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耳朵上有黑毛怎么回事 情况二:外耳道多毛症
新生儿耳朵上有黑毛怎么回事 情况二:外耳道多毛症
如果宝宝耳朵上的黑毛很长且很多,6个月后还未退去,那么很有可能是外耳道多毛症。该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世代相传。因此,被称为“全男性遗传”。
外耳道的毛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的明显,如果嫌它有碍美观的话可以买电动的鼻毛修剪器来把它剪掉,鼻毛修剪器大多有这个功能。
如何预防新生儿耳朵炎症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都很关注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很关注孩子的饥饱护理的,对于新生儿耳朵炎症也是都关注的,那么如何预防新生儿耳朵炎症?
新生儿外耳道内怎么会有黄水?
新生儿的外耳道是由骨及软骨组成,外耳1/3软骨部有毛囊、皮脂腺和4聍腺。耳道甚小,羊水、皮脂腺分泌物和细菌等很容易积聚在内而引起感染。外耳道内的黄水多数是由于眼泪水、污水和奶液等进入耳内,引起外耳道炎形成的。
它有臭气味,外耳道局部可有充血肿胀,有时形成疖肿,小儿常因疼痛而哭闹不安,食欲不振,不一定有发热。若牵引耳廓有剧哭者,十之八九是外耳道问题,一旦脓肿溃破,流出脓液后,疼痛即相应减轻。发现这种情况应去医院耳科检查治疗。
如何预防新生儿中耳炎及外耳道炎?
新生儿耳朵的解剖结构特点是外耳道狭小,中耳咽鼓管短宽平直,出生时已有少许羊水残留在耳道内,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较为湿润,易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如洗澡时不慎让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则细菌可侵入外耳道及中耳,引起炎症。患儿因疼痛而烦躁不安,严重者可诱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所以,平时在护理时就应注意宝宝外耳道的清洁卫生,可用干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切勿深入耳道内)。喂奶后要将宝宝抱起拍背,以免吐奶后乳液流入外耳道。洗澡时一定小心不让水流入耳道内。同时,也应注意口腔的卫生和预防呼吸道感染。如发现哭闹不安,则应检查耳朵,看看外耳道是否有分泌液流出,轻按耳屏前方或向上轻拉耳廓,如有疼痛(宝宝哭闹),则应警惕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的发生。
以上就是对如何预防新生儿耳朵炎症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宝宝的健康护理,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耳朵掏出问题天天有
耳朵掏出问题天天有
今年28岁的傅小姐是位时尚白领,自从烫了卷发后,她每次洗头都上美发店,洗完请美发师吹一吹,头发能保持得很有型。有时候,一个星期要去上两三次。她喜欢上美发店还有个原因,那里有按摩和掏耳朵的服务。只要时间充裕,她就会静静地享受。一个星期洗三次头,就掏三次耳朵,每次都要洗头小姐把耳屎全掏空了,她才觉得干净。可最近,她发现耳朵有些不对劲了,外耳道很痛,还有黄黄的液体往外头渗。她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诊断,外耳道发炎了。“就是掏耳朵掏坏了。”耳鼻喉科专家说,现在,在理发店掏耳朵掏出问题的患者很多,几乎每天都有。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送长辈孝亲网的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新生儿耳朵上有黑毛怎么回事 情况一:胎毛
新生儿耳朵上长的黑毛大都是胎毛。
胎毛通常是在孕晚期形成的,大多数足月的宝宝出生时都有胎毛。胎毛一般会出现在宝宝身体的特定部位,包括背、肩、耳朵和前额。
胎毛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周就会脱落,但也可能等到几个月后才脱落。
这时候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用剃刀给宝宝剃掉,以免伤到宝宝娇嫩的皮肤和毛囊,时间长了会自动掉的。
耳屎作用这么大
耳屎这一字眼看似不雅,但对我们的耳朵却有很大的功效,它能清洁耳道、保护耳膜、保护我们的听力,有些妈妈看到宝宝耳朵有耳屎就去掏,其实,这样随便掏耳朵对宝宝的耳朵危害是很大的。
耳屎的作用
耳屎,学名为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液体,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并能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
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耳屎对孩子的益处
1、耳屎能清洁耳道
孩子的耳屎中含“耵聍”,它可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以及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起到清洁耳道的作用。
2、耳屎能杀菌
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3、耳屎能保护耳膜和鼓膜
耳屎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宝宝的耳道时,耳屎就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如果有小飞虫飞进宝宝的耳道,一旦尝到苦苦的耳屎,也马上就会“逃之夭夭”。
4、耳屎能保护听力
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时间一长,听力就会下降。而耳屎则可以像消声器那样减低声波的冲击,以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
5、耳屎能防止感染性疾病
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假如宝宝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流进耳中,耳屎就可以发挥“水来土掩”的作用,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的危害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除了让孩子少了耳屎对耳朵的有效保护,容易受细菌、噪音的侵袭外,还会导致以下危害: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
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耳屎越挖越多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人体会自动以为分泌的“耵聍”、油脂等不足,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容易刺伤孩子鼓膜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Tips: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小儿耳屎多的家庭护理要点
1、如果有耳屎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耳屎屑取出,以防进水后形成栓塞。
3、较小的耳屎,用特制的耳屎钩或用钝匙轻轻取出。大的耳屎、或孩子不合作,可先滴几天特制的耳屎水(即碳酸氢钠滴耳液,一般点3天,每天4~5次,每次3~4滴)待那耳屎泡软,粉碎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
4、一旦耳屎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
从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耳屎虽然不干净,但是对我们的耳朵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宝宝耳朵里的耳屎一般是会自然排出,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
耳朵有堵塞感是否正常
耳朵有堵塞感常见于外耳道的耵聍栓塞引起的。耵聍也就是耳屎,时间长了会聚集在外耳道内形成比较硬的小块,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的传入,就会出现耳朵堵塞感,声音减小甚至听不到,牵拉外耳道会暂时性的有所改善。建议耳鼻喉科查一下外耳道,用镊子夹出耵聍块,或者外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栓塞后再取出。平日注意避免脏水流进外耳孔,可以用棉签沾清水擦洗外耳道减少耵聍栓塞的形成。如果排除外耳道的问题,鼻炎引起的多是由于感染波及到内耳与咽部之间的咽鼓管,需要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免累及内耳或者导致中耳炎。一般需要查一下X线片或者CT明确鼻窦、内耳的情况,口服或者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治疗鼻咽部的炎症,炎症消失之后耳朵堵塞感也就会消失。
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于耳朵有堵塞感这一症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耳朵有堵塞感并不是全部由耳屎的原因引起的,它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前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不要去瞎猜测,要选择合理的明智的解决办法,不要过于盲目。
小儿中耳炎家庭护理小妙招
一、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
由于患儿感染上中耳炎多是由感染细菌引起,所以治疗中耳炎多选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患儿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样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二、同时配合外用药
患儿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外用药,即向患儿耳道内滴药,滴耳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三、外用药的使用方法
家长在给患儿使用外用药前应注意药液温度,药液温度应与体温相近。滴药前应将患儿耳道拉直,这是因为孩子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将患儿耳道拉直以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滴入药液后,要用手指轻压孩子的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
四、化脓后的处理
如果患儿的耳朵有出脓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耳道,然后再滴药。患儿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Y染色体遗传病
外耳道多毛症
患者全为男性,初生时外耳道即有绒毛状褐色霭毛,六岁后色泽转黑;青春期外耳道部位出现变长的黑色硬毛,长度约为2毫米至20多毫米。外耳道多毛症全部都表现为双侧性,且有明显的对称性。多毛的部位常常见于外耳道口、耳轮缘和耳屏。仅见发生在耳廓的前面,而未见有长于耳廓背面者。耳毛最长可达到 4.5厘米,有的呈卷曲状,还有部分络腮胡与之并存。
这是目前学者们公认的Y伴性遗传症状。患者的耳廓上长有长而硬的毛。这种病在印第安人中发现的较多,高加利索人,澳大利亚土人、日本人、尼日利亚人中也有少数发现。
箭猪病
一种很罕见的皮肤病,背上长出硬刺。
蹼趾
男人在其第2~3趾间都长有一个蹼状的联系物(如同鸭子脚上的蹼)
据报道,美国的斯柯菲尔德家庭的14个男人在其第2~3趾间都长有一个蹼状的联系物(如同鸭子脚上的蹼),而患者的11个女儿没有一个有此性状,这些女子结婚后子女也没有带此性状的,因而认为蹼趾是Y伴性遗传。但是蹼趾这个症状也有男女都有的,只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因此,有人认为蹼趾的遗传性尚不能完全肯定为Y伴性遗传。
到目前为止,仅发现Y伴性遗传病10余种,这主要是因为Y染色体很小,其上的基因有限的原故。这类遗传病没有显、隐性的区别,只要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的男子,就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