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安全用药有哪些禁忌

老人安全用药有哪些禁忌

忌滥用解热镇痛药

老年人因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易患腰腿痛、背痛、关节痛、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去痛片、消炎痛等已成习惯。实际上,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害多利少,不宜提倡。如老年人使用解热镇痛药用量大或用药时间间隔过短。病人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去痛片则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和严重过敏反应。消炎痛有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及椎体外系病变等毒副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忌大量服泻药

老年人因食物过于精细、较少粗纤维,进食进水减少,生理上肠蠕动缓慢、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退,或因精神紧张、疾病等因素致使粪便在肠道内产生硬结、停留时间较长,从而较易发生便秘。老年人长期服用泻药,如液体石蜡等,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相关缺乏症。为此,老年人便秘,不宜长期服用泻药,宜调整膳食,加强锻炼,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应用开塞露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病人痛苦。

忌随便服用安眠药

老年人因入睡时间延长,熟睡时间缩短,极易早醒。这是老年人正常生理现象,不必焦虑。但因各种原因,如精神紧张、气候变化、疾病因素等影响睡眠时,则可服用安眠药进行必要的治疗。老年人因对安眠药的分解排泄变慢,长期应用可形成依赖性,所以不可滥用,只可偶尔短期应用,且宜减少用量,必须长期应用时,宜不断更换用药品种,以减少形成药物依赖性。

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个别抗生素对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真菌有效。抗生素一般对病毒感染无效。即使是细菌性感染,也不是所有抗生素均对之有效,故不可滥用。加之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即使是常用抗生素,如用药不当,亦可造成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药物,常用者有青霉素G钠盐及青霉素G钾盐两种。老年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钠盐,会因肾功能减退,而加重心脏负担,促进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肾功能不全病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钾盐,则会引起高血钾症,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老年人应用容易发生蓄积中毒,产生肾毒性及耳毒性损害。老年人常用红霉素容易出现肝脏损害。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高。以上资料充分说明,老年人使用抗生素必须特别小心谨慎。

老人安全用药要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用药,避免滥用。确诊后对症用药,这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和治疗成功的关键。老年人身体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若仅凭着对医药知识的知半解去滥用药物,往往会掩盖病情真相和延误治疗机会。例如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菌群失调而引发双重感染;保肝药的乱服,适得其反地会增加肝脏负担:动脉硬化血粘度高者服用人参,易诱发心、脑中风: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会影响维生素E的吸收和抑制维生素Bl2的作用,以及诱发肾结石。

2.品种不宜多,注意副作用。我国每年有20万人由于用药不慎或不当而丧生。老年人用药尽可能简单,品种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期间对药物的副作用应注意密切观察并及时就诊。

3.避免或少用安眠药。不少老年人时常依赖安眠药。安眠药长期服用易成瘾和产生依赖性。安眠药不仅会损伤肝脏功能,还可能引起智力、记忆障碍,加速动脉硬化、痴呆症的发生。

4.警惕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在医院多科就诊,分别取药,形成针对不同疾病的药物同时并服,而有些药物同时服用是会导致毒性增加、拮抗或降低药效的。如地高辛与双氢克尿塞合用,会造成低钾、低镁和洋地黄中毒;降糖药与心得安合用,会掩盖低血糖征象。因此,老年人在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在用何种药,供医生开处方时参考。

5.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老年人易发生感染,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安卡那、妥布霉素等对氨基甙类肾毒性敏感的抗生素。

老人如何安全用药

1、老人不适用药物

老人应慎用麻黄、甘草和大黄。麻黄有中枢和交感兴奋作用,易致老人失眠、血压升高、心绞痛,男性老人还易引起尿潴留;甘草易引起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等,而加剧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时,服用利尿剂可使血清钾降低,与甘草方剂并用时要注意。要减少大黄的使用率,一旦使用,应从小量开始,否则可引起腹泻和腹痛。

2、用药要五先五后

a、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b、先用内服,后用注射。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c、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d、先用成药,后用新药。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

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e、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3、用药时忌重复用药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孕妇如何安全用药

中药可以在孕期服用吗?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跟西药相比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孕妇也可放心使用。这是非常错误的!许多中药所含的生物碱及化学成分十分复杂:

1、有些中药本身毒性较强,可直接或间接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

2、有些中药会刺激肠道,反射性地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流产、早产。

3、有些中药有兴奋子宫作用,可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4、各味中药相配后产生的作用差异是非常大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

在怀孕1-3月内,孕妇除需慎用西药外,还应慎用以下4类中药:大毒大热药物、活血化淤药物、滑利攻下药物、芳香走窜药物,如蜈蚣、朱砂、枳实、麝香、穿山甲、薏苡仁、丁香、益母草、当归等。在不懂中药药性的情况下,想用中药治病,一定要请教中医,千万不能听信偏方和广告,滥用中药。

老年人安全用药的几个方法

1、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老年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老年人因衰老产生的改变和疾病之苦,有些可以通过饮食(低脂、少盐、少糖、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生活方式(起居有序、心情愉快、适当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调整,以及不良习惯或危险因素(吸烟、酗酒、偏食、肥胖等)的纠正,达到身体健康、减少病痛、延缓衰老的目的。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保持乐观心态,防病于未然往往胜过吃药。

2、选用药物忌品种过多

老年人因多病,治疗时用药的品种也较多,约1/4老年人同时服用4~6种药,因此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也较大,约15%,且发生率与用药种数成正比。多种慢性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应少而精,一般不超过5种。尽管老年人患病时可并发多种病症,但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疗药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谨防出现服药一大把,样样病都一起治的现象。

3、掌握最低有效用药剂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力差、个体差异大、半衰期延长,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年人剂量的1/2或3/4作为起始剂量。为慎重起见,对老年人的用药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4、选择适宜的用药时间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老年人一般都患有健忘症,常常忘了服药或不按时服药,为防止这一情况,老年人应当在家属、亲友的协助和监护下用药。按医嘱服药是提高疗效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

5、选择简便、有效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给药方法,应尽量采用。急性疾患可选择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给药途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适当选择剂型与包装,从各方面注意,便于给药方案的落实,必要时给予指导或监督。选择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有些老年人吞服片剂或胶囊有困难,尤其是剂量较大或药物种类较多时更难吞服,可能时选用颗粒剂。

6、遵从医嘱忌有病乱投医

有些老人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不经确诊就随便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对体质较差或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尤为危险。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便效仿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的差异。老年人得病,长期、慢性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易出现乱投医现象。那些未经验证的秘方、单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凭运气治病,常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药物中毒,添病加害。建议大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尽量去医院看医生,先弄清楚病情,再对症下药。

7、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忌滥用补药

体弱的老年人可适当辨证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很可能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年人听信广告用药,今天见广告说这种药如何如何好,便去药店买来这种药吃,明天又听说那种药如何如何,便又改用另外一种药,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老人安全用药的九大禁忌

1、不可不遵医嘱

有些老人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不经确诊就随便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对体质较差或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尤为危险。

2、品种不可过多

尽管老年人患病时可并发多种病症,但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疗药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谨防出现服药一大把,样样病都一齐治的现象。

3、不可任意滥用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

4、不可乱用秘方、偏方、验方

老年人得病,长期、慢性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易出现“乱投医”现象。那些未经验证的秘方、单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凭运气治病,常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药物中毒,添病加害。

5、时间不可过长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故老人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

6、不可生搬硬套

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便效仿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的差异。

7、不可嗜药成瘾

有的老年人因食欲不佳,便经常服用助消化药;因睡不好觉,便依赖安眠药……这样长期用药,既会成瘾,又会给机体造成某些毒性损害。

8、不可滥用补药

体弱的老年人可适当辨证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却可变利为害。民间就有“药不对症,参茸亦毒”的说法。

9、不可朝秦暮楚

有的老年人用药“跟着感觉走”,今天见广告说这好,便用这药;明天见夸那,又改用那药。用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孕妇如何安全用药

孕期安全用药说明

我经常能接触到这样两类孕妈妈:一类对孕期用药顾虑重重,甚至拒绝服用一切药物,以致贻误病情。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一些长期慢性病的患者,如果孕期疾病控制得不好的话,不仅给孕妈妈带来很大的危害,还会给胎儿造成很大的危险。这些患者即使在孕期,也都需要吃药来控制,而且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吃药,不但需要妇产科医生的专业指导,还需要接受其他专科医生的指导。所以有这种长期慢性病的孕妈妈,一定要同时看不同专科的医生,来控制自身的疾病。

另外一类孕妈妈选择使用药物又比较盲目,导致不合理使用药物,造成胎儿畸形或流产,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孕妈妈生病,必须要看医生,由医生来平衡用药的风险和收益。首先,判断一下不用药疾病是否能够自愈。如果不能,服药对于孕妈妈和胎儿的益处大还是风险更大,然后再决定用什么样的药。当然,现实的医疗环境下,有些医生怕担责任,会陷入宁“左”勿“右”的误区,一概不给孕妈妈开药。但事实上,对于部分生病的孕妈妈而言,不用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才是最佳治疗方案。

把握三点,规避孕期用药隐患

为保证药物的使用合理安全,孕妈妈用药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在孕期头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是绝对安全的,只有当药物对孕妈妈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可以考虑用这个药。另外,怀孕头3个月是胎儿发育的敏感期,是胎儿身体各组织及器官的分化阶段,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

第二,不得已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临床使用时间长的安全药物。

强调药物“临床使用时间长”,是因为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可能与预期发生在孕妈妈身上的作用不同,这种不同要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才可能被发现。比如沙利度胺(俗称反应停)这种药,上市之初曾作为孕早期止吐药使用,但会引起胎儿多肢体畸形。反应停在临床中作为止吐药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了一批手脚形如海豹一样的宝宝出生后,人们才发现这种药物的致畸作用。

强调“安全”,是指尽量选择使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孕期安全分级为A级或者B 级的药物。目前孕期用药的参考主要基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制定的孕期安全药物分级。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孕期安全用药分五级:A级指动物试验和人类试验结果均表明安全的药;B 级指动物试验显示安全,或者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不安全而人类试验显示安全的药;C级指动物试验显示不安全而人类试验没有做过的药;D级指人类试验显示对胎儿有危害,但当孕妈妈有严重疾病时可以考虑使用的药;X级指禁用的药。

属于A级的药物比较少,有左甲状腺素、叶酸、孕期多种维生素等;B 级的药物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

60% 以上的药物划分入C级,属于既不能排除有危害,但同时潜在的益处又超越潜在的危害的药物。

但对于严重的疾病,孕期是否用D级药应权衡利弊,例如用于治疗癫痫的苯妥英。

孕期应该绝对禁止使用X级药。在常用药物中这类的药物并不多,例如过去曾经广泛使用的性激素己烯雌酚,20 世纪50年代初曾被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结果发现生出的一些女孩在随后的成长中会得阴道腺病或者阴道透明细胞癌,因此把这个药划归X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药学是不断更新、不断修正的科学,以前一直常规使用的药物,当经过广泛使用后才能发现它可能的危害,这个时候会结合它最新的临床发现作出修改,也会相应地修改这个药的孕期安全分级。比如最近一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作的修改是关于硫酸镁针剂保胎的情况,依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收集的不良反应数据,孕妈妈连续使用硫酸镁针剂超过5天,会导致正在发育的胎儿骨骼受损。据此,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将硫酸镁针剂的孕期安全分级由原来相当安全的A 级改为可能致畸的D级。

第三,使用药物时选择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有效疗程。

比如广泛用于孕期退烧止痛的药对乙酰氨基酚,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制定的孕期安全分级中是B级,如果每次使用这个药的最小有效剂量500毫克,同时只是有症状时才吃,没有症状就不吃的话,孕期使用是安全的。如果每次使用这个药超过1000毫克或者长期大量使用的话,就有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文献上就有孕妈妈长期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新生儿肾衰竭的报道。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常常可以在孕期使用

除了前面说过的一些长期慢性病的孕妈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外,孕期的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有时也不得不使用药物。微博上就有网友问我:“我孕期4个月,咳嗽咳得肚子疼,说话时气喘,不得已看医生,开了一些药(好像叫阿莫西林),说不吃药对宝宝有影响,只好听医生的话吃了,现在担心死了,请问冀老师,在怀孕期间可以用抗生素类药物吗?对宝宝有影响吗?”

再强调一下,抗生素是治疗细菌以及支原体等致病菌感染的药物,如果医生明确诊断你的疾病必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定要告诉医生你处于孕期,让医生给你开孕期可以使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制定的孕期药物安全分级中被分在B级,是孕期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被分在B级的抗生素除了青霉素外,还有头孢类抗生素。如果你对青霉素或者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医生也可以考虑给你开阿奇霉素或者克林霉素,这两种药也是B级抗生素。

以上都是孕期可以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应特别注意的是孕期应该避免的抗生素类药物。

孕期要避免使用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里目前常用的药物是多西环素。这类药物会通过胎盘,可能会在胎儿的牙齿上聚集,从而导致牙齿变色,因此孕期应该避免使用。

此外,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也要慎用,这类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阿米卡星等,它们具有耳毒性,对胎儿听神经有损害,可能会导致出生的宝宝耳聋。像我们曾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的舞蹈《千手观音》中的聋哑人舞蹈演员,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小时候用了链霉素这类药而导致的耳聋。还有那些耳神经受到了伤害,需要用人工耳蜗的宝宝,最有可能造成他们耳神经伤害的药物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孕期安全用药

注意一:孕期能吃药吗?

答:能!

一句话来概括:孕期尽量不要吃药,但也不是完全抵触药物。因为极少数药物是被证明对准妈妈和宝宝彻底安全的。但另一方面,许多药是很安全的,权衡利弊,与其饱受病痛的折磨,还不如正确用药把伤害控制到最小。专家曾经做过调查,在孕期服用过药物的准妈妈占70%~80%;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可能有2%~3%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还有一半以上原因不明的出生缺陷儿,可能与药物和疾病的相互作用有关。

在你服用任何药物之前,不管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要向医生咨询。如果准妈妈有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比如哮喘、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抑郁症等),不要因为怀孕就自动停药,应该询问医生,通常情况下,在医生的指导下应该坚持用药。必要时,医生会建议你停止用某种药或是给你开另一种安全性高的药来替代。

注意二:不知“孕情”吃了一些药,肿么破?

答:看孕周做决定

孕期用药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主要和怀孕周数、药物、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比如不同时期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

怀孕1~2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全或无”,也就是说要么没有影响,要么有影响导致流产,一般不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当你不知道是否怀孕的孕前或早早孕时期服用药物,一般不会对胎儿有太大影响,不必太担心,也不必因此做人工流产。

怀孕3~8周:也就是停经5~10周,称为致畸敏感期,是胚胎各器官分化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药物等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胎儿畸形,这个时期不是必须用药时坚决不用,包括一般保健品、滋补药。如果必须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安全用药,而且可以在怀孕12~20周进行B超检查,进一步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排除胎儿畸形。

孕中晚期:这一时期胎儿器官基本分化完成,并继续生长。药物导致畸形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分娩前:准妈妈最后一周用药要特别注意,因为胎儿成为新生儿时,体内的代谢系统不完善,还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处理和消除药物,药物可能在婴儿体内蓄积。

相关推荐

安全泡脚禁忌

第一,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脑部易供血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泡脚,休息一下。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能力差,应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第二,饭后1小时内不宜泡脚。吃完饭后,体内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饭后1小时再泡脚。第

老人用药禁忌

一、忌滥用补药。体弱老年人可适当辨证地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可变利为害。民间就“药不对症,参茸亦毒”的说法。二、忌朝秦暮楚。的老年人治病用药“跟着感觉走”,今天见广告说这好,便用这药;明天见夸那,又改用那药。用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出毒副反应。三、忌长期用一种药。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而且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形成药瘾。

十招让老人安全过冬

一、注意防寒保暖冬季气温较低,为了抵御寒冷,机体调节功能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比如皮下脂肪增多、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组织代谢加强等,而老年人由于主要脏器逐步老化且功能减退,皮肤松驰、皮下脂肪减少机体代谢功能低下,适应性和抵搞抗力较差,抗寒及抗病能力都明显的低于青年人。因此,当寒潮或强冷空气袭来之时,老年人中高血压,中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容易出现,产生心绞痛、心梗、心力衰竭等。

老人用药什么禁忌

一忌任意滥用。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尤其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二忌种类过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志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三忌用药过量。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可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四忌时间过长。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

孕期安全用药说明

第一,在孕期头 3 个月内应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没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是绝对安全的,只当药物对孕妈妈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可以考虑用这个药。另外,怀孕头 3 个月是胎儿发育的敏感期,是胎儿身体各组织及器官的分化阶段,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第二,不得已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临床使用时间长的安全药物。强调药物「临床使用时间长」,是因为药物对胎儿的作用

安全泡脚禁忌

第一,泡脚时间不应该太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脑部易供血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泡脚,休息一下。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能力差,应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第二,饭后1小时内不宜泡脚吃完饭后,体内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好饭后1小时再泡脚。第三,

芦荟用药禁忌,不要盲目使用

芦荟作为保健及美容热门产品,受到了大家的热捧。但国家关部门却发文规定,芦荟产品必须标注出“本品添加芦荟,孕妇与婴幼儿慎用”字样。芦荟产品不能过量食用业内专家于化泓指出,芦荟是属于苦寒类药物,不同体质的人使用芦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消费者要谨慎食用和使用。长期食用新鲜芦荟叶或者饮用芦荟汁,具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功能,改善多种慢性病症状的作用;芦荟中的胶状液体,对人体明显的保健作用,长期食用可

孕妇用药注意事项

在怀孕初期,可能的孕妇头晕、嗜睡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怀孕了,服用一些药物。因此准妈妈在计划怀孕时,应该注意用药安全。感冒如果伴随发热,一定要积极治疗。怀孕期间并不是所药物都会对胎儿影响,孕期用药并非完全禁忌。孕期如何安全用药,才能使母亲和胎儿都能安全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呢?不同时期的药物敏感性受精后1-2 周: 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全或无”,即要么没影响,要么影响导致流产,一

老年人用药什么禁忌

1、老人用药禁忌用药种类不宜多老年人觉得药量多就能很好的控制住疾病,其实恰恰相反,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志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品种宜少不宜多些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些存在对抗作用。老年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消炎类药物与激素类药品同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老年人用药应突出重点,兼顾其

孕妇安全用药重要性

怀孕后,孕妇的身体状况所改变,体内的酶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也一定的影响。并且,胎儿正在生长发育阶段,孕期随意用药容易导致药物被胎儿吸收,尤其是在孕早期胎器官形成时,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较大。由于身体变化,导致药物不易解毒和排泄,可蓄积性中毒,不利于胎儿健康发育,因此,孕妇用药应该非常谨慎,即使是感冒也不可随意用药。虽然孕妇用药一定的风险,并不是完全无益,一些疾病本身对胎儿、母亲的影响远远超过药