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受损3个阶段
血糖受损3个阶段
胰岛素抵抗期:控制体重
表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不健康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为了使血糖保持正常,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完成降血糖的任务,所以胰岛不得不加倍工作,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即“代偿性高分泌”。此阶段血糖正常,血中胰岛素水平高。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肥胖。建议体重超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每年体检时做一个胰岛素功能测定,通过它能够发现是否已进入胰岛素抵抗阶段。
判断指标:空腹胰岛素或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后常提示,血中胰岛素水平高。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值界限,一旦出现增高趋势,就应重视。
对策:此阶段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体重超标者一定要控制体重。
运动:每次至少运动半小时,每周至少3次。运动时要出汗,心率不超过170-年龄,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这点。运动原则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运动,且以有氧运动为主。最好的运动推荐跳广场舞。锻炼时间和强度都能保证,大家互相监督也容易坚持,长期下来效果明显。
饮食方面:建议吃七八分饱,如果体重超标,还应吃得更少些。原则是必须保持能量的负平衡,也就是说吃进去的能量要小于活动消耗的能量。同时保证均衡饮食,注意食物多样化。
糖尿病前期:悬崖勒马
表现:第一阶段如果没能很好控制后,胰岛素抵抗持续高水平,无论胰腺如何努力工作,其分泌的胰岛素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使得胰岛素的高分泌由代偿走向失代偿,分泌的胰岛素逐渐减少,不能满足人体各种状态下的需要,血糖开始升高。此阶段就好像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如果再不“勒马”,就会进展到糖尿病期。
判断指标: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7.8—11.0毫摩尔/升。胰岛素水平有下降趋势。
对策:这一时期主要有三个走向,一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血糖回归正常;二是生活方式调整不到位,走向了糖尿病;三是仍停留在糖尿病前期。可以说,此时糖尿病如同一顶拎在手上的帽子,到底是扔掉还是被戴上,几乎完全取决于患者在该阶段是否调整生活方式。要牢记:养成好习惯,任何时候都不晚,多做一点是一点。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大多数无需用药,但少数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饮食等仍控制不好血糖的,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保护胰岛功能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期:防并发症
表现: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干预治疗,胰岛不堪重负,就会进展成为糖尿病。此期除了高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进一步下降直至衰竭。临床表现可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也可无任何症状。
判断指标:血糖明显增高(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胰岛素水平进一步下降。
对策:该阶段的治疗,运动、饮食仍是基础。运动饮食没改变,光奢望用药解决血糖问题不现实。事实上,进展到糖尿病期的患者,往往说明他们此前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用药时注意个体化治疗。降糖药物的选择,应兼顾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功能;不能单控制血糖一件事,还必须同时兼顾血脂、血压等。
除了血糖达标,此类人群要特别重视预防并发症。刚患病时,很多人认为不痛不痒就不重视,等到了疾病后期,因为血糖伤了“心脑肾”,眼睛失明,腿脚面临截肢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刚诊断为糖尿病时,糖友心里要有根弦,监测好心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等大血管,以及眼底和肾脏等微血管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早期防治。
老年痴呆症的3个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5种食物有助防老痴
1.豆类
豌豆、绿豆等豆类含有B族维生素,有助于防止大脑萎缩、控制血糖和保护神经系统。
2.杏仁
杏仁富含维生素E,这种维生素可改善血管健康。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罹患认知障碍症风险。
3.鱼
鱼类(尤其是深海肥鱼)富含有助于减少体内炎症的欧米伽3脂肪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发现,欧米伽3脂肪酸血液浓度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萎缩,在记忆力测试中成绩更差。
4.菠菜
研究发现,菠菜中至少含有15种不同的抗氧化剂类黄酮。研究发现,类黄酮有助于推迟与认知障碍症有关的β淀粉样斑块的形成。
5.咖啡
南佛罗里达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咖啡有助于防止认知障碍症。在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中,经常喝咖啡的老人在2~4年内发生认知障碍症的危险比不喝咖啡的老人更小。
空腹血糖损害是什么原因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且又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在 5.6-6.1mmol/L 或 100-126mg/dl 之间)。
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受损注意饮食就可以了
1控制总热量:要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体重、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情况来确定总热量,原则是使体重略低于或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2.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要充分:高纤维素食物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有利于平衡血糖。因进食量减少可引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应不足,故宜多吃些新鲜蔬菜。
3.防治并发症:糖尿病时脂肪代谢紊乱,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快。食物中必须控制胆固醇含量,一般不超过300毫克/日,相当于每日一个鸡蛋。少 食或不食动物油脂及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脏腑类食物。
空腹血糖5.2是什么概念
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吃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苦荞麦、南瓜、芹菜、冬瓜、竹笋、木耳、蘑菇、洋葱、胡萝卜等。吃白肉(鱼鸭鸡肉)比红肉(猪牛羊肉)好,粗细粮要搭配。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可减半,先吃饭后吃菜,血糖要翻番。平时多食苦瓜、洋葱、黄瓜、青钱柳树复合茶等,可以配合降低血糖。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消除将军肚很重要。
坚持锻炼,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如快走、慢跑、打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登楼梯、爬山坡等。要有好心情。人遇到焦虑、忧愁、悲伤、愤怒、紧张时,可使血糖上升。
若生活环境稳定,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血糖就会下降。
空腹血糖受损也是从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阶段,患者如果注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也许还可加一些口服降糖药)的话,血糖有可能逐渐变为正常。否则的话,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因此,这些人也应该经常检查,并且积极预防。
个人建议,能够用食疗方法加以防治,建议 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我们比较喜欢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压力型肥胖的3个阶段
感到压力时,为了与其“对抗”,最初我们的交感神经开始变得活跃,并会分泌出能一种叫“儿茶酚胺”的肾上腺皮质荷尔蒙,这种物质会增进食欲。但是,因为代谢也会同时增强,初期间断的压力可以说并不会让你明显变胖,如果采取措施,还是能hold住身材的。
容易形成压力肥胖,是压力慢性化的第二个阶段。对于压力的抵抗力上升,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身体转换为累积模式。受过度分泌的肾上腺皮质荷尔蒙的影响,如果不小心吃太多了,会被作为身体脂肪渐渐的被储蓄起来。而且,到了压力过度的第三阶段,多会给身体带来损伤。防止压力肥胖健康瘦身,就要好好了解压力肥胖这位“敌人”哦!
方法/步骤
警告期:容易减肥
交感神经变得活跃,分泌具有增进食欲作用的儿茶酚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但是,因压力的产生,令胃酸的分泌受阻,通常我们会觉得没有胃口吃东西,再加上代谢也上升了,即使吃了也处于难以肥胖的状态。
抵抗期:容易肥胖
对压力的抵抗力自动上升,让身体进入储蓄营养的时期。副交感神经处于主导位置,促进了胃酸的分泌,从而让我们食欲大增。此外,受到儿茶酚胺过度分泌的影响,一不小心就会越吃越多。
崩坏期
过度施压,身体处于难于适应压力的状态。压力令体内平衡受到破坏,陷入犹豫状态,身心俱疲。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性命相关的疾病!
调理血糖受损的方法
空腹血糖受损吃什么调理
1、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吃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苦荞麦、南瓜、芹菜、冬瓜、竹笋、木耳、蘑菇、洋葱、胡萝卜等。吃白肉(鱼鸭鸡肉)比红肉(猪牛羊肉)好,粗细粮要搭配。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可减半,先吃饭后吃菜,血糖要翻番。
2、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消除将军肚很重要。坚持锻炼,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如快走、慢跑、打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登楼梯、爬山坡等。
3、要有好心情。人遇到焦虑、忧愁、悲伤、愤怒、紧张时,可使血糖上升。若生活环境稳定,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血糖就会下降。
高血糖包括哪些指标
高血糖包 括:①空腹血糖受损(IFG)即空腹血糖>5. 6mmol儿,但7. 8mmol儿 但7. Ommol儿、餐后血糖或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 lmmol儿。
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
1、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
糖尿病前期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状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临床上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类,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其临床判定标准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7.8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6.1mmol/l及<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7.8mmol/l。虽然尚未进入糖尿病期,但igr并非意味着是一种轻病,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同2型糖尿病一样,同样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害,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
目前我国有总数多达4000万的igr人群,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资料显示,igr人群发展为糖尿病比例为正常血糖者的8倍多。
2、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老年糖尿病前期不能忽视
糖耐量受损(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指空腹血糖超过正常的6.1毫摩尔/升,但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7.0毫摩尔/升。
IGT加IFG合称糖调节受损(IGR),此阶段称为老年糖尿病前期。
根据近年上海社区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21.5%,女性为17.34%。而IGR的异常率,男性为13.90%,女性为18.8%。
重庆市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60~69岁占13.47%,70~79岁占17.73%,≥80岁占15.66%。而IGR的异常率分别为20.48%、26.95%、28.92%。
以上资料表明,老年人IGR异常率与糖尿病患病率相近,约1/5以上老年人为IGR患者。
不吃甜食能预防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多少才算正常
3.9-6.1mmol/L。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孕妇为≤5.1mmol/L。当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空腹血糖≥7.0mmol/L时既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这时候应积极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
小儿发烧的3个阶段
是症状非疾病
发烧是一种症状、现象,表示宝宝身体不舒服时所发出的警讯,但绝非疾病。家长们常误以为福宝发烧就是生重病,为此焦急如焚,其实宝宝大多是因为受到感染而发烧,家长们要去了解宝宝发烧的原因,而非着重在“发烧”本身,发烧并不会对人体有什么破坏,家长们不要一发现宝宝发烧,就担心过头了!
透视发烧3阶段
一般婴幼儿发烧会有下述的顺序,但不一定每个状况都会发生,有时宝宝不会经过发冷阶段,会直接发热,但发烧时有发冷症状的宝宝,大多会烧到39度左右,也会比较难受,当然有时候发烧也会发生排不出汗的情况,因此三阶段的过程家长可作为参考,但不能概括每个宝宝的发烧过程喔!
1、发冷
原因&症状
当宝宝受到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己调高,以保护自己,但是当体温还没上来前,身体会有产热机转,主动把热带到身体中心部位,这时四肢循环会变差,产生手脚冰冷的状况。发冷是发烧的前期,测量体温时可能还不到38度,但宝宝会全身打冷颤,甚至有畏寒的情形。
处理
为宝宝添加衣服,并让他多喝些温水,帮助体温上来,以减轻宝宝的痛苦,当宝宝有发冷症状时,千万不要急着帮宝宝降温,这样敞反而会让宝宝更不舒服。
2、发热
原因&症状
宝宝发烧时体温攀升,这时皮肤摸起来很烫,表示宝宝已经在发烧了,许多家长们为了让宝宝快点出汗而为其添加更多衣服,却容易让宝宝体温更高,宝宝身体会更加不适!
处理
这时家长们应保持室内通风,并让宝宝多摄取些温开水,为宝宝脱去身上多余的衣物。
男人健身的3个阶段
20岁长肌肉
这个时段通过肌肉强化锻炼取得的“常规体力”,在锻炼终止后也不会消失。心脏通过耐力锻炼可提高输血量。总之,20岁的人能为今后的身体健康储备“资源”。这个时段一定要注意坚持锻炼,以保持体重,否则30岁以后再去减肥就很吃力了。
锻炼可隔天进行一次,如星期一、三、五,每次大约3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方法是试举重物,负荷量为极限肌力的60%,一直练到肌肉觉得疲劳为止(大约每次做10~12次)。如多次练习并不觉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必须使主要肌群(胸肌、肩肌、背肌、二头肌、三头肌、腹肌、腿肌)都得到锻炼。
2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方法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30岁练柔韧
此时身体的关节常会发出一些响声,这是关节病的先兆。为了使关节保持较高的柔韧性,应多做伸展运动。
锻炼仍是隔天进行一次,每次进行5~3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慢跑或游泳),强度不要像20岁时那样大。2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与20岁时相比,试举的重量要轻一些,但做的次数可多一些。
5~10分钟的伸展运动,重点是背部和腿部肌肉。久坐办公室的人更要注意伸展运动。方法是:仰卧,尽量将两膝提拉到胸部,坚持30秒钟;仰卧,两腿分别上举,尽量举高,保持30秒钟。
这个年龄段的人仍可进行各种体育锻炼。若间断一段时间,重新进行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35岁以上的人最好锻炼前先做心电图检查。
40岁保体形
超过40岁的人选择运动项目不仅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形,而且能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等。锻炼每星期一、五进行两次,内容包括:25~30分钟的心血管锻炼,中等强度,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50岁以上的人可以做10~15分钟的器械练习,器械重量要比30岁时的轻一些,重量太大会损害健康,但次数不妨多些。
为防止意外,最好不使用哑铃,而是用健身器。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尤其要注意活动各关节和那些易于萎缩的肌肉。周三加一次45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可做俯卧撑、半下蹲等,重复多组,每组约20次。
推荐运动项目:网球、长距离滑雪、游泳、慢跑、高尔夫球、跳舞、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