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功能主治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肾俞针刺多深 针刺肾俞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闭,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腰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食不消化,肚腹胀满诸症。

耳门针刺方法 耳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翳风,听会,中渚,外关,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少阳风热耳聋,耳鸣等。

2.配足临泣,大椎,外关,翳风,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3.配风池,颊车,液门,侠溪,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消肿,治疗风毒颈颌肿痛。

4.配地仓,承浆,颊车, 合谷,太冲,针刺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唇吻强。

5.配丝竹空,颊车,手三里,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泻火,治疗风火龋齿痛。

6.配足三里,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培肾固本,疏经通络,治疗肾虚耳鸣,腰痛等。

耳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耳门治疗用法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耳门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耳门穴,艾条灸5—10分钟,耳门穴艾炷灸3壮。

风门的针刺方法 针刺风门功能主治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交通一身之阳,故其祛风通络,解表清热之力强,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以预防伤风感冒。多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气喘,项强背痛,胸中烦热,风眩头痛,中风,水肿,荨麻疹,百日咳。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

曲泉针刺深度 针刺曲泉注意事项

1、本穴忌粗针重刺,本穴深部有大静脉,不可用粗针乱刺重捣,以防损伤血管。

2、透刺膝阳关时,进针宜缓,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狂。

注意事项

风府穴正对颅腔内的延髓和小脑,因此针刺该穴要十分谨慎,才能防止意外发生。

1.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直刺时男性均值为36.83mm,女性为30.96mm;症见刺向鼻尖方向时,男性均值为42.22mm,女性为40.90mm;针尖向口方向刺入时,男性均值为44.43mm,女性为40.90mm。因此本穴的针刺深度控制在1中指同身寸左右为宜,超过1.5同身寸以后其危险系数不断加大,2同身寸为针刺该穴位绝对不可逾越的危险深度。

2.要注意针刺方向,一般针向鼻尖方向较直刺安全;针尖向口部较直刺和针尖向鼻尖为安全;而针尖向喉结时则多会碰在椎骨上,不易进入椎管。

3. 要仔细体会施术时的手感,在针刺风府过程中,容易遇到两种阻力,一种是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项韧带,黄韧带或寰枕后膜阻挡之故;如果针下再出现空松感觉时,即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膜外腔处,此时不可轻易深刺,应缓慢送针;而是紧接空松感之后(深约1.5寸时),如针下再遇到柔软的阻力时,即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病人可出现上下放散的酸胀感,此时更不宜再深刺,应立即停针。另外,针刺风府严禁提插和大幅度捻转。

怎么找天溪准确位置 天溪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刺向胸部与胸壁成90°。

进针深度:针0.4-0.6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附近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宽胸理气,止咳消肿。主治咳嗽,气逆,胸中满痛,乳痈,乳少,心悸,气短。

哑门针刺方向 针刺哑门的功能主治

哑门为督脉经穴,直通于脑,并联系于舌根,有通经络,开神窍,清神志,利发音之功,以清上为主,用于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头痛,颈项强急,癫狂,痫证,鼻衄主证。

曲泉针刺深度 针刺曲泉的作用主治

曲泉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本穴具有清胆泻肝,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外阴部痛,遗精,疝气,惊狂,膝,股内侧疼痛诸症。

腰阳关的针刺深度 针刺腰阳关功能主治

功能:补益阳气,强壮腰肾,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

1.肾阳虚衰之遗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腰骶痛,下肢痿痹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肾俞,志室,关元,八髎,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经,治疗肾虚遗精,白浊等。

2.配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肾调经,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3.配命门,膀胱俞,三阴交,针刺补法,温阳行水,治疗肾阳虚遗尿,尿频等。

4.配肾俞,志室,命门,太溪,委中,针刺补法,温肾壮阳,壮骨止痛,治疗肾阳虚腰痛。

5.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针刺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寒湿腰腿痛,下肢痿软酸痛,下肢痿痹等。

相关推荐

瞳子髎深度

取法:坐位,平眼外眦外方约2分,眼眶外缘凹陷处。 简易取法:眼眶骨外缘有一凹陷,距外眼角5分处是本穴。 进方向:沿颞平面向后直刺与冠状面成90°。 深度:取正坐或仰卧位,若平刺,可从前向后向太阳穴方向沿皮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放射至耳道;还可用三棱点刺出血。

素髎穴的作用有哪些

素髎,又名面正,准头,鼻准,面王。为督脉经腧穴,穴居鼻端正中央,因为肺开窍于鼻,其色白素(即白色也),故名。本穴具有调和肺气,泄热开窍,回阳救逆的作用,用于治疗鼻塞,鼻息肉,鼻疮,多泪多涕,酒渣鼻,鼻衄,霍乱吐泻,小儿惊风,虚脱等症。 素髎的方法 取穴法:坐位,头微仰,鼻尖端正中点。 进方向:从下向上沿鼻梁刺向鼻根,与冠状面成40°。 进深度0.3-0.5寸,留20分钟,亦可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向上酸麻到鼻根,鼻腔。 功能主治:泄热通窍,回阳救逆。主治鼻塞,鼻衄,鼻渊,头痛,面痛,昏

曲泉怎么操作正确

曲泉深度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半腱肌,半膜肌腱内侧面前方,股骨(内髁)和胫骨的交界,腘窝横皴牧内侧终止处。 进方向:从内侧向外侧直刺与内侧面成90°。 深度:屈膝或正坐位,在膝内侧横纹端凹陷处,直刺,深1-1.5寸,留20分钟,局部可有酸胀感。 施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曲泉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本穴具有清胆泻肝,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外阴部痛,遗精,疝气,惊狂,膝,股内侧疼痛诸症。 注

怎么操作

方向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 正中线,平第1与第2颈椎棘突间水平的凹陷。 进方向:从项部成90°,直刺。 进深度0.5-1.0寸,留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 功能主治为督脉经穴,直通于脑,并联系于舌根,有通经络,开神窍,清神志,利发音之功,以清上为主,用于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头痛,颈项强急,癫狂,痫证,鼻衄诸证。 注意事项 哑穴的深面有蛛网膜,脊髓等重要结构,故时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方向 一般让患者取伏案正坐

肾俞怎么操作

肾俞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2,3腰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腰部两侧最凹陷连线水平)。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背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方向:从尾端斜刺向头端,与背侧面成45°。 进深度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

穴怎么操作

方法 取穴:仰卧,乳头线与第9肋下缘交界处。 简易取法: 1.剑突下端旁开4寸, 2.男性可任取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即是本穴。 进方向:从前腹侧面向背侧面斜刺与腹前臂成45°。 进深度:斜刺,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微痛感,有时向腹后壁扩散。 作用主治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聚的处所,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

足三里的作用有哪些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该穴可调理脾胃,理气活血,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对消化系统,特别是胃的功能有良性的调整作用,使其功能正常化,对免疫功能,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足三里的方法 坐位: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前下方,此点与腓骨小头及股骨外上髁恰成等腰三角形(犊鼻下3寸)。 进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外侧面成90°。 深度0.6-1.2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感,向膝关节和足背方向放射。 足三里

危害

过深时,尖阻力突然消失,下肢有强烈触电感,即刺入蛛网膜下腔,再进可先后穿过硬脊膜,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若刺及蛛网膜下腔的马尾后,可出现下肢的强烈触电感,过深的话,容易损伤脊髓,发生蜷曲不能伸的佝偻之证。

人的灵台位置的图片 灵台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俯卧位或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至阳穴上胸椎取穴。 进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0.5-0.8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时则酸胀至的方向。 功能:清热通络,止咳平喘。 主治:脊背强痛,咳嗽,气喘,疔疮。

听会灸注意事项 听会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泻法,祛风清热,利耳通络,如配下关,外关,合谷,曲池,列缺,治疗外感风热,上扰窍络之耳鸣,耳聋,下颌疼痛;配太阳,风池,外关,合谷,治疗风热头痛;配下关,地仓,翳风,合谷,太冲,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风火齿痛,腮肿。 2.配大椎,翳风,风池,足临泣,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蕴结之聤耳流脓。 3.配翳风,中渚,太冲,行间,丘墟,侠溪,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旺之耳鸣,耳聋,聤耳,耳痛,下颌肿痛等。 4.配翳风,中渚,劳宫,内庭,丰隆,哑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热郁结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