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三焦俞穴处于肾脏的体表投影内,其局部解剖由浅入深,依次为胸腰筋膜浅层,腰方肌,肾筋膜后层,肾脂肪囊和肾脏。针尖向外侧深刺超过1.5寸,就有可能刺穿腹腔后壁而损伤肾脏。
排尿困难中医针灸辨治
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取穴: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取穴: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外伤
主证: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治法:以通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选。
取穴:中极、三阴交。
可见,排尿困难,应病因、症状不同,选取的穴位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亦不同。
坐骨神经痛针灸处方 寒邪偏盛型坐骨神经痛针灸处方
治法:温通经络,行气祛寒。用泻法,久留,多灸。
针灸处方:肝俞,膈俞,八髎,足三里,温灸。
配穴:足太阳型:秩边,承扶,委中,昆仑;足少阳型:环跳,阳陵泉,绝骨。
随证配穴:腰痛配三焦俞,大腿牵引痛配殷门,风市,小腿痛配承山,腰椎旁点加腰阳关,大肠俞;骶髂点加秩边,殷门;臀点加居髎,承扶;腘点加委阳,承山;腓点加阳陵泉,悬钟;踝点加申脉,昆仑。
针灸方义:泻足太阳膀胱经穴秩边,承扶,委中,昆仑,加灸肝俞,膈俞,八髎,可温通经络,旺盛血行以驱寒邪;平补平泻环跳,阳陵泉,绝骨可调和经气,随证配殷门,风市,承山属循经邻近取穴。
慢性肾炎针灸怎么样
针灸一直是中医治疗宝库中的一个瑰宝。中华民族曾经依靠针灸走过了洪荒,度过了疫疠,可以说针灸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危险的时代。当人类面对肾病这个穷凶极恶的病魔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又想到了针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惊喜的发现针灸治疗肾脏病确有其独特的疗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肝俞、脾俞、肾俞、志室、飞扬、太溪;
2、膻中、鸠尾、中脘、肓俞、气海、三阴交、复溜、京骨。
配穴:偏阳虚加大椎、命门、关元;偏阴虚加京门、膈俞;面浮肢肿加入中、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血压偏高加太冲、足三里;咽痛加合谷、天鼎;胸有压痛加俞府、步廊;肾功能不全加夹脊胸5~7.
(二)治法
主穴酌选3~4穴,二组穴位轮流选用。配穴据症酌取。以针刺为主,配用灸法。用30号毫针,浅刺得气即轻加捻转后卧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轻捻行针。大椎、命门、关元三穴施以麦粒灸,每次5~7壮。针灸每周2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约一周左右。
针炙治疗糖尿病穴位
针刺治疗糖尿病常用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主穴为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阳经选穴:膈俞、脾俞、足三里。阴经选穴: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针刺方法,两经穴位配合使用,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灸法选穴
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
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普济方》)。
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神应经》)
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经论》)。
耳针选穴
耳针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
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针法为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
针法: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25例,疗后三多症状减轻,血糖、尿糖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1)毫针疗法。
实证:取穴中极RN3、膀胱俞BL28、三阴交SP6、阴陵泉SP9、尺泽LU5。
虚证:取穴肾俞BL23、脾俞BL20、三焦俞BL22、关元RN4、阴谷、二阴交SP6。
2)耳针疗法。取穴:膀胱、肾、尿道、三焦。
3)梅花针疗法。取小腹部任脉RN、肾经KI、胃经ST。
4)穴位注射。足三里ST36、关元RN4、三阴交SP6。 用维生素Bl注射液,每穴注入0.2~0.3ml。
5)灸疗法。 主穴:神阙RN8、关元RN4、中极RN3、命门DU4、三焦俞BL22、三阴交SP6。 配穴:百会DU20、肾俞BL23、小肠俞BL27、膀胱俞BL28、委阳BL40、阴陵泉SP9、至阴BL67等。
针灸催乳穴位有效果吗
一、基本治疗的方法是:
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
配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操作:少泽点刺出血,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乳根可调理阳明气血,疏通乳络。膻中为气会,功在调气通络。少泽为通乳的经验效穴。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 背部从肺俞至三焦俞及乳房周围,叩刺强度根据证候的虚实决定轻重,一般多用轻刺激或中等刺激。背部从上而下每隔2厘米叩打一处,并可沿肋间向左右两侧斜行叩刺,乳房周围作放射状叩刺,乳晕部作环形叩刺,每次叩刺1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法 选胸、内分泌、交感、肝、脾。毫针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法 选乳根、膻中、肝俞、脾俞。用维生素B1、维生素C注射液各100毫升混合,每穴注入1~2毫升,每日1次。
据临床实验,针灸治疗产后少乳效果较好,但一般不可超过一周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当然,这个针灸疗法不是万能的,产妇也要注意自身的营养吸收,充足的睡眠,辅以按摩治疗,全方面一起进行,才可让乳汁分泌的更多更好。
通过以上对于针灸催乳穴位的方法和针灸的效果的祥细介绍。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了。对于想通过针灸来催乳的人来说,不妨可以尝试下效果。但需要注意,一定要去专业的机构或是由专业人的来针灸,不可擅自针灸,避免针灸错部位,伤害到身体。
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祛湿止泻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症;又因本穴位于腰部,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脊,主治肩背拘急,腰脊强急。
肾病针灸哪几个穴位
主穴:分2组。1、肝俞、脾俞、肾俞、志室、飞扬、太溪;2、膻中、鸠尾、中脘、肓俞、气海、三阴交、复溜、京骨。
配穴:偏阳虚加大椎、命门、关元;偏阴虚加京门、膈俞;面浮肢肿加入中、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血压偏高加太冲、足三里;咽痛加合谷、天鼎;胸有压痛加俞府、步廊;肾功能不全加夹脊胸5~7。
主穴酌选3~4穴,二组穴位轮流选用。配穴据症酌取。以针刺为主,配用灸法。用30号毫针,浅刺得气即轻加捻转后卧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轻捻行针。大椎、命门、关元三穴施以麦粒灸,每次5~7壮。针灸每周2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约一周左右。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针灸三焦俞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1,2腰椎棘突间水平,正中线与骶棘肌缘之间中点距背正中线1.5寸。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个椎体,即为第1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俯卧位取穴。
针刺三焦俞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三焦俞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1,2腰椎棘突间水平,正中线与骶棘肌缘之间中点距背正中线1.5寸。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个椎体,即为第1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俯卧位取穴。
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祛湿止泻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症;又因本穴位于腰部,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脊,主治肩背拘急,腰脊强急。
注意事项
三焦俞穴处于肾脏的体表投影内,其局部解剖由浅入深,依次为胸腰筋膜浅层,腰方肌,肾筋膜后层,肾脂肪囊和肾脏。针尖向外侧深刺超过1.5寸,就有可能刺穿腹腔后壁而损伤肾脏。
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浅层布有第2,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2.3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等结构。
针灸治疗水肿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复溜 关元 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 脾 肾 三焦 膀胱 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三焦俞的作用 三焦俞的功效和作用
三焦俞属足太阳膀胱,是三焦之气输注之处,与三焦内外相应,善于外散三焦腑之热,能反应和治疗三焦病症。人体水液代谢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三焦主通调水道,本穴统管三焦相火,能助肾之命火而利水化湿。
三焦俞具有调三焦,利水道之功,主治肠鸣,腹胀,腹水,呕吐,泄泻,痢疾,水肿,水谷不化,腰背强痛等疾病;对治疗青春痘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