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委中穴针刺怎么操作

委中穴针刺怎么操作

委中针刺方法

取穴法:腘横纹中点是穴。俯卧,腘窝横纹中点外侧(腘动脉外侧)。

进针方向:从屈侧面向伸侧面与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20分钟。

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肛门瘙痒,乳痈,小便难,虚汗盗汗诸症。

注意事项

1.委中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三棱针放血时,只宜用针刺破静脉外侧管壁为度,不可刺入太深,以防洞穿静脉,造成内出血;对体质虚弱者,忌用委中放血。

2.在委中放血时,如果手法不熟练,不可手持针柄直接刺入,因为刺入深度难以掌握,容易针刺过深化。如果刺入太深,会刺破腘动脉或较粗的经脉,造成出血过多,使人晕厥扑倒,面色苍白,发生虚弱,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

3.直刺本穴,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小腿,此时应退针,变化方向再刺,不可再行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防损伤神经,造成疼痛,麻木。

4.禁用粗针猛刺或乱捣,本穴内部血管丰富,宜用指切押手法进针,进针时避开血管,使针尖沿爪甲慢慢刺入,进针或捻针时如刺痛或剧痛,则示刺伤血管,应缓慢提针向另一方向缓慢刺入,以免损伤血管出血。

5.禁用火针,火针力猛,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大,本穴皮肤娇嫩,肌肉浅薄,神经血管丰富,用火针不慎容易损伤主治,血管或感染化脓,或过深损伤动脉血管。

6.本穴穴下为血管丰富之处,不适宜用艾灸,尤其禁用直接灸,瘢痕灸,以免损伤血络。

定喘的定位及归经 定喘穴针刺操作方法

施行针刺前,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尽量固定好体味,以免刺入体内的针体因患者体位的改变,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随之活动而损伤肺脏。进针时,应向内斜刺0.5-1寸,勿直刺或向外斜刺(因为穴区深面及外侧部肌肉较薄,针尖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施术手法不宜过重过强,有针感后即可出针。若针感不明显时可稍留候气,或用小幅度内捻转手法来激发针感。出针后要稍按压针孔片刻。

环跳针刺痛是什么原因 环跳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市,委中,三阴交,昆仑,阴陵泉,曲池,针泻曲池,阴陵泉,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治疗风寒湿邪侵袭之髋部疼痛,腰腿痛,痹症,风疹,脚气,水肿等。

2.配秩边,委中,血海,曲池,三阴交,针泻曲池,三阴交,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疏经通络,治疗湿热阻络之腰腿痛,痹症,痔疮,风疹,脚气等。

3.配大肠俞,阳陵泉,委中,昆仑,间使,三阴交,针泻间使,三阴交,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补益气血,通络止痛,治疗气滞血瘀之腰腿痛,膝踝肿痛,痹症,痿证,半身不遂等。

4.配腰阳关,委中,合谷,三阴交,针补合谷,三阴交,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补益气血,通络止痛,治疗气血不足,筋骨失养之腰髋疼痛,下肢疼痛,痹症,痿证,半身不遂等。

5.配殷门,阳陵泉,悬钟,肾俞,太冲,太溪,针补肾俞,太溪,太冲,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补益肝肾,治疗肝肾不足之腰腿痛,痿证,下肢麻痹,瘫痪等。

6.配水沟,腰阳关,委中,昆仑,阿是穴,针刺泻法,活血通络,治疗闪挫腰痛。

委中针刺方法 针刺委中注意事项

1.委中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三棱针放血时,只宜用针刺破静脉外侧管壁为度,不可刺入太深,以防洞穿静脉,造成内出血;对体质虚弱者,忌用委中放血。

2.在委中放血时,如果手法不熟练,不可手持针柄直接刺入,因为刺入深度难以掌握,容易针刺过深化。如果刺入太深,会刺破腘动脉或较粗的经脉,造成出血过多,使人晕厥扑倒,面色苍白,发生虚弱,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

3.直刺本穴,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小腿,此时应退针,变化方向再刺,不可再行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防损伤神经,造成疼痛,麻木。

4.禁用粗针猛刺或乱捣,本穴内部血管丰富,宜用指切押手法进针,进针时避开血管,使针尖沿爪甲慢慢刺入,进针或捻针时如刺痛或剧痛,则示刺伤血管,应缓慢提针向另一方向缓慢刺入,以免损伤血管出血。

5.禁用火针,火针力猛,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大,本穴皮肤娇嫩,肌肉浅薄,神经血管丰富,用火针不慎容易损伤主治,血管或感染化脓,或过深损伤动脉血管。

6.本穴穴下为血管丰富之处,不适宜用艾灸,尤其禁用直接灸,瘢痕灸,以免损伤血络。

委中针刺方法 针刺委中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肛门瘙痒,乳痈,小便难,虚汗盗汗诸症。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之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癃闭,遗精,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湿热下注之小便频数,带下,阴痒诸症。

悬钟的定位和主治 悬钟穴针刺操作手法

正坐垂足或侧卧,于外踝直上3寸,当腓骨前缘和腓骨长肌腱之前,直刺,可透三阴交,深1-2寸,局部可有酸胀感。当于腓骨后缘取穴时,因向后斜刺进针,同时进针应缓慢,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产生疼痛。

注意:忌针刺手法过强,沿腓骨前缘入针,直刺可此种腓神经分支,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部,此时应稍提针,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忌针刺过深,本穴深刺可穿透小腿骨间膜,易刺伤腓动,静脉,如针刺过深,可能会损伤内部血管,造成内出血,皮下血肿。

大椎针刺注意事项 大椎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门,列缺,支正,合谷,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散寒解表,治疗风寒外袭之感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哮喘等。

2.配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合谷,针刺泻法,解表清热,治疗风热外袭之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肺炎喘嗽等。

3.配合谷,肺俞,针刺补法,益气姑表,治疗表卫不固之感冒,自汗。

4.本穴清热泻火,解毒祛暑。配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商阳,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病邪入气分;配曲池,曲泽,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邪蒙蔽心包之神昏谵语;配水沟,百会,十宣,曲池,委中,委中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中暑;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湿热蕴结肝胆之阳黄;配外关,合谷,内庭,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呕吐;配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5.配劳宫,水沟,大钟,本神,太冲,鸠尾,丰隆,筋缩,针刺泻法,熄风化痰,定惊宁神,治疗风痰阻窍,痰热扰心之癫狂,痫证,项强肢搐等。

6.配后溪或间使,针刺泻法,宣阳解表,祛邪止疟,治疗正疟;配内庭或合谷,针刺泻法,疏表清热,祛邪止疟,治疗热疟;配太溪或复溜,针刺补法,扶阳祛邪止疟,治疗寒疟;配合谷,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健中,扶正止疟,治疗劳疟;配曲泽,委中放血,针刺泻法,清心解热,镇痉止疟,治疗脑型疟疾。

7.本穴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动全身之气血,具有强壮补虚培元穴性。配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针刺补法,治疗五劳七伤;配肾俞,太溪,涌泉,肺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骨蒸潮热;配合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虚损。

8.配风池,天柱,大杼,肩髃,肩外俞,列缺,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湿,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筋脉拘急之痉病,颈项痛,肩背痛等。

腹结的位置图片 腹结穴针刺操作手法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操作方法:仰卧位,脐中下1.3寸,旁开4寸处取穴。

功能:健脾温中,宣通降逆。

主治:绕脐痛,泄泻,疝气,腹胀,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咳嗽诸症。配天枢,脾俞治疗腹胀;配天枢,大横,肓俞治疗绕脐痛。

针灸能治疗腰痛吗

1.急性腰扭伤

选穴:人中、后溪、委中、腰痛点、腰部阿是穴。

操作:人中、后溪、腰痛点,进针后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期间行针1-2次,并令患者缓慢而较大幅度地活动腰部;委中三棱针点刺放血。

2.慢性腰肌老损

选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3.随症配穴

选穴:肾虚者配命门、志室、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配合阿是穴点刺放血。

操作:肾阳虚和寒湿重者可用灸法;瘀血者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除瘀血。

实用小技巧:甲鱼壳共二两,砸碎,炒黄,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

骨性关节炎的推拿方法

骨性关节炎不仅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骨痹”范畴。本病治疗主要在于解除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结构。采用推拿治疗,从膝关节局部用药和全身整体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综合治疗,是使患者症状改善的有效方法。

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骨性关节炎,取穴: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施术部位:理疗、熏蒸以患膝部为主;推拿以患肢肾、肝、脾胃经脉为主;

操作:推拿用轻柔缓和的手法,弹拨研磨髌骨,摇膝屈伸,促进膝关节正常滑液分泌,达到膝关节力学平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熏蒸以自制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熏蒸患部,每次30min,10 次为1个疗程;针刺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10min 行针1 次,留针30min。

对照组:取穴针刺操作同治疗组。治疗组有效率94.2%,对照组有效率82.2%。有专家报道结合中药烫熨治疗骨关节炎患者62例,其推拿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推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和膝周之阿是穴,优良率为78.42%。

大迎的位置图片 大迎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闭口鼓气,下颌角下前方下方沟形凹陷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功能:疏风清热,调和经脉。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关紧闭,牙痛。

相关推荐

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治疗方法:治法一:取穴:病变局部。操作:采用留罐法,在病变局部以闪 火法或投火法广泛拔罐,每日1次,一般3 次可治愈。落枕采用闪罐法将罐吸拔于颈部疼痛部位,来 回走罐。治法二:取穴:大肠俞、血海、委中、阿 是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 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 留罐10 - 15分钟,每日1次。治法三:取穴:腰骶关节处、髂后上棘处(双侧)。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俯卧位, 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所选部位,留罐 15 - 20分钟,每日1次,1- 3次即可治愈。治法四:取穴:健侧养老穴,

针灸如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方义: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 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委中注意事项 委中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外侧之间。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和小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腘动,静脉和腓肠动脉等。

委中穴的位置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穴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此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操作: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一般情况下不应当直接选择直刺,虽然委中穴一般较深,但是应当先探查(触

腰间盘突出针灸管用吗 腰间盘突出针灸部位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针灸部位: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治疗功效: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治则: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针灸部位: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 治疗功效:肾俞,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腰阳关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行气

骨关节炎有哪些推拿方法

骨关节炎在临床上面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且也是一种多发疾病,由于骨关节炎比较的难治,所以很多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都会配合推拿治疗。下面我们具体的了解下骨关节炎的推拿治疗。 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骨性关节炎,取穴: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施术部位:理疗、熏蒸以患膝部为主;推拿以患肢肾、肝、脾胃经脉为主; 操作:推拿用轻柔缓和的手法,弹拨研磨髌骨,摇膝屈伸,促进膝关节正常滑液分泌,达到膝关节力学平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熏蒸以自制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熏蒸患部,每次

颈百劳有什么作用 颈百劳的配伍功效

1.咳嗽:配肺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针灸大成》)。 2.咯血:配列缺穴、三里穴、肺俞穴、乳根穴、风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3.盗汗:配阴郄穴(《简易针灸疗法》)。 4.骨蒸寒热夜热:配膏肓穴、肺俞穴、魄户穴、脾俞穴、肾俞穴、四花穴、间使穴、足三里穴(《类经图翼》)。 5.诸虚百损,四肢无力:配心俞穴、三里穴、关元穴、膏肓俞穴(《针灸大全》)。 6.冒暑大热、霍乱吐泻:配委中穴、中脘穴、曲池穴、十宣穴、三里穴、合谷穴(《针灸大全》)。 7.伤寒恶风自汗:配合谷穴、复溜穴(《杨敬斋针灸全书》)。

中暑拔火罐穴位在哪里

1.中暑的概念 中暑俗称“发痧”,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2.拔罐治疗中暑 方一 (1)取穴:曲池(双)、委中(双)、舌下两青筋。 (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轻者先用三棱针点刺,微出血即可, 血止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舌下不拔罐),留罐10-15分钟。重者先用手或筷子2-3根沾水拍打曲池、委中,待表 筋显露后,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0毫升左右,待血止,再用闪火法

针灸隐白留针多久 隐白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健脾益气摄血,为治疗出血证要穴。配中脘,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治疗脾胃虚弱之吐血;配血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气不摄血之月经先期量多;配气海,三阴交,关元,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治疗气虚崩漏;配关元,足三里,脾俞,太白,回阳,针刺补法,治疗脾气虚弱之便血。 2.本穴清热凉血止血。配上星,委中,大杼,尺泽,隐白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肺热鼻衄不止,量多色红;配二间,中脘,厉兑,内庭,隐白,厉兑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胃热吐血。 3.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

专治坐骨神经痛方法是什么

一、刺血 取穴:分两组。甲组:环跳、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乙组: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绝骨、跗阳、丘墟、昆仑。 操作:甲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1~2穴。乙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取2~4穴。以16号三棱针消毒后,于所选穴位或穴周静脉血管点刺出血,深约1~3分,环跳3~6分。血止拔罐,约2~3分钟去罐。首次治疗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约10~30毫升。隔2~3天治第二次,之后一般应间隔7~10天。 二、休针 取穴:主穴:环跳(或秩边)、阳陵泉。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