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假膜性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假膜性肠炎是由两种菌群产生毒素致病。
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与抗生素相关的假膜性肠炎的重要发病原因,1935年由Hall等首先从婴儿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细长的严格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这种细菌是体内常驻细菌存在于正常人的肠道中。在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数量仅占厌氧菌的2%~3%,细菌产生的毒素少,甚至不产生对人体致病的毒素。人群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5%~13%,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互相制约,不能大量繁殖,也不会导致发病。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能抑制肠道内各类细菌的生长,不受抗生素影响的耐药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则迅速繁殖,大便中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可高达厌氧菌的10%~20%,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引起黏膜坏死、渗出性炎症伴假膜形成,在所有假膜性肠炎的大便中都几乎可找到这种外毒素。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至少产生四种物质,即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运动性影响因子和一种热敏感毒素。其中毒素A和B已经得到纯化。
毒素A的分子量为50万,毒素B的分子量为36万。它们均由糖蛋白组成,对酸、碱敏感,耐醚不耐热,在50℃下30min两种毒素绝大部分被破坏。对胰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细胞蛋白酶敏感,不被核糖核酸酶及脱氧核糖核酸酶分解。在pH 4或pH 10条件下,毒素B的毒性消失而毒素A的毒力不受影响。
毒素A可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毒素B可造成局部变态反应使肠黏膜变性坏死,纤维素、黏蛋白渗出形成假膜,如将这种毒素经口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肠炎、致死。毒素A在低浓度时可以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活化鸟苷环化酶,导致细胞内G-磷酸鸟嘌呤核苷增加。毒素A和毒素B的作用是协同的,先是毒素A引起肠道组织病变,其后毒素B再作用于这些受损的组织细胞。两种毒素均有抗原性,能与相应抗体作用,毒素A的抗血清不能中和毒素B,而毒素B的抗血清除可中和毒素B外还可以中和部分毒素A。另外,毒素B可被索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第三种毒素运动性影响因子存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液的过滤除菌上清液中,它可改变兔回肠袢肌电活动。第四种毒素为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对热敏感,非常不稳定,其作用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相同,可引起兔回肠液分泌增加,但不引起组织损伤。
2.凝固酶阳性的溶血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当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如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抑制了肠道内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各种菌群,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的发生。把这类病人的粪便涂片做革兰染色可找到成堆的球菌,如将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给动物注射也可以发生假膜性肠炎。有人报道,在一组入院患者的大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17%,入院经抗生素治疗1周后大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达38%~40%。
也有人认为,在假膜性肠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是一种伴随菌并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有的人对假膜性肠炎尸检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或大便培养,均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人报道,抗生素相关假膜性肠炎患者的大便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存在,而未见前述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和毒素。由此可见,目前虽已证实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抗生素相关假膜性肠炎重要发病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假膜性肠炎都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所致。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菌种和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这些细菌有助于细菌本身和它所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来抵抗感染。一旦某些因素使这个系统失去生态平衡,就会致病。抗生素最易产生菌群的比例失调,因此是假膜性肠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抗生素依次是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常引起的是青霉素、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偶可引起的是氯霉素、四环素、甲硝唑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癌症和手术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贲门癌带来的危害
术后早期因迷走神经切断后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在病人开始进食后常发生腹泻,个别腹泻严重的病人多也可以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假膜性肠炎是贲门癌的危害,发病后病人常有高热、腹痛及严重腹泻,稀水样便常呈混浊黄绿色,其中漂浮有片状假膜。
由于严重腹泻常很快导致病人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中毒性休克。对假膜性肠炎的治疗,应立即停止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改用对葡萄球菌作用良好的药物。充分由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病人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由胃肠道给予止痛止泻药物,同时给予激素治疗。
家里应该常备的腹泻药有哪些
细菌感染性腹泻: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大便检验有白细胞,主要发生在夏季。主要使用对肠道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药。一般治疗1周,大便检查正常可以停药。辅助治疗为退热及液体疗法。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便通常带有黏液,伴有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严重的中毒型痢疾可以出现高热、惊厥、神志障碍,尤其小婴儿,反而没有或轻度腹痛、腹泻。痢疾患儿大便检验包可表现以白细胞为主,也会有红细胞,与大肠杆菌肠炎只有通过大便培养可以鉴别。治疗上基本相同。肠道感染多采用口服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
病毒性腹泻:通常在秋季发作,由病毒引起,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试验证明西咪替丁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秋季腹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并且安全性较好。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由于某些疾病需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腹泻。应考虑条件致病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所致的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者大便排出膜状物,称为假膜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呈暗绿色似海水,有腥臭味,常伴专感染中毒症状。真菌性肠炎大便为水样,泡沫多,有时为豆腐渣样。一般停用抗菌药物可以缓解。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菌群失调,可以早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哪些原因会引起急性腹泻
1、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新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嗜盐菌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绿脓杆菌性食物中毒、韦氏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
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难辨梭状芽泡杆菌假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
(3)其他肠道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
(4)消化不良
2、急性中毒
(1)植物类急性中毒
(2)动物类急性中毒
(3)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
(4)化学毒剂急性中毒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全身性感染
(2)过敏性紫癜
(3)变态反应性胃肠炎
(4)尿毒症
(5)甲状腺危象
楼主还是去医院咨询医生较好,不要擅自服用止泻药,以免延误病情。
假膜性肠炎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血常规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要低于3%,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
粪便常规
粪常规检查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将粪便涂片镜检,若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及其芽孢将对临床判断很有帮助,随后可进行分阶段细菌培养,检查有无大量革兰阳性菌。
细菌学检查
90%的病例在发病时粪便中可培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送检时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必须采取至少多于容器容量的新鲜粪便,连同容器置于加盖密封的广口瓶内,于20min内速送检验,取CCFA专用培养基(由环丝氨酸,噻吩甲氧头孢霉素,果糖和蛋白质琼脂组成) 接种,在厌氧条件下有选择性的分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若菌落呈扁平,边缘不规则,粗糙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毒素的毒性实验
稀释的大便或细菌培养滤液,对组织培养细胞(HELA)有特异性的细胞病理效应,这种效应可被污泥梭状芽孢杆菌的抗毒素中和,从而证实难辨芽孢杆菌为产毒菌株。
毒素A的检测
可以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乳胶凝集实验,单克隆抗体方法等检查毒素A。
(二)内镜检查
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不仅能早期明确诊断,还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即使伪膜性肠炎急性期也应行结肠镜检查,但应注意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变脆,易造成出血或穿孔,检查应特别小心。伪膜性肠炎内镜下表现不一。轻者可仅见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呈”非特异性肠炎“表现;稍重者可见粘膜散在浅表糜烂,伪膜呈斑点样分布,周边充血;严重病例伪膜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伪膜不易脱落,部分脱落区可见溃疡形成。伪膜性病变主要累及左侧结肠或全结肠,少数累及回盲部。
(三)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无特殊发现,可显示肠麻痹或肠曲扩张,可见液平面,由于结肠水肿,可出现拇指样印迹,偶而可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剂X线,在早期或轻型患者无特殊改变,晚期和重病者,可见结肠蠕动增快,粘膜增厚,肠曲痉挛,扭曲,粘膜溃疡等,钡剂灌肠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张施行。
超声诊断
超声能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或肿瘤的假肾征,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
行经期便血是什么原因
(1)肠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血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便血。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5)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后,可导致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使用盐酸克林霉素的注意事项
1.患者对林可霉素过敏时有可能对克林霉素也过敏。
2.对诊断的干扰:服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有增高。
3.下列情况应慎用:(1)肠道疾病或有既往史者,特别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肠炎。(2)肝功能减退。(3)肾功能严重减退。(4)为防止急性风湿热的发生,用克林霉素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的疗程,至少为10日。
5.用药期间须密切注意大便次数,如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应注意假膜性肠炎的可能,须及时停药并作适当处理。6.处理克林霉素所致的假膜性肠炎,轻症单独停药可望有效,中等至重症患者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经上述处理,病情无明显好转时,则应给甲硝唑口服250~500mg,一日3次。如复发时可再用甲硝唑口服,仍无效时可改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口服,成人一日0.5~2.0g,分3~4次服用。
7.肾功能减退患者(除重度减退者外),本品用量一般无需减少。患者有严重肾功能和(或)肝功能减退,采用本品时需作血清药物浓度监测。8.本品偶可引起对本品不敏感的微生物过度增生,特别是真菌,所以应用时需注意二重感染的发生。
假膜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一般发生于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大手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大多数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
1.发热
10%~20%的患者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个别的可呈现类白血病反应样血象。轻型患者多呈中等发热,重型患者可出现高热。
2.腹泻
是本病突出的症状。由于黏膜炎症及外毒素刺激损害了病变肠管的吸收功能,影响肠道对肠内容物的吸收,使肠壁向肠腔内分泌的水、钠增加,液体渗入肠腔,造成大量肠液积聚引起腹泻。
3.腹痛、腹胀
在炎症及肠液毒素的刺激下肠管呈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重者可很剧烈伴有早期的肠鸣音亢进。肠管蠕动功能紊乱后,不能有效地排空积聚肠内的液体和气体导致腹胀。
4.毒血症和休克
是重症患者晚期的表现。大量毒素吸收后出现食欲明显减退、高热、心动过速、精神萎靡、谵妄、定向力差、意识障碍、呼吸深促、手足发凉、血压不稳等,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而陷入不可逆性休克。个别患者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高热、严重腹胀、呕血、便血,数小时内出现休克、死亡。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有什么副作用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为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成份为盐酸克林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起到抑菌剂作用。临床常用于由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时,可根据情况单用或与其他抗菌药联合应用。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有腹绞痛、腹部压痛、严重腹泻(水样或脓血样),伴发热、异常口渴和疲乏(假膜性肠炎)。腹泻、肠炎和假膜性肠炎等可出现于治疗中或停药后。
2.过敏反应:通常以轻到中度的麻疹样皮疹最为多见,其次为水疱样皮疹和荨麻疹,偶见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部分表现为Stevens-Johnson(多形性红斑型)综合征。
3.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其实药物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可怕,医学界对药品副作用的认识是长期的。只要我们慎重下药、科学用药,副作用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的。
总的来说,本品的作用比较明确,效果不错,在选择购买的时候不妨看看其他的相关资讯,这样才能买得放心。同时在服用方法上面也应多加了解。
胃疼发烧腹泻的疾病诊断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 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4、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5、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6、血吸虫病
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请问什么是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 有假膜。本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是医院性并发症。本 病是由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1.细菌感染性腹泻: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大便检验有白细胞,主要发生在夏季。主要使用对肠道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药。一般治疗1周,大便检查正常可以停药。辅助治疗为退热及液体疗法。
2.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便通常带有黏液,伴有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 严重的中毒型痢疾可以出现高热、惊厥、神志障碍,尤其小婴儿,反而没有或轻度腹痛、腹泻。痢疾患儿大便检验包可表现以白细胞为主,也会有红细胞,与大肠杆菌肠炎只有通过大便培养可以鉴别。治疗上基本相同。肠道感染多采用口服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
3.病毒性腹泻:通常在秋季发作,由病毒引起,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试验证明西咪替丁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并且安全性较好。
4.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由于某些疾病需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腹泻。应考虑条件致病 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所致的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者大便排出膜状物,称为假膜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呈暗绿色似海水,有腥臭味,常伴专感染中毒症状。真菌性肠炎大便为水样,泡沫多,有时为豆腐渣样。一般停用抗菌药物可 以缓解。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菌群失调,可以早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假膜性肠炎如何预防
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进行抗生素控制计划,防止滥用,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尤应从严掌握。
2.氯林可霉素为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脆弱类杆菌的药物,但对上述细菌感染时,除非其他药物无效或没有条件应用外,一般不宜使用氯林可霉素和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也易并发伪膜性肠炎,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3.临床工作者,要严重观察使用抗生素的并发症,及早识别和确诊,以免延误治疗,患者出现腹泻,应及时停药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重复乙状结肠镜检查,尤其对临床疑为伪膜性结肠炎患者或肠道大手术后有不能解释的发热患者。
4.Bartlet认为,拟采用氯林可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的患者,可口服方古霉素,以防止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5.住院患者没有腹泻时,不推荐常规筛查艰难梭菌。无症状携带者不该治疗。
6.CDI患者可采取最小限度接触隔离措施,直至腹泻缓解。
7.已知或疑似CDI时,患者应该住单间,或和已证实CDI者同室。
8.进入已知或疑似CDI患者房间的医务人员或探视者,应该采取手卫生措施、隔离屏障(包括手套、隔离衣)。
9.应该使用一次性可销毁的物品来预防CDI传播。CDI患者房间内的非一次性物品应该专属于该房间,CDI患者接触过的设备应彻底消毒。
10.环境表面消毒,推荐使用美国环保署登记的能够杀灭艰难梭菌芽孢的消毒剂、或含500p.p.m氯的清洁剂,在可能污染区域使用。
11.尚无益生菌预防CDI的充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