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引起的水肿怎么办才好
心衰引起的水肿怎么办才好
1、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不过,有时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或更年期障碍的荷尔蒙异常等,也会造成浮肿。若从脸部开始浮肿,继而扩大到全身时,罹患肾脏病的可能性很高,不过也有可能是急性肾炎或肾病变。若从脚开始浮肿,则可能是心脏病、低蛋白血症、肝肝硬化等。
2、临床上指导意见,治疗浮肿以培补脾肾为主,方用实脾饮、金匮肾气汤、真武汤等。实者,为水湿停滞不化,泛滥肌肤,治当以逐水为先。建议平日多吸收钙质也能帮助排出体内由盐分产生的多余水分。含丰富钙质的食物有苹果、粟米、扁豆和硬豆腐等。
3、休息:控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功能恢复,但应鼓励心衰病人做动态运动。.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酒,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消除病人精神紧张,必要时可给予小量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并努力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
心力衰竭的饮食注意事项
任何疾病在发病的时候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饮食护理原则,比如说对于糖尿病这种疾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患者的饮食了,但是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注意饮食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做好护理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A. 限制盐的摄入,限盐限钠,可有效控制心衰引起的水肿,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程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为800-1200mg(1g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B. 限制水分,严重心衰的病人,24小时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C. 少食多餐,由于心衰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消化功能减退,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因为胃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感。
D. 忌饱餐,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可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的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E. 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心衰时,病人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部分病人不习惯床上或床边大便,多种因素影响,病人易发生便秘。
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发病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一些并发症。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的患者,这些患者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压疮或者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但是我们心力衰竭的患者还应该多进食一些蔬菜和水果,增强身体素质。
引起水肿的原因
1、气温变化导致
换季节的时候早晚的温差会比较大,在这样特殊的时候让自己的身体照亮的话,就会刺激到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容易造成肾血流量的减少,会让我们的气血循环变差。这个时候就会容易发生水肿。手脚冰凉的人特别会怕冷,这个时候需要更加的注意。
2、冬天运动不足肌力下降导致水肿
即使平常有定期在运动的人,都可能因为冬天的严寒,而减少运动次数。累积下来导致身体肌力大幅下降,更容易出现水肿问题。
身体的代谢以及血管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所以更容易水肿。假设自律神经功能衰弱,即使年纪还轻,一样会因血液循环不佳造成水肿。借由定期、适度的运动来提升肌力并改善血液循环,才是从根本解决水肿的方法。
右心衰引起面部水肿饮食禁忌
禁食含钠丰富的食物。
用苏打、发酵粉、碱制成的馒头、面包、饼干等。
肉松、香肠、咸鱼、咸菜、火腿、腐乳等腌制品。
各种含钠饮料及调味品如汽水、味精、番茄酱、啤酒等。
挂面、海味、奶油、猪肾、乳酪、松花蛋、香豆干等。
糖果、巧克力、葡萄干、果仁等。
含钠高的蔬菜是有芹菜、青萝卜、油菜、茼蒿菜及瓜茄类。
禁食刺激性大、产气多的食物,如浓茶、酒、蒜、葱、鱼汤浓汁等,以免刺激心脏,诱发心力衰竭。
总体来讲,饮食就是要清淡少盐、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可适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此外,出门要根据温度随时增减衣服,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病情就会出现恶化。
腿脚浮肿是怎么回事
腿肿即下肢浮肿、水肿,引起的原因有很多。
1、肾性浮肿。患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肾病,由于肾血流减少,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丢失蛋白太多,会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隙已液聚集而引起浮肿。
2、心源性浮肿。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
3、肝性水肿。肝硬化时肝脏结果破坏,门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以及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白蛋白过低等因素,会引起水肿。
4、营养不良性水肿。
5、局部性下肢浮肿。多由于下肢静脉、淋巴管受阻,导致体液进入组织间隙所致,入下肢栓塞性静脉炎、淋巴管炎、丝虫病、盆腔或下肢肿瘤压迫静脉。 可见,引起腿肿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下肢局部疾病的症状之一,故必须到医院作全面检查,查明病因,才好进行合理的治疗。
腿肿即下肢浮肿、水肿,引起的原因有很多。1、肾性浮肿。患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肾病,由于肾血流减少,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丢失蛋白太多,会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隙已液聚集而引起浮肿。2、心源性浮肿。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3、肝性水肿。肝硬化时肝脏结果破坏,门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以及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白蛋白过低等因素,会引起水肿。4、营养不良性水肿。5、局部性下肢浮肿。多由于下肢静脉、淋巴管受阻,导致体液进入组织间隙所致,入下肢栓塞性静脉炎、淋巴管炎、丝虫病、盆腔或下肢肿瘤压迫静脉。 可见,引起腿肿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下肢局部疾病的症状之一,故必须到医院作全面检查,查明病因,才好进行合理的治疗。
右心衰引起面部水肿日常护理
皮肤防感染
专家称,心衰的患者首先表现的水肿,因此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长时间压迫一个位置。
利尿别忘补钾
专家指出,心衰患者在服用洋地黄药物(地高辛等)时,要严格遵守医嘱,不能自行加量或减量,并要定期监测洋地黄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长时间使用利尿剂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钾、补氯药物,还要多吃橙子、香蕉、土豆等含钾食物,以保持电解质平衡。
记录每日水分出入量
专家建议患者准备一个笔记本,心衰患者要养成每天记录水分出入量的习惯,不但可以控制日常出入量,就医时还可给医生提供参考。出入量的基本平衡,有利于防止或控制心衰。需提醒的是,“入量”不只包括饮水,汤汁、水果、输液也要算在内。“出量”是每天的排尿量。
右心衰引起面部水肿的处理
水肿是有效循环动脉血量(ECAV)与细胞外液关系失调所致,ECAV依赖于全身钠储备,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面部水肿,其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人体感受ECAV的变化有两组传入感受器,即高压环路感受器及低压环路感受器,高压环路压力受体可被低心排量激活,导致抗利尿因子,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抗利尿剂激素、内皮素及血栓素A2激活。
此外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滤降低,通过肾血流再分配反射性抑制利钠激素对近曲小管的作用,使钠的重吸收增高;继发性醛固酮亢进,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均为导致水钠潴留为主要因素;也有些患者因长期严格限盐,却未限水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右心衰竭严重状态下,存在体循环淤血,静脉压明显增高,胃肠道淤血水肿出现恶心呕吐,引起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性碱中毒;心源性肝硬化,门脉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全身水肿,造成利尿剂应用的失效使顽固性水肿进一步加重。
心力衰竭患者饮食注意这5点
1.限制盐的摄入
限盐限钠,可有效控制心衰引起的水肿,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程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为800-1200mg(1g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2.限制水分
严重心衰的病人,24小时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少食多餐
由于心衰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消化功能减退,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因为胃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感。
4.忌饱餐
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可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的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5.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心衰时,病人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部分病人不习惯床上或床边大便,多种因素影响,病人易发生便秘。
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发病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一些并发症。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的患者,这些患者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压疮或者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但是我们心力衰竭的患者还应该多进食一些蔬菜和水果,增强身体素质。
老年人切莫把心衰当哮喘
心衰和哮喘症状的鉴别
左心衰竭与支气管哮喘均可出现夜间呼吸困难,均可伴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均可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若仔细鉴别,二者是有区别的。心衰引起的咳嗽和哮喘症状与患者的体位关系密切,患者取卧位时症状加重,而取坐(立)位时症状减轻,并且该症状常常在夜间发作,其痰液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而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疾病引起的咳嗽、哮喘症状与体位的变化无关。患者一般在咳出白色黏痰后,症状常可缓解。
张大东院长表示,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混淆,故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系统的疾病。一旦出现持续的憋气、咳嗽、喘不上来气时,不一定是哮喘患了,很有可能是心衰的表现症状,尤其是有明确心脏病老毛病的患者,对此种情况必须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