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确诊的七项检查依据
便秘确诊的七项检查依据
1、视诊:有无肛裂、瘘口、痔脱垂、肛周炎症、血迹等。嘱患者作排便动作,有会阴下降者可见盆底以肛门为中心明显向下突出;再嘱收缩肛门,盆底支配神经严重受损者,收缩能力减弱或消失。
2、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功能,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可提供重要依据。指检肛门括约肌紧张者多见于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肛门紧张而兼疼痛者可能合并有肛裂;触及条柱状硬便及直肠明显膨大者,多见于直肠性便秘;便前检查直肠呈空虚状态,或触及粒状粪便者多见于结肠性便秘。指检时在直肠前方,耻骨联合以上若触及直肠向会阴方向突入者提示有直肠前突性便秘。
3、直肠指诊:若肛管张力增高,提示肛管附近可能有刺激性病变。如肛管不能通过一指,则肛管有器质性狭窄,常见于低位肿瘤、肛管手术后或不当的硬化剂注射后疤痕形成。部分患者直肠壶腹中可扪及坚硬粪块。若直肠中潴留大量粪便而并无便意,提示直肠无力。直肠前突患者在排便动作时,可在括约肌上、耻骨联合下方扪及袋状薄弱区。直肠内套叠患者,直肠壁松弛,指诊时直肠内有粘膜堆积的感觉,偶然也可扪及套叠之肠壁。
4、粪便检查:直肠型便秘的粪便常呈坚硬条柱状,因常有直肠粘膜继发性炎症,或排便时损伤肛门,粪便外表可见粘液或血迹;大便状如羊矢,干硬成粒多见于痉挛型便秘;结肠易激综合征的粪便多呈羊粪状,或大便烂硬交替,大便带粘液,粘液涂片,检查一般正常或仅有少量的白细胞,便秘型直肠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多有红白细胞,及粘液,但应注意与直肠肿瘤鉴别。
5、X线检查:显示消化道有无狭窄、息肉、肿瘤、扩张、肠道内憩室等造成便秘的疾病,还可以明确肠道运动功能。钡剂灌肠,特别是近年来采用的结肠低张双重造影,对发现便秘的病因,可能有帮助。
(1)排粪造影。排粪造影可显示造影剂的影像和利用荧光技术观察排便的过程、速度。此项检查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排便造影对疑有以下病因的便秘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盆底肌协同失调(耻骨直肠肌矛盾性收缩)和直肠前突(如有经阴道直肠壁手术史)等。
(2)钡餐检查。可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结肠袋加深 ,痉挛性便秘肠腔常紧张变细呈锯齿状或铅管状;弛缓性便秘或乙状结肠冗长者,大肠变长,扩张或下垂;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明显扩大。对疑有结肠梗阻者,口服钡剂灌肠因可加重梗阻,应视为禁忌,为了明确结肠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宜用钡剂灌肠。
6、内窥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电子)结肠镜等。可以在直视或通过屏幕清楚了解肛门大肠的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等外,可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直肠镜检。简单实用,可直视察下观察直肠有无并发炎症、糜烂、溃疡、息肉、肿瘤、肛裂、痔瘘、狭窄、直肠粘膜有否松弛、脱垂、肠套叠等。
(2)结肠镜检查。对由结肠冗长、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氐病、结肠憩室、肠结核、肿瘤、肠梗阻、放射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症等引起的便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7、肛门镜检查:内痔、低位直肠肿块均可窥及。当直肠粘膜有充知水种、糜烂而难以用一般炎症解释时,应考虑直肠内套叠的可能性。若如有来源不明的血迹,尤为陈旧血迹,应警惕上方肿瘤的可能。
感冒的检查诊断依据
感冒的检查项目:
1、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
3、下鼻甲黏膜印片检查:流感患者常于发病第一天开始即可出现大量变性柱状上皮细胞,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嗜苯胺蓝包涵体。而普通感冒是以脓细胞为主,包涵体少见。
4、X线检查:流感较急性鼻咽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倾向性。
感冒的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像“伤风”,不同之处包括:
(1)起病急骤、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发热,咳嗽较少;
(2)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
(3)如脱离过敏源,数分钟及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
(4)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5)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临床特点:
(1)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畏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鼻咽部症状较轻。
(3)病毒为流感病毒,必要时可通过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明确诊断。
(4)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疗效显著。
(5)可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3、急性传染病: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鉴别。
脑疝的检查诊断依据
1、体格检查
(1) 询问家属,病人是否应用过散瞳或缩瞳剂,是否有白内障等疾病。
(2) 脑疝病人如两侧瞳孔均已散大,不仅检查瞳孔,尚可检查两眼提睑肌肌张力是否有差异,肌张力降低的一侧,往往提示为动眼神经首先受累的一侧,常为病变侧。
(3) 脑疝病人两侧瞳孔散大,如经脱水剂治疗和改善脑缺氧后,瞳孔改变为一侧缩小,一侧仍散大,则散大侧常为动眼神经受损侧,可提示为病变侧。
(4) 脑疝病人,如瞳孔不等大,假使瞳孔较大侧光反应灵敏,眼外肌无麻痹现象,而瞳孔较小侧提睑肌张力低,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瞳孔较小侧为病侧。这是由于病侧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引起的改变。
2、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
脑疝病人一般禁止腰椎穿刺。即使有时腰椎穿刺所测椎管内压力不高,也并不能代表颅内压力,由于小脑扁桃体疝可以梗阻颅内及椎管内的脑脊液循环。
(2) CT
小脑幕切迹疝时可见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变形或消失。下疝时可见中线明显不对称和移位。
(3) MRI
脑疝时可观察到脑池的变形、消失情况,直接观察到脑内结构如钩回、海马旁回、间脑、脑干及小脑扁桃体。
便秘的前期症状以及检查项目
症状表现
一般慢性便秘的患者在往常的表现一般都是大便枯燥、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增加,有的患者甚至七天才排便一次,并且会在排便时出现肛门撕裂感和下腹坠涨的觉得,另外,经常便秘的人也会招致身体特别疲惫、食不知味和身体发晕等现象。
急性便秘的人在没有任何原因的状况下,会发作持久性的便秘症状,其中较为罕见的就是中老年患者会出现结肠和直肠的癌肿,还会伴随有下腹痛、呕吐和排便出血等。
所以,在往常的排便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排便姿势,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能说没有便意从而不去排便,要知道这样是会扰乱我们的排便规则的。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排便时我们一定要根绝一边排便一边看手机和看书等习惯,这样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从而招致便秘的发作。
另外,我们在对待便秘的问题上一定要选对办法,先分析好是什么原因造成便秘发作的,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治疗办法。在治疗时我们也要记得多饮水和避免长时间久坐在办公桌前,我们应该适当按摩自己的腹部,这样也是能缓解便秘的症状。
影像学检查
1.直肠指检:
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2.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
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蠕动)也可有较全面的了解。X线腹部平片如发现多个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3.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诊断便秘的依据有哪些
一、发现大便量少、太硬、排出困难。
二、出现排便困难并且还合并一些特殊的综合征,如长期用力排便、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完全或依靠手法帮助排便。
三、在一个星期之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
其实,便秘的诊断主要还是看是否出现一些便秘的症状,而其中大便不畅只是症状之一,所以我们在确诊便秘时除了大便不畅,还应考虑以上介绍的三点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诊疾病,有利于更好的治疗。
甲亢做什么检查确诊 甲功七项项的测定
甲功七项项的测定包括:状腺素(T4)、三碘甲状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游离T4.的测定、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抗体)。
此七项检查反应了身体是否患有甲亢的各项指标,是临床诊断甲亢的重要依据。
耳聋的检查诊断依据
1、听力检查:可 用手表声试验,在用药之前,用手表试验听力,在用药过程中,还用同一块手表试验听力,要注意放表的位置,每次均应放在同一方位,且不应将表紧贴在耳部皮肤 或骨头上端应使手表距耳廓有一定距离,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否则就是通过骨头传导的声音,不能如实地反映听力的实际情况,在试验中, 如果发觉到用药后较用药前听力下降,则应考虑耳蜗系统中毒的可能性。
2、前庭功能检查:通过静止站 立与步态姿势的观察,来判断平衡功能的头部,静止站立的姿势首先选用双足并拢站立,然后双足前后错位站立,最后先用单足站立,后者难度最大,若平衡功能正 常,由站立能维持10秒钟以上,若平衡功能障碍,则站立难以维持,将很快向一侧倾倒,左右摇摆或前倾后仰,对步态姿势的观察,可采取行走试验,即让被检查 者闭目沿直线向前行走,正常人能做到双足落地位于直线两侧,不正常的行走则会有明显偏斜,行走不稳,犹如酒醉后的步履蹒跚,一般行走十步,就足以分辨行走 稳定与否,进行此项检查前,应了解被检查者是否有肢体缺陷,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智力发育差的患者都不适合采用这种检查法,做前庭功能检查时,应让被检 查者先睁眼站立与行走,如果表现出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都较稳,或难于分辨稳定与否,则让病人闭目站立与行走,以进一步了解平衡情况。
时行感冒的检查诊断依据
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征标本,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检出抗原,出结果快,灵敏度高,有助于早期诊断,如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则能鉴定甲,乙,丙型流感。
3、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流感病毒RNA:它可直接从患者分泌物中检测病毒RNA,是个直接,快速,敏感的方法,目前改进应用PCR-酶梁(PCR-EIA)直接检测流感病毒RNA,它比病毒培养敏感得多,且快速,直接进行测定。
4、病毒分离:将急性期病人的含漱液接种于鸡胚羊膜囊或尿囊液中,进行病毒分离。
白发症的检查诊断依据
白发症的检查:
主要针对原发病选择辅助检查。血常规 (血象)检查: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白发症的临床诊断要点:
遗传性白发通常出生时即有,或在儿童期迅速出现。包括全身性毛发变白的白化病和局限性毛发变白的斑驳病等。
老年性白发(Canities Senilis),其白发常从两鬓角开始,慢性向头顶发展。数年后胡须、鼻毛等也变灰白,但胸毛、阴毛和腋毛即使到老年也不变白。
青年人或中年人的早老性白发(Canities prematura),初起只有少数白色,以后逐渐增多。
在一些疾病中,如白癜风,Vogt-Koyanagi综合症、Alezzandrini综合症可有局部白发。
白发症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Waardenbur综合征:中国人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MITF突变基因特点,从分子水平对Waardenburg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深化Waardenburg氏综合征的分子病理。
2、Rothrnund综合征:未到老年的早期灰发或白色常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早老症:早老症又称儿童早老症、早衰综合征、早老矮小病。全球平均每400万到800万个新生儿中就有1人患有早老症,衰老速度相当于正常儿童的5至10倍,通常在13岁左右因各种原因而死亡。
4、Werner综合征:毛发灰白和脱落为本病的特点之一。脱发可为弥漫性稀疏或为全脱。有时睫毛、腋毛、阴毛也脱落。
5、肌强直性营养不良:一种少见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全球患病率为3~5/10万。DM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伴有全身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药疹的检查诊断依据
药疹的检查:
1、体内试验有皮肤试验和激发试验。
(1)皮肤试验:常用划破试验及皮内试验两种。划破试验的灵敏性不及皮内试验高,但较皮内试验安全,故一般先作划破试验,阴性时再作皮内试验。划破及皮内试验适用于预测皮肤即刻型反应。通常用于预测青霉素、抗血清素和普鲁卡因过敏反应,但阴性时不绝对排除发生临床反应的可能性,对有高度药物敏感史者禁用。为了预防皮肤试验发生严重全身反应(过敏性休克),应在试验前准备肾上腺素及氧气等抢救药物。
(2)激发试验:指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8~1/4或更小量),观察其反应,以探查可疑药物。此试验仅适用于较轻型药疹,又必须使用该药治疗时;不要用于有即刻过敏反应和严重型药疹又不必再用该可疑过敏原的患者。
2、体外试验有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琼脂弥散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皮肤窗试验等。但这些试验结果尚不稳定,目前多用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研究,对其它药物尚少报道,因此,有待深入研究。
药疹的鉴别诊断:
1、湿疹型药疹大都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样的或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又可引发此型药疹。其形态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但少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停药后逐渐好转,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汞剂及奎宁等引起者较多。
2、多形红斑型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药等引起。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境界清楚。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有痛痒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门、外生殖器及全身泛发大疱及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及肺炎等,病情险恶,称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3、光感性药疹多由于服用冬眠灵、磺胺、异丙嗪(非那根)、四环素、灰黄霉素、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补骨脂及甲氧补骨脂素等药后,再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引起。可分为两类:①光毒性红斑(phototoxie erythema):皮疹与晒斑相似,多发生于曝光后7~8小时,局限于曝光部位,任何人均可发生;②光变应性发疹(ph0to al-lergic eruption):仅少数人发生,需经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多呈湿疹样,可见于曝光部位及遮盖部。此外,少数患者可发生荨麻疹或苔藓样疹。停药后仍持续1~2周或更久方能消退。
总胆红素偏低是乙肝吗 总胆红素检验的意义
1.为确诊肝病、血液病的实验检查依据。
2.可依据总胆红素变化观察疾病的进展。
3.可依据总胆红素变化判断疾病治疗的效果。
高血压的检查诊断依据
一、检查
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发生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腰椎穿刺可能发现血性脑脊液。
头颅CT平扫为首选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脑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和血肿量,以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可鉴别脑水肿和脑梗死,血肿的占位效应可通过侧脑室的受压移位,大脑镰的移位及基底池的丧失来推测,这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还可根据血肿部位和增强后的CT表现来鉴别其他病因,如血管畸形,动脉瘤,肿瘤等。
当怀疑引起脑出血的病因是高血压以外的因素时,进行MRI检查是有价值的,可以鉴别诊断脑血管畸形,肿瘤,颅内巨大动脉瘤等,但MRI检查费时较长,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在检查时,必须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通气道进行监护,以防意外,另外,不同时期血肿的MRI表现也较为复杂,有时反而给诊断带来困难。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但是当脑血管造影阴性,特别是在脑内血肿较大时,应考虑破裂的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被暂时压迫阻塞而不显影;微小的血管畸形,血管造影也可为假阴性。
二、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要点是:①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②常在白天活动用力时突然发病;③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及偏瘫等完全性卒中的表现;④脑脊液为均匀血性;⑤得到CT或MRI扫描证实。
皮肤癌前期症状 发现皮肤癌早期症状怎么办
1.首先要镇静、不慌张,因为以上皮肤癌早期症状只能作为一个自我诊查参考,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2.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向医生说明你的症状以及疑虑,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项目检查,即便不是皮肤癌,检查出其他的皮肤疾病也要积极治疗。
3.如果确诊是皮肤癌,可咨询医生治疗方式以及治疗费用,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骨癌临床诊断依据与检查
骨癌临床诊断依据:
一、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初为间歇性隐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尤甚。这是重要的骨癌的诊断依据。
二、骨癌的诊断依据还包括全身毒性反应,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最后衰竭,出现恶液质。
三、多发于15—25岁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管骨干骺端。膝关节上下部位最常见。这也是骨癌的诊断依据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四、局部皮温高,静脉怒张,肿块生长迅速,压痛,可出现震颤和血管杂音,可有病理性骨折,关节功能障碍。
骨癌的两种检查项目:
放射科检查:这种骨癌的检查方法对患部骨骼作一般X光片摄影、血管摄影、淋巴血管摄影等检查,可依照片所显像性质作恶性与良性骨瘤之鉴别诊断,其可 靠性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可达90%,尤其电脑断层摄影核磁共振摄影,血管摄影及核子医学骨骼同位素扫描等检查,其正确性更快更方便。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这种骨癌的检查方法可分三种:1针刺取样检查,成功率在80~90%; 2患部切开取样检查;3切除或刮除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由病理科医师依切片组织之病理变化作最后正确诊断,同样属于常用骨癌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