄则称之为糜。

国人喝粥从周朝喝到现在,粗略一算竟有三千多年了。

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冬夏不同,种类有别,功用各异。例如,春食野菜粥,夏喝绿豆粥,秋吃莲藕粥,冬进腊八粥、羊肉粥等。其他如红薯粥、胡萝卜粥、栀子粥、枸杞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苍耳子粥、乌鸡肝粥等,不一而足。

历史上,不少文学家和诗人也喜欢喝粥。北宋文人张文潜《粥记》云:“每日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斋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粥使胃气生津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道,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大诗人苏东坡云:“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据说苏东坡还很爱喝广东的花鸡粥,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朝爱国诗人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文人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从上述诗文中至少可以窥见宋朝人对粥的偏爱程度了。

中国粥文化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

粥文化 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稀饭和粥的区别

稀饭就是少米多水煮出来的,粥的讲究很多,材料、火候、时间等喝粥的好处:

1、补养脾胃

2、增强功效

3、无副作用 陆游((食粥))诗世人人人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代民间粥歌:

1、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2、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3、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4、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婴儿、产妇、老人都特别适合喝粥因为产妇和老人的消化功能非常弱,医学讲粥是药食同源,在每日三餐中加些治疗的药进行调养,能够起到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营养疗法等多重的调理作用。

老人保健 补粥调理

老人保健 补粥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业越来越讲究了,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而 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厚味甘肥则易于伤及脏腑。饮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夏天吃绿豆粥。

中医养生学主张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是食宜清淡,对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复,饮食清淡尤为重要。唐代大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故要“每学淡食”。

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也主张少食肉,多食天赋之味和自然之物,认为“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滋养)人补阴之功”。明代养生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显然,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厚味甘肥则易于伤及脏腑。饮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

粥,俗称稀饭。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饮食方法。用适当的中药、食物和适量的大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而用于补益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药粥叫滋补药粥。药粥进补疗疾的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汉代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很多米药同用或病后食粥的经验,实为使用药粥的先驱。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逐渐广泛,对药粥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到了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着《本草纲目》中又收载药粥方62 首,其中包括许多滋补药粥。在清代,研究药粥的医家和养生家就更多了,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黄云鹤的《粥谱》等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滋补药粥。

食粥可以长寿,可以防病。养生名着《老老恒言》中说:“每日空腹 ,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其老人养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碗。宋代大诗人陆游专作《食粥》,其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寿逾八秩,可见其食粥的补养之效。

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在我国民间,人们也有食药粥以补养身体的习惯,还有专门开粥店的。对于老年人养生保健来说,吃些补粥较为适合。补粥即滋补药粥,补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且季节不同,品种有别,功用各异,如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现在的夏天则吃绿豆粥。

现代名医沈仲圭先生,早年在上海,见民间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体会地称赞说:“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之人日进一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非浅。”在我国南方的广州,补粥风味独特,名目繁多,有猪骨粥、八宝粥、糯米麦粥等。

地处江南的杭州,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习惯,而现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不少专门的补粥店了。我国历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补粥以养生益寿,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能,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著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时体弱多病,到了中年身体才逐渐好起来。他年过七旬时,每日还能写作和读书在十个小时以上,血压不高,心脏无毛病,从不失眠,虽然记忆力不如以前,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衰。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其中的一条是生活有规律,不吃过量之食,喜欢食粥。他说:“晚饭我吃得较少,而且喜欢喝点稀饭,不管大米、小米稀饭或玉米糁稀饭都喜欢。

相关推荐

有关酸奶的历史

历史证据显示,酸奶作为食品至少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的酸奶可能是游牧民族装在羊皮袋里的奶受到依附在袋的细菌自然发酵,而成为奶酪。其中一种说法,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现也称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经制作和饮用酸奶了。最初的酸奶可能起源于偶然的机会,那时羊奶存放时经常会变质,这是由于细菌污染了羊奶所致,但是有一次空气中的乳酸菌偶然进入羊奶,使羊奶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酸甜适口了,这就是最早的酸奶。 牧人发现这种酸奶很好喝,为了能继续得到酸奶,便把它接种到煮开后冷却的新鲜

养生经典语句 于右任的八个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于右任,国民党元老,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陕西三原人,逝世于台湾。 于右任晚年写了一首题为《望大陆》的诗,被称作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更是他晚年感人肺腑的一首绝唱。 于右任先生的养生之道是八个大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意思是说,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总还有“一二”如意之处。人生应该多想那些“一二”高兴之事,不想让人揪心的“八九”之事。这样,心情才能愉悦,人生才会阳光。 中医有句老话:“病由心生”。有的人“身上有病,心中无病”,像于老那样,做到“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开朗乐观,顺其自

老年人饮食养生十二字经

 老年人饮食的12字真经,即杂食、慢食、素食、淡食、稀食、断食。 杂食 杂食是指,饮食品种要多,要吃得杂、吃得全面,才能使人体所需营养均衡,保障身体健康。龙岗区中医院内科主任刘健指出,《黄帝内经》总结出健康饮食指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讲,田夫寿,膏粱夭,指种地的老汉吃五谷杂粮长寿,而富家公子哥吃得精细反而早夭。刘健认为,老年人食物多样化、粗细结合、荤素并重、

采阴补阳的理论

对于中国古代多妻的男性家主,上面这番说辞并不是毫无说服力的。 最后,在中国房中术理论中还有一派带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张,称为“男女俱仙之道”。这派主张相信,当男女性交之时,如果同时实施某些气功、咒语之类,就能使双方都获益,同登长生不老之境。下面是两则比较重要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出于道教经典;从时间上看也属较为后起之说,在房中术理论的最早框架中并无踪迹;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像前述几种观念那么大: 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之

每天喝粥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

三伏养生可以喝黄芪粥,若想省事也可改成喝黄芪水。那健脾祛湿的荷叶粥,可不可以改成喝荷叶水呢? 倒也不是不可以。然而,这样就变成喝药水了,捏着鼻子好像完成任务一般地灌下去,失去了饮食的享受。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效果不能与做成的粥品相比。 原因在于,在这两个食疗方中,不是只有黄芪或者荷叶在起作用的。还有一味被大家忽略的东西,那就是大米。 大米也是补气的,古人把大米称为“五谷之长”。古代医家治疗虚病,如果是有钱的病人,就叫他用上好的人参,如果是穷人,就叫他每天喝浓浓的米汤。所以米汤又被称为“穷人的人参汤”。人参

鸦胆子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经、肝经,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的功效,鸦胆子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1、鸦胆子治痢:鸦胆子(去壳,捶去皮)一钱,文蛤(醋炒)、枯矾、川连(炒)各三分。糊丸,朱砂为衣。或鸦胆霜、黄丹各一钱,加木香二分亦可,乌梅肉丸,朱砂为衣。二方俱丸绿豆大,粥皮或盐梅皮,或圆眼干肉或芭蕉子肉包吞十一二丸,立止。(《医碥》鸦胆丸) 2、鸦胆子治慢性鼻炎:将鸦胆子油涂于双鼻腔下、鼻腔粘膜前后端和游离缘,2~4d1次。(《中医外治杂志》) 3、鸦胆子治热性赤痢,及二便因热下血

酸奶的历史沿革

历史证据显示,酸奶作为食品至少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的酸奶可能是游牧民族装在羊皮袋里的奶受到依附在袋的细菌自然发酵,而成为奶酪。 其中一种说法,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现也称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经制作和饮用酸奶了。最初的酸奶可能起源于偶然的机会,那时羊奶存放时经常会变质,这是由于细菌污染了羊奶所致,但是有一次空气中的乳酸菌偶然进入羊奶,使羊奶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酸甜适口了,这就是最早的酸奶。牧人发现这种酸奶很好喝,为了能继续得到酸奶,便把它接种到煮开后冷却的新鲜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经典语录

老年人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世界的混乱,社会的变迁,银色的到来,我们自身的衰老,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重新认识自己,以与时俱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 我们必须记住,天国和父母给了我们每人两件东西:一个是我们的身体,它使用的越多,它就越旧,另一个是精神,它越美好,人就越好,老人不能老,精神可以永存。家宝 心理健康不是被动的,不是静止的,而是积极的、有活力的,应该是坚强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刻苦的工作,在逆境中,刻苦追求幸福,赢不骄,输不馁。 忧虑并不悲观。成功不是傲慢。把困难看成是一种规

养生经典语句 马寅初的两个字:“从容”

“若无他故,我必活百年。”这是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说的一句“狂言”。事实上,马老生于1882年,卒于1982年,正好百岁高龄。 马老能颐养高龄的长寿秘诀主要是:内养外练达天年。这里主要讲讲他的“内养”功夫,就是“从容”二字。 马老大半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微笑看待世态炎凉,坦荡面对宦海沉浮。当年,任北大校长的马老,听到被撤职的消息,只是“喔”了一声。二十多年后,当听到被平反的消息,他也只是“喔”了一声。他的这种修养、气度,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有副对联说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

养生经典语句 白岩松的六个字:“管住嘴,多动腿”

很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其实,养生是指行为、作息和饮食的调理,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却与许多疾病不沾边,总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这主要得益于他总结出的六字养生之道:“管住嘴,多动腿”。 首先是要“管住嘴”。《皇帝内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白岩松常说两句话:一句是“任凭‘三高’食品美味,我却独爱蔬菜”,一句是“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作为健康宣传员的白岩松,平时当然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