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谎时的表现 排斥重复提问
人说谎时的表现 排斥重复提问
反复询问说谎者同样的问题,会有一种感觉被怀疑感,因此可能会恼羞成怒地拒绝回答,并表示已经多次说过,希望借此转移注意力蒙混过关。
当然,也有可能觉得被洞穿,而选择坦白。
说谎时的微表情 举止
在与人沟通时,眉毛微微上扬,通常也表示轻视、不屑和反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说谎者说谎成功之后和被质问时。
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感到紧张时会紧绷,揉鼻子是一种。所以很多时候说男人说谎时,喜欢摸鼻子,大多数人确有其事。
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行为。一般抿嘴行为会出现在说谎者被质问而编造谎言时,在犹豫之后的选择。
嘴角是人最常见的微表情。说谎者在初次欺骗时通常会嘴角下垂,这是一种轻微自责的说谎表现;而嘴唇左边向撩起,则多出现在说谎老手身上或者成功说慌之后情不自禁,表示得意的喜悦。
说谎者说话时初次的单肩耸动,其实是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自信的表现。当说谎者发觉之后,会试图通过频繁耸肩或者其他动作掩饰之前的特殊性。
说谎的细节
人在撒谎的时候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暴露无遗。
为掩饰谎话,说谎者会不自觉地抓鼻、用手掩口或用食指掩着上唇、抓面颊或耳朵。
假笑
假笑笑得较慢,而且笑容不对称;双眼完全没有表情。
眼神闪缩
说谎时,因为脑部要集中在谎话上,双眼会望向别处,或经常眨眼;跟对方没眼神接触,表现不安或闪缩。
视线
说谎者不时望向房门,双脚指向门口;这是因为潜意识想摆脱谎话,因而想离开房间。
表现犹豫
为怕前后矛盾,说谎时说话会比平时慢,小心用字遣词,脑海中会先“预演”一次。
摇脚
想尽快说完谎话,有不耐烦的感觉,坐下时不自觉的抖腿或摇脚。
跷手跷脚
经典的自我保护象徵,显示说谎者担心谎话最终被揭穿,因此作此守势。
面部抽搐
面部表情肌肉是不随意肌,偶然一次抽搐,即使过程不足一秒,或已露破绽。
面红
说谎时,心跳往往加速,血液涌进毛细血管,人就会觉得热,继而可能面红。
微细表情
一个人若不想对方知道自己已早知一个消息,他会先做出一个惊奇表情,但很快就回复原貌。
说话离题
担心对方不相信自己的谎话,说谎者会胡扯,提供很多不必要的资料。
转话题
若向说谎者提问,他们或不能即时提供合情合理的答案,唯有转话题,通常是讨好对方的话。
坐立不安
说谎者有时会触碰耳珠、啪手指关节、转动指环或拨弄头发,似乎要先自我鼓励。
矛盾讯息
若有人边说快乐边摇头,有可能他并不是百分百坦白。
声调改变
若突然大声、高音或表现紧张,他可能正说谎。
说话快速
说谎时话速加快,好让尽快说完。
冒汗
说谎时肾上腺素上升,会觉得热和冒汗。
大口吸气
担心谎话被揭穿,胸口或绷紧,气管收窄,出现缺氧。
口干
说谎者或不停吞口水及舔口唇。
人说谎时的表现 肢体动作
说谎时,谎言是经过考虑合理性之后表达出来的,因此有条理而简短,为了增加真实性,往往会用肢体行为增加可信度。
在说谎者紧张时,有的人会不自觉抹鼻子,或者手不自觉的紧握,玩弄衣角等。
说谎时的微表情 其他
“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
正常情况下,人会询问时间人称,并且试图对误会做出解释,而说谎时担心被关注,又或者泄露过多信息,因此回复简洁。
如果说谎者说谎时,突然语气出现变化,其实是希望得到特别关注的表现,企图转移对方注意力,达到掩饰真相的目的。
说谎者在说谎时,所说言语都是在脑海中构想过的,因此所表述谎言都是按照逻辑形成的固定场景,并不是由零碎片段组成。一旦被打乱,极易出现前后差错。
人在说谎的时候会有哪些表现
人在说谎的时候通常会有以下表现
(1)摸鼻子,人在说谎的时候鼻子会膨胀,通过肉眼通常观察不出来,但是说谎者会感觉不舒服,不经意的触摸鼻子。
(2)不敢直视对方,你在提问对方的时候,对方会闪躲或者避重就轻,转移话题。
(3)叙述清晰,从不记错。
比如你问某人“昨天干什么去了”。正常情况下对方会说“我在家看电视,,,不对,我还出去吃了个粉”,陈述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遗漏。
然而,撒谎的人,通常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他们会事先设想好假定的情景,绝对不会出现“等一下、我说错了”这些他们以为会暴露谎言的词。
(4)反复问说谎的人同一个问题,连续问2次,你会听到他们相同的回答。此时,空出一段时间不问,他们会感觉自己“已经过关了”。思维会处于放松的状态。
如果你过段时间趁其不备再问,说谎者说谎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两种状态:
1、因为说谎而恼羞成怒,大喊:“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这件事了吗!?”
2、坦白:“好吧,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说谎时眼睛看向哪里 说谎时眼睛闭眼频率更高
越是高明的说谎者,对于身边人的观察越为仔细。
但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眼睛容易疲乏,眼球开始干燥。所以需要频繁的闭眼让眼睛适应。
另外,在紧张时,说谎时会不自觉小闭一会儿眼睛假装思考。
人说谎时的表现 声音突然提高
在说到某个细节时,会突然提高自己的音量,甚至声情并茂。
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希望对方关注,从而更容易取信,反而对与谎言中穿插的一些真实情况会比较平淡描述,防止被过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