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当前,越来越多的奶奶,爷爷,姥姥,老爷,投入到看管孙辈的行列中。无论是在社区的大院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大门前,都可以看见有许多老人在看管或接送着他们的孙辈们。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也有一半的幼儿有老人接送。

老人帮助儿女带孩子有三大优点:第一,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育儿经验,对孙子辈尤其疼爱,关怀备至。老人退休后时间也比较充裕,照顾孩子更有耐心,更爱抚,责任心更强,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第二,现在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老人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三,对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儿孙围绕在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同时可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给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带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由于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老人带孩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过分疼爱导致溺爱。

老人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就是老人心理上会有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怪罪。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的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老人又怕孩子哭坏身体,又是百般哄劝。这样,孩子会发现通过哭闹、发脾气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和苦闹来要挟家长,来满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像一只小绵羊,从不和孩子交往,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睡觉是找不找床,起床不会穿衣服、系鞋带……,针对他在园的表现,我们进行家访,原来琪琪在家,奶奶习惯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时,帮他穿衣服、系鞋带。吃饭时,给他一口一口的喂饭……,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气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把玩具图书乱扔,奶奶又哄又劝。据奶奶说,吃饭时也是这样,自己愿吃的东西谁也不让尝一尝,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没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也大,许多事情多能动手去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有老人带大的孩子则不然,上学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想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就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期跋扈,一点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半,立刻毫无能力”。因此,祖辈的过分溺爱,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二、祖辈的教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的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与现实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十,祖辈会上前制止或批评。他们认为,一辆完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的,并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正是孩子探究事务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有一次,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

三、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同处是爱的形式不同,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偏于“慈”“宽”“容”。连父母对孩子的正当管教,祖辈也会横加袒护与阻拦。正是祖辈的干预,才使做父母的无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利,这势必导致老人与父母的矛盾,以致关系疏远。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们认为,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而父母对他的要求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他们就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我班的硕硕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让奶奶来接,否则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妈妈来接她,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还是让奶奶来的。硕硕妈妈说:“都是让他奶奶惯的,真后悔让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从小跟着奶奶。到现在她说起话来也是说奶奶好,有什么心里话也说给奶奶听。她也知道父母对她也很好,可她总觉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点隔阂。

四、祖辈往往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总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带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邻居家的敏敏就是一个例子,爸爸妈妈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只好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是中学教师,每天在家教孩子数数、算题、识字。爷爷自豪的说:“敏敏上一年级也肯定是个“尖子生”。但却不太注意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问题。直到孩子进了幼儿园,问题出现了,孩子不会上楼梯,不敢滑滑梯,不会跑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敏敏的父母。

总之,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老人带孩子要讲心理学

现在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后大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年人也乐于抚育宝贝孙子(女),但是,有些老年人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一味地溺爱,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孩子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养成许多坏习惯,到了学校,就不能适应老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老年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应有的训练,使孩子错过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老年人带孩子要讲究心理学。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所以,带孩子不能只管他吃饱喝足不哭不闹,应该注重孩子心智的培养。首先,在大运动训练方面,在孩子1个月时就可以让孩子俯卧在床上,短暂地练习抬头动作。两个月时练习孩子的头部短暂地直竖。3个月时让孩子趴着练习胸部离开床。4个月时练习头部的直立。5个月时,帮助孩子练习翻身。6个月时练习孩子俯卧时手臂支撑,使胸腹部离开床面,并可以翻身。7个月时练习坐稳。8个月时练习爬行。12个月时练习走路。18个月时练习跑步,30个月时练习平衡能力、上下楼梯、跳跃动作、攀登动作、投掷动作和听口令做体操动作等。

其次,在精细动作的训练方面,1至3个月时练习孩子的抓握动作;4到7个月时练习抓住和抓取动作;6到7个月时练习把弄动作;7到8个月时练习倒手动作;8到12个月时练习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动作;15个月后训练孩子的搭积木、翻书、握笔、穿扣动作;24个月后训练折纸、拼图、用筷子等动作。

第三,在适应能力方面,1到4个月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反应,让孩子用眼睛跟踪色彩鲜艳的摇动物体,对孩子摇铃、说话、唱歌;5到8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寻找物体、用手追逐玩具;8到10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摇铃、对敲方木、从杯中取物等动作;12个月时学习盖盖子;27个月后学习认识大小和多少;30个月后训练区别颜色、里外;42个月后训练认识和识别图形等。

第四,在语言训练方面,一岁之内,要对孩子的咿呀学语表示反应,要经常逗孩子,和他说话、交流感情。如果是用奶瓶喂奶(水),不要把奶嘴开口太大,要训练孩子的吸吮动作和舌头的肌肉。10个月时教孩子模仿大人发单字音;12个月时教孩子叫人;15个月时教孩子理解指令,并教他简单的句子;21个月后教孩子简单的问答;30个月后教孩子描述图片,42个月后教孩子理解大人的问话和反义词等。

第五,在社交行为方面,1个月时训练眼睛跟随人走动;2个月时对大人的逗引有反应;3个月之后会和大人做游戏;4到7个月时会辨认亲人,见到食物会兴奋;9个月后有是非观念,不要的东西会摇头,不让他拿东西会理解等;10个月后理解人或物的位置和用途;12个月后学习穿脱衣服;18个月后学习控制大小便;21个月后学习提出个人需要和要求;48个月后学习复述等。

老年人在带孩子时,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只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自由活动;不要不理睬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孩子才能更顺利地成长。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心理专家,不要固执己见。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 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老人带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3: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误区4: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5: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6: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7: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8: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误区9: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反倒容易感冒。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10:宝宝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 孩子哭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如果是配方奶喂养,主张“定时喂养”。

误区11: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2: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或者追着吃饭,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孩子的健康护理是都很关注的,很多的宝宝也是会让老人带的,老人带孩子也是会有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

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以上就是对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健康护理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老人带孩子有好也有坏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

隔代教育有益处。首先老人带孩子大大减轻了小两口的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老人时间充沛,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将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教给孩子,还可以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不过,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老人带孩子,使得自己的负担和压力增大。若老人过分溺爱孩子,会阻碍其健康成长。父母与老人的育儿观念往往不同,这易引发家庭矛盾,造成亲子隔阂。若家人固执坚持老观念,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

老人和父母共同携手合作

要想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老人和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沟通,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更有很多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在餐桌上往往有一两道孩子爱吃的“专利”菜。时间久了,孩子想当然的认为这些菜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别人吃不得,一但别人吃了便会大哭大闹,不肯罢休。这个时候,做爸妈的要提醒老人,不管孩子多小,都要学着与别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隔代“家长”学习不能放松

由于年代不同,老一辈的知识和教育观念不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他们来扶养孩子,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应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理念这一块,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如怎样才能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和仅关注文化课程。也要特别注意培养子的诚信理念、法制观念等等。

4种错误睡姿让女人长满皱纹

1.复原式侧卧

利:防止胃食管反流

弊:增加皱纹

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豪恩表示,左侧卧有助于促进消化,防止烧心。如果左侧卧后,烧心和消化不良仍无改善,建议将枕头略微加高。右侧卧不会压迫心脏,适合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过,英国美容皮肤科医师协会的丹尼斯·沃尔夫博士表示,侧卧会导致鼻唇部压力过大,加重笑纹,可选择质地柔软的丝质枕头予以缓解。

2.僵尸式仰卧

利:有益关节炎

弊:不利于哮喘、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

理疗专家萨米·马戈表示,仰卧不仅适合关节炎患者,还有益男性生殖健康。但这会加重打鼾和呼吸睡眠暂停症状,尤其是胖人。英国伯明翰睡眠问题专家大卫·艾克莱斯顿博士表示,仰卧对心肺疾病患者也极为不利。建议偏爱仰卧睡姿者最好选择结实点的枕头;爱打鼾者可在后背垫一个枕头。

3.胎儿式蜷着睡

利:缓解腰痛

弊:加重颈痛和头痛

此睡姿有助于缓解脊椎间盘压力,但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睡醒后易头颈痛。采用胎儿式睡姿,脊椎和脖颈应保持一条直线,两膝之间还可以夹一个枕头。

4.日光浴式俯卧

利:防止打鼾

弊:易导致磨牙和手疼、手麻

该睡姿不仅会加重磨牙,当枕头过高或过低时,还易增加神经压迫几率,导致上半身神经系统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喜爱俯卧的人最好选择乳胶泡沫或弹簧床垫,以保护脊椎,也可在肚子下垫一个枕头,以减轻后背压力。

维生素的利与弊

一、维生素A

利:与视觉有关,主要功能是维持正常的视力,对眼睛保护很重要;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对病菌的抗御能力。

弊:如果维生素A以药物形式补充过多,进入机体后不容易排除,会出现厌食、头发稀少、皮肤瘙痒等,婴儿急性中毒表现前囟饱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主要食物来源: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蛋类、胡萝卜、绿叶蔬菜等。

二、维生素D

利:调节钙磷代谢,有助于孩子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弊:摄取过多会引起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厌食、呕吐、腹泻等表现。

主要食物来源:鱼肝油、奶类、卵黄等。

三、维生素C

利:维持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机能,对骨骼、牙齿、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极为重要,促进铁的吸收和伤口愈合,并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

弊:滥用维生素C会削弱人体免疫力和人体肠功能失调、泌尿系统结石等。

主要食物来源:水果尤其柠檬、橙子,绿色蔬菜,番茄,辣椒等。

四、维生素E

利:具有抗氧化作用及增强免疫能力。

弊: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维生素E,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腹泻、恶心、头晕等症状。

主要食物来源:各种植物油,谷物的胚芽、许多绿色植物、肉、蛋等。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老人带孩子这些事可别做

如今,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孩子平日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此出现了不少育儿问题。提醒各位爷爷奶奶,下面这些事你最好别做,以免引起不良影响。

  1.擅自做主买宠物

  无论多少孙子多认真的承诺负责一个新的小狗或者小猫,都不要擅自决定给孩子买宠物。养宠物是一个巨大的责任,应该得到父母的批准。很可能爷爷奶奶给孙子买的宠物,最后还是父母来照顾,这样只会增加父母的压力。

  2.经常开玩笑

  “那是你的新女朋友吗?你喜欢她吗?“经常这样逗孙子对他们的身心也不好。虽然孩子太小还不明白情爱的含义,但是爷爷奶奶最好不要经常开这样的玩笑。

  3.催促妈妈辞职

  许多老人家都希望儿媳妇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做全职妈妈,但是现在社会女性不再只会做家务了,现代妈妈有自己选择的权力。爷爷奶奶应该允许妈妈们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4.给孩子吃太多糖

  许多爷爷奶奶因为疼爱孙子,就给它们吃各种各样的糖,尽管父母已经再三叮嘱过了不许吃糖,这样会让父母很为难,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引起孩子蛀牙的问题。

  5.偏见思想

  有些老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或很封建,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但是爷爷奶奶一定不要将封建的思想灌输给孙子孙女,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想法。更严重的是有些爷爷奶奶有性别偏见,注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这种封建思想。

  6.打破睡觉时间

  父母好不容易给孩子指定的睡觉时间,很可能轻易的就被爷爷奶奶打破了,孩子到点不睡觉的时候,爷爷奶奶通常不会强迫她们睡觉,会让他们玩到很晚,这样会让父母接下来培养孩子按时睡觉更困难。

  7.过度宠溺孩子

  宠爱孙子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度溺爱,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无一利的,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骄纵跋扈。

  8.贬低孩子的老师

  爷爷奶奶可能会不喜欢孩子的老师,因为老师给出的不好的评语会不开心。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或者或一些贬低老师的言论,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有可能模仿爷爷奶奶的话对老师讲。

  9.偷偷破坏规则

  有的爷爷奶奶受不了孙子的撒娇,就会做一些破坏规则的事情,比如,不给孩子洗澡,让他多看一会电视,给他买零食,然后偷偷的不告诉父母,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这会破坏家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

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各种睡姿的利弊

1.复原式侧卧

利:防止胃食管反流。

弊:增加皱纹。

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豪恩表示,左侧卧有助于促进消化,防止烧心。如果左侧卧后,烧心和消化不良仍无改善,建议将枕头略微加高。右侧卧不会压迫心脏,适合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过,英国美容皮肤科医师协会的丹尼斯·沃尔夫博士表示,侧卧会导致鼻唇部压力过大,加重笑纹,可选择质地柔软的丝质枕头予以缓解。

2.僵尸式仰卧

利:有益关节炎。

弊:不利于哮喘、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

理疗专家萨米·马戈表示,仰卧不仅适合关节炎患者,还有益男性生殖健康。但这会加重打鼾和呼吸睡眠暂停症状,尤其是胖人。英国伯明翰睡眠问题专家大卫·艾克莱斯顿博士表示,仰卧对心肺疾病患者也极为不利。建议偏爱仰卧睡姿者最好选择结实点的枕头;爱打鼾者可在后背垫一个枕头。

3.胎儿式蜷着睡

利:缓解腰痛。

弊:加重颈痛和头痛。

此睡姿有助于缓解脊椎间盘压力,但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睡醒后易头颈痛。采用胎儿式睡姿,脊椎和脖颈应保持一条直线,两膝之间还可以夹一个枕头。

4.日光浴式俯卧

利:防止打鼾。

弊:易导致磨牙和手疼、手麻。

该睡姿不仅会加重磨牙,当枕头过高或过低时,还易增加神经压迫几率,导致上半身神经系统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喜爱俯卧的人最好选择乳胶泡沫或弹簧床垫,以保护脊椎,也可在肚子下垫一个枕头,以减轻后背压力。

相关推荐

老人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忙于工作,小孩多数会让老人帮忙,那么老人家在孩子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为大家介绍老人孩子该注意的事项,供大家了解。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

老年人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一、早教: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 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领 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管教:过严或过松。很多的老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不能排除这两种情况,不适非常的严厉就会非常的宠爱,前者是做什么事都会定一个规矩,什么事都不能违反了规矩,

必须摒弃的育儿方法老人为何还在用

随着先进的育儿方式引进,很多老式的不孩子健康的育儿误区也逐一被发现并舍弃。可一些老旧的错误育儿方式却常常死灰复燃,很多老人孩子的家庭一直都还在延用,这又是怎么回事?小编建议家长们,如果家有老人还在用这些不正确的育儿方式,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请马上叫停。 1.不喝母乳要喝三天糖水 老一辈人认为女人生完孩子之后,头三天的奶水是不能用来喂食婴儿的,得挤掉不给孩子喝,三天之后才能给孩子喝母乳。而这三天的时间只孩子喂点糖水。健康育儿专家就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母乳是对婴儿最好的营养食物,并且初乳的营养价值最高,

老人小孙儿的分析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

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

第一大“”:缓解经前紧张综合征 短效口服避孕药除能有效避孕之外,还能帮助女性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前紧张综合征,减少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头痛等的发生。此外,还可用于治疗痤疮,令皮肤更加光洁。另外,短效口服避孕药还能推迟女性绝经期的到来,保护心血管功能,延缓机体衰老。 第二大“”:有效控制体重 很多女性担心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会使体重增加。传统的短效口服避孕药由于水钠潴留的缘故,的确会使女性出现体重增加现象。然而,已有的临床证据表明,新型的短效口服避孕药能有效控制体重。因为其中所含有的屈螺酮成分具有与天然孕

老人孩子你在担心什么呢

问题来了: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平常要上班,孩子主要是由奶奶。奶奶只知道宠孩子,并不懂怎么跟宝宝交流,而且保护过度,什么都不让宝宝动手。我跟她说过很多次,要多跟宝宝说话,要多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她根本听不进去,还常对我老公抱怨我苛刻。现在宝宝说话都了奶奶的方言腔,我心里真是难受得要命。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辣妈支招:我们这一代年轻妈妈,大多学了不少早教知识,但由于是职业妈妈的缘故,还是要老人帮忙孩子,当老人达不到要求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焦虑和紧张,很多家庭风暴也起源于此。 我们常说,要给予孩子

卧蚕可以做永久的吗 卧蚕手术的

:想要得到永久的卧蚕,卧蚕手术毫无疑问是最佳的选择,并且也是唯一的选择,其它非手术方法都只能达到暂时性的卧蚕。 :卧蚕手术需要动刀,因此存在一定风险,卧蚕手术的成功与否,跟主刀医生的医术关联很大,如果医生的医术好,那么卧蚕会整的很自然,反之,卧蚕开的过大或者不如意,很有可能变成眼袋,甚至留下疤痕,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孕妇能蹲着上厕所吗

每个人的如厕习惯不同,所以有的人上厕所习惯蹲坑,而有的却偏向于马桶,准妈妈上厕所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其实,蹲坑和马桶各有。 1.蹲坑 :蹲着上厕所一定程度上说能锻炼盆骨和脚部肌肉;蹲着上厕所相对来说比较卫生,不用担心会不会感染的问题,蹲坑不需要直接与PP接触,而且使用完冲水就可以了。 :孕晚期,蹲着上厕所容易压着肚子,压到宝宝,如果蹲太久可能还会影响宝宝在子宫里的自由活动,甚至会引起宝宝缺氧。此外,准妈妈孕期容易便秘,蹲久了脚易发麻。 2.马桶 :准妈妈用马桶上厕所最大的好处就是,坐着可以直

老人和阿姨孩子

一,苒儿在奶奶家的时候有很多零食可以吃,比如说饼干,果冻,饮料什么的。这是我绝对不会给孩子吃的。孩子在婴儿期间口味很淡,给她们太多味道的东西回影响孩子的味觉,从而不愿意吃主食。 二,老人的口味一般来说比较重,做饭菜愿意放味精什么的。这对孩子也不是好事情.婴儿食用过量味精会口渴,头晕。 吃的过咸会增加孩子肾脏功能的负担。 三,老人怕冷,也愿意给孩子多穿衣服。这样一来会降低孩子的运动能力和抵抗能力。 四,老人心痛孩子,小孩一摔倒了,老人会毫不犹豫把孩子抱起来。孩子哭了,老人会哄孩子,甚至还会卖东西讨好孩子.日

预防心脏病的药有哪些

心脏病常用药: 一、硝酸甘油 :硝酸甘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一种心脏病的急救药物,也被人们称之为心脏病当中的救命药,当心脏病的患者的疾病发作的时候,只要舌下含一类的硝酸甘油,就能够在1-2分钟之内迅速扩张血管,改善供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长期服用硝酸甘油的,容易产生耐药性,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效果,必须加大剂量。不建议长期服用。 二、他汀 :他汀这类治疗心脏病药物可以降血脂,此外,它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以避免血管被脱落的斑块堵塞。 :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他汀的副作用比较大,其副作用主要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