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驼背呢
如何判断驼背呢
通过医生的被动活动或病人的主动活动,驼背能够被纠正。比如姿势性驼背,由于姿势不良引起,多见于青少年;麻痹性驼背,由于某种疾病使躯干肌无力而致驼背;代偿性驼背,常继发于腰椎的过度前凸。这些驼背的特点是背部较柔软,通过活动可以纠正畸形,X线无骨骺的改变。
固定性驼背
有些疾患可以继发固定性驼背,如强直性脊柱炎,它与Scheuermann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强直和畸形不仅在胸椎,而且波及整个脊柱。同时伴有化验室检查的改变。脊柱结核后期和脊椎骨折也可引起驼背,特点是背部后凸呈一角度,而不似Scheuermann病呈匀称的圆背畸形,X线检查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
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病情一旦确诊,即应嘱病人卧硬板床,在站立和端坐时应尽量伸展胸背,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过多的弯腰或负重活动,同时加强背肌锻炼,希望通过增强的背肌力量,限制后凸的加重。对疼痛比较明显的病人可以用解痉止痛、疏经通络的中药以缓解症状。
胸椎后凸较大,超过50°时,可以用支架或石膏固定,以尽量纠正畸形。使用被动固定法纠正畸形应密切注意其并发症,如软组织损伤、矫正过度、并发侧弯等等。使用支架或石膏固定时间不能少于1年。
以上就是判断驼背的方法,也就是驼背患者的一些表现,驼背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可是关系到骨骼发育,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不能忽视,尤其是儿童时期,一定要正确的矫正儿童的身体发育。因为这种骨骼的畸形变化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
6岁儿童驼背怎么办呢
1 生活方面 1、站姿、坐姿 保持躯体挺直,不论行,坐,站,卧都应记住躯体挺直,坐直靠背,不要坐沙发;不要坐过低过软的倚子,尤其应避免坐躺椅。 2、睡觉 应坚持睡硬板床,不用枕头或用薄枕头,有助于保证躯体平直,仰卧姿势较侧卧为好。 5岁小孩就有驼背现象怎么办1 2 做矫正运动 1、挺胸转体 自然站立,两手叉腰,抬头挺胸,身体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反复做30~40下。做这套动作要尽力挺胸收腹,用力转动。 2、持棍转体 自然站立,两手持1米长小木棍放在背部肩胛处,同时挺胸转体20~30下。 3、床边振臂 仰卧位躺在床上,使肩部靠近床边,头自然后仰,两臂伸展下振20~30下。 4、仰卧拱桥 仰卧在床上,以头和脚为支撑点,把身体像桥一样拱起来,停5~10秒钟落下,如此反复做10~20下。 5岁小孩就有驼背现象怎么办2 3 检查、补钙 孩子驼背后最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判断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孩子还小,一般情况下明显能看出来驼背,是佝偻病,缺钙引起的,要多晒晒太阳,多吃一些含钙的食品,含钙的奶制品等。 建议: 孩子5岁了,应带他去少年宫,走走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找他喜欢的愿学的班上,如武术或舞蹈或相卜等等,让孩子活动起来,与小朋友一起有比较有兴趣,会慢慢的改正的。
怎样让驼背变直
让自己的朋友,在自己不经意间偷拍一下自己的走路姿势,判断驼背程度。
让自己全身放松后背,腿部放直靠在一面墙上,头部背部腿部脚跟成一条直线。肩膀自然下垂,挺胸收腹,这个姿势保持一个小时,每天要坚持。做这个为的是锻炼形体,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自己气质提高不少。
早上起床前,将枕头发在自己的背部,靠近脖子5厘米,这个过程坚持15分钟,然后起床。
在治疗期,可以自己多注意,或者让朋友时刻观察自己是否挺胸收腹,一含胸塌背,就马上去除这个坏动作。
平时坐姿一定也要保持挺胸收腹,多做一些关于背部的瑜伽,让僵硬的后背放松下来。好的习惯坚持1到3个月,只要时时刻刻注意,驼背就康复了。
驼背的检查诊断
1、青年性驼背 本病又名“少年驼背症”。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2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由于各种原因,骺板血液供应减少,软骨板变薄,抗压力降低,在过多的负荷下出现碎裂,髓核在破裂处突入椎体内,形成所谓的l结节。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通过医生的被动活动,驼背能够被纠正称活动性驼背。不能够被纠正称固定性驼背,如强直性脊柱炎。
2、维生素D缺乏病 维生素D缺乏病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软化症(并同存骨质疏松症,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或青年性驼背。发病年龄在13~17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发病率不明,据统计在军队中占6%;在产业工人中占8%。
驼背的原因有哪些
驼背的原因是什么?驼背在生活中很常见,驼背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为了避免驼背的病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好驼背的预防工作,那驼背怎么有效预防呢?了解驼背的原因是什么很有必要。
在骨科疾病及病情程度人到中老年发生骨质疏松比例会相对增高,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的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这类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两类人群,一类是绝经不久的妇女,另一类就是老人。
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老年人的缩个、驼背等也是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之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骨质疏松加重,脊椎前倾,背曲加重,从而形成驼背,而驼背严重时,膝关节也会显著挛曲。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身高可平均缩短3—6厘米。
驼背的原因是什么?驼背的发生还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因为驼背造成的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由此导致肺气肿的发生率也很高。对于驼背的发生,不要单纯的认为是人到老年发生的正常转化,也要警惕某些疾病的前驱症状,防止驼背引起严重疾病。
如何判断是否驼背呢
驼背的早期症状
早期症状有背部酸痛不适,比较明显的硬感。疼痛位于脊柱中线,比较轻微,很少剧痛。劳累后不适加重,休息即能缓解。以后脊柱胸段后凸逐渐加大,伸直困难。检查时可发现背部呈圆弧状向后隆起,被动及主动活动均不能改变后凸畸形。腰部的前凸代偿性加大,但腰部的活动度正常。疾病后期,症状消失,胸椎的后凸畸形永远存在。晚期出现脊柱的骨性关节炎改变。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早期负重史及X射线表现即可诊断。
驼背的症状需要与哪些疾病相区分
1、青年性驼背:本病又名“少年驼背症”及Scheuermann病。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2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由于各种原因,骺板血液供应减少,软骨板变薄,抗压力降低,在过多的负荷下出现碎裂,髓核在破裂处突入椎体内,形成所谓的Schmorl结节。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通过医生的被动活动,驼背能够被纠正称活动性驼背。不能够被纠正称固定性驼背,如强直性脊柱炎。
2、维生素D缺乏病: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称Scheuermann病,或青年性驼背。发病年龄在13~17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发病率不明,据统计在军队中占6%;在产业工人中占8%。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如何知道自己有驼背的情况,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驼背的预防,往往是在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姿势后造成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习惯,防止驼背的发生。
如何鉴别诊断
1.活动性驼背
姿势性驼背,由于姿势不良引起,多见于青少年;麻痹性驼背,由于某种疾病使躯干肌无力而致驼背;代偿性驼背,常继发于腰椎的过度前凸,这些驼背的特点是背部较柔软,通过活动可以纠正畸形,X射线无骨骺的改变。
2.固定性驼背
强直性脊柱炎与Scheuermann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强直和畸形不仅在胸椎,而且波及整个脊柱,同时伴有化验室检查的改变,脊柱结核后期和脊椎骨折也可引起驼背,X射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观察后背的脊柱有无侧弯,可以拍胸椎正侧位片识别。
诊断驼背的专业手段
驼背是脊椎骨和胸推骨夸曲、后凸形成的孰干两形。这崎形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姿势不正确,长期低头、含脚、弓背,日积月累造成的,应及时防治,否则将影响胸廓发育而致脚廓狭小,呼吸受限碍。如果驼背超过40度的话,一般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如果驼背程度低于40度,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或者中医推拿进行辅助矫正。
脊柱形成后即有其形态和稳定性。全部发育过程分为四期。第一期称脊索期,于胚胎的第十五天形成,其残留部分终生存在,称为髓核;第二期称膜性期,第21天开始到三个月结束;第三期为软骨期,从5~6周到出生前;第四期为骨性期,从二个月到出生后完成一部分。
根据临床症状、X线表现、反复感染、智力低下、运动迟钝、肝及其他组织活检显示酸性型α-甘露糖苷酶缺乏,和尿中无过多黏多糖排出等,即可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内可见有空泡。肝组织和其他组织活检,生化分析显示甘露糖苷增加及酸性型α-甘露糖苷酶缺乏。尿中含甘露糖的寡糖。
其他辅助检查:X 线检查:X 线表现为轻度多发性骨发育不全,腰椎椎体发育不全,呈鸟嘴状,髂骨翼轻度外翻,髋外翻畸形,肋骨增宽。长骨的骨骺、骨干、掌骨和指骨增粗。颅骨穹窿部及颅底硬化,有的病例可出现严重脊柱侧弯和驼背。
如何准确诊断驼背与否
驼背在影像学上有特证性表现。1964年Sorenson首先提出x线影像学诊断标准:胸段脊柱至少3个相邻椎体有5°或5°以上楔形改变。椎体的樱形变是Scheuermann病的基本特点,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特征,如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变窄、不规则或扁平,顶椎前后径增长。平片上除了胸椎过度后凸外,也可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过度前凸以及颈椎前凸减少,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前突出。原因主要是矢状面上的代偿造成。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颈椎前凸增加,原因是胸椎后凸加重,为保持双目前视状态,颈椎出现代偿增加。
X线影像学上,Scheuermann病主要表现2种类型的曲度改变,一种为胸段后凸,另一种则为胸腰段后凸。文献以为。胸段后凸畸形常见,青少年驼背的诊断涉及T1、T2~T12或L1节段。顶椎常位于T6至T8。胸腰段的后凸畸形相对较少,常涉及T1、T5~L4、L5节段,顶椎常位于胸腰交界附近。但Weiss等报道35l例患者中,发生在胸段的198例,在胸腰段的153例,比例大致相当。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驼背诊断表现
1、活动性驼背
通过医生的被动活动或病人的主动活动,驼背能够被纠正,比如姿势性驼背,由于姿势不良引起,多见于青少年;麻痹性驼背,由于某种疾病使躯干肌无力而致驼背;代偿性驼背,常继发于腰椎的过度前凸,这些驼背的特点是背部较柔软,通过活动可以纠正畸形,X射线无骨骺的改变。
2、固定性驼背
有些疾患可以继发固定性驼背,如强直性脊柱炎,它与Scheuermann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强直和畸形不仅在胸椎,而且波及整个脊柱,同时伴有化验室检查的改变,脊柱结核后期和脊椎骨折也可引起驼背,他们特点是背部后凸呈一角度,而不似Scheuermann病呈匀称的圆背畸形,X射线检查可以作为明确的诊断。
驼背检查诊断
1、青年性驼背 本病又名“少年驼背症”及Scheuermann病。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2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由于各种原因,骺板血液供应减少,软骨板变薄,抗压力降低,在过多的负荷下出现碎裂,髓核在破裂处突入椎体内,形成所谓的Schmorl结节。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通过医生的被动活动,驼背能够被纠正称活动性驼背。不能够被纠正称固定性驼背,如强直性脊柱炎。
2、维生素D缺乏病 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 又称Scheuermann病,或青年性驼背。发病年龄在13~17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发病率不明,据统计在军队中占6%;在产业工人中占8%。
驼背的诊断方法
1.驼背在影像学上有特证性表现。胸段脊柱至少3个相邻椎体有5°或5°以上楔形改变。椎体的樱形变是Scheuermann病的基本特点,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特征,如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变窄、不规则或扁平,顶椎前后径增长。平片上除了胸椎过度后凸外,也可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过度前凸以及颈椎前凸减少,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前突出。原因主要是矢状面上的代偿造成。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颈椎前凸增加,原因是胸椎后凸加重,为保持双目前视状态,颈椎出现代偿增加。
2.X线影像学上,主要表现2种类型的曲度改变,一种为胸段后凸,另一种则为胸腰段后凸。文献以为。胸段后凸畸形常见,青少年驼背的诊断涉及T1、T2~T12或L1节段。顶椎常位于T6至T8。胸腰段的后凸畸形相对较少,常涉及T1、T5~L4、L5节段,顶椎常位于胸腰交界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